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理人员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是为医生提
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然而,手术室护理
人员在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职业危险因素,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
康是他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器械的锋利度、
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手术室内的噪音和光线等。
这些因素
都可能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如手部切割伤、感染、耳聋等。
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些自我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
其次,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正确使用和保管手术器械,避免因器械不
当使用而导致的伤害。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保持专注和警觉,避免手部误伤。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正确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防护用品,避免感染和污染物的侵害。
此外,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手术室内的环境卫生和通风情况,避
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和强光线环境下。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身体
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最后,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在工作中出现疏
忽和错误。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标准,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总之,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职
业危险因素。
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些自我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身体
健康和安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内容摘要:手术室护理;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预防手术室护理工是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由于她们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密闭环境中,每日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的前屈位站立,进食时间无规律,各种化学药物的接触,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的污染以及与血液、排泄物、分泌物频繁的直接接触,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
因此,提出如何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实际情况,现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对策讨论如下。
手术室护理;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预防手术室护理工是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由于她们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密闭环境中,每日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的前屈位站立,进食时间无规律,各种化学药物的接触,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的污染以及与血液、排泄物、分泌物频繁的直接接触,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
因此,提出如何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实际情况,现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对策讨论如下。
1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1.1意外损伤手术配合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等,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他人,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上。
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以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最为常见及危害更大,由于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1]。
已有资料显示[2],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
1.2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与处理重物专家们已证实[3],护士的工作姿势与能量消耗有一定关系,工作姿势与疲劳也有一定关系。
手术室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颈椎前屈15~20度,每天连续站立6.5h或更长时间,巡回护士均用240步/min的速度急速行走工作,每日累计时间4h或以上。
处理重物、搬运各类器械包、搬运病人时负重,易产生腰腿疼、颈椎病、静脉曲张、便秘等。
1.3麻醉气体的不良影响目前对长期接触挥发性麻醉气体的危险性尚认识不足,但是,职业性长期接触微量浓度的挥发性麻醉气体包括一氧化氮、氨氟醚等均会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麻醉废气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有生育方面的不良影响[4]。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面对很多高危因素,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容易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针对手术室护士面临的职业性损伤危险因素,我们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以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使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损伤降低至最低限度。
1 职业危险因素1.1 物理性因素1.1.1 锐器损伤手术室工作中常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传递快速频繁极易造成自伤或误伤他人。
大量研究证实了污染的针或锐器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1]。
刺伤后容易引发伤口感染、败血症、感染性疾病。
1.1.2 噪声的影响电刀、电锯、金属门窗的开关、电动吸引器、麻醉机、呼吸机报警及空调声等常导致头痛、头晕、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反应迟钝、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还会降低语言的清晰度。
1.1.3 电离辐射的影响随着骨科医学的发展,使手术室护士不可避免受到X 线的损害,易产生食欲不振、头晕、四肢无力,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
长期照射,可使白细胞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甚至诱发肿瘤。
紫外线灯管在进行消毒时,对人的皮肤、角膜都会产生刺激,高浓度吸入可引起胸闷,肺水肿,甚至引起哮喘发作,导致上呼吸道疾病的恶化。
1.1.4 其他工作中会接触粉尘和纤维等物品,如橡胶手套上的滑石粉,整理各种敷料及手术中铺无菌巾。
粉尘、纤维经常在空气中漂浮,如不注意个人防护可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如高频电刀、电煮锅、监护仪等,有些电器存在漏电或操作不规范时就会发生被电击或烧伤的事件。
1.2 化学性危险因素1.2.1 化学消毒剂污染手术后的器械,一次性物品的初步处理均要用各种化学消毒剂,戊二醛会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甲醛溶液对眼、皮肤及呼吸道均有刺激作用,急性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
1.2.2 废气的影响手术室的环境相对密闭,而用于吸入麻醉的安氟醚、异氟醚等可从麻醉机衔接管道处漏出,手术室护士每天处于这种微量浓度麻醉废气的环境中,长期接触该类气体,会造成其在人体内蓄积,并产生慢性氧化物并致畸、致癌、致突变,也可能会对生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内容摘要: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防护措施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在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仅使手术室护士的生活紧张、无规律,而且使手术室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之中,若不注意防护或防护措施不当,会造成各种职业性损伤,直接影响到手术室护理质量。
现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讨论如下。
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1.1生物因素感染是手术室护士常见而严重的一种威胁。
手术室护士经常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如术中的出血、吸痰引起的呛咳、骨科手术中的敲打均可造成手术室护士眼睛、皮肤、黏膜的污染。
最具威胁的感染是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和艾滋病(HIV),它们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感染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1]。
1.2化学因素1.2.1化学消毒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84消毒液等是手术室常见的用于浸泡标本、消毒器械、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的挥发性化学制剂。
长时间吸入含有高浓度的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和过氧乙酸、84消毒液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色素沉着等症状[2]。
甲醛对人体的损坏更大,不仅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导致肺水肿,是护士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
1.2.2废气的排放用于吸入麻醉的氨氟醚、异氟醚等可从麻醉机衔接管道处漏出,污染手术室的空气。
麻醉气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有不良的生育结局,还可引起头痛、脱发、抑郁、失眠、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等。
经常接触麻醉剂的医务人员中,肝脏病、肾脏病和维生素B12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
另外电刀及氩气刀所产生的烟雾,骨水泥混合时产生的异味对呼吸系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3物理因素1.3.1意外损伤手术配合中常使用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等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和他人。
有报道称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占80%[3]。
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

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在手术室工作环境中,医护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是非常多的,这是因为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质,让医护人员面临着很高的风险和压力。
因此,在手术室工作中,职业安全危险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一、职业安全危险因素1. 患者的疾病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传染性病原体,如病毒、细菌、霉菌等,这些都会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2. 手术器械的切割和磨擦:手术室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术器械,这些器械的切割和磨擦会引起削片、划伤等创伤性伤害。
3. 化学品和药物的接触:手术室工作中,医护人员经常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化学品和药物,如消毒剂、麻醉剂、抗生素等,这些都会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带来不良影响。
4. 手术室的人员密集: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质,往往需要很多医护人员一起协作完成手术,这会导致手术室内人员密集,出现误伤或误伤他人的风险。
5. 机械故障和意外事故:手术过程中,机械器械随时可能出现故障,如电刀失控、吸引器堵塞等,这些意外事故会对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二、职业安全危险因素防护措施1. 穿戴防护服和防护用品:医护人员需要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防护用品,以保护身体免受传染性病原体、化学品等危险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2. 定期健康检查: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防范可能对身体健康带来影响的潜在问题。
3. 坚持洗手消毒:医护人员应坚持洗手消毒,避免手部残留的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员或患者。
4. 定期维护机械设备:手术室内的机械设备必须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5. 全面预防意外事故:手术室内医护人员应全面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的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减少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害。
综上所述,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是很多的,医护人员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安全和患者的手术安全。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防护措施许崇临摘要:分析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保证自身安全。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现将职业危险与保护措施做如下的介绍:1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1.1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医务人员对职业危险因素认识不足,防护意识淡薄。
如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技术不熟练,缺乏相关的防护知识,未经系统的培训。
1.2生物危险因素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1],而手术室护士每天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一旦溅到眼睛或皮肤黏膜里被感染的机会就很大。
1 3物理危险因素随着医学的发展,移动式X射线C形臂机在骨科手术中使用越来越广泛,但C形臂机术中照射也有不良生物效应。
手术室护士不可避免在接触X射线,少量多次的接触可蓄积使机体致癌或胎儿畸形。
另外,手术室护士最主要的是被污染的锐器刺伤。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意外伤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2]。
由此可见,手术室护士感染以上疾病几率非常高。
14化学危险因素手术室空间相对封闭,空气流通差,而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化学制剂在手术室中使用比较频繁。
甲醛、戊二醛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甲醛还有致敏、诱变、致癌的作用。
它们的广泛使用,使手术室的空气污染,手术室的护士长期处在这个环境,易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患各种疾病。
15生物心理危险因素手术室工作繁忙、机动性大,工作连续性强,往往一台手术要好几个小时。
长期超负何运转使腰背酸痛,下肢静脉曲张,胃肠功能紊乱。
并引起心理疲劳,易造成焦虑和神经衰弱。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室作为医院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其职责是协助医生完成手术,促进患者康复。
然而,手术室护士在职业生涯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职业危害因素,给其健康与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自我防护对策。
二、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1. 噪音污染手术室的噪音主要来自于手术设备和手术器械,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噪音环境下容易引起听力损害,甚至导致失聪。
2. 聚集性感染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易感染的环境中,尤其在手术过程中会遭受污染、感染等危险。
细菌和病毒在这种环境中传播较快,容易使护士身体免疫力下降,发生聚集性感染。
3. 电辐射手术设备的使用会产生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如护士长期进行观察、调节和操作这些设备会产生电辐射侵害。
4. 化学危害手术室护士在工作过程中接触的药品、消毒剂等化学制品,可能存在化学毒性,引起呼吸、皮肤等各种问题。
5. 重体力劳动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强度较大,比如搬动病床、患者、器械等大件物品,长期下来会导致骨骼肌肉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
三、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对策1. 噪音污染方面可以降低手术室内噪音,换上降噪耳机,使用噪音防护耳塞等,避免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下。
2. 聚集性感染方面应该加强个人卫生,洗手、戴口罩等措施,避免手术室感染给自身和众人带来危害,同时加强对细菌、病毒传播的知识了解,拥有充足的防护措施。
3. 电辐射方面在使用手术设备时,应该合理摆放和使用设备,维护设备正常工作状态,对于操作设备多且持续时间长的护士,可佩戴电磁防护服或手套等安全防护措施。
4. 化学危害方面在使用药品、消毒剂等化学制品时应当全程戴手套,对于患有过敏性体质的护士,应该避免接触或研究相关物品。
5. 重体力劳动方面应该定时进行放松、伸展,进行体育锻炼或者瑜伽活动收缩筋骨,加强腰椎、脊柱等保护,避免长时间站立工作等。
四、结语手术室护士作为医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但其工作也会受到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威胁。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手术室护士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
手术室的特殊环境和工作性质使得护士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有害因素,如生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等。
为了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将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1.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容易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毒。
此外,手术室护士在处理锐器时也容易发生锐器伤,增加感染风险。
2.物理性危害手术室护士长时间站立、弯腰、抬举重物等,容易导致腰部、颈椎、膝关节等部位的损伤。
此外,手术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需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易出现疲劳、焦虑等心理压力。
3.化学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这些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等产生刺激和损害。
同时,手术室护士还需接触麻醉药物,长期接触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
4.心理性危害手术室护士面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压力,工作节奏快,应急事件多,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手术室护士在处理患者隐私时,也可能遭受心理创伤。
二、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防护措施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医院应加强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防护意识和习惯。
2.规范操作流程制定严格的操作流程,确保护士在处理患者和器械时遵循规范,降低感染风险。
同时,加强护士对锐器的管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3.改善工作环境优化手术室布局,确保通风良好,降低化学消毒剂的浓度。
同时,为护士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
4.加强心理干预关注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帮助护士缓解心理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发表时间:2011-07-15T10:02:08.2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5期供稿作者:邹月慧[导读]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情况。
邹月慧(江西金溪县中医院外科 344800)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5-0387-02
【摘要】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情况。
方法对我院手术室30人,其中实习生1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结果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操作中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知识缺乏。
结论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并完善防护措施,以增强手术室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防护对策
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是一个特殊环境中工作的群体,正是这个特殊环境,使手术室护士经常暴露易被病人体液、血液感染、被锐器刺伤、紫外线、有害气体等危险因素伤害。
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对患者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每日高度精神紧张,长时间站立,不规律进食等,使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均产生不同的损害,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手术室工作人员安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笔者对30名手术室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手术室工作人员30人,年龄17-42岁,主管4人,护师12人,护士4人,实习生10人。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
2 结果
15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自我防护状况
3 讨论
3.1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
3.1.1物理因素①针、刀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
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性接触。
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手术室工作人员则全神贯注地关心手术步骤,手术进展及结果,工作紧张,压力大,其针,刀刺伤发生率也相对高,100%的工作人员认为直接传递锐器是正常的操作方式,60%的工作人员会把注射器、输液器的针头,手术刀片等锐器放入专用的回收容器内,此原因是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的淡漠,知识缺乏。
②噪声,长期在噪声工作下易引起疲劳,烦燥,头痛和听力下降,主要噪声来自于机器声,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物品及仪器移动的声音等。
③每日用餐的不定时,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坚持每天吃早餐的护理人员公占66.67%,较长时间站立时经常活动颈部和腿部配合手术的只有26.67%,长时间保持颈椎前倾150-200,此姿势易导致颈椎病,腿部不活动静脉回流受阻,易致静脉曲张。
3.1.2化学性因素①消毒灭菌剂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
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致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职业性皮炎,而接触消毒液时戴手套的护理人员仅占13.33%。
②麻醉废气和术中使用无影灯及电刀等电器使臭氧增多,长期暴露于微量的污染环境,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的浓度,并可能产生慢性氟中毒和遗传学等影响,对手术室女性工作人员可引起再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同时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及操作能力也产生影响,出现骨髓抑制,癌症。
3.1.3生物性因素①体液、血液、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本次调查发现接触病人体液,血液或被体液血液污染的物品只有40%的人套手套,因此通过粘膜和非完全性皮肤接触而感染疾病的机率大大增加,而认为对没有病症的患者就没有必要套手套的观点是错误和危险的。
②激光、放射线,激光手术时手术间门口要挂标志,以防无关人员进入,配合激光手术的工作人员要穿防护衣,戴防护镜是非常重要的,放射线对血液系统的损害,精子生成障碍,使胎儿发育致畸方面的知识都很了解,然而在调查中仅有20%的人真正执行了,是由于防护用具的缺乏和防护意识不强而导致了自我防护不足。
总体看来,手术室护理人员意识淡漠,知识缺乏,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只强调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而忽略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阶段的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导致了他们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利用防护工具和正确的操作规程很好地保护自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
3.2防护对策
3.2.1物理性因素的防护①针、刀刺伤的预防。
A安全处理针头,正确操作应是将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或其他锐器直接弃入锐利物品的回收容器,绝对不要徒手处理破碎玻璃,不能直接传递锐器,应用弯盘。
B针刺伤时的应急处理应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挤出伤口的血液,伤后48H之内报告上级并真写报表,针刺伤登记管理及防治效果追踪制度,此情况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增强防护意识,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科室人员应作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熟练护理操作流程,避免心理性因素引起的针刺伤,工作量大时,护士长可采取科学的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减轻护理人员职业和心理方面的压力。
②噪声的预防。
加强认识,对新建工作间应从声学设计角度去考虑隔音设备,对科室使用的仪器定期进行普查,检修,如对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活动部件上润滑剂,尽量减少其推、拉的次数,减少异常噪声。
③坚持每天吃早餐,增强机制抵抗力,长时间站立时,就经常活动颈部和腿部。
3.2.2化学性因素的防护①化学消毒剂的防护。
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时,应将戊二醛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且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减少与有害气体的接触,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
甲醛消毒灭菌;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密封效果好,消毒后注意开窗通风,去除残留的甲醛气体。
②麻醉废气,臭氧的处理。
改善手术室内通风设备,保证室内无菌并降低有害空气的污染,应选择毒性低对空气污染轻的麻醉剂,在使用高效吸入麻醉时应首先接好排污装置。
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的泻漏。
3.2.3生物因素的防护戴手套操作可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
另外,手套是具有弹性,对针表面上的血液又有一定的擦拭作用,当被针刺伤后它可减少进入体内的血量,起到保护作用,但戴手套后一定要保护好周围环境,被污染的手套绝不能触及公用物品及区域,以免在保护自己的同进而损害了他人的健康。
由于外科手术技术发展迅速-X光线机在手术室内使用非常普遍,因此,手术室应常规备有铅衣,铅屏风,防护镜来保护医务人员,另外在此类手术时,手术间门口应挂危险标志,以阻止无关人员进入。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越来越关注的话题,病人需要一个良好的医疗护理环境,同时,医护人员也只有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
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
[2]赵仲玉.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的理关调查。
现代护理,2003,9(4):82.
[3]任小英,喻咬花,熊宇等.不同科室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现状调查.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61.
[4]方洁,熊正光.麻醉剂,消毒对手术室空气污染的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