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现象和本质

合集下载

2017考研政治主观题考点复习之现象与本质

2017考研政治主观题考点复习之现象与本质

2017考研政治主观题考点复习之现象与本质
来源:智阅网
现象与本质是考研政治主观题中,会常常被考到的一个知识点。

所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知识点中,有哪些内容。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我们还可以做做蒋中挺老师的2017《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冲刺考点必背》,通过书中对于考点的讲解,加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想买考研政治冲刺类图书的朋友,可以去智阅网上看看,最近智阅网上,有很多购书优惠,买得越多,折扣越多。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2012、34)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4分)答: 材料1 讲述的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

“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碎花瓶理论”之所以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是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了质的飞跃的原理。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4分)答: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实质上反映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和谬误是辨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真理和谬误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离不开谬误,任何真理都离不开谬误,离开了谬误,真理也不存在了。

谬误离不开真理,任何谬误都离不开真理,离开了真理,谬误也不存在了。

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真理渗透着谬误,谬误渗透着真理。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真理能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既要看到真理,又要看到谬误。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

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本质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简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

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的目的不同。

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4)竞争的范围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是同形式与内容关系密切又不尽相同的一对范畴,它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本质总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质。

例如,黄种人的黄皮肤是黄种人的共性,但并不是黄种人的本质。

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级本质。

例如,张三这个人可以有作为人的本质、作为公民的本质、作为国家干部的本质,当然也还有作为动物或自然物的本质。

张三作为人的本质是他能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或改造世界的根据,至于他的其他各级本质具体是什么当然都应具体回答。

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

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接触到的都是现象,而不是本质,但人可以通过现象来认识本质。

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

例如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却不能说生产力是本质,生产关系是现象。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与器、理与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

系辞上》),形而下者指有形体的具体的东西,即现象;形而上者指包含于器中的无形的东西,即抽象的共性,其中就包括本质。

在中国哲学史中,关于道与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出现过多种观点,比较明确地把道与器理解为本质与现象的是朱熹。

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

”(《与陆子静书》)这里所谓的理不是任何共性,而是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共性,即本质。

这里所说的气不是质料,而是具体事物,即现象。

现象和本质在西方哲学史中也是一对极其古老而又重要的范畴。

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索万事万物的本原时,还不完全是把本原当作本质。

06附录6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1)

06附录6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1)
果,增强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开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
8
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
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偶然性中有必然,任何偶然的东西都必须受必然性制约。必然性中有偶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补充,而且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
转化。所以我们要重视事物开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开展的总趋
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认识的开展是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屡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开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
随之不断开展。所以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不断推进认识过程的深化。
实践是人
的根本方式。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根底。自然
11
与自然关
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开展,又反过来影
系的根底
响和制约自然界。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点和方式,促进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开展。
12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开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性质和趋势。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事物开展不仅相辅相成也可以相反相成。所以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实践之中。
第一章
第一节
一、物质
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事物辩证关系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节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3)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目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1)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2)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3)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习之风。
科学文化实践
2、人类实践新形式:虚拟实践
四、实践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
2、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现象和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
范畴。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从人的认识来看,形于外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假象是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并歪曲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由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

假象是属于客观范畴的东西。

(2)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错觉是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2.案例或记忆方法
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真相是对事物本质真实的反映,都属于外在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是歪曲的还是真实的,都是对本质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假象,透过假象也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比如我们感觉到月亮比星星大,这是一种假象,因为月亮比星星离地球近而造成的客观现象。

假象虽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但它也是本质的表现,不过,表现本质的方式与真象不同,它是对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表现。

因此,假象也是现象,具有客观性。

政治学科究竟该怎样对待?无论你的基础怎样,都应该尽早开始政治的复习,做到胸中有数。

建议考生首先要掌握科学系统的复习方法,对整体复习屡清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