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与建筑的关系

合集下载

苏东坡建筑方面的介绍

苏东坡建筑方面的介绍

苏东坡建筑方面的介绍
苏轼在建筑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他不仅加固城防、治理城市,还修建了许多与文人生活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亭台楼阁、堤坝桥梁等。

在徐州,苏轼亲自组织军民修筑了一条抗洪长堤,保护了城中百姓的生命安全。

在杭州,他调动了二十余万名民工,开除了葑田,恢复了原有景观,还在湖水最深的地方修建了三座塔(今天的三潭映月),作为标志性建筑。

他还聚拢了淤泥,筑成一条横贯西湖的长堤,堤上架有六座桥梁,方便游人。

在颍州,他还对颍州的西湖进行了疏浚工程,并建起了一条长堤。

苏轼的建筑成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苏堤成为了一代传奇,不仅保卫城池,还美化了城市,恢复了湖泊,成就了千古传世的建筑壮丽。

苏轼徐州诗词精神与城市建设

苏轼徐州诗词精神与城市建设

苏轼徐州诗词精神与城市建设作者:孙超刘千晗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3期内容摘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人豪放派的代表,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对人生始终抱有乐观、包容、豁达的态度。

在徐州任职期间,他留下的不仅是令后人称叹的政绩,还创作了150余首诗词作品。

我们可以通过对苏轼徐州诗词的鉴赏、研究,进一步探寻他诗词中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思想,及其在徐州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关键词:苏轼诗词徐州生态美学城市建设苏轼是我国古代重要诗人,在他的诗词中,人们看到的是他对自然的热爱。

苏轼喜欢表现自身对于自然、人性、社会进行深刻感悟的精微情思,这其中也蕴含着苏轼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生命体验。

诗词中所体现的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性同样贯穿于苏轼任职徐州时期。

通过对苏轼徐州诗词的深入研究,其美学思想愈发显现:“诗要有为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崇尚“天工与清新”的法贵天真思想,“寓意于物”的人与自然诗意的和谐等。

一.苏轼徐州诗词创作“诗要有为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苏轼创作诗歌的重要原则,这与他仕途坎坷、个人经历的不顺有很大关系。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这些坎坷的现实经历与政治上的不得志并没有打垮他,反而在不断奔波的途中,他看见了地方百姓的真实生活;在不断宦游的途中,他看到了沿途的山山水水,这些都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苏轼的诗歌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取材于现实,有感而发,有为而作。

同时,苏轼受儒家与道家的双重影响,在积极入世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在郁郁不得志之时,苏轼仍然尽自己所能造福当地百姓,在固穷的坚持与毅力中又有一份淡然处之的洒脱。

所以,苏轼的现实主义创作不同于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杜甫的现实主义内容多描写仕途坎坷的无奈与悲凉,民间疾苦的痛心与呐喊,其创作风格是批判性的揭露。

而苏轼的现实主义内容更倾向于描写自然山水、人民生活与内心情感。

苏轼园林文学研究

苏轼园林文学研究

苏轼园林文学研究苏轼,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他的诗词作品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在园林文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造诣。

通过深入研究苏轼的园林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领略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园林艺术的魅力。

一、苏轼与园林的渊源苏轼一生游览了许多名园,他的园林文学作品丰富多样。

这些作品既包括诗词、散文,又涵盖了书信、题跋等,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苏轼园林文学的宝贵资料。

在苏轼的园林文学作品中,他善于运用各种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将园林景致描绘得栩栩如生。

同时,苏轼的园林文学作品还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在描写园林景色的同时,往往也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为读者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苏轼园林建筑艺术的思想在苏轼的园林文学中,建筑艺术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园林建筑的艺术魅力。

1、因地制宜:苏轼在描写园林建筑时,注重根据不同地理环境来设计建筑方案,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2、巧妙的空间布局:苏轼在园林建筑的空间布局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安排建筑元素,使游人在游览时能感受到层次分明的空间感。

3、诗意盎然:苏轼的园林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他通过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园林赋予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苏轼的园林美学思想1、人文之美:在苏轼看来,园林之美在于它所展现出的人文关怀。

他强调在园林设计中应注重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以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环境。

2、自然之美:苏轼推崇“自然天真”的美学思想,认为园林的美丽应源于自然,而非刻意的人工雕琢。

他欣赏那些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园林作品,而非矫揉造作的景观。

3、和谐之美:苏轼在园林文学中强调和谐之美。

他主张在园林建筑与自然之间、在建筑与建筑之间寻求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四、结论:苏轼园林文学研究的启示通过深入探讨苏轼的园林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苏轼的园林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论苏轼是了不起的创意大师

论苏轼是了不起的创意大师

522018年·第5期“创意”,也就是创造意识,指的是在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

”[1]这是说,孔子拿鲁国编年史来写《春秋》,使每个句子几乎都暗含褒贬之意,这种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创新立义,通过赞赏和贬责,将孔子对历史的观点完全展示。

这当然不再是鲁国的编年史,而是发挥史学的作用,以史的审判代替了神的审判。

由此可知,创意的方法就是将旧元素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元素。

人类是在创意、创新中诞生的,也要在创意、创新中发展。

北宋时的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1037—1101),世称苏东坡,不仅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创意大师,在诸多领域都留下了因为他的创意而至今还让人们享受生活乐趣的作品。

一、变废为宝的杭州西湖“苏堤”杭州西湖有“苏堤”,顾名思义,一定与姓苏的人有关;这个姓苏的人就是苏轼。

《宋史·苏轼列传》记载:杭(州)本近海,地泉咸苦,……(苏)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

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

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2]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他到杭州后,发现杭州最严重的问题是饮水。

杭州靠海,地下水无法饮用,西湖是唯一的淡水源。

当时西湖的湖面已经有三分之一被一种叫做“葑”的水草塞满了。

当地人估计,再过二三十年,西湖的整个湖面将被葑草淹塞掉,整个杭州将无水可饮。

苏轼亭台记中的场所精神探略

苏轼亭台记中的场所精神探略
纵观中外文学史,无论是古希腊的史诗剧作,还是先秦诸子散文都可以看到关于建筑的大量描写。中 国古代文学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来源,而建筑物的兴建也为古代文人提供了创作的素材与 灵感。亭台记的创作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的营建意义并非仅是达成居住、 观赏等实用目的,还能够展现观赏者的思想品味,关联时代文化,它体现了古人所追求的一个更接近于艺术 与人类文明的目标。“场所精神”也就成为建筑达成此意义的一个基本条件。在苏轼的亭台记中,作者在介 绍建筑物实用价值的基础上,运用文学语言在潜移默化之中为亭台楼阁堂等建筑诸物注入了属于建筑物、 属于建筑营建者、属于作者自身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建筑物更加丰富的价值内容,深化了建筑的场所精神, 让后人在提及这些场所时,不仅将其当作一个实用场所,更将其视为一个精神场所。
一、亭台记与场所精神的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挪威理论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正式提出“场所精神” 的概念。诺伯舒兹认为,场所精神是一个具体环境自身独特而内在的特性和精神,主要是指场所中所展现的 特质与意义,是场所的灵魂所在。“方向感”和“认同感”是场所的两大功能,“方向感”使人辨别自己所在方 向“;认同感”就是“与特殊环境为友”,使人确认场所的立足点,产生归属感。场所精神是在这两种功能的发 展中形成起来的。[ 2 ]1“9 在中国建筑的场所精神中,发达的‘认同’功能和弱小的‘定向’功能的强烈反差,
2021 年 7 月 第4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July, 2021 No. 4
苏轼亭台记中的场所精神探略

惠城区苏东坡主要遗迹及纪念建筑

惠城区苏东坡主要遗迹及纪念建筑

惠城区苏东坡主要遗迹及纪念建筑◎彭双课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讥讪先朝”罪,而被贬谪惠州。

绍圣四年(1097),苏轼又被贬至儋州。

苏东坡寓惠二年零七个月,游历山水,济民急难,与惠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写下了大量的诗文,鹤峰西湖之间留下了这位文化巨人的串串足迹。

笔者兹将惠城区东坡寓居主要遗迹及纪念建筑胪列如下,疏漏与讹误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合江楼合江楼原址位于东新桥头文笔塔的后面,因处于东江和西枝江合流处的岸边而得名,旧称“合江罗带”,是惠州胜景之一。

合江楼在北宋时为驿馆,南宋时塌圮,明代筑城时复建,至清康熙年间重修,为城门楼式两层建筑,红墙绿瓦,甚为壮观。

民国时因拆城墙而圮。

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苏东坡到达惠州时寓居合江楼。

是月十八日,迁至嘉祐寺。

绍圣二年三月十九日,又迁回合江楼。

苏东坡曾两度寓居于此,共一年零一个月。

写下了《寓居合江楼》、《荔枝叹》等诗文。

嘉祐寺嘉祐寺位于桥东学背街的东坡小学,在宋、元两代是城郊一个小佛寺。

椐《惠州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嘉祐寺并入永福寺。

万历年初,归善县林民止在嘉祐寺旧址建城隍庙。

民国时,城隍庙改作学校。

解放初期,改为惠州镇第六小学。

1955年,改为第八小学。

1984年,改为“东坡小学”。

绍圣元年十月十八日,苏东坡从合江楼迁居嘉祐寺,绍圣三年四月二十日,苏东坡又迁居嘉祐寺。

苏东坡两居嘉祐寺共住地一年零三个月,写下了《食荔枝》、《悼朝云》等诗文。

松风亭松风亭位于桥东东坡小学的后山上。

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亭的周围的松树二十多株,清风吹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之觉,故名“松风亭”。

清同治年间,郡人陈寿琪将亭改筑于白鹤峰(今惠州市卫生学校)东则,民国初期已圮。

苏东坡寓居嘉祐寺时,常游松风亭,并写下了《松风亭记》、《松风亭下梅花盛开》等诗文。

苏东坡故居苏东坡故居位于桥东白鹤峰(今惠州市卫生学校),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

东坡亭的简介

东坡亭的简介

东坡亭的简介
东坡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一处著名景点,位于西湖畔的南
山路上,是一座以宋代文学家苏轼为主题的纪念性建筑。

东坡亭以其
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历史文化
东坡亭建于宋代,是为了纪念苏轼而建。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
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散文、书法和画作都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东坡亭是为了纪念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而建,也是为
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

东坡亭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它的建筑结构和装饰
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东坡亭的建筑群包括亭、楼、阁、殿、廊等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坡亭主体建筑——东坡楼。

东坡楼是一
座三层木结构建筑,高约十五米,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典范之一。

自然风光
东坡亭位于西湖畔,周围环境优美,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东坡亭的建
筑群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东坡亭的
建筑群与西湖、南屏山、白堤等景点相邻,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杭
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东坡亭的建筑群周围有许多古树名木,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坡亭旁的一棵古樟树。

这棵古樟树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是东坡亭的一大景观。

总结
东坡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一处著名景点,它以宋代文学家苏轼为主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精髓。

东坡亭的建筑风格典雅,自然风光优美,是游客前来观赏的理想之地。

徐州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

徐州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

徐州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徐州与苏东坡之间的联系源远流长,苏东坡曾在徐州任职过一段时间,留下了不少足迹和故事。

如今在徐州市内,可以找到多处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让游客领略这位文人的风采。

苏东坡曾在徐州城内的文峰塔留下了他的题词“早发白帝城,凭栏万里江山”的痕迹。

这座古塔建于宋代,高耸入云,是徐州城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游客可以登上文峰塔,俯瞰整个徐州城,感受苏东坡当年的心境。

苏东坡在徐州还留下了一个园林,即苏轼樱园。

这片园林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是苏轼晚年修建的私家园林,以种植樱花而闻名。

每年春季樱花盛开时,园内的景致格外美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赏花。

徐州还有苏轼纪念馆,是专门展示苏东坡生平和成就的地方。

馆内陈列着苏轼的书信、画作、诗稿等珍贵文物,让游客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

苏轼纪念馆也定期举办苏东坡文化展览和讲座,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

徐州市内还有一座苏东坡雕像,是为了纪念苏东坡对这座城市的贡献而修建的。

雕像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苏东坡的形象和风采,成为徐州市内的一处景点。

徐州市内的苏东坡景点丰富多样,每一处都能让游客感受到这位文人的影响和魅力。

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前来徐州,探寻苏东坡的足迹,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和魅力。

【2000字】第二篇示例:徐州位于江苏省的中部偏北,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两者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徐州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也是很多游客向往的地方。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著名景点吧。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徐州市区内的云龙山。

云龙山是徐州市的标志性景点,也是徐州历史文化的代表。

云龙山位于市区西南,山势险峻,景色宜人。

相传苏东坡在任泰州知府时曾经游览过云龙山,留下了不少诗篇。

在山上有苏东坡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大量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及文物,吸引了许多文友前来瞻仰。

另外一个与苏东坡有关的景点是徐州市区内的泉山森林公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与建筑的关系
有民谣唱到: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这你侬细语所指的自然便是苏堤之景了了。

《元史》记载,元祐五年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

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

我曾到访过此处,但因年数久远,更有白堤在一旁遥相呼应,苏堤本身的形态自然已模棱两可,但论桥与四周景物交融之美,当属苏堤更胜一筹:“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

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

每当春风吹拂,苏堤上杨柳吐翠,艳桃灼灼,长堤延伸,六桥起伏。

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

置身堤上,湖光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这便是西湖十景中对“苏堤春晓”的描写。

相较于北京颐和园那些个宏伟气派的十七孔桥,苏堤少了一份肃穆与庄重,添了一份平实与柔美,站在苏堤之上,只觉心旷神怡,沐浴清风,豁然开朗。

苏堤落在我眼中的实景令我着迷,可在我内心深处,苏轼建造苏堤时的历程与心境才是我所触动的本源所在。

相传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地方官。

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

可是过了15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当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几番周折,最终决定建造堤岸,填埋杂草。

在世人面前苏堤春晓之景是美幻绝伦的,而这份美的维护却不止苏轼一人之功劳,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杨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就曾经将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一次次增补修葺,一次次整饬路面,一次次植树造林,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绝伦的古建筑惨遭自然风沙之苦而遮盖了其原本美丽的容颜,为何独独是苏堤收到了如此厚爱呢?
论才情,自古唐贤诗赋滔滔不绝,滚滚而来,诗仙李白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恢宏,震撼人心;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萧瑟之情,油然而生,与苏轼《饮湖》之清新瑰丽相比可谓平分秋色,不分上下。

论苏堤,同时期的腾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唐朝李元婴所建滕王阁同样夺目绚丽。

也许单看某一方面,苏轼没有真正耀眼之处,可他最可贵的,便是将两点互相融合:学术文人,难免有些书生酸味,清高、孤傲;政坛中人,脱离不了的官架子,世俗味浓重。

论建筑情态,苏堤自然之风迎面,由内而外的带给他人一种轻松的生活状态,舒适,优美,更多了一份诗人才有的艺术气息。

论文采,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这些题词都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

小小的堤岸,西湖围绕着它数百年,它如同精灵,小巧、轻盈,却永远萦绕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它如同一枚印章,记载着这座堤岸的历史,以及它身后苏轼这位建造者的人格魅力,苏轼,苏堤,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