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消费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消费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化消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以及文化消费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复杂且多元的思潮,它兴起于 20 世纪后半叶,对传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提出了挑战。
后现代主义拒绝宏大叙事,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它质疑权威,消解中心,主张打破传统的界限和规则。
文化消费则是指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获取、使用和享受。
这包括了书籍、电影、音乐、艺术展览、旅游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产品。
后现代主义对文化消费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消费观念的转变上。
传统的文化消费往往注重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深度和意义。
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得消费者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文化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欣赏艺术,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满足个人情感、欲望和兴趣的方式。
消费者更加追求个性化和独特的文化体验,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而是积极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和解读中。
在产品选择方面,后现代主义促使文化消费市场更加多元化和碎片化。
以往占据主流的单一、统一的文化产品逐渐被多样化、小众化的产品所取代。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类型、风格和主题的文化产品。
比如,在音乐领域,除了主流的流行音乐,各种小众的音乐类型如独立音乐、电子音乐等也拥有了自己的受众群体。
电影市场上,除了商业大片,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也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
后现代主义还影响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方式。
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和独特体验的需求,文化生产者不断创新,推出各种新奇、独特的产品。
营销手段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强调与消费者的互动和参与。
例如,一些电影在宣传时会通过社交媒体与观众互动,根据观众的反馈调整宣传策略;一些音乐专辑的发行会采用限量版、特别版等形式,吸引消费者购买。
然而,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消费的关系并非全是积极的。
一方面,过度追求个性化和碎片化可能导致文化消费的肤浅化和表面化。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一、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得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风靡全球。
对于后现代主义得定义,哈桑、罗蒂、利奥塔德等分别从艺术、哲学、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概括,不可否认,种种言说对后现代概念清理有着不同得助力。
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复杂且争论颇多得问题,但就后现代主义思潮得某些特征,如反传统、反本质、非主流、反理性、多元化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却已形成某种共识。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精神已渗透到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研究领域与戏剧、电影、电视、广告等文化产品得制作及人们得日常生活之中,经济学与市场营销领域也开始研究经济及消费生活中出现得后现代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后现代主要就是指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得新时代、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得影响下,消费环境发生了极其深刻得变化。
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物质丰盈了,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发愁,新技术可以让人们有更多得时间用来休闲、娱乐,消费占据了人们生活中比较重要得部分,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股强烈得消费主义热潮正在社会中涌动。
但就是消费不再或主要不再就是一种物质行为、纯粹得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与象征性消费之类得文化行为。
正如托夫勒所预言得,消费社会已经到来。
这就是一个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得社会,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人们满足得源泉与社会理想行为得标准不再就是工作劳动本身,而就是她们得生活方式。
实质上,这种消费社会就就是所谓得后现代主义社会。
在后现代社会里,人类在物质与文化生产、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得消费理念、消费方式与消费行为则就是通常意义上得后现代消费文化。
在消费社会中,后现代主义正影响着人们经历一场文化变迁,这种文化变迁正在改变着人们得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得思维意识,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得消费文化才吸引了更多公众得兴趣、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得消费文化得特征1消费得符号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得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得过剩现象。
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通用)

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通用)【摘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从商品社会到影像社会的过程,从日益增长的商品化和产品化到被后现代理论所描述的关键现象,内爆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新形式的思想、文化、技术与生活的出现,后现代文化开始初现,后现代话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与后现代有关的争议到处皆是,后现代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初识后现代大众文化对于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点,杰姆逊的概括是五种差异的消失:一是内部和外部的差异;二是本质和形象的差异;三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四是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五是能指和所指的差异。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必须置于消费文化的发展之中,后现代大众文化从消费文化中吸收了生活的审美呈现方面的许多特征。
1、消费的符号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特征。
法国社会理论家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消费社会从根本上意味这消费游离与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物的实用性消退,非实用性浮出水面。
由于被消费物已经在实用功能的意义上全面满足了人的需求和欲望,整个资本主义的消费开始由物的有用性消费过度到物的符号性消费,符号价值代替了使用价值。
”后现代消费社会已经从商品形式占主导地位进入到符号形式为主的时代。
2、消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后现代消费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把追求和占有物质,追求享受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人变得越来越现实,变得越来越功利。
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在时尚与流行之中,娱乐、消遣、休闲、消费具有新的生活价值,寻求更新更好的消费成为人们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目标,人们关心的只是“消费时的情感快乐及梦想与欲望等问题。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2023-11-05
目录
• 后现代主义概述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 费瑟斯通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社会影响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未来趋势 •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案例分析
01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0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 思潮,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和反思,主张对知识和真理的 重新定义。
06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案 例分析
案例一:时尚产业的消费文化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时尚产业是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通过不 断推出新的潮流和风格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时尚产业利用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对潮流的渴望, 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短 暂的寿命和快速的变化,这使得消费者不断追求新的潮 流,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中,企业需要更加注重提供服务体验,
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联系。
借助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进行营销
02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借助社交媒体等数字化渠道
进行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化的需求,企业需要开展定制化营销,
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消费者对商品符号价 值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注重商品或 服务的符号价值,消费者更关注 商品或服务所代表的社会地位、 身份和品味。
消费者参与和创意消 费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下 ,消费者更愿意参与产品的设计 和制作过程,同时也更倾向于通 过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赋予商品 更多的个性化意义。
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未来趋势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影响探析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新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影响探析作者:周源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8期摘要以后现代主义下的消费文化为切口,分析当符号的消费意义大于物的消费意义后,新媒体是如何进行消费文化的构建和传播,同时探讨了在后现代主义对概念和界限消解的语境下,新媒体对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路径、传播特点以及传播效果。
关键词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新媒体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8-0066-021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1)消费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在西欧、日本等国发展起来。
消费文化是在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某种意义和价值符号的消费因素的总和[1]。
消费的符号代表着社会通用的价值和规范。
消费中呈现出的符号价值体系,就是消费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文化主体渐渐被大众文化所占据,消费时代随之应运而生。
在费瑟斯通看来,这个时期的消费在使用价值上的功能逐渐削减,纯粹的功能意义也不再是人们消费的主体对象[2]。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消费者自身的意志已经不是决定消费的主体,社会对消费赋予的意义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也是各种各样。
消费的重心逐渐由消费品的使用价值移步到消费符号和背后的象征意义上。
3)新媒体语境下的消费文化。
在后现代消费理念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已不是最重要的,商品被赋予的符号意义和表征更为消费者所追逐。
这是和现代的消费主义注重物品实用性的观念大相径庭的。
布尔迪厄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人们的炫耀性消费发生了转向,对消费的追求更注重精神层面,彰显个人性格符号。
与此同时,这种过渡奢侈、挥霍无度的消费也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对资源环境的大肆破坏[3]。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但是传递信息的一种介质,更能批量产出自带象征意义的符号产品。
在新媒体的渲染下,拟态环境也被这些赋予了意义的产品所营造,消费者们被虚拟的体验所影响,媒体慢慢地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同时为了迎合消费者会生产更多产品。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消费文化

的原因。 【 照此看来 , ”4 美感距 离说 其实就扮演 了使 社会差别 与社 会等级合 法化 的功 能 , 并进而维护和巩 固了现存 的统治秩序 。 而后 现代 主义奉 行 的恰恰 就是对 于现 代主 义这 种 中心 与权 威等级的颠覆 和解构 。因此 , 应运 而生 的 消费文 化 , 日常生 活 其
受 即消费文化 的特 点 显然 就是 伴 随后 现 代 主义 的特 征 而来 的 。 “ 归纳后现代主义 的特 征 , 文化 的角 度 比从 社会 的角 度简 单 要 从
康德就说 , 一个关 于 美的判 断 , “ 只要 里面掺 杂极少 的利 害计较 ,
就会是很偏私的 , 而不是纯 粹的鉴赏 判断。 口 这 一观点后 来遭到 ” 了布尔迪厄的批判 。布尔迪厄认为 , 这是 资产阶级 根据 自己的文 化 习性从而将 自己与下 层 的劳动人 民划 分开来 的一 个依 据 。他 说 :对低级 、 “ 粗鄙 、 俗 、 庸 奴性 的— —一句话 , 自然 享乐 活 动的拒 斥( 这构成 了文化 的神圣 领域 ) 意味着对那些人——他 们欣赏崇 ,
作者简介 : 文九( 93一) 女 , 17 , 湖南衡 阳人 , 师, 讲 博士 , 究方向为新闻理论 与媒介文化 。 研
1 9世纪 , 尼采提出“ 上帝之死 ” 的概念 , 即是指 超验 领域不 再 主义 的基础是工业化大生产 以及 资本的福特 式积 累, 它的轴 心原
成 为人类 的价值 源 泉 , 为现 代性 表征 的主 体性 正 在 兴起 。但 作
消费文化就 是在这样 一种 语境 之 下得 以诞生 。经 历过 现代
既定的统治结 构的揭露 和批 判。具体 而言 , 以消费文 化为代表 的
现代社会思想建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现代社会思想建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摘要】现代社会思想建构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展现出新的特征。
文章从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影响入手,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及特征,并具体分析了《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内容。
通过分析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揭示了消费主义对现代社会思想建构的重要影响。
文章总结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思想建构,探讨了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这些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思想形态,为思想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消费文化,后现代主义,现代社会,思想建构,兴起,影响,概念,特征,研究内容,关系,消费主义,影响,发展,思想意义,启示。
1. 引言1.1 现代社会思想建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今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已成为影响人们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消费文化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深刻影响到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思想潮流,挑战了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观念,强调个体主义、多元化和文化相对论。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这一主题的研究,旨在探讨消费文化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思想建构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影响,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思想变革。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十分复杂多样,二者相互交织、互相影响。
消费主义在现代社会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消费主义也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引发了人们对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反思与挑战。
2. 正文2.1 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影响消费文化的兴起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消费不再只是满足物质需求,更多地体现了个性化和审美化的追求。
从简单的生存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转变,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构的电影文化 后现代语境下的消费文化

重构的电影文化后现代语境下的消费文化从时间上来说,后现代文化思潮大致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在其它地区和国家出现;从时序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之后。
哈维在解读后现代理论时,强调:“后现代理论需要面对的是它的思想根源——20世纪后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转化。
”1并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转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存在的基础,如果说现代主义的基础是资本的福特式积累2,其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秩序和纪律、节俭和勤奋,在文化上则体现为对“元叙事”和基础理论的强调;后现代状态则是一种随着从福特主义向弹性积累3的组织转变,以及经济动力变化而发生的社会转变,是由时-空压缩4引起的世界巨变所呈现的一种社会状态。
由于转变过程中伴随着相当程度的通货膨胀,以及混沌无序的社会状态,因此多表现在表现为去中心性、瞬间变异性、差异性以及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等特征。
哈维以政治—经济关系入手去解读后现代主义现象,而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也未从“后现代”本身,而是用“一种具有反思性的观点”5,从消费文化的视角来探索后现代主义,解释“人们之所以能够肯定地接受后现代概念以及后现代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形象出现之可能的那些条件。
”6并认为,后现代的理念中“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层次分明的差异消除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的繁杂之中。
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谑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活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
”7据此推断,后现代大致有以下三个特征:被复制的艺术:艺术品在印刷术、木刻术、铜版、石刻等物质媒介的推动下,尤其是在摄影术和电影发明以后,就能像生产其它商品一样,不断地复制出来。
复制的艺术品进入大众领域,大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触眼即是的景观,也就有了艺术品被展示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后现代主义时代下的消费文化
摘要:“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
宣扬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即艺术生活化、生活审美化。
消费文化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足以带给人们的经验体验,同时消费文化中的大众沉浸在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因此针对上述现象,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我们应该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下构建和谐消费文化。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坚持本体论意义的多元论与方法论,它完全摒弃了对事物确定性的追求。
从社会经济范畴来看,“后现代”是一个以信息、传媒为主导的时代。
从文化范畴来看,“后现代”的基本策略就是反权力、反神圣、反主流、反英雄化,强调颠覆性和解构性,否定一切事物的终极价值。
从时序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之后。
是工业化大生产以及资本的福特式积累,它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秩序和纪律、节俭和勤奋,在文化上则体现为对“元叙事”和基础理论的强调。
当现代主义的基础福特式的积累遭遇了危机,通货膨胀扩大到相当程度,社会就会呈现出混沌无序的状态。
①
在后现代主义阶段,以大众传媒为中介所培养起来的不再是“组织人”的观念而是“个体”偏好的思想,是个人的欲望的复苏,感觉的复活。
“后现代”提倡“新前卫文化艺术”,强调平民化、生活化,反对正典化、经典化,宣告“艺术之死”。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这幅最杰出的半身肖像画中女主人公“神秘的微笑”,引起了无数观众的神思遐想。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熏染下,有人将这幅油画临摹下来,在蒙娜丽莎嘴上添一道胡须,再加上一个刺眼的标题:《瞧,这个婊子》,一幅后现代主义的美术作品就诞生了。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
在马克思的时代,消费主要表现为对生理的需求和满足,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
①王倩,《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四川外语学院。
费,而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里,由于后现代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省,是无主体、无中心、无权威对于秩序、权威的颠覆和消解,是对既定的统治结构的揭露和批判。
当一个人的消费不仅仅只是使用价值的需要,而是对附着在商品上的符号意义的迎合,消费就成为人们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途径,这是进入“后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也是进入消费社会的标志之一。
①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思想与表现
据研究表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初次显露了消费文化的发展迹象:广告、电影业、时尚和化妆品生产、交相传阅的大众小报、杂志和拥有无数观众的体育运动,使得众多的新品位、新秉性、新体验和新理想广泛传播开来。
后现代主义的消费主要表现为对物的购买和消费,体现为一种“符号消费”。
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其使用价值,还消费商品的形象,并从这种消费中获得后现代主义的情感体验。
后现代主义所关注的大众文化、形式与称号、影像、无秩序、生活的审美呈现等等,也是消费文化的特征,这种消费文化体现着梦想、欲望和离奇的幻想。
②简单的一个例子,如可口可乐饮料瓶上印着“享受可乐”——enjoy cockle,提倡为了达到“享受”的目的,可以不断地制造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寅吃卯粮。
充分显示了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理念是“享受”。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方面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把一些生活方面的东西用艺术化的手段来表达。
通过将生活中的庸常事物用审美的方式加以呈现,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艺术家们希望打碎艺术的光环、让艺术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之上,艺术作品的对象成为日常生活中形形色色之物,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行为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行为艺术往往出忽我们意料,甚至远远超越了我们对常态生活的理解,猛烈地撞击着我们感官和精神的承受极限。
一名韩裔美籍的美女摄影师米鲁·金在纽约举办“The Pig That Therefore I Am”自拍摄影展,照片中她裸体躺在猪圈里,任凭猪只靠近甚至紧贴彼此肌肤,米鲁-金想透过自拍,探索人类与动物之间相似之处,并批判人类自以为比动物优越。
再如,2012年6月23日的峨眉山大型行为艺术秀,专业模特身着一身白衣,吸引了大众对峨眉山的关注,此次行为艺术秀,
①李娟,《迈克•费瑟斯通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研究》,兰州大学,2011年5月。
②文九,《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消费文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6卷第6期。
通过艺术与旅游的结合,体现出佛教所说“万事万物自“空”而来,从而滋养出自然,又孕育出山水人灵”。
展现了一个既有古老文化又现代时尚元素的新峨眉山形象,并深刻表达了“慢生活”的深层意义。
另一方面表现为艺术生活化:指搞艺术的人要把所创造的艺术品结合到生活中去艺术作品富于生活气息,接近于生活。
如奥体中心的“水立方”就是艺术生活化,它即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品。
流行出现的“商品美学”,即商品的外观设计、包装、广告等,可以说后现代消费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把追求和占有物质,追求享受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人变得越来越现实,变得越来越功利。
这种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在时尚与流行之中,娱乐、消遣、休闲、消费具有新的生活价值,寻求更新更好的消费成为人们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目标,人们关心的只是消费时的情感快乐及梦想与欲望等问题。
消费生活延伸了现实世界的浪漫情调,把追求崇高信仰的幸福感,变成了具体的消费中的快感,变成新的无数个体验中的幸福。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反思
在进行日常生活审美化时,消费主义对文化的影响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足以带给人们的经验体验,不能忽视了沉溺于消费文化中的大众沉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社会问题:凸显文化的娱乐功能却淡化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文化向商业化妥协,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常常就被扼杀了。
比如学术著作、严肃读物的学术价值弱化、审美平面化、一些“文化节日”泛滥成灾,像豆腐节、板栗节、裤子节这类“人造节日”层出不穷。
由于追求短暂,即时性的审美趣味使消费文化全然摒弃了对深度意义、永恒价值、理性蕴涵的追求。
在大众文化中,由于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形象,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因此,影像就替代了使用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代用品。
非连续、逻辑和时间关系模糊的电视镜头就可以拼接成一则广告,情感诉求和深度意义难觅踪影。
如“尖叫”饮料广告,一个年轻英俊的青年阔步走出地铁青年在迪吧狂舞;青年在篮球场扣篮后满头大汗地喝着“尖叫”饮料;画外音:“随时放松自己”。
显然,这则广告镜
头就是碎片的移动组合,充满了断裂感和非连续性,广告的深度意义消失,有的只是浅显的平面意义。
后现代消费文化因之也沦落为一种“引用”文化,一种平淡或缺乏深度感的文化。
如对于政治权利、公民权利,公共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视而不见。
这种“对消费者创造性的过于乐观导致忽视社会结构对于消费者的控制,对观众快感的赞美导致对于最肤浅的文化产品的随意肯定”。
①
在符号化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应该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下构建和谐消费文化。
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保持目的合理性与过程合理性的统一,关注人类生存状况和人类未来。
参考文献:
[1] 文九,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消费文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6卷第6期.
[2] 祝杨军、毛先荣,后现代语境中的生态消费[J],社会观察,20l1.1.
[3] 郑艳,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文化构建[J],陕西泾阳县云阳中学.
[4]党丽萍、田建伟,论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对休闲体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9月,第16卷第9期.
[5] 陈漱渝,消费主义·国学热·后现代主义——对当前几种文化现象的思考[J],武陵学刊,2011年7月,第36卷第4期.
[6]李娟,迈克·费瑟斯通后现代消费文化思想研究[J],兰州大学,2011.5.
[7]王倩,浅析后现代主义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J],四川外语学院.
①郑艳,《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和谐消费文化构建》,陕西泾阳县云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