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于无声处觅深情-----谈《项脊轩志》的空白艺术

合集下载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中学语文论文细节中的深情——《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特色■ 桑沛霖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

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

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

《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最为感人至深。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写项脊轩这一间破屋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对项脊轩前后的异样感情,以及通过对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三个女人的言行等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传达出了作者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间破屋项脊轩在作者笔下,自己少年时光读书用功的书房,即文章的描述对象项脊轩,也就是所谓的旧南阁子,在修葺前后,不仅面貌完全不同,从中更是体现了作者完全不同的感情。

在修葺之前,作者描述项脊轩“室仅方丈”,只“可容一人居”,甚至在下雨天想把书桌换个地方也不可能,突出了书房之小。

“百年老屋”,这是突出了书房之十分陈旧。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说明了书房不仅陈旧,而且还很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书房还很阴暗,是一间连阳光都难照到的破旧小屋。

但就在这样的一间破屋里,归有光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

等到稍为修葺之后,项脊轩这一间破旧小屋,在作者的眼里,就“亦遂增胜”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并觉珊珊可爱。

因为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有满架的书籍,有幽静的环境,有半墙的明月,有斑驳的桂影,这实在应该算得是一个好地方。

在这里,作者以人“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鸟的“时来啄食,人之不去”的宁静幽雅,以及“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优美诗意,表现了自己在修葺项脊轩之后的喜爱之情。

浅谈《项脊轩志》的写作艺术

浅谈《项脊轩志》的写作艺术

浅谈《项脊轩志》的写作艺术作者:束莉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11期《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睹物怀人,悼亡念存。

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亲人至深的情感,很难让读者不为之动容。

然而个人觉得,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唏嘘于作者的悲情,而应着眼学习其中出色的写作艺术。

一、生活处处皆素材学生抱怨作文难写,其中的最大原因就是无话可写。

其实,真正会写文章的人会发现生活处处皆素材。

《项脊轩志》这篇散文就是最好的例子。

本文所叙述的都是比较平淡的家庭生活、个人日常生活小事。

作者围绕一间旧老屋,将相关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

其中所写之事都是平常小事:书斋的生活,家庭的变迁,家族的纷乱,“诸父异爨”,“东犬西吠”等等。

所写之人:祖母、母亲、妻子也都是平常之人。

也正是这些凡人、琐事,才使文章中的情感格外真实感人。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作文的素材很多就藏在看似平淡的生活里。

只要我们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用思考的心灵去体悟,就一定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素材。

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道理。

二、事件寻常也典型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选取一两件平常小事来叙述。

笔墨不多,事情也不大,却能鲜明地刻画出她们的个性。

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能成功地抓住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节和场面,来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描写,从而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写祖母的一段文字,虽然简洁,但不失传神。

回忆在轩中读书的日子,祖母来探望,言语中透露出对自己的期待,“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亲切的话语不失幽默亦满含赞许。

“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细致的动作描写,把祖母对孙儿的爱怜、鞭策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写母亲比较特殊,作者幼年丧母,所有对母亲的记忆都源自家中老妪的讲述,曾经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动作极其普通,问话极其寻常,然而我们读来却倍感真切,形象地凸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疼爱之情。

2《项脊轩志》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2《项脊轩志》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2《项脊轩志》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9.2《项脊轩志》测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的情感王冰①在散文写作中,情感被无端强调得厉害,甚至有人直接告诉年轻一辈散文写作者,说只要写出了你心中的真情实感就是散文了,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

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

况且,如果艺术包括文学不是首先以技艺比高下,而是以情感强弱为标准,那么艺术家和一般读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②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陆机《文赋》中有“缘情而绮靡”的话,白居易也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一个作家如果能把情感写好了,确实可以写出好作品。

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因为文章中的真实情感才流传下来的。

前几日又读平凹先生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觉得也是这样的文章。

③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成为散文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概念,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淳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

这个教导确实有好处,可以促使我们写出情感浓厚、感人至深的作品来;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

④一个正常人的情感肯定是自发的,不会那么理性,那么文字中的情感是吗?并且我们写出的散文是要表现这些自发的情感吗?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

比如一个散文家在写高兴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他一定高兴,这个散文家也没有必要一定高兴。

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

洒泪泣血,至情至爱——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

洒泪泣血,至情至爱——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

未毕 ,余 泣 ,妪亦 泣” ,写 出了作者对 至亲
而感 情极深 至。读 了此文 ,读 者无不为之 动 细致 入微地表 露 了祖母 的激动 、喜 悦 、嗔怪 刻 骨铭心 的哀 思 ,委婉动人 。又如写祖母 探
瞻顾遗迹 ,如在 昨 日,令 容。 因为文 中洒 泪泣 血 , 一字一 咽 , 一句一 啼 , 和对孙 儿 的殷殷 期望 。为了表达对妻 子的追 望孙儿 一事后 , “ 事 事关情 ,句 句动情 。作 者归有 光的感情 能 思 ,作者选择 了 “ 从余问古事 ,或凭几 学书” 人长 号不 自禁 。”怀才不 遇 ,功名未就 ,辜 够得 到淋漓 尽致 的宣 泄 ,得益 于他高超 的抒 的普 通场景 ,夫妻有 问有答 ,有教有 学 ,志 负 亲人 的复杂感 情如潮水 般放纵奔流 。这 些 情技法运 用。 1 . 借平凡之景抒情 趣相近 ,伉俪情深 。 作 者经历 了少年丧母 ,中年丧 妻之痛 , 直抒胸 臆之语 ,强烈地撞击 着读者 的心扉 ,
往往”一词 , 今 已亭亭如 盖矣 。”结尾 惜字如 金 ,融情 于 的变化 ;小轩是作 者喜悦与 悲哀 、希望 与梦 达到 了情景交融 的境界 。如 “ 树 。枇杷 树是 妻子亡灵 的化身 ,作 者睹物思 想 的 见 证 。
人 ,对 妻子 的一 腔绵绵情 思全都蕴 含于景物 中了。它是一 个特写 ,树长 ,人 亡 ,物是 ,
产 生 巨大 的艺 术 魅 力 。
文章开 头写景诗 意荡漾 ,沁人心脾 。修 但他 心中被生 活的磨难煎 熬到极点 的这些情 葺后 的项脊 轩 ,兰竹 相映 ,人 鸟相谐 ,月 白 愫 ,并没 有像火 山一样进 发 ,作者 只选 取最
5 . 用叠词之美显情
文章六处用 叠词来摹 声 、绘景和状 物 ,

《项脊轩志》的艺术魅力

《项脊轩志》的艺术魅力

项脊轩志》的艺术魅力1. 即事抒情,亲切感人? 归有光善于“叙家常至琐至屑无奇之事迹”,善于描写生活细节,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

先看叙述老妪回忆母亲之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作家通过叙写老妪转述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母亲疼爱儿女、嘘寒问食的慈祥音容,字里行间又暗寓自己的感念之心和悲痛之情,读来亲切感人,哀婉动人。

正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再看叙写祖母的往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作家通过叙写祖母的语言,表现了祖母对孙儿勤学苦读的赞许之情和关切之意;而“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则是通过叙写祖母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和语言,表现祖母对孙儿既有期待又有勉励鞭策的复杂心理。

当作家“瞻顾”祖母“遗迹”时,觉得历历往事“如在昨日”;当作家感到自己功业无成,有负祖母的厚望时,心情十分愧疚沉痛,于百感交集之中,以至“长号不自禁”。

最后看叙写妻子:“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夫妻感情甚笃,又写出了妻子的聪慧好学。

且于细节描写之中暗含对妻子的深挚怀念。

由上观之,《项脊轩志》体现了归有光善于即事抒情的特点。

文?章通?过叙写日常化的生活事象和琐细的日常生活细节,既表现了家庭亲人间的深挚感情,又表达了作家对亲人吟吐不尽的怀念之情;而作家对亲情、爱情的深情书写,读之令人动容。

?2. 记轩寓感,悱恻动人?《项脊轩志》通过自己所居“轩”的变化,来叙家庭琐事,以寄寓家世盛衰的感慨。

《项脊轩志》导学案及答案复习过程

《项脊轩志》导学案及答案复习过程

《项脊轩志》导学案及答案高二语文《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导航】: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3、积累文言字词、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重点难点】: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

【知识链接】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

2、解题: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课堂导学】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一、初读课文,断句正音尘泥渗漉( ) 修葺 ( ) 垣墙周庭()旧时栏楯()偃( )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无声象笏( )迨( )诸父异爨( ) 逾( )庖而宴家有老妪()先大母婢也()呱呱而泣()以手阖( )门令人长号( )不自禁( ) 余扃牖而居()先妣( )二、咬文嚼字,语篇疏通1、疏通文本,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纸短情长——谈《项脊轩志》的语言

纸短情长——谈《项脊轩志》的语言

本版编辑/·高中《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写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章不足八百字,却被誉为“明文第一”。

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深情。

文章从一间书斋写起。

首句交代书斋的前身:“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这间南阁子是什么情形呢?文中接着做了介绍:“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就是这样一间窄小、老旧、昏暗还漏雨的老屋,在归有光的修葺之下焕然一新。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如果说第一段前半部分的文字色彩是灰暗惨淡的,那么它的后半部分却是清新明快的!明亮的屋子里摆满了自己喜欢的筅房国玉(山西省平遥中学,山西晋中031100)纸短情长———谈《项脊轩志》的语言创作的冲动。

而琼珊的境况激起了他神圣的使命感,他觉得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能够对人的生命有用的,能够唤醒人的生命欲望的。

于是他有了创作的灵感,有了创作的激情。

和苏艾相比,同样是付出爱心,但贝尔曼对爱的理解更为深刻和透彻,他的爱里包含了智慧。

因为人生的阅历不同,智慧的深浅也不同。

经历了几十年人生坎坷的老贝尔曼,更加懂得琼珊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什么。

所以,最终是老贝尔曼而不是苏艾去画那片叶子。

2.老贝尔曼的人生简历整理。

年龄:六十多岁。

长相:丑陋。

性格:暴躁。

习惯:酗酒成性、邋遢。

经济状况:贫穷潦倒。

经济来源:给雇不起职业模特的青年艺术家当模特,挣几个小钱。

社会价值:自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艺术发展: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从简历中可以看出老贝尔曼的一生注定将是悲剧的一生。

老贝尔曼最后用自己的行动给了琼珊坚强的信念,拯救了琼珊的生命,这对老贝尔曼来说是他生命的涅槃。

细微之处见真情——《项脊轩志》之细节描写案例

细微之处见真情——《项脊轩志》之细节描写案例

细微之处见真情——《项脊轩志》之细节描写案例一、学习目标1、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2、掌握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3、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写出人物的特征二、学习重点及难点重点: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难点: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写出人物的特征三、学习方法:研讨、互助、练笔四、学习手段:多媒体五:学习课时:一课时六|、学习过程(一)直接导入何谓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在作文创作中,把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物件、场景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之所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原因是当中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项脊轩,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

(二)探究鉴赏课文的细节描写1、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第一自然段首先要求学生找出细节描写的文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其次齐声朗读,初步品味。

再次分析。

设置以下两个题目:①、这些细节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用简练的文字取个题目。

②这些细节描写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后明确:这段文字扣住作者读书的神态“偃仰”“冥然兀坐”动作“啸歌”和所处的环境“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来描写,突出了环境的幽静及作者的怡然自乐。

可取名为“偃仰啸歌图”。

2、以小组互助的形式,学生鉴赏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来探望和作者的妻子来轩中问他古事两处文段。

①祖母励孙图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爱怜欢喜,笑谑嬉戏)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无限关切,殷切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嘱咐庄重,语气谆谆,情意真诚,无限期望)比较“阖门”与“关门” 的区别?前者动作轻微,显示了祖母生怕惊动用心读书的孙儿,充满了爱怜与关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于无声处觅深情-----谈《项脊轩志》的空白艺术作家汪曾祺曾说过:\'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象别人那样说,有些话
干脆就不说。

\'这是讲写文章选择材料\'运用语言,应有取舍。

有些文章,写了许多内容用了许多笔墨,看着却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有些文章,只选了稀稀疏疏的几件小事甚至几句话,读来却情味深长。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项脊轩志》就是后者的典型。

《项脊轩志》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回忆老屋的变迁,回忆与祖母\'母亲\'妻子的感情。

照理,写的内容可以有很多。

但归有光只选了一二件极细小的事或是极平常的几句话来写。

全文一共才五百多字,但它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产生这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我想就在于归有光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空白\'艺术。

清袁枚说过:\'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文章中的空白,就好象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

《项脊轩志》中的空白艺术特别表现在回忆与他最亲密的三位女性身上。

先写母亲。

只引了老妪的两句话。

一句写母亲生前曾站在某地;一句写母亲隔门询问老妪\'儿寒乎?欲食乎?\',句与句之间存在一定的跳跃性。

作者没有主观地站出来,解释母亲生前对儿女是如何地疼爱,只在\'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依据中让读者体味到了母亲生前与\'我\'\'\'老妪\'之间的深情厚意。

次写祖母。

相对其他两位而言,这是作者文字用得最多的一个。

但也只回忆了祖母的三句话。

三句话包含了祖母对孙儿既疼爱关切又殷切期望的复杂感情,对于担负着家族命运重任的作者而言,祖母的这番话对他应是深有触动的,但他没有写当时面对祖母时自己是如何回答她的,自己的感想如何。

只是在\'瞻顾遗迹\'时,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伤痛,光阴易逝,辜负亲人重托的愧疚心情让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最后写妻子。

妻子本该是与作者举案齐眉白首偕老的终身伴侣,但不幸早逝,作者内心的哀痛可想而知。

但在语言上,归有光仍是用了淡淡的笔触。

写妻子来归后,只用了一句话\'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使我想起了苏东坡在《江城子》一词中对亡妻的怀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这俩者何其相似!所记的也是日常生活小景,无需再加叙述,读者自然会通过想象去补充作者未说出来的情感,让人感觉亲切而沉痛。

这正是作者创作上的高明之处。

再写妻子归宁后,\'述诸小妹们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想来他的妻子还应向小妹们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就写到这儿,不写了。

写出来,就失去了大半的意味,只写半句,反而使闺阁姐妹们的闲话神情鲜明地显映出来。

古人所说的\'花开一半,月留半圆,缘尽半分\',包含的也就是这种含蓄之美。

《项脊轩志》的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个中国古文中著名的结尾,在平淡中包含几许凄恻,读来令人感伤不已。

换了别人,也许还要回忆一番当年妻子在庭中植枇杷之情之景,归有光把这些笔墨全省去了,在平淡干净的文字中让人感到他内敛的深情。

《项脊轩志》中运用的空白,并不影响全文的流畅自然。

桐城派作家姚鼐曾评论,说\'归震川(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正因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这些空白,才让读者的情感不知不
觉地加入其中,引起我们种种感慨,余韵无穷,使整篇文章的内在情绪得到连贯统一。

阅读归有光,还让我想起苏格兰著名作家布朗的文字,同样的平静、干净,同样的运用空白,也同样地感人至深。

从现代创作方法的角度看,归有光确实该算是中国古代作家中最有现代味的一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