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
林分结构参数

林分结构参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分结构参数是指森林中不同层次及不同空间中林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是描述林分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
林分结构参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森林的生长状态、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对森林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分结构参数的种类1.树冠密度:树冠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树冠所占的空间比例。
树冠密度高表示林木生长茂密,树冠形成了连续的覆盖层,有利于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2.胸径分布:胸径是指树木干部地下1.3米处的直径,胸径分布描述了不同胸径级别的树木在林分中的分布情况。
合理的胸径分布有利于优胜劣汰,保持林分的生长繁茂和稳定。
3.树高结构:树高结构是指不同高度层次上树木的分布情况。
良好的树高结构有利于森林内部的光照、空气流通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对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4.径阶结构:径阶是指不同胸径级别的树木在林分中的分布。
合理的径阶结构有利于树木间的竞争和协作,维持森林内部生态平衡,促进森林的持续生长和更新。
1.生态功能:林分结构参数直接影响着森林的生态环境和功能。
合理的树冠密度、胸径分布、树高结构和径阶结构可以促进森林内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生长状态:通过观测和分析林分结构参数,可以了解森林的生长情况和生长趋势,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和林木病虫害,为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经济效益:良好的林分结构可以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的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调整树冠密度、胸径分布、树高结构和径阶结构,可以实现森林的持续经营和利用。
4.生物多样性:林分结构参数对森林内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促进至关重要。
通过优化林分结构,可以增加不同树种和树龄层次的分布,创造更多的生态位和生境条件,为各种植物和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1.间伐和更新:通过定期的间伐和更新,可以调整树冠密度和胸径分布,促进树木的生长和更新,增加林分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森林培育学概论教学大纲有思考题

《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森林培育学》是为林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有关林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林木种子生产、壮苗培育、人工造林、森林经营和主伐更新等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提高森林经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从业能力,为森林资源的恢复、环境和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服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为专业课,需要必备的林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学习本课程前,应系统学习“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森林生长发育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种子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的理论和技术。
培养科学思维,掌握森林培育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
三、教材选编及依据本课程选用由北京林业大学沈国舫教授等编著的《森林培育学》作为主讲教材。
该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在内容的编排程序、深度等方面都适合于林业专业的教学。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章节与教材内容有所变动,充实我国北方森林培育的内容。
四、《森林培育学》教学内容绪论1.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和范畴2.森林培育事业的成就与问题3.我国新世纪林业建设的战略性转变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在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现状计存在问题具备初步的了解。
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森林培育的重要性、国内外育林的现状、成就与问题,新世纪我国林业战略性转变的深远意义。
着重介绍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
第一章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结实规律及影响因素,掌握林木良种基地建立技术。
2、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林木产生结实周期性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提高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技术;良种基地营建技术;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林木种子贮藏技术。
主要讲授:(1)林木生长发育和结实规律(2)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因素(3)影响林木结实的因素(4)林木良种基地类型及营建技术(5)林木种子采收及处理技术(6)林木种子贮藏技术第二章苗木培育1、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林木种子休眠机制、苗木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种子催芽处理方法和主要类型苗木的培育技术。
第五章森林资源经济评价

U—经营周期 V—年均营林生产间接费用(包括森林保护费、营林设 施费、良种实验费、调查设计费、基层生产单位管理费 、场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P—利率
推导:
Da Db
Au
Au
Au
Au
Da Db
Da Db
Da Db
V
Ci Ci
Ci Ci
Ci Ci
Ci Ci
则一个轮伐期内,不考虑期间费用时的纯收益(u年末
u
B uA uD a(1P )u-aD b(1P )u-b i 1C i(1P )u i 1V
(1P )u 1
P
Bu—林地评估值 Ci—第i年投入的营林生产直接费用(包括整地、栽植 、抚育等费用)
Au—现实林分第U年主伐时的纯收入(指木材销售收入
扣除采运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有关 税费、木材经营的合理利润后的部分)
W=Y/Y.*100
W-被评价林地的级分
Y-被评价林地的指标值(如树高、蓄积等) Y.-标准林地(分值为100)的指标值
3.回归分析法
运用回归法建立林地生产力(用蓄积或 树高等表示)与林地各特征(如土层厚度、 坡度等)的关系式,然后依据具体地块的特 征确定该林地的生产力。
三、林地资源货币评价——林地 资产评估
100.00
林分:
林分指内部结构特征(如树种组成、林 冠层次、年龄、郁闭度、起源、地位级 或地位指数等)基本相同,而与周围森 林有明显区别的一片具体森林。
林分常作为确定森林经营措施的依据, 不同的林分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
林班:
林班是在林场的范围内,为便于森林资 源统计和经营管理,将林地划分为许多 面积大小比较一致(我国一般为50-200 公顷)的基本单位。
《林分结构与培育》PPT课件

人工林概述
1、什么叫人工林? 通过人们的生产营造与更新所培育的森林。 2、人工林的种类有几种? 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新炭林、特种 用途林 3、人工林特点 生长快、产量高、质量稳
上海人工林现状
从农田林网到经济果林,再到大步推进生态公益林开展, 本市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林业实现跨越式开展,市绿 化和市容管理局今天透露,截至2021年,本市林地总面 积140万亩,比1999年增加113万亩;森林覆盖率 11.63%,比1999年增加8.4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近1个 百分点,到2021 年本市森林覆盖率到达15%。
上海市林业的这一跨越式开展呈现几大特点:一是林业作 为上海城市生态建立、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经济可持续开 展的根底局部来开展,初步构建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框架; 二是林业开展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南汇水蜜桃、松江水 晶梨、崇明三岛的柑橘和桑椹、嘉定的葡萄,以及奉贤的 黄桃等特色品牌,带动了上海各片区林业经济的全面开展。
《林分结构与培育》PPT 课件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讲课内容
第一节 人工林的合理构造 第二节 林分密度 第三节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那么和方法 第四节 树种组成及混交林
四、立体林业
所谓立体林业就是“充分、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林 地的生态资源,进展多层次、多行业、多时效的 综合经营,以获得最正确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 益〞。立体林业着眼于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所 以也有人称之为"生态林业"。
经营立体林业的关键,首先必须选择适宜的立体 组合。立体组合是指同一块地内,先后或种植树 木、果树和其他经济作物。在收益的时间上构成 长中短相叠连的时态,在经营内容上既有种植业, 又有养殖业和加工业;在空间上呈乔、灌、草及层 间植物多层构造的人工植物群落。
测树学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定

评估森林经济效益
林分蓄积量是衡量木材生产潜力和经 济效益的重要指标,通过测定林分蓄 积量,可以评估森林的经济效益和价 值。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方法
标准地调查法
在林分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标准地,对 标准地内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根据 标准地数据推算林分蓄积量。
样地调查法
在林分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样地,对样 地内的树木进行抽样调查,根据样地 数据推算林分蓄积量。
测树学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 定
目录
•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基本概念 • 林分蓄积量的计算方法 •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实践应用 •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发展趋势 •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挑战与对策
01
林分蓄积量测定的基本概 念
定义与意义
定义
林分蓄积量是指一定面积林分中所有 树木的材积之和,是衡量森林资源的 重要指标。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确定经营目标
通过林分蓄积量测定,可以评估 森林的生长潜力和经营目标,制
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调整森林结构
根据林分蓄积量测定结果,可以 了解森林的结构和分布情况,合 理调整树种、年龄和密度等结构
因素。
森林采伐设计
确定采伐量
01
根据林分蓄积量测定结果,可以估算采伐量,确保采伐作业的
顺利进行。
2
AI技术可以处理大量的遥感影像和GIS数据,快 速生成林分蓄积量的估算结果,大大缩短了测定 时间。
3
AI技术还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森林的生 长趋势和变化,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 学依据。
林分蓄积量测定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
林分蓄积量测定与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领域密切相关,通过交叉研究可以促进相 关领域的发展。
林分蓄积量测定精度的影响因素
5第五章 3侵蚀沟道与水文网水土保持林配置

谷坊一般要与护坡林结合
谷坊一般不长期起蓄水作用
谷坊与道路相结合
3.沟底防蚀林
作用:防止沟道下切,缓流挂淤
沟底栅栏状造林
适用:坡度较缓的中下游沟道 结构:50~80m横向栽植3~5行树木,紧密结构
沟底全面造林
沟底坡度>5%时,结合土柳谷坊,全面造林,造林时
注意流出水路
栅栏状造林
(3)侵蚀沟系的上、中、下游,侵蚀发展都很 活跃,整个侵蚀沟系均不能进行合理的利用。 对这类沟系的治理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距居 民点较远又无力治理,采用封禁的办法;二是 距居民点较近处,在沟底设置谷坊群,固定沟 顶、沟床的工程措施并结合生物措施。基本控 制侵蚀后,再考虑进一步的利用问题 。
(三)侵蚀沟系林业生态工程的配置
二 河岸防护林
(一)河川护滩林
1.防护目的
• 缓流挂淤
• 抬高滩地,改良土地
• 保护河滩
• 增加经济效益
2.配置特点 (1)雁翅形护滩林 林带与水流方向构成30--45° 每带栽植2--3行 带间隔5--10m 造林方法:插条造林,丛状栽植 行距1.5--2m,丛距1m,每丛插条3根,多用 1--2年生枝条,长30--40cm,直径1.5--2m
第六节 水库、河岸水土保持 林生态工程
一 水库防护林
(一)防护目的 固定库岸,控制浪蚀,拦截并减少进入库区 的泥沙,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提高水库的景观价值和美学吸引力; 减少水库水面蒸发。
(二) 水库防护林的配置
1. 库岸防护林 (1)防浪灌木林
营造起点:正常水位或略低于此线的地方 开始
(2)侵蚀沟系的中、下游,侵蚀发展基本停止, 沟系上游侵蚀发展较活跃,沟道内进行了部分利 用。在有条件的沟道打坝淤地、修筑沟壑川台地、 建设基本农田;沟头防护工程与林业措施的结合, 如配置编篱柳谷坊、土柳谷坊,修筑谷坊群等; 在已停止下切的沟壑,如不宜于农业利用时,最 好进行高插柳的栅状造林。
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定

第五章林分蓄积量测定一、填空题1. 林分蓄积和单木材积一样,是由、和三要素构成。
2.在林分蓄积量测定中,应包括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测定和林分测定。
3.增加标准木的株数,一般可以林分蓄积量的测定精度。
4.根据立木材积三要素的理论,当两株林木的胸径相同,而两株林木的树干材积不相等时,这是由于两株林木的树高或树干不同所引起的。
5. 检量原木长度时,应量测原木大小头两端断面之间处的距离。
6.平均直径、平均高、林木株数及林分蓄积量完全相同的两个林分,其材种出材量却不一定相同、且可能有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可能不同。
二、概念题1. 蓄积量2. 标准木法3. 一元材积表4. 二元材积表5. 三元材积表6. 立木材积三要素7. 立木材积表三、简述题1. 简述“3P”抽样的特点。
2. “3P”抽样的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3.四、论述题1. 试分析一、二元材积表的优缺点,我国林业生产中是如何编制一元材积表的?2. 试述平均标准木法的步骤,并说明其它三种标准木法选择标准木的原则。
五、计算题1. 测得落叶松林分平均高为11m,每公顷胸高断面积为21.6 m2,标准林分每公顷断面积和蓄积量分别为36m2和212m3,则林分每公顷蓄积量是多少立方米?2. 测得标准地二株平均标准木:g1=0.05107 m2,v1=0.5226m3; g2=0.05027 m2,v2=0.44013m3;林分总断面积 G=10.84 平方米,试求林分蓄积量。
标准答案一、填空题1. 林分蓄积和单木材积一样,是由断面积、树高和形数三要素构成。
2.在林分蓄积量测定中,应包括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测定和林分面积测定。
3.增加标准木的株数,一般可以提高林分蓄积量的测定精度。
4.根据立木材积三要素的理论,当两株林木的胸径相同,而两株林木的树干材积不相等时,这是由于两株林木的树高或树干形状不同所引起的。
5. 检量原木长度时,应量测原木大小头两端断面之间最短处的距离。
东林营林学课件5第五章 林分改造理论与技术

第五章林分改造理论与技术第一节林分改造的必要性与改造对象一、低价林的概念起源、组成、结构、郁闭度等不符合经营要求,产量低、质量差、生态功能弱的林分。
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林。
二、林分改造的必要性人为/自然干扰、造林技术等原因,造成大面积低价林;许多低价林立地条件优良,具有改造潜力。
南方杉木、北方杨树人工林存在大量低价林;山杨、白桦、黑桦、栎类等天然林中亦有较多低价林。
三、林分改造的对象1、“小老头”人工林造林后,长时期处于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的低产、低价值林分。
林分中林木矮小,无明显主干,树干弯曲,萌条丛生,枯梢。
未老先衰或濒于死亡。
2、生长衰退无培育前途的多代萌生林经过多次樵采形成的萌生林,生长慢,生产力低,心腐严重。
如多代萌生的柞树、山杨、杉木林等。
3、经济价值低的树种组成的林分经济价值低下的树种占优势,无法通过抚育间伐予以调整。
4、郁闭度在0.2以下的疏林地造林保存率低、或因放牧、火烧、风、雪、病虫害等破坏而成为幼龄疏林(人工林);多次择伐后留下的近熟、成熟天然疏林。
5、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林分遭受火灾、风灾、雪害及病虫害的残破林分。
林木受机械损伤,树枝折断,树干弯曲,无培养前途;林木死亡,造成严重疏密不均,甚至林窗。
6、生产力过低的林分因立地选择、混交方法不当,或遭外力破坏,生产力低下的林分。
东北地区中龄林阶段生产力:速生树种:<3.0 m3/ha;慢生树种:<1.5 m3/ha;7、天然更新不良,林相残破的近熟林林相残破,林下缺乏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难以通过封禁改善品质的近熟林。
8、大面积的灌丛地除了灌木经济林(柞树丛-养蚕;柳丛-编织;沙棘、榛子-果用)、薪炭林等特殊经营的灌丛地以外,立地条件较好的灌丛。
三、林分改造的要求①改低产林为高产林;②改萌生林为实生林;③改疏林为密林;④改纯林为混交林;⑤改灌丛为乔林。
第二节低价人工林的改造低价人工林形成原因与相应的改造方法主要归纳为6种:1、造林树种选择不当,未能做到适地适树;2、种苗质量低劣;3.整地粗放;4、栽植技术不当;5.造林密度偏大或保存率太低;6.抚育管理不当1、造林树种选择不当或种苗质量低劣成因:造林不适地适树;如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营造的杨树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本章着重说明有关人工林结构的设计问题,在主要造林树种确定以后,人工林结构主要决定于密度、配置、组成等因素。
林木群体结构――指林木群体的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式。
下面逐项介绍林分结构设计的主要项目:林分密度、种植点配置、树种组成第一节林分密度一、概念和意义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的数量。
林分密度是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数量基础,对林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林分的稳定性都有深刻的影响,探索合理密度是森林培育研究及生产的中心课题之一。
由于密度在森林一生中不断变化,就冠以不同名称来称之。
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之“初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它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穴)数。
如:杉100~300株/亩;油茶3~5粒/穴;油桐2~3粒/穴,70~80穴/亩。
二、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造林密度以及由它发展成的后期林分密度在人工林整个成林成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些作用规律,将有助于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
密度对林木的作用,从幼林接近郁闭时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成熟收获期,尤以在干材林阶段及中龄阶段最为突出。
(根据密度作用规律,说明密度与树冠、胸径、树高的关系,并说明其原因)1. 密度与树冠的关系随密度增加,树冠减小,密度与树冠呈反比。
说明密度大小明显影响树冠的发育即冠幅CW、冠长、树冠表面积或体积。
原因:随着密度增加,林分郁闭提前,树冠之间的矛盾就来得早,相互之间抑制也早,因此,冠幅就越小。
2. 密度与直径生长的关系密度对直径生长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即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密度与直径呈反比关系。
密度倒数式:D-1=A+BN(密度效应曲线)原因:随着密度增加,树冠减小,叶面积指数减小,制造的光合产物减少。
对一个树种来说,一定的胸径与一定的密度相对应,而与年龄和立地无关。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作用还表现在直径分布上,直径分布是研究林木及其树种结构的基础,在林分生长量、产量测定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密度对直径分布作用总的规律是密度加大使小径阶林木的数量增大,而大中径阶的数量减少。
3. 密度与树高生长的关系――比较复杂在不同的地区条件下,对不同树种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密度范围内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综合起来可得出较为统一的认识。
1)对于大多数树种,在相当宽的中等密度范围内,密度对树高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
原因:树木的高生长主要由树种的遗传特性、林分所处的立地条件来决定,这也是为什么把树高生长作为评价立地条件质量生长指标(立地指数)的基本道理。
2)郁闭初期,以密促高作用,到中、后期随着密度提高,树高反而减少。
原因:郁闭初期,林木都需要阳光,为了得到阳光,树高相互之间有促进作用。
对强阳性树种表现明显,杨、落叶松由于密度比较大,竞争激烈个体生长受到抑制,也包括抑制高生长在内。
较耐荫的树种以及侧枝粗壮,顶端优势不旺的树种才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以密促高。
4. 密度与根系的关系随着密度的提高,根系数量减少,密度与根系呈反比。
原因:根系与地上部分即树冠的关系,枝叶多,促进根系生长,反之。
地下空间:随密度增大,个体间根系矛盾激烈,争夺地下营养空间激烈。
在密林中不但林木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小,垂直分布较浅。
在全林中总根量也较少,而且同种林木根系易连生,加强了个体间的竞争和分化。
在密林中生长物质的分配似乎更偏向于供应地上部分生长。
地上部分生长纤细,根系发育受阻,树木易遭风倒、雪圧及病虫侵袭的危害,林分处于不稳定状态。
5. 密度与材积(蓄积量)生长的关系1)密度越大,平均单株材积越小,且较平均胸径降低的幅度要大得多,密度与单株材积呈反比。
原因:单株材积决定于树高H、胸高断面积G1.3和树干形数f等3个因子。
N--------->H、G1.3、f其中:N----->H、f 关系较弱D----->N 关系大,而G1.3 ∝D2∴G1.3就成为不同密度下单株材积的决定性因子,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作用规律与对直径生长的相同。
这个作用主要表现在干材林及中龄林阶段。
实质上是个体对生活资源的竞争。
密度与单株材积生长的效益,可以用一定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即密度竞争效应幂乘式:V=KN-a当N趋于最大密度时,a接近于1.5,则V=KN-3/2,称之为3/2幂法则2)密度对林分干材产量的关系蓄积量W=V×N,V与N是两个互为消长因子,其乘积值取决于哪个因子居于支配地位。
最终产量恒定法则――在较稀的密度范围内,密度本身起主要作用,林分蓄积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密度的竞争效应增强,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平衡,蓄积量就保持在一定水平上,不再随密度增大而增大,这个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树种、立地及栽培、集约度等非密度因素。
蓄积量同时决定于单株材积和密度本身两因素,而这两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消长的关系,其中取决于哪个因素占支配地位。
{幼林期:N主导,M随N 而。
达到一定N,M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再N,则M。
林分后期:V主导,较稀的林分总蓄积量反而逐渐赶上或超过较密林分。
{阳性树种:N所起作用时间短;阴性树种:…………………长;中性偏阳的树种如杉木仍以较密林分)300株/亩产量高。
6. 与材质的关系{密植林分,树干较易通直(主要对阔叶树种而言),形饱满(尖削度小),分枝细小,有利于自然整枝及减少木材中节疤数量及大小。
稀植林分则相反。
当然,林分过密,干材过于纤细,树冠过于狭窄,也不符合用材和健康要求。
总之,在人工林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中,造林密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对各个树种来说,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及一定的阶段都存在一个最适密度范围,过密过疏都不好。
探索密度作用规律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个最适密度范围确定下来。
三.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密度不是一个常数,林木生长的各个时期密度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它有一个数量范围。
初始密度是形成林分各个时期的基础,为此我们主要以初始密度来讨论原则。
经营目的,造林树种,立地条件,经营条件,造林技术1. 经营目的主要反映在林种和材种上。
要考虑到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eg: 用材林中培育大径材(锯材、枕材、胶合板材),密度小中小径材(矿柱材、杆材、造纸材),密度大;防护林――水土保持林要求林分迅速覆盖地面,发挥生态效益,较大密度;但水分不稳定区,可利用其原有植被,适当减少乔木树种的造林密度,形成乔灌草林分结构。
经济林,密度稀。
主要是在培育过程中不需疏伐。
超短轮伐期的能源林是以高度密植为其特征的。
2 造林树种喜光、速生的树种宜稀,如杨树、马褂木耐荫而初期生长缓慢的宜密,如侧柏、闽楠干形通直而自然整枝性能较好的宜稀,如杉、檫干形易弯且自然整枝较差的宜密,如马、栎见《林业工作站基础知识》P31――江西省主要树种造林密度参考表3 立地条件立地的好坏是林木生长快慢的最基本的条件。
这个关系比较复杂,从单位面积上能够容纳一定大小的株数来看,立地条件好的地方能够容纳多些,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少些。
但从经营条件来看,立地条件好的地方适于培育大径材,应适当稀植;(原因在于林木生长快,郁闭分化也早)立地条件差的地方能育中小径材的宜密(以求及时郁闭,随后通过疏伐,使之保持适当密度。
)俗语:肥山稀、瘦山密缓坡稀,陡坡密山顶山腰密度大山洼山足密度小。
但在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分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水分环境承载力(水分环境容量)是主要限制因子。
上述理论不适宜,故应该以降水资源环境容量来确定密度。
降水资源环境容量――指在无灌溉条件下及无地下水补充土壤水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及水量平衡的前提下,一定的降水资源所能容纳的树木种类及其数量,这个数量体现在林分结构上就是某一树种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最大林分密度或单位面积林地上所能容纳的最大林木株数。
现有研究表明,半干旱地区树种的经营密度比现在常规的造林密度要少得多(见教材P73表3-2)。
四、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从上面5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即应采用的合理的造林密度,具体的方法如下:1 经验需足够的理论知识及生产经验,从过去人工林采用的不同密度获得不同效果进行判断分析,加以调整,从而确定。
2 试验通过造林试验来确定。
不足:时间长花较大精力和财力但主要树种的造林密度确定可通过小范围试验来进行确定。
3 调查调查现有林分的不同密度,得出密度效应规律。
用得较广4 查图表从密度管理图中获取,如杉木、落叶松、油松、欧美杨、毛白杨第二节种植点的配置人工林种植点配置――是播种点或栽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
每一种造林密度必须以某种配置方式来体现,如造林密度相同配置不同,则由于植株的受光、营养空间分配状况不同及植株间的关系不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及经济的效果。
一、行状配置――单株(穴)分期有序排列的一种方式。
1. 正方形株行距相等,成正方形,即a=ba苗木配置均匀,有利于树冠均匀发育适于用材林和经济林2. 长方形行距大于株距成长方形,即b>a虽不如正方形配置植株分布均匀,却有利于行内株间提前郁闭和行间进行机械化中耕除草及间作。
在林区还有利于行间更新或保留天然阔叶林,实现栽针保阔。
用材林常用3. 三角形品字形:要求相邻行的种植点彼此错开,成品字形排列。
等腰三角形(图1)正三角形:相邻株种植点排列呈正三角形排列,见图2正三角形配置最均匀,且单位面积上株数可以增加15%,用于平地经济林培育。
因山地定点困难,一般不采用。
=========3×3667/9=74 三角形如长方形,3×4,则为55株/亩如正三角形,3×3×sin 60°则为85株/亩二.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水分布,群内植株密集,群间距离很大。
特点:群内能很早达到郁闭,有利于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危害,可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适应恶劣环境有显著优点,以适用于较差的立地条件及幼年生长缓慢的树种。
随着年龄增长,群内幼树间矛盾逐渐突出,株间竞争加剧,分化明显,应该人为地选株,留优去劣。
方法:大穴密播、簇播。
块状密植等,群的大小要从环境需要出发,从3~5株到十几株。
第三节人工林的树种组成人工林组成——指构成林分的树种林分极其所占比例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人工林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人工林造林时:树种组成=各树种(包括灌木)株数/全林株数×100%(以株数表示)成林时:树种组成=各乔木树种的胸高断面积/全林总胸高断面积×株数(以 G3表示)一树种组成的特点同龄纯林只能形成结构简单的单层林混交林可形成较为复杂的单层林或复层林总体上说,当前提倡混交林,但步骤上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