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山界》的故事情节和描写技巧。
2.理解课文中的山林人物与道德内涵。
3.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
4.通过讲解声音与表演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和描写技巧的理解。
2.内涵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掌握。
3.声音与表演方式的讲解,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语调引入本课主题,简要回顾《老山界》内容,希望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
(二)呈现1.教师出示图片或简单画面,讲述山林人物的特征和内涵。
2.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和解析相关段落,讲解教学重点,着重分析文章描写山林人物的技巧与方式。
3.针对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使用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提高写作水平。
(三)讲解1.声音与语调的讲解。
通过声音和表演,影响观众的感性认知,加深其对诗歌文学的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演唱,彩排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说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2.诗歌鉴赏教学。
语文教师在讲述《老山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并听音乐演唱相关句子进行领悟。
3.写作与表达教学。
教师可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描述人物的语言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评价通过课堂互动、 homework 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四、教学后记1.本节课的教学点着重在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写技巧的应用,通过诗歌鉴赏和写作技巧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法素养。
2.本课教学需要注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如画面、语调、情感等多方面的表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3.不仅要关注课堂授课,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4篇)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4篇)《老山界》教案篇一目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1、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二次备课教学步骤(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阅读篇目之一,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等手法,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老山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3. 掌握夸张和对比等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2. 如何理解夸张和对比这些修辞手法。
四、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1) 教师做好文章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
(2) 让学生预习文章,鼓励学生提前了解老山界的情况。
2. 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介绍老山界,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放松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老山界的特点是什么?文化和人文风俗有哪些?(3) 梳理思路(10分钟)学生针对老山界的情况整理思路,准备写一篇文章。
(4) 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老山界相关情况,写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文学含量。
(5) 练习评估(10分钟)让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文章,并选出几篇优秀的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点评,鼓励学生。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并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评估,修改自己的文章。
五、教学效果评估1.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3.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老山界这篇文章数次阅读后,可以发现文章中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尤其是对本地特色的描写,反客观突出。
通过这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加强了对语言修辞方面的理解和评论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本教案以老山界的一篇文章为素材,通过阅读、问答、思路梳理、写作、评估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老山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为教材,共分为阅读理解、语言运用两部分,学习目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老山界》这篇文章是讲述了经历种种困难和危险后,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终于到达了老山界,看到了那片美丽的土地。
作者通过语言细致叙述了老山界的美丽以及到达老山界的过程,同时也描述了途中的险阻以及经过的艰辛。
本文适合阅读并且扩展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ⅰ)了解单词:sweated、climbed、set、beyond、experience、toward、valley;(ⅱ)了解词组: work one's way up、someone's group、be covered with脚印、a scream of joy;(ⅲ)能提出故事中与“山”的相关词汇并加以分析和使用。
2.阅读技能(ⅰ)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大意,并加以运用;(ⅱ)通过交流思密达观点,学会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活动描述:对于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摆一些垃圾、废纸等等杂物在课桌上,表示这是一些被扔掉的垃圾。
在学生们走进教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注意这些垃圾,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
教学目的:通过本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阅读理解部分a.首先,教师可以将文章的单词和重点词汇纠正一遍,以便学生们在字词认知上做好准备。
b.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段文章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段落的大意,并用黑板上的条子写下自己阅读的过程。
c.然后,教师可以展开全班讨论,由学生们说出他们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文本。
d.最后,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山界》精品教案

《老山界》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重点重点、难点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老山界》。
二、出示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行文是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化来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相关的词语,完成活力课堂的第三题。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1、见课件2、本文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四、互动交流1、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2、课文结构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老山界决定翻山时走路难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序处境难翻山以后六、当堂训练第3课《老山界》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初二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学案苏教版

初二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学案苏教版老山界陆定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得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杰出的语段。
过程与方法学习和把握按时刻顺序、地点转移记叙情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巨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按时刻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明白得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法】朗读、讨论、品味法【课时】1课时【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动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明白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确实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伙儿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斗争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2.作者链接陆定一,1906年6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
青年时期受进步思想阻碍,19 25年在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读书时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卅运动”。
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
同年秋调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
1927年4月下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同年5月在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3.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刻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合作?探究?展现】一、激趣设疑自探(10-15分钟)1、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讨论明确:全文按时刻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通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3《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老山界》一文的情节;•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掌握表达强烈情感的方法;•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改写儿童读物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表达强烈情感的方法;•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中国山水画、诗歌与散文相结合,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作者感情。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首先,教师播放《庐山谣》动画短片,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山水画如何运用骈文来描述景色,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2. 学习新知•聆听《老山界》的有关情节,提问学生对于作者的感受,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感受和情感。
•指导学生通过运用通感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表述出来。
•引导全班朗读《庐山谣》、《赠汪伦》、《江雪》和《登高》等山水诗,感知山水通感特点,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色彩和笔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材料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自己尝试绘制一幅山水画。
•教师以借景抒情的写法来教授学生如何表达情感,运用借景手法让学生对山水画的描述变得更加准确、形象、真实。
3. 课后巩固•要求学生在家中课后继续练习中国山水画的绘画,以及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寻找借景抒情的具体例子。
•组织学生分享课后练习的成果,评价分享者的表现,对于不好的分享轻轻移花接木,用不断的鼓励和激励让学生重建信心。
五、教学评价本课教学开设了多种教育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多方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到了整合,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学生们深受启迪,受益匪浅。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老山界》教案

10 分钟)
教学版块 4:词语积累
PPT4 课文共 34 小节,词汇非常丰富,想必大家通过自学已经初步掌握。
下面,老师再补充些字词的注音、解释。请做好记录。
PPT4
词语积累 满望:十分希望 惊惶:惊慌 打颤( zhàn):同“打战” ,发抖。
矗( chù)立:耸立,高高地直立。 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细切:细微、细小。
模块三:感受意义
教学版块 8:感受意义
PPT9刚才,我们具体感知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作者在文章最后说,
“老山界是我们在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那么,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 写翻山之难的?面对这些艰难, 红军战士是怎样的态度?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 的精神?请大家再次研读课文,针对这 3 个问题,在课文上做批注,然后展开 小组讨论,交流大家的学习心得。
教学版块 5:梳理时、地
PPT5记叙文对时间和地点的交代一般都比较细致、清楚。刚才同学们对本
文交代时间和地点词句已经做了勾画, 下面来进行交流。 全文写了翻越老山界的 经过,除首尾两段外, 中间一大部分都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 的。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 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里—— 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等。 表明地点变化的词语: 沿着山沟向上走——山 脚——峭壁上(雷公岩)——山顶——山下等。由此可见,翻越老山界用了整整 一天的时间,从山脚到山顶,从山顶到山下。这样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 佛带着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
3
头,小结全文。那么,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归纳本文的大意,也就水到渠成了:本 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揭示了翻越老山界的重要意义。
PPT8
结构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教学案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生动描写的作用。
3、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品味鉴赏——以写促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法。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
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
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思考下列问题
(1)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看一看,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面对这些困难,战士们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困难情况战士的态度
(3)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的态度?结合你的理解谈谈感受。
三、研讨课文,绘制行军图
1、根据课文完成红军爬山的简要行军图,引导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情的方法。
2、学生展示绘图,教师引导交流评价,并且说说作者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哪里,为什么?
四、《训练与检测》完成课后第一、二、三、四题。
教(学)后感:
答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你睡觉的感觉如何?组织学生交流。
我们的红军战士在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的夜,而且还饿着肚子,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的《老山界》。
思考下列问题
(1)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看一看,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2)面对这些困难,战士们的态度如何,试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说明。
困难情况战士的态度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
”“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没有丝毫的胆怯。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露宿峭壁,半夜冻醒。
“横着心躺下去。
”,毫无怨言。
吃饭难“肚子很饿,气力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处境难“伤员病号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第二课时
一、走入《老山界》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本文记叙的是的故事。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品味鉴赏
再读课文,从事件、段落、句子、细节四个角度感知文章。
1、品事件,了解红军的革命豪情。
红军战士是依靠翻越老山界的。
明确:乐观、团结、不怕苦、关心群众……
2、品段落,反复吟诵,感知形象。
品读你喜欢的段落,理解其内容,并揣摩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我最欣赏第段,理由
是: 3、品句子,仔细体会,触摸感情。
本文的句子有些质朴自然,如同红军战士纯朴的内心世界;有些则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
例:“只得裹着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
面对艰苦的环境,红军战士毫无怨言,而是用意志和勇气战胜困难。
“横着心”
朴素自然地写出红军战士不怕艰苦的顽强意志。
我喜欢的一个句子
是:我喜欢的理由是:
4、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的。
勾画文中你欣赏的细节进行赏析,并和同学交流,说说它们是如何为中心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三、摘取精彩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示例: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个句子用四个喻体表现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练习:写一个比喻句,用几个喻体表现一个本体。
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四、拓展延伸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这一段。
2、试阅读下边这篇《六月雪》(有删节),然后与《老山界》作比较,篇目见后。
课后反思:
试阅读下边这篇《六月雪》(有删节),然后与《老山界》作比较,回答问题。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
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向上爬去。
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
战马在嘶叫,拉拉队在前呼后应。
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响。
同志们的情绪实在高,但都走不快,因为路太难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
我们艰难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达山腰。
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
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点炒面,又继续前进。
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笔立起来了。
山路虽然由前面的部队做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走起来,仍然相当不便。
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
山涧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倾泻着,溅起几尺高的白沫子,发出哗哗的吼声,真叫人胆寒。
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
刚一拐弯,便见到两座高山,好像要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夹在中间。
两边石壁上伸出几棵葱绿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刚长了两寸高,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摆动。
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
而背阴的地方,微风徐来,凉爽宜人,又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使人完全忘记了当时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两个小时,就好像进入冬天。
白皑皑的积雪,越来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动更困难了。
走在我后面的一个贵州籍同志,由于年岁大,身体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
我顺手去接他的枪,副班长也赶上来要帮助他拿背包,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还是艰难地支撑着身子前进。
再向上走去,好几层雪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
雪底下的水还是在哗哗地流着。
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岖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办法爬上来。
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个脚趾冻得又麻又木,深一脚浅一脚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热。
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了。
胸口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走几步就得喘半天。
我后面那位贵州籍的同志,额头上汗直流,看样子连往前爬的劲都没有了。
不得已,就坐下来。
指导员忙抢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妈妈一样,把他的手架在自己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来,耐心地对他说:"同志!在坚持一会儿,过了雪山就是胜利!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能停呀!"
"我自己还能走!"那个同志轻轻地推开指导员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又摇摇晃晃地走起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了山顶。
大家多么高兴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
接着暴雨挟着冰雹,劈头盖
脸地打来。
不一会,又变成了鹅毛大雪。
真是瞬息万变。
我们身上的单军衣浸透了,有的地方还结了一层薄冰。
冷风一吹,把大家冻得上牙直打下牙。
指导员和连长忙着叫大家打开被子,披在身上。
风好像故意和我们闹别扭似的,越刮越大。
我们的脚陷在一尺多深的雪里,费老大劲才能拔出来。
被子被风吹鼓起来,像船上的蓬,拖得我们来回直晃荡。
我们几个人就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这时指导员自言自语地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简直比蜀道还难!"后边的小通信员不知道把这句话听成个啥,就接着说:"指导员,我们不是已经上天了吗?咱们的脚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1、《六月雪》与《老山界》的叙事有什么相似之处?
2、《老山界》写夜景,主要烘托红军行军的气势,而《六月雪》写夜景主要突出什么呢?
3、《老山界》以地名命题,《六月雪》则表现自然景象,以现成的戏目命题。
你认为"六月雪"这个题目好吗?为什么?
答案
一、走入《老山界》
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本文记叙的是的故事。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二、品味鉴赏
1、品事件,了解红军的革命豪情。
红军战士是依靠翻越老山界的。
明确:乐观、团结、不怕苦、关心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