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上课堂笔记《老山界》
老山界 笔记

• 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区, 清得彻底。
•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泉水清澈、波 光粼粼,色调清新明朗,表现了红军下山 后的欢畅、轻松的心情。】
1、“抢”是否说红军互相争夺?有 何作用?
• 解题思路:主要分析“抢”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和目的说清楚了,红军的形象自然 也就明晰了。
• 答案:
23-30: 从次日黎明到下午两点多,从雷公岩到山顶, 难翻的老山界被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31-32:
从山顶到山下,下山路上的情景以及养成的 新习惯。
困难
走路难: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红军乐观顽强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 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
部队笨重:伤员、病员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为国担忧。
慰问帮助鼓励
重点语句理解:理解!理解!理解 !
• 1、“30里”是老山界的海拨高度吗?
• 不是,30里约等于1万5千米(世界最高峰 珠穆拉玛的高度是8844-8848米),所以30 里是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此处点出路程 远,既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也暗示翻越 的艰难。
•“不要掉队呀!” 4-§17)
•运用比喻、夸张,和语言、肖像描写,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互相鼓 励,十分团结)和畅快的心情,即使身临绝 壁,仍旧乐观积极、斗志高昂。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 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 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22)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老山界陆定一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老山界陆定一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老山界的批注笔记

老山界的批注笔记
- 环境描写:作者对老山界的自然环境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通过这种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山路的陡峭和险峻。
- 人物描写:文中对红军战士的形象进行了刻画,如“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把梯子架在小路上,就动手把标语贴在崖上”。
这句话体现了红军战士们的积极行动和坚定信念。
- 情感表达:文章中传递出了红军战士们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如“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这种对比表达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 语言风格: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如“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短短的几句话,就让读者感受到了环境的寒冷和艰苦。
- 主题思想:通过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展现了红军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老山界》知识点归纳

《老山界》知识点归纳【老山界】知识点归纳一、地理概况老山界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境内一处著名的山脉,被誉为“山水画廊”,自然风光独特迷人。
下面将分为三个方面介绍老山界的特点与知识点。
二、地貌特征老山界地形复杂多样,山势雄奇险峻,峰峦起伏,主要由巍峨的山脉和深邃的峡谷组成,山峰高耸入云,峰顶常年被云雾缭绕,给人以神秘而壮美之感。
其中,峡谷深邃幽长,河流穿越山脉,形成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如悬崖峭壁、急流瀑布等。
老山界还具有多样的地质结构,包括花岗岩、石灰岩、页岩等,这些地质成分决定了老山界独特的地貌景观。
三、生物多样性老山界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资源。
在植物方面,老山界有着许多独特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等,其中一些植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植物。
至于动物方面,老山界不仅有许多常见的野生动物,如熊猫、豹子、山羊等,还有许多稀有的物种,如金丝猴、黑颈鹤等。
这些珍稀动植物使得老山界成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
四、人文历史老山界地区不仅自然环境独特,还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遗产。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了许多古代文明的兴衰和发展。
老山界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文化探索者,研究者和游客前来探寻。
这里保存着许多古代建筑、文化遗址和历史遗迹,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五、旅游资源与开发老山界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老山界的旅游资源逐渐被开发和利用。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管理,以保护这片宝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老山界地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的宝库,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目前,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老山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采取生态修复措施等。
同时,也提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以确保老山界地区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老山界知识点归纳

老山界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 年 6 月 9 日—1996 年 5 月 9 日),江苏无锡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二、写作背景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主力 86 万多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红军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经过湘江战役,人员折损过半。
1935年 1 月,红军占领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于 1935年6 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老山界》这篇文章就是陆定一同志在长征途中写的。
三、字词积累1、生字词攀谈(pān tán)峭壁(qiào bì)骨碌(gū lu)咀嚼(jǔ jué)呜咽(wū yè)督促(dū cù)灌输(guàn shū)苛捐杂税(kē juān zá shuì)酣然入梦(hān rán rù mèng)不可捉摸(bù kě zhuō mō)2、多音字落(luò)下落(lào)落枕(là)丢三落四觉(jué)觉得(jiào)睡觉3、形近字峭(qiào)峭壁消(xiāo)消失梢(shāo)树梢咀(jǔ)咀嚼沮(jǔ)沮丧诅(zǔ)诅咒四、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第 1 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2、第二部分(第 2 32 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 2 11 段:写翻山前在山脚下的见闻。
第 12 22 段:写红军翻山的过程。
第 23 31 段:写红军下山的情景。
第 32 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3、第三部分(第 33 段):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五、内容分析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老山界课文重点笔记

老山界课文重点笔记《老山界》是陆定一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章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重点笔记。
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 年 6 月 9 日-1996 年 5 月 9 日),江苏无锡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36 年,当时红军长征已经胜利结束。
陆定一作为亲历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那段艰苦而伟大的征程。
二、字词积累1、生字词惊惶(huáng)军阀(fá)缴(jiǎo)苛(kē)捐杂税攀(pān)谈酣(hān)然入梦蜷(quán)呜咽(yè)缀(zhuì)苛捐杂税篱笆(lí ba)疲倦(juàn)矗(chù)立咀嚼(jué)澎湃(péng pài)骨碌(gū lu)搀扶(chān)督促(dū cù)2、多音字落(luò):下落(lào):落枕(là):丢三落四觉(jué):感觉(jiào):睡觉三、文章结构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换,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第 2 32 段):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第 2 10 段):从山脚向上攀登。
第二层(第 11 22 段):在半山腰夜宿。
第三层(第 23 30 段):翻越雷公岩。
第四层(第 31 32 段):下山。
第三部分(第 33 段):指出老山界是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四、内容分析1、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1)走路难:山路陡峭、崎岖,悬崖峭壁,行程艰难。
(2)睡觉难:夜宿“之”字路,寒气逼人,睡不安稳。
(3)吃饭难:粮食短缺,肚子饥饿。
《老山界》知识点归纳

《老山界》知识点归纳
一、字词积累
攀谈()峭壁 ( ) 骨碌(
咀嚼()呜咽 ( ) 催促(
灌输()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苛捐杂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捉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提示:参照以下格式)
什么人:()
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做了什么事:()
得到什么结果:()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表达在哪几方
面?根据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学会概括。
(走路难):请同学们从1、10、12、13、25自然段中找到相关语句。
():快速阅读20-22自然段,并概括。
():快速阅读28自然段,并概括。
(处境难):请同学们从29自然段中找到相关语句。
四、谈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课堂笔记
1、本文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本文属于顺叙。
3、课文中心思想——红军的坚强意志——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写瑶民不是离题,而是突出红军是人民的部队,写瑶民用的是衬托手法,突出红军的一切都代表人民利益。
5、写景段重点知识
视角——平视,仰视,俯视,环视
写景顺序——从上到下情绪——豪迈乐观
感官——触觉,视觉,听觉夜景特点——瑰丽雄奇
修辞手法——比喻、以声衬静(以声写静)
【以声衬静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四个比喻连用叫做“排喻”,写出了声音大小远近变化莫测的神奇。
不能调换顺序的原因是这四个比喻反映了声音从小到大的变化顺序。
6、其他几处写景
(1)“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
之字形:山路崎岖曲折;连到天上:山高,陡峭。
(2在“之”字拐的路上……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运用细节描写,写出山路的险,山的高。
(3)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马匹……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4)银子似的泉水
写出了泉水的清澈美丽,烘托出红军顺利爬过老山界的喜悦之情。
7、一些词眼和手法的理解
(1)抢了一碗就吃。
抢:这里是迅速拿的意思,表现红军腹中饥饿,行军迅速,要争取时间
(2)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叹息:红军不畏强敌,讽刺挖苦。
又表现出国民党爱国官兵不想打内战的心理。
(3)最后一段写老山界和整个长征,用了对比手法,反衬出整个长征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8、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
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重视宣传发动群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