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监督》教案新部编本

《民主监督》教案新部编本
《民主监督》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明确公民应如何进行民主监督:明确宪法对公民监督权的规定。

2、能力目标:

提高公民进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时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宪法对公民监督权的规定和要求;公民如何正确地行使监督权利。

2、难点:公民如何正确地行使监督权利。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体现“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和“课程即体验”的课程观、“学生是主人”的学生观、“教学即对话”的教学观。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材分析

本框是《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四框

本框在学生学习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公民如何参与民主监督,共设三目:

第一目,“谁监督监督谁”,属于情景导入,目的是引导出本框题的主题: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和意义;

第二目,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本目的逻辑结构是: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内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

第三目,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本目的逻辑结构是: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要求—设计实施监督方案。

六、学生分析

通过个别谈话了解学生普遍反映以下问题:

1、教材理论难度不大,内容易理解且条理清楚。

2、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的权利。

3、学生对民主监督有一些认识,但是往往并不系统、不深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图片一:陕西十余名涉嫌袭警农民工在派出所内遭打

图片二:30多辆警车赴宴“喝喜酒”

问题一:遇到这种不直接损害你个人利益的情况,你又会怎么办?

问题二、我国公民为什么能够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一:监督权的含义和原因(意义)

1、学生根据下列提纲要求,自学完成问题(播放轻音乐《高山流水》)

●民主监督权包括那些内容?

●公民行使监督权有哪些合法的渠道(方式)?

●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利有何重大意义(作用)?

●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怎做)?

2、活学活用

情境案例:某村村民老黄和儿子小黄拉了一车柑橘,准备到附城卖,途中碰到一伙歹徒拦路抢劫,一车柑橘被劫走了。

无奈,老黄和儿子小黄跑到附城派出所报案。听了案情,值班民警小李说:“现在已经下班了。再说,一车柑橘也不值多少钱,这事我们管不了!

问题探究一:

面对派出所值班民警的行为,小黄愤怒地说:“民警怎么可以这样?我要去告他!”而老黄想了想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点亏就吃点亏,我们忍一忍吧。再说,我们也没有告他们的权利”。

小黄和老黄的观点对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知识点二:民主监督权的内容

老黄回到村里,把事情的经过向村民们一讲,村民们听了个个为老黄打抱不平。

村民甲:打热线电话,举报派出所的行为。

村民乙:找电台、报社,将派出所值班民警的失职行为爆光。

村民丙:哼,我们一起去把派出所围起来,把值班民警打一顿,出出气。

村民丁:向人大代表反映,请人大代表出面解决问题。

假如你是老黄,你会采取那种方式解决这件事?为什么?公民行使监督权还有那些方式?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意见,学生回答,老师指导、点拨、小结)

知识点三: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方式)

(1)信访举报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新形式、新方法)

情景探究三:

A 、假如按老黄当初的想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点亏就吃点亏,我们忍一忍吧。再说,我们也没有告他们的权利”,还能维护他的合法权益吗?这说明了什么?

B 、假如按照村民丙的做法:围攻派出所、殴打值班民警,老黄的合法权益还能得到维护吗?这对我们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启示是什么?

C 、图片展示,近期网上盛传的学生给老师打伞的图片,并还原场面原型,提示我们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知识点四:公民怎样行使监督权?

要求:⑴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⑵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

主体:公民 对象: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内容:建议、批评、申诉、控告、检举

信访举报制度 方式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意义: 改进工作;激发主人翁精神 如何 敢于、勇于 行使: 合法方式、实事求是

(结束语)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本节课学习,希望同学们敢于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监督权,为家乡建设,为国家建设,为守望我们公共家园,共创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微薄之力。最后,要求同学们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课后完成“拓展作业”。

[拓展作业]

自主选择伙伴,结成活动小组,调查自己所在社区存在的某一个问题,然后制定监督方案,并根据监督感受写一篇政治小论文。

[板书设计] 主体

是什么对象

内容守望公共家园

民主监督为什么: 意义

方式

怎样做正确行使

【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本地实际、社会热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明确而且全面,既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特点,并且体现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科学合理的运用教材。教师以富于启发、通过一事多问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创新激发了学生追问、思考和探究的欲望,较好地处理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注重教学实效。

老师在问题设计上更巧妙,过渡更流畅自然,课堂效果会更好。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具体生动地感受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渠道,感受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

2、在教学构思上,紧紧围绕一个典型事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对民主监督的方式有了深入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3、运用问题教学法,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通过图片、录像的播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逐步增强和提高了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5、通过课后拓展作业,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017-2018学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部编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民报》的创刊 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2、读图:与右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5.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自强求富②维新变法③民主共和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6、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资料,应选的刊物是() A.《新青年》 B.《申报》 C.《中外纪闻》 D.《民报》 8、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是指()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 1. 陈独秀被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 领导“百日维新” B.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C. 发起新文化运动 D. 建立中国同盟会 2.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3.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以下是小张同学为“救治行动”寻找相关史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4. 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为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爱国运动 5.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A. “民主”与“科学” B. “自强”与“求富” C. “民主”与“共和” D. “扶清灭洋” 6. 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有() ①《每周评论》②《万国公报》③《新青年》④《民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北伐战争

B. 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D.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8. 历史学家唐德刚谈到新文化运动时说:“白话文运动,在他画龙点睛之后,才走上正轨。”“他”指的是() A. 李大钊 B. 胡适 C. 陈独秀 D. 鲁迅 9.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0. 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D. 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材料题 1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向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意识、旧政治猛烈的开火,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孙风《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部编版: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还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背景延伸: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开始时间及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口号:民主和科学 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 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来的。 (3)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代表作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延伸理解: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中清王朝被推翻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袁世凯称帝北洋军阀的分裂和混战使人们对中国的前途感到迷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从民主、科学、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几大领域,展开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这场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执着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师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一度复辟帝制;国内军阀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式越来越乱!面对混乱的国家形势和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浪潮。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的背景 (1)袁世凯独裁,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破坏共和; (2)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3)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二)新文化的兴起(课件展示) 目标: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 时间:1915年9月 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