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合集下载

预防地震的措施有哪些

预防地震的措施有哪些

预防地震的措施有哪些地震是避免不了的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多一些了解地震有关的信息将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那么你知道预防地震的措施有哪些吗?以下就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预防地震的措施,希望对你有用。

预防地震的措施1、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

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

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

2、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

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臵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

因此,平时放臵东西要多加考虑。

3、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

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4、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

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5、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

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

6、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

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

7、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8、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无一利。

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

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

地震来临的避震方法(一)就近躲避法:就近躲避到小开间内;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坚固的床等家具旁边。

(二)外跑与就近躲避法:在平房和楼房的一、二层,迅速跑到房外的安全地方;楼的三层及以上,就近躲避。

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地震灾害防御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保障人们的安全,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本文将从预防层面、建筑物设计、应急救援、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这些措施。

一、预防措施1.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可以提前发现地震动态,预警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2.地震演练:定期演练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和自救自护意识。

这种预防措施可以在地震来临时,减少混乱和恐慌的情况下,有序地进行应急疏散和自救自护。

二、建筑物设计1.抗震建筑设计:在地震区域,对于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需要按照抗震建筑设计规范进行,采用抗震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结构加固和改造:对于老旧建筑物,应进行结构加固和改造,增加其抗震能力。

同时,在建筑物设计中充分考虑地震影响因素,例如增加抗震支撑、设置基础降震设备等。

三、应急救援1.组织演练:对应急救援人员和机构进行定期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响应速度。

通过演练,可以更好地组织资源和人力,进行快速救援和灾后恢复。

2.建设应急避难所:在地震频发地区,建立应急避难所,提供安全的住所和食品等生活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科学研究1.地震预测研究:加强地震预测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提供有效依据。

2.地震科普宣传:通过地震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地震灾害防御措施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预防、建筑物设计、应急救援和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伤害和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6篇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6篇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6篇第一篇: 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方案及措施㈠预防措施1、学校办公室负责接受上级防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制定校内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小组部署校园地震来临前的应急防御,做好紧急救灾和恢复校园正常教学的工作。

2、校长办公室负责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上级实行防灾的指示,传递防灾信息。

3、政教处负责组织师生学习辨别地震等灾害预警信号,掌握灾害预防和自救知识。

4、安全处、总务处定时和不定时排查校园的教室、宿舍、供电线路、食堂、消防安全设施、树木、玻璃门、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及时记录并整改。

5、政教处制定防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并指导校内师生掌握地震逃生知识。

6、成立防地震等自然灾害领导小组。

㈡现场处置及救援措施1、在发生灾害时,组织各方人员切断电源,检查和加固窗外的悬挂物,检查旗杆、墙报栏,防止高空悬挂物摔落伤人,要检查保管好各类电器。

2、组织各班班主任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迅速将学生带领到在安全地方躲避。

若遇人员受伤,积极组织抢救。

如有伤势较重的伤员,学校无能力处置的,就近送医或在第一时间内联系“120”医疗急救中心,请求救治。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发生破坏性灾害时,立即做好抗灾自救工作,在上级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开展自救活动。

4、安全处以及总务处检查学校食堂、宿舍、教室等重点部位,查看是否受损及损坏情况,检查是否发生火灾、毒气等次生灾害,并组织人员采取相应预防、处置措施。

发生火灾、毒气泄漏等次生灾害后,学校应在处置的同时,向“119”、“110”等部门提出救援请求。

㈢事故报告及现场保护1、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要按照上级指令和预警信号安排学校各项工作,若需要停课,则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给有关老师、学生、家长,立即采取措施停课放假。

2、通讯小组随时与教育系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保持联系,在接到地震预警时,立即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待命。

预防地震的方法

预防地震的方法

预防地震的方法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预防地震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
预防地震的方法:
1.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是预防地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科
普教育,可以让公众了解到地震发生的原因、特征和危害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公众对于地震的认识和意识。

2. 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地壳运动情况,及时发现可能
发生地震的迹象,并进行预警和预报。

这样可以使人们有充足时间采
取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3.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措施之一。

要想做到
这一点,就需要在设计、施工和检验等方面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
并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加固改造。

4. 做好应急准备
在地震发生时,人们需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比如躲到桌子下面、躲到安全通道等地方。

因此,做好应急准备非常重要。

在平时,可以组织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

5. 加强社会防震宣传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社会防震宣传,让公众了解到地震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同时,可以向公众提供相关的防震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公众的自救自护能力。

总之,预防地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普教育、建立监测系统、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做好应急准备和加强社会防震宣传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才能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

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

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发生往往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本文将从建筑物、应急预案、科学研究等方面来探讨如何预防地震。

一、建筑物方面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它们的结构和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地震时的安全性。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其抗震能力。

1. 选用适当的材料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需要选用适当的材料来增强其抗震能力。

例如,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而使用砖石结构则容易受到地震的破坏。

2. 加强建筑物的连接建筑物的连接部分是容易受到地震破坏的地方,因此需要加强其连接。

例如,在建筑物的柱子和梁之间加装钢筋可以增强其连接,从而提高抗震能力。

3. 设计合理的建筑物结构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影响,设计出合理的建筑物结构。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可以采用剪力墙结构来增强其抗震能力。

二、应急预案方面地震发生时,人们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因此,需要制定一些应急预案来应对地震。

1. 制定逃生计划在地震发生时,人们需要迅速逃离危险区域。

因此,需要制定逃生计划,让人们知道如何迅速逃离危险区域。

2. 储备应急物资在地震发生时,人们需要储备一些应急物资,例如食品、水、药品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3. 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在地震发生时,需要有足够的应急救援力量来进行救援工作。

因此,需要加强应急救援能力,提高救援效率。

三、科学研究方面科学研究是预防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规律和特点,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加强地震监测地震监测是预防地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地震监测,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

2. 探索地震预警技术地震预警技术是预防地震的新手段之一。

通过探索地震预警技术,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从而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

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

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震灾的影响。

以下是预防地震的方法和措施。

1.加强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的强度和抗震性能是减少地震灾害的关键。

建筑物应按照抗震设计要求建设,包括建筑材料的选用、结构的设计、施工质量的控制等方面。

此外,已有建筑物也需要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2.规划合理城市布局
城市的规划布局也是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城市应该避免建设在地震带或者危险地带,尽可能远离地震危险区域。

此外,城市的道路、桥梁、地下管线等设施也应该按照抗震设计要求建设。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
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及时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震监测站、地震预警系统等设施,可以及时掌握地震发生的情况,提前进行预警和应急处置。

4.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是预防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使人们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掌握地震应急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5.加强应急救援
地震发生后,应急救援是减少地震灾害的重要手段。

应急救援包括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应急物资的储备等方面。

同时,加强与邻近地区的合作和协调,形成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预防地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建筑结构、城市规划、地震监测和预警、宣传教育、应急救援等方面入手,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的危害。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与方法

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与方法

预防地震灾害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会详细介绍一些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一、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1. 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建设遍布全国的地震监测台站网络,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收集地震数据,提供准确的地震信息。

2. 发展地震预警系统:利用地震监测数据和预警算法,及时发出地震预警信号,提前几秒到几十秒警示公众,使人们有更多时间采取逃生和防护措施。

二、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防震设计1. 加强抗震设计标准: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抗震设计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2. 加固和改造老旧建筑: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和改造,增强其抗震能力。

3. 设计和建设抗震设施:在关键基础设施如桥梁、隧道、水坝等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地震影响,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三、地震教育与宣传1. 加强地震知识普及:通过学校、媒体等渠道,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2. 组织地震演习和模拟演练:定期组织地震演习和模拟演练,让公众熟悉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逃生程序和技巧。

四、社区和个人防护措施1. 安全居住选择:在选择住房时,优先考虑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避免居住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高危地带。

2. 室内安全措施:在室内设置固定家具和用具,避免在地震发生时受到伤害。

制定家庭应急预案,包括逃生路线、应急物资等。

3. 应急物资准备:准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医疗用品等,以应对地震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断水断电等情况。

4. 善用科技手段:使用地震监测和预警APP,接收实时地震信息和预警提示。

参与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和受灾地区提供支援。

五、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1. 加强国际地震科学合作:与其他国家共享地震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

2. 经验交流与技术支持:与地震频发国家和地区开展经验交流,分享抗震建筑设计和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共同提高地震灾害防范能力。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十大预防措施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十大预防措施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十大预防措施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因自身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灾难性事件,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十大应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方法。

一、地震预防措施地震是世界各地发生频率较高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预防地震可能造成的伤害和破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地震安全意识,学习地震应对知识,如躲避、撤离等;2. 建立坚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采用抗震设计标准;3.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4. 避免在地震频发区进行重要设施和活动的建设。

二、台风预防措施台风是一种大规模的强风和暴雨天气系统,通常伴随着海啸和洪水。

为了减少台风可能带来的破坏和伤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气象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可能的台风路径和强度;2. 加固建筑物和设施,采用防风设计;3. 做好台风防护工作,如修剪树枝、安装防风网等;4. 建立有效的疏散和救援机制,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洪水预防措施洪水是指河流水位上升超过警戒值,导致水涌入旁边的地面或建筑物。

为了减少洪水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建设有效的防洪系统,包括拦河坝、排水设施等;2. 加强水文监测,提前发现洪水可能的迹象;3. 建立完善的河流管理和洪水预警机制;4. 避免在洪水频发区进行重要设施和居住点的建设。

四、干旱预防措施干旱是指气候异常导致区域长时间缺乏水源。

为了应对干旱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措施;2.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3. 推广抗旱作物,改善耐旱性;4. 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应对干旱可能导致的问题。

五、飓风预防措施飓风是一种狂暴的大风和强降雨的天气系统,通常造成巨大破坏。

为了减少飓风可能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气象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可能的飓风路径和强度;2. 加固建筑物和设施,采用防风设计;3. 建立有效的疏散和救援机制,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4. 加强飓风科学研究,提高预测准确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36.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答: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2月27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化。

它的制定、修订、公布、施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进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37.什么是地震预报?答: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

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8.地震能预报吗?答: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

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39.你知道地震预报应当由谁发布吗?答:面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规范发布地震预报的行为,199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具体规定主要是: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北京市的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地震工作的机构,组织召开地震震情会商会,提出地震预报意见,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报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

40.什么是地震谣传?答:有时,会有一些关于地震的“消息”在社会上流传,它们并非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传。

强烈地震灾害造成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之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规不够了解,人们便容易偏听偏信一些无根据的、所谓的“地震消息”,这是地震谣传得以存在的土壤。

产生地震谣传的具体原因有:①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由于气候返暖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砂、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对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猜疑。

③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别有用心的造谣。

④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蒙蔽而上当受骗。

41.怎样识别地震谣传?答: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①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

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

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③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

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42.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答:①不相信。

尽管地震预测尚未过关,但是有地震部门在进行监测研究,有政府部门在组织和部署有关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无科学依据的地震谣传。

②不传播。

应当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坏性地震将要发生,是绝对不会向人民群众隐瞒的。

因此如果听到地震谣传,千万不要继续传播。

③及时报告。

当听到地震传闻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反映,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传。

④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43.什么是地震前兆?答: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

大体有两类: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

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

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

如井水的升降、变浑,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

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44.地震微观前兆是怎样观测的?答:观测小地震的活动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微观前兆则须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很多。

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倾斜仪、自记水管仪、伸缩仪、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有磁变仪、核旋仪、地磁经纬仪等。

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及其他微观前兆现象,也都有相应的仪器。

45.你知道《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吗?答:这个条例是在1994年1月10日由国务院颁布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类地震观测仪器正常工作,以取得可靠的数据,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贯彻这个条例。

条例中明确规定的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是:①地震台内的监测仪器设备、设施;②地震台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填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③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中继站、遥测点用房等;地震专用测量标志、测量场地等。

46.震前地下水为什么会有异常变化?答:地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埋藏在含水岩层里的地下水的状况也会跟着改变。

有时,含水层像饱含水的海绵一样,在受力时把水挤出来;有时,隔水层破裂,使原来分层流动的水掺和在一起;等等。

这些变化都有可能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这时,井或泉就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47.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答:①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

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

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的变化。

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

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④其他。

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48.地下水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答:不一定。

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异常变化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

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如非震的地质原因,改变了地下含水层的状态;人为因素,如用水量变化、地下工程活动、环境污染等。

因此,发现异常后,要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去查明原因,做出判断。

49.动物行为异常有哪些表现?答:多次震例表明,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

目前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50.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答:不一定。

因为引起动物反常现象的因素很多,例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不适,如生病、怀孕等等。

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另外,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以后),人们情绪过分紧张,也可能在观察动物行为时出现错觉。

因此,发现异常后不要惊慌,应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

51.什么是地声,它有什么特点?答: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

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

地声的声响与平日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

如:“犹如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似采石放连珠炮般的声响”“类似于机器轰鸣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等。

但是,有时地声也不易与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器轰鸣声等相鉴别。

52.地光有什么特点?答: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我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

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地光出现的时间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观测。

鉴别地光也有一定难度,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有时也与电焊光、闪电等有相似之处。

53.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答: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

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54.地震为什么会造成房屋的破坏?答:地震时造成房屋破坏的“元凶”是地震力。

什么是地震力?简单地说,这是一种惯性力,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人会向前倾倒,就是惯性力的作用。

地震时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动产生的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经受不住地震力的作用,轻者损坏,重者就会倒塌;地震越强,房屋所受到的地震力越大,破坏就越严重。

55.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是什么?答: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

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

第三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等。

最后,局部地形对震害的影响也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