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奥数一年级上册含答案第4讲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高斯奥数一年级上册含答案第4讲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高斯奥数一年级上册含答案第4讲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四讲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前续知识点:一年级第一讲;XX模块第X讲

后续知识点:X年级第X讲;XX模块第X讲

小高小高

阿呆

阿呆,

阿呆

小高

小高

阿呆

把相应的人物换成红字标明的人物.

楼房等建筑不要换.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不同形状的物品,例如:礼品包装盒、魔方、冰箱、足球、篮球等等.要对这些物品进行更好的利用,离不开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可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所有点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体图形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提示】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有什么特点呢?

生活中你见到的这些物体和哪个立体图形的形状相同呢?与下列立体图形连线.不同的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立体图形的稳固性.

例题1 听听它们的自我介绍.找找它们有什么特点.

我是正方体.

我是圆柱体.

我是长方体.我是球体.

练习1

【提示】根据你的生活常识,哪个立体图形的稳定性最差? 奇奇猫和壮壮鼠要把木头运回家.你能帮它们想到偷懒的办法吗?在能够比较轻松的小动物下面的括号中画“√”.

【提示】在哪个图形上垒相同的图形不会倒呢?

下面两组积木,哪组比较牢固?

例题3

下面两组积木,哪组可以垒的更高?

( )

( )

换成奇奇猫

换成壮壮鼠

例题2

用一样大的力气,哪块积木会跑得最远呢?在跑得最远的积木下面的括号中打“√”.

( ) ( ) ( )

练习2

练习3

认识了基本的立体图形,简单了解了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些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对它们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与认识.

【提示】动手试一试.

有一块圆柱体积木,可以摆成下面2种不同方式.如果有2块这样的积木,用哪种摆放方式可以垒得最高?最高是多少厘米?

3厘米

2厘米

A

B

例题4

有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摆成下面3种不同方式.如果有

3块这样的积木,用哪种摆放方式可以垒得最高?最高是多少厘米?

3厘米 2厘米

1厘米

A

B

C

练习4

【提示】哪一组比较好搭呢?

【提示】拿个圆柱体观察一下!

例题6

鲁班用树桩做了一个圆柱形的大印章,如下图。可是印章太重,基本上没什么用途。鲁班一斧把木桩印章劈成了两半。你知道劈出来的切面是什么形状吗?在正确的图形下面的括号里画“√”.

( ) ( ) ( )

例题5

有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摆成如虚线框所示的3种不同方式.林林有A 、B 两组积木,她想从这两组中选出一组和这个长方体积木搭成高塔,请问最高是多少厘米?

3厘米

2厘米

1厘米

2厘米

2厘米 2厘米

2厘米

立体图

立体图(也称为“三维立体图”或“三维立体画”)是一类能够让人从中感觉到立体效果的平面图像.观察这类图像通常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或借助器材.

试观察下图,你看到平面画中的立体世界了吗?

课外阅读

作业

1. 把相同形状的物体连在一起.

2. 小灰兔和小灰鼠要把木头运回家,它们用一样大的力气,你知道谁能最轻松地到家吗?

3. 你认为哪组图形可以垒的更高呢?

4. 有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摆成下面3种不同方式.如果有3块这样的积木,用哪种摆放方式可以垒得最

高呢?最高是多少厘米呢?

5. 有一块长方体积木,可以摆成如虚线框里所示的3种不同方式.田田有A 、B 两组积木,她想从两组中选出一组和这个长方体积木搭成高塔,最高能搭成多少厘米呢?

A

B

A B

C

厘米

2厘米

1厘米

第四讲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1.例题1

答案:略

详解: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中有长方形,圆柱体的2个底面是圆形.2.例题2

答案:

详解:球体的稳定性最差,跑的最远.

3.例题3

答案:

详解:球体的稳定性最差,不能牢固的搭起来,而圆柱体有2个平面,可以比较稳的搭起来.4.例题4

答案:用A方法可以垒的最高;最高是9厘米

详解:A方法摆放的长方体最高,3块这样的长方体垒起来,垒的最高.最高是3339

++=(厘米).5.例题5

答案:虚线框中选3厘米的摆放方法同A组一起摆放;最高是3227

++=(厘米)详解:A组是两个正方体,B组是两个球体,正方体的稳定性比球体好,且两组高度相同,所以选取A组垒的最高.

6.例题6

答案:

详解:观察圆柱体,把它切成两部分后,切面部分是长方形,可以拿一个圆柱体的橡皮试一试.

7.练习1

答案:

简答:观察每种物体的特征和形状,连线即可.

8.练习2

简答:圆柱体木头的稳定性较差,利用圆柱体的曲面可以轻松运回家.

9.练习3

答案:

简答:球的稳定性很差,即使搭起来也不能牢固不倒.

10.练习4

答案:A;6

简答:根据立体图形的稳定性可以知道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比较稳固地垒在一起.要最高,那么只有选择A种摆放方式,而2个这样的积木垒在一起,最高是336

+=(厘米).

11.作业1

答案:

简答:观察每种物体的特征和形状,连线即可.

12.作业2

答案:第二个“()”画“√”

简答:比较滚动性,圆柱的滚动性比长方体的滚动性好.

13.作业3

答案:第二个“()”画“√”

简答:比较稳定性,正方体的稳定性比球的稳定性好.

14.作业4

答案:B;12

简答:根据立体图形的稳定性可以知道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比较稳固地垒在一起.要最高,那么只有选择B种摆放方式,而3个这样的积木垒在一起,最高是44412

++=(厘米).

15.作业5

简答:比较大小,圆柱体比正方体高,所以选择B组,最高是43310

++=(厘米).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个角度来使学生初步理解物体和图形。教材的展开也注意了由创设情境、实物引入──操作感知──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所以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点。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水平: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水平,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点。 3、情感与态度: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得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 直观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 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动者。为此作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理解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8篮子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实物引入,感性认知 A、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智慧爷爷)

小学奥数立体图形电子教案

小学奥数立体图形

第11讲立体图形 各种涉及长方体、立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问题,解题时考虑沿某个方向的投影常能发挥明显的作用.较为复杂的是与剪切、拼接、染色等相关联的立体几何问题. 第六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第12 题(略有改动) 1.用棱长是1厘米的立方块拼成如图11-1所示的立体图形,问该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显然,图11-1的图形朝上的面与朝下的面的面积相等,都等于3×3=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朝左的面和朝右的面的面积也相等,等于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朝前的面和朝后的面的面积也相等,都等于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因此,该图形的表面积等于(9+7+7)×2=46个小正方形的面积,而每个小正方形面积为l平方厘米,所以该图形表面积是46平方厘米.

2.如图11-2,有一个边长是5的立方体,如果它的左上方截去一个边分别是5,3,2的长方体,那么它的表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5 ×5×6=150. 现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截了两个面向我们的侧面,它们的面积为(3×2)×2=12,12÷150=0.08=8%. 即表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八. 3.如图11-3,一个正方体形状的木块,棱长l米,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又锯成4长条,每条又锯成5小块,共得到大大小小的长方体60块.那么,这60块长方体表面积的和是多少平方米? 【分析与解】我们知道每切一刀,多出的表面积恰好是原正方体的2个面的面积. 现在一共切了(3-1)+(4-1)+(5-1)=9刀,而原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1×1(平方米),所以表面积增加了9×2×1=18(平方米).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1=6(平方米),所以现在的这些小长方体的表积之和为6+18=24(平方米).

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

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7页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法设计:实验操作学法设计:小组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组内相互说一说) 3)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各组派代表介绍礼物) 2、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揭示概念 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一年级奥数数立体图形

数立体图形善智知识点: 认真思考,结果要用算式表达出来? 数图形,按顺序,先数小,再数大 立体的,有隐藏,分层数,再相加 课堂共同练习: 1. 下图有()个正方形? 2. 下图有()个长方形?

5.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各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并画出从它们的正面看到的形状. 6. 用正方体摆成下图,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其中几个能看见,几个看不见? 一共()个 看见()个看不见 ()个 一共()个 看见()个 看不见()个 LW 一共()个看见 ()个 看不见 ()个 7. 数一数下面每个立体图形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4.数图形: ([个 )牛

8. 数一数,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10.数一数下面物体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12.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 )个正方体 A.6个 B.7 个 C.8 个 9.给下列图形,再添加( )个小正方体,就能组成一个大正方体 ( )个 11.数一数下面物体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 )个 ( )个

课后自我提升: 1. 数一数下图分别有几个图形? 田m ()个正方形()个长方形 2. 数一数,下图有几个三角形?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层数:下面一层有 __________ 个正方体,中间一层有 _________ 个正方体,上面一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正方体.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前后排数:前排有 ____ 个正方体,后排有个正方体. (3) _____________ —共有个正方体. 5.数一数下列物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成的 ( )个( )个( )个

一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教科书P32~P33的内容,练习五P36第2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的展开也注意了由创设情境、实物引入──操作感知──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因此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 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笔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8篮子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实物引入,感性认知 A、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智慧爷爷)

五年级奥数-立体图形问题

课程五立体图形问题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2.长方体、正方体的切割问题 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4.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应注意的问题 (1 )找出必备条件(长、宽、高或棱长),如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则 先求出必备条件,再求表面积(有盖还是无盖)。 (2)统一计量单位,单位不统一的,一般要通过化、聚,使单位统一 后再计算。 (3)求所需用的面积材料时,一般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4)用同样多的立体拼图,由于拼法不同,重叠的次数不同,表面积 就会发生变化,每重叠一次,就减少两个面;每切一刀,就增加两个面。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1)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长方体=abc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正方体=a3 2.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水中物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上升或下降的高度。 水上升或下降的高度=水中物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 容器的底面积=水中物体的体积÷水上升或下降的高度 例1 有一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现在要在这个长方体中挖去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 (1)(2)(3) 分析与解法 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可以知道,挖去小正方体的位置有3种情况,可能是在面上,如图(1),可能在顶点上,学习目标 重点 总结

如图(2),可能在棱上,如图(3)。在面上时,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小正方体4个面的面积;在角上时,正好等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在棱上时,要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小正方体2个面的面积。 解:原长方体表面积为: (15×10+15×8+10×8)×2=700(平方厘米) 在角上时,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700(平方厘米); 在面上时,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 700+5×5×4=800(平方厘米) 在棱上时,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700+5×5×2=750(平方厘米) 所以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700平方厘米,或800平方厘米,或750平方厘米。 说明:本题也是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做到不重不漏。 例2 如图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沿与AB棱垂直的方向切3刀,沿与BC棱垂直的方向切4刀,沿与BF棱垂直的方向切5刀,共得到大小长方体120个。问这120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平方分米。 分析与解法 在这道题中,120个长方体表面积的总和是由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与所有切面的面积两部分组成。每切一刀,就增加2个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共切12刀,增加了24个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 解:2×2×6+2×2×[(3+4+5)×2] =24+96 =120(平方分米) 答:这120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20平方分米。 说明:此题并没有要求是平均切,所以只能考虑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多少。 例3 有一根长3.5米的方木,把它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144平方厘米,这根方木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析与解法 把方木截成三段要截2次,每截一次要增加2个面,截2次增加4个面,4个面的面积为144平方厘米,144÷4=36(平方厘米),根据体积公式就能求出方木的体积。 解:144÷4=36(平方厘米) 36×350=12600(立方厘米)=12.6(立方分米) 答:这根方木的体积是12.6立方分米。 说明:切n 刀分出(n+1)段,增加2n个面。 例 4 H

小学数学奥数测试题-立体图形|2015人教版

2015年小学奥数几何专题——立体图形 1.如图,在一个棱长为10的立方体上截取一个长为8,宽为3,高为2的小长方体,那么新的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2.右图是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前后、左右、上下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边长l厘米的正方体,做成一种玩具.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图中只画出了前面、右面、上面挖去的正方体) 3.在一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八个角上各挖去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问剩下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4.下图是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在正方体上表面的正中,向下挖一个棱长为1 厘米的正方体小洞,接着在小洞的底面正中向下挖一个棱长为1 2 厘米的正方形小洞,第 三个正方形小洞的挖法和前两个相同为1 4 厘米,那么最后得到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 少平方厘米?

5.一个正方体木块,棱长是1米,沿着水平方向将它锯成2片,每片又锯成3长条,每条又锯成4小块,共得到大大小小的长方体24块,那么这24块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 6.一个表面积为2 56cm的长方体如图切成27个小长方体,这27个小长方体表面积的和是多少平方厘米? 7.如图,25块边长为1的正方体积木拼成一个几何体,表面积最小是多少? 25块积木 8.要把12件同样的长a、宽b、高h的长方体物品拼装成一件大的长方体,使打包后表面积最小,该如何打包? ⑴当 b=2h时,如何打包? ⑵当 b<2h时,如何打包? ⑶当 b>2h时,如何打包? 9.要把6件同样的长17、宽7、高3的长方体物品拼装成一件大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是多少? 10.如图,在一个棱长为5分米的正方体上放一个棱长为4分米的小正方体,求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1.如图,棱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的四个正方体紧贴在一起,则所得到的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小学奥数-立体几何-题库学生版

第五讲 几何——立体部分 教学目标: 对于小学几何而言,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既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可以具体考查学生在公式应用中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所以,很多重要考试都很重视对立体图形的考查. 知识点拨: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如右图,长方体共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c b a H G F E D C B A ①在六个面中,两个对面是全等的,即三组对面两两全等. (叠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②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是: 长方体的表面积:2()S ab bc ca =++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V abc =长方体. ③正方体是各棱相等的长方体,它是长方体的特例,它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如果它的棱长为a ,那么:26S a =正方体,3V a =正方体. 二、圆柱与圆锥

例题精讲: 【例 1】 如右图,在一个棱长为10的立方体上截取一个长为8,宽为3, 高为2的小长方体,那么新的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例 2】 右图是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前后、左右、上下 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边长l 厘米的正方体,做成一种玩具.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图中只画出了前面、右面、上面挖去的正方体) 【巩固】在一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八个角上各挖去 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问剩下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 【例 3】 下图是一个棱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在正方体上表面的正中, 向下挖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洞,接着在小洞的底面 正中向下挖一个棱长为1 2 厘米的正方形小洞,第三个正方形 小洞的挖法和前两个相同为1 4 厘米,那么最后得到的立体图 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例 4】 一个正方体木块,棱长是1米,沿着水平方向将它锯成2片, 每片又锯成3长条,每条又锯成4小块,共得到大大小小的长方体24块,那么这24块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 【巩固】(2008年走美六年级初赛)一个表面积为256cm 的长方体如图切成27个小长方体,这27个小长方体 表面积的和是 2cm . 【例 5】 如图,25块边长为1的正方体积木拼成一个几何体,表面积最小是多少? 25块积木 【例 6】 要把12件同样的长a 、宽b 、高h 的长方体物品拼装成一件大的长方体,使打包后表面积最小,该

一年级奥数之有趣的立体图形

课前活动 课 同学们,你们都玩过积木吗?课前准备 下面这些柱体你都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个面个顶点条棱 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至少四面长方形,对棱平行且相等。 上下可正也可长二面相对大小同 上下可正也可长,二面相对大小同。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六面都是正方形,平行相对又相等。 圆柱体高高立,横倒在地能滚动。上下两面为圆形平行相对又相等上下两面为圆形,平行相对又相等。 这些图形有特点上下都是样粗这些图形有特点,上下都是一样粗,课前准备 认识锥体 柱体的头变成尖尖的——锥体

课前准备 认识球体 将实物与中间对应的图形连接起来。 “我是球,我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脸,我站不稳,我跑得快。篮球排球都是我, 娱乐健身好伙伴!” 小提示: 球是可以滚动的立体的球是球体的简称 球是可以滚动的,立体的,球是球体的简称。 圆是不能滚动的,平面的,可以用球体来画出圆。 【拓展】(★★) 左边的两堆方块拼起来,是右边的哪一堆?用线连起来。【例2】(★★★) 找不同,把下图中不同于其它类的立体图形圈起来。

上面的这些图形可以拼成下面的哪种立体图形呢?连一连。从下面的立体图形中能找到哪些平面图形?请你连一连。 大圆变小圆 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大圆,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够将这张纸折叠,使大圆变成一个小圆吗?快来试一试吧! 乐乐老师答疑互动群【铺垫】(★★)我会数方块 同学们,你知道下图一共有多少个方块吗?【例5】(★★★★) 下图由正方体堆成,数一数共有多少个正方体?

【拓展】(★★★★) 数一数,下图的图形各用几个方块堆成的?【例6】(★★★★★) 下面的塔是由几块小方块堆成的? 【拓展】(★★★★) 数一数,下图的图形各用几个方块堆成的? 二、(常见)的立体图形 三、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 ①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①图拆平图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34--P35。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设计思想: 力求创设一种轻松、自如、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初步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和区别这四种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谈话法、活动法、观察法 学法指导: 仔细观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说: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老师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老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概念。 老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感知特点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多媒体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小学奥数立体图形

第11讲立体图形 各种涉及长方体、立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问题,解题时考虑沿某个方向的投影常能发挥明显的作用.较为复杂的是与剪切、拼接、染色等相关联的立体几何问题. 第六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第12 题(略有改动) 1.用棱长是1厘米的立方块拼成如图11-1所示的立体图形,问该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显然,图11-1的图形朝上的面与朝下的面的面积相等,都等于3×3=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朝左的面和朝右的面的面积也相等,等于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朝前的面和朝后的面的面积也相等,都等于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因此,该图形的表面积等于(9+7+7)×2=46个小正方形的面积,而每个小正方形面积为l平方厘米,所以该图形表面积是46平方厘米. 2.如图11-2,有一个边长是5的立方体,如果它的左上方截去一个边分别是5,3,2的长方体,那么它的表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分析与解】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5 ×5×6=150. 现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截了两个面向我们的侧面,它们的面积为(3×2)×2=12,12÷150=0.08=8%.即表面积减少了百分之八. 3.如图11-3,一个正方体形状的木块,棱长l米,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又锯成4长条,每条又锯成5小块,共得到大大小小的长方体60块.那么,这60块长方体表面积的和是多少平方米?

【分析与解】我们知道每切一刀,多出的表面积恰好是原正方体的2个面的面积.现在一共切了(3-1)+(4-1)+(5-1)=9刀,而原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1×l=1(平方米),所以表面积增加了9×2×1=18(平方米). 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1=6(平方米),所以现在的这些小长方体的表积之和为6+18=24(平方米). 4.图11-4中是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前后、左右、上下各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边长l厘米的正方体,做成一种玩具.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原正方体的表面积是4×4×6=96(平方厘米). 每一个面被挖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同时又增加了5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为玩具的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总的来看,每一个面都增加了4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从而,它的表面积是96+4×6=120平方厘米. 5.图11-5是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体.在正方体的上面的正中向下挖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 体小间;接着在小洞的底面正中再向下挖一个边长为1 2 厘米的小洞;第三个小洞的挖法与前两个相同, 边长为1 4 厘米.那么最后得到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分析与解】因为每挖一次,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少了1个面,多出了5个面,即增加了4个面.所以,最后得到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

完整版一年级奥数数立体图形

数立体图形善智知识点: 1.数平面图形:先数小,再数大(不能看到几个就是几个) 2.数立体图形注意:. 一层一层数,每一层都不能遗漏被挡住的个数. 认真思考,结果要用算式表达出来 数图形歌3.. 数图形,按顺序,先数小,再数大. 立体的,有隐藏,分层数,再相加 课堂共同练习: 1.下图有()个正方形? 下图有()个长方形?2. )个三角形?下图有(3. 1 4.数图形:

)个正方形)个长方形()个三角形(( 5.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各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并画出从它们的正面看到的形 状. 用正方体摆成下图,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其中几个能看见,几个看不见?6. 一共()个一共(一共()个)个看见(看见(看见()个)个)个)个看不见()个看不见()个看不见( 7.数一数下面每个立体图形各有几个小正方 体.

2. 8.数一数,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 )个小正方体,就能组成一个大正方体给下列图形,再添加( 9. 10.数一数下面物体中各有几个小正方 体. )个()个( 11.数一数下面物体中各有几个小正方 体.

()个()个. )个正方体12.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 个个A.6 B.7 C.8个 3 课后自我提升:数一数下图分别有几个图形?1. )个三角形(()个正方形()个长方形数一数,下图有几个三角形?2. )个)个(( .

3.摆一摆,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4.数一数,填一填 个正方体.个正方体,中间一层有(1)按层数:下面一层有个正方体,上面一层有 (2)按前后排数:前排有个正方体,后排有个正方体.个正方体.3()一共有 . 数一数下列物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成的5. ()个(个)()个 4. 6.数一数下面物体中各有几个小正方 体. 个)()个(()个

一年级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因此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 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笔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8篮子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实物引入;感性认知 A、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智慧爷爷) 师:今天智慧爷爷要带大家一起畅游数学王国;感兴趣吗?它还给每个小组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拿起来看一下;你认识这些东西吗?把你认识的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B、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地说说你们小组的礼物(边说边举起实物)?其它小朋友仔细听! 二、操作感知;揭示概念 1、分一分;揭示概念 a、师:首先;智慧爷爷想考验我们;敢接受挑战吗? 智慧爷爷:“小朋友你能把形状相同的放一块吗?(课件显示动态的智慧爷爷) 学生活动……

一年级上《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设计:实验操作学法设计:小组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组内相互说一说) 3)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各组派代表介绍礼物) 2、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揭示概念 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一年级奥数——数立体图形

数立体图形善智知识点: 1.数平面图形:先数小,再数大(不能看到几个就是几个) 2.数立体图形注意: 一层一层数,每一层都不能遗漏被挡住的个数. 认真思考,结果要用算式表达出来. 3.数图形歌 数图形,按顺序,先数小,再数大. 立体的,有隐藏,分层数,再相加. 课堂共同练习: 1.下图有()个正方形? 2.下图有()个长方形? 3.下图有()个三角形?

4.数图形: ()个长方形()个三角形()个正方形5.数一数下面的图形各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并画出从它们的正面看到的形状. 6.用正方体摆成下图,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体,其中几个能看见,几个看不见? 一共()个一共()个一共()个 看见()个看见()个看见()个 看不见()个看不见()个看不见()个 7.数一数下面每个立体图形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8.数一数,下面的立体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9.给下列图形,再添加()个小正方体,就能组成一个大正方体. 10.数一数下面物体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个()个 11.数一数下面物体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个()个 12.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个正方体. A.6个 B.7个 C.8个

课后自我提升: 1.数一数下图分别有几个图形? ()个正方形()个长方形()个三角形 2.数一数,下图有几个三角形? ()个()个 3.摆一摆,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4.数一数,填一填 (1)按层数:下面一层有个正方体,中间一层有个正方体,上面一层有个正方体.(2)按前后排数:前排有个正方体,后排有个正方体. (3)一共有个正方体. 5.数一数下列物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成的. ()个()个()个

(完整版)五年级奥数-立体图形问题

课程五 立体图形问题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2.长方体、正方体的切割问题 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4.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出必备条件(长、宽、高或棱长),如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则 先求出必备条件,再求表面积(有盖还是无盖)。 (2)统一计量单位,单位不统一的,一般要通过化、聚,使单位统一 后再计算。 (3)求所需用的面积材料时,一般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4)用同样多的立体拼图,由于拼法不同,重叠的次数不同,表面积 就会发生变化,每重叠一次,就减少两个面;每切一刀,就增加两个面。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1)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 长方体=abc (2)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正方体=a 3 2.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水中物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水上升或下降的高度。 水上升或下降的高度=水中物体的体积÷容器的底面积 容器的底面积=水中物体的体积÷水上升或下降的高度 例1 有一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的长方体,现在要在这个长方体中挖去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习目标 重 点 总 结

(1) (2) (3) 分析与解法 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可以知道,挖去小正方体的位置有3种情况,可能是在面上,如图(1),可能在顶点上,如图(2),可能在棱上,如图(3)。在面上时,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小正方体4个面的面积;在角上时,正好等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在棱上时,要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小正方体2个面的面积。 解:原长方体表面积为: (15×10+15×8+10×8) ×2=700(平方厘米) 在角上时,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700(平方厘米); 在面上时,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 700+5×5×4=800(平方厘米) 在棱上时,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700+5×5×2=750(平方厘米) 所以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700平方厘米,或800平方厘米,或750平方厘米。 说明:本题也是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做到不重不漏。 例2 如图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沿与AB 棱垂直的方向切3刀,沿与BC 棱垂直的方向切4刀,沿与BF 棱垂直的方向切5刀,共得到大小长方体120个。问这120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平方分米。 分析与解法 在这道题中,120个长方体表面积的总和是由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与所有切面的面积两部分组成。每切一刀,就增加2个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共切12刀,增加了24个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 解: 2×2×6+2×2×[(3+4+5)×2] =24+96 =120(平方分米) 答:这120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20平方分米。 说明:此题并没有要求是平均切,所以只能考虑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多少。 例3 有一根长3.5米的方木,把它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144平方厘米,这根方木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析与解法 A D H E B C

一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 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 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笔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8篮子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实物引入,感性认知 A、师导:同学们,瞧谁来了?(课件出示智慧爷爷) 师:今天智慧爷爷要带大家一起畅游数学王国,感兴趣吗?它还给每个小组带来了一篮子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拿起来看一下,你认识这些东西吗?把你认识的跟小组的同学说说。 B、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地说说你们小组的礼物(边说边举起实物)?其它小朋友仔细听! 二、操作感知,揭示概念 1、分一分,揭示概念 a、师:首先,智慧爷爷想考验我们,敢接受挑战吗? 智慧爷爷:“小朋友你能把形状相同的放一块吗?(课件显示动态的智慧爷爷) 学生活动……

小学数学奥数解题技巧(38)立体图形的计算

38、立体图形的计算 【表面积的计算】 例1 一个正方体木块,棱长1米,沿水平方向将它锯成3片,每片又锯成4长条,每条又锯成5小块,共得到大小不等的长方体60块(如图5.69)。那么,这60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平方米。 (1988年北京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邀请赛试题) 讲析:不管每次锯的长方体大小如何,横着锯2次一共增加了4个正方形面;前后竖直方向锯3次共增加了6个正方形面;左右竖直方向锯4次共增加了8个正方形面。原来大正方体有6个正方形面,所以一共有24个正方形面。 所以,60块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 (1×1)×24=24(平方米)。 例2 图5.70是由19个边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重叠而成的。求这个立体图形的外表面积。

(北京市第一届“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如果按每一层有多少个正方体,然后再数出每层共有多少个外表面正方形,则很麻烦。于是,我们可采用按不同的方向来观察的方法去计算。 俯视,看到9个小正方形面;正视,看到10个小正方形面;侧视,看到8个小正方形面。 所以,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2×2)×[(9+10+8)×2]=216(平方厘米)。 【体积的计算】 例1 一个正方体的纸盒中恰好能放入一个体积为628立方厘米的圆柱体,如图5.71,纸盒的容积有多大?(π取3.14)

(全国第四届“华杯赛”复赛试题) 讲析:因圆柱体的高、底面直径以及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故可设正方 即:正方体纸盒的容积是800立方厘米。 例2 在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的上面、右面、前面这三个面的中心分别挖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小孔(如图5. 72所示),并通过对面,求打孔后剩下部分的体积。 (北京市第二届“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打完孔之后,在大正方体正中央就有一个1×1×1的空心小正方体。

人教版一年级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导读词: 根据调查发现孩子们大多数能感知物体的形状并基本上能说出物体形状的名称,但是对于物体是“体”还是“形”,描述时不一定准确;对于立体图形的特点大多能够感知,但是具体说不出来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学生没有建立特定的依据来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建立空间想象的立体图形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针对这些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孩子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初步感知具体图形的特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名称,由具体过渡到抽象,初步建立空间抽象图形;再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然后通过“小魔术”来设问激疑,使孩子们带着目的和问题来摸一摸、滚一滚,具体了解这些立体图形,进一步深刻感受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再是通过猜谜语、摸物体猜名称等活动来巩固升华;最后通过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教科书P32~P33的内容,练习五P36第2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材的展开也注意了由创设情境、实物引入──操作感知──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因此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猜一猜、练一练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