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的简介
合集下载
我国翻译史简介PPT课件

註:學術界認為,在《魏略·西戎傳》 裡提到,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約西元前2 年﹚大月氏使臣 伊存向西漢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的記載。
2
2. 佛經的翻譯是從何時開始的?
Ans:佛經的翻譯是在 東__漢__桓___帝__建__和__二_ 年 ( _公__元__一___四__八__年_ )開始的,譯者是____安__世。高
他不但把佛經由 __梵__文__ 譯成漢文,而且把 ____ 老著子作的一部份譯成梵文,成為第一個把漢文著作 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
他所提出的翻譯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 , 意即既“須_求__真__,__又___須”喻,俗直到今天仍然有指導意義。
忠實、通順
8
2019/9/23
4
4. 誰首先設置譯場?
Ans: 以往的翻譯活動只是民間私人事業,到 了符秦時代,在 __釋___道__安__ 的主持下首先設 置譯場。
註:佛教傳入中國後,雖有 大量佛經譯出,但由於佛經 文體艱深,加上翻譯者程度 不一,有鑑於此,道安大師 廣泛搜求各種譯本,加以篩 選整理後,道安大師建立了 中國佛教史上佛經目錄學的 先河,為整飭佛典,保存佛 教文化,作出開拓性的重大 貢獻。
英漢翻譯教程
第一章 我國翻譯史簡介
林席如 老師 Dr. Lin, Shih-Ru
1
1. 我國翻譯事業的歷史有多久?
Ans: 我國的翻譯事業有約 ___兩__千__年__ 的光輝燦 爛歷史。早在 ____西__漢__哀_ 時帝代 ( __________ ), 有個西名元叫前2__年____ 的人到中國口伊傳存一些簡短的 佛經經句, 但還談不上佛經的翻譯。
譯的經典都是非常正確的。 6
鳩摩羅什漫畫
/comic/j mls.htm
2
2. 佛經的翻譯是從何時開始的?
Ans:佛經的翻譯是在 東__漢__桓___帝__建__和__二_ 年 ( _公__元__一___四__八__年_ )開始的,譯者是____安__世。高
他不但把佛經由 __梵__文__ 譯成漢文,而且把 ____ 老著子作的一部份譯成梵文,成為第一個把漢文著作 向國外介紹的中國人。
他所提出的翻譯標準“ __________________” , 意即既“須_求__真__,__又___須”喻,俗直到今天仍然有指導意義。
忠實、通順
8
2019/9/23
4
4. 誰首先設置譯場?
Ans: 以往的翻譯活動只是民間私人事業,到 了符秦時代,在 __釋___道__安__ 的主持下首先設 置譯場。
註:佛教傳入中國後,雖有 大量佛經譯出,但由於佛經 文體艱深,加上翻譯者程度 不一,有鑑於此,道安大師 廣泛搜求各種譯本,加以篩 選整理後,道安大師建立了 中國佛教史上佛經目錄學的 先河,為整飭佛典,保存佛 教文化,作出開拓性的重大 貢獻。
英漢翻譯教程
第一章 我國翻譯史簡介
林席如 老師 Dr. Lin, Shih-Ru
1
1. 我國翻譯事業的歷史有多久?
Ans: 我國的翻譯事業有約 ___兩__千__年__ 的光輝燦 爛歷史。早在 ____西__漢__哀_ 時帝代 ( __________ ), 有個西名元叫前2__年____ 的人到中國口伊傳存一些簡短的 佛經經句, 但還談不上佛經的翻譯。
譯的經典都是非常正確的。 6
鳩摩羅什漫畫
/comic/j mls.htm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是后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顷) 从月支来到洛阳的译师。他通晓汉语,除了独自翻 译而外,有时还和早来的竺朔佛(一称竺佛朔)合作。 他译经的年代是在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 比安世高稍迟,译籍基本上属于大乘,内容广泛; 可见他的学问广博,思想细致,但他后来不知所终。
娄迦谶 支亮 支谦
《安般守意经》
• 1、3 竺法护:月支人,译175部佛经
2、1释道安:设置“译场”
2、2 鸠摩罗什:天竺人 (即印度)主张“意 译”,他的译著为我国 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 3、1 真谛:印度佛教 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 到中国,他译了49部 经论,对中国佛教思 想有较大影响。
❖4、1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 安世高年幼时,即以孝行闻名全国,禀性聪敏仁慈, 又勤奋好学,因此,精通各国的典籍,对于天文、地 理、医药、异术,没有不通达,甚至还擅长飞禽走兽 的语言。有一天,安世高走在路上,仰头看见一群飞 翔的燕子,忽然转身告诉同伴说:‘燕子说,等会儿 一定有送食物的人来。’不久,他的话果真应验了, 众人都感到非常奇异,一传十、十传百,安世高俊逸 的美名,遍传整个西域。安息国王逝世后,安世高更 深深地思惟人间苦空无常的道理,更厌恶色身的系缚, 服孝之后,就让王位给叔父,专心致志出家修道。安 世高出家之后,精进不懈,于是博通经藏,并常常讽 诵修行禅经,能穷尽其中的奥妙。不久,便四处云游, 度化有缘,历经许多国家,最后来到我国。他的才华、 悟性高人一筹,凡是听闻过的事物,皆能通达,居住 在我国,很快即通晓华语。于是,他展开翻译佛经的 工作。
• 就译文的内容而言,纯粹译出他所专精的经典; 就译文的形式而言,偏重于直译,力求保存经典 的本来面目。安世高既通晓华语,又采取直译的 方式,故能正确地掌握经文的原意,且说理明白, 措辞稳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从安世 高翻译的经典中,所呈现的学说思想,几乎是属 于部派佛教上座部的系统。安世高在我国共二十 余年,译有《八大人觉经》、《安般守意经》、 《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行经》、《大比丘 三千威仪》、《坚意经》、《处处经》、《道地 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一说三十五部,四十 一卷)。不过,关于安世高的译经内数,历来的 经录家各有不同的说法。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二)理解逻辑关系
为了透彻理解原文,译者往往还得上下有联系地理 解原文的逻辑关系。有时原文里的一个词、一个词 组或一个句子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就得仔细推 敲,估计实际情况,根据逻辑推理来决定哪一种是 确切的译法。 It is good for him to do that. 这样做对他有好处。 他这样做是件好事。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 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 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 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 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 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第三部分:“五四”之后的近代翻译 史:
玄奘:
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他在唐太宗贞观 二年出发去印度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 带回佛经657部,主持了比过去组织制度更加 健全的译场。他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为汉文, 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 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第二部分:“五四”之前的近代翻译 史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
第一部分:佛经翻译 安世高 三支 释道安 佛教三大翻译家
安世高:
佛经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 八年)开始的,安世高是当时的译者,也是 佛经翻译的创始人。
三支:
支娄迦谶(支谶):月支国人,译了十多部佛经, 译笔生硬,读者不易看懂。 支亮:支谶的弟子 支谦:字恭明,三国时期高僧,月支国优婆塞人, 体形细长黑瘦。汉末来中国,他的祖父法度在东汉 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谦同来,至洛阳, 受业于支谶的门人支亮。他懂得多种西域文,精通 梵语,博览经籍,翻译了数十种佛经重要典藉。因 其博学超众,曾被吴主孙权拜为博士。
中国翻译简介

叁
存在问题
中国翻译理论存在的问题
中国翻译理论界长期争论 没有一部系统科学的奠基之作 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翻译理论及本国翻译理论
肆
阅读书目
,1984
建议阅读书目
1992
《 翻
罗
译 论 集
新 璋
》
,
商
务
印
书
馆
《 中
陈
国 译 学
福 康
理
论
史
稿
》
,
外 教 社
,
1998
《 中
马
国 翻 译
祖 毅
简
史
》
,
对 外 翻 译 出 版 公 司
董秋斯:《论翻译理论的建设》(1951) ——第一次提出建立翻译学的主张
80年代后我国翻译理论逐渐形成各种流派
研究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为主和研究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为主 的两大流派 传统译论代表人物:
罗新璋、马祖毅、陈福康、刘宓庆等 西方的译论代表人物:
蔡毅、许军、谭载喜、廖七一等。
我国翻译理论
罗新璋:《翻译论集》(1984)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贰
发展线索
支谦对翻译学的贡献
支谦之翻译
提出“难译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 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实传不易。”
首创:改“胡音”为汉意的翻译方法;合本;加注;
支谦尚文,后人尊他为“文”派的代表人物
道安对翻译学的贡献
道安之翻译
提出:“五失本,三不易”:
译梵(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 三者,梵语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之,三失
我国翻译史简介课件

古代翻译的起源还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 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为了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翻译人员 被派往丝绸之路沿线,将汉语译成多种外语。
中世纪翻译的兴起
中世纪是我国翻译史上的重要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化的交流,大量的梵文经典被翻译成汉语。
中世纪也是我国与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典著作如《道德经》、 《易经》等被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03
我国翻译史的重要人物
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教翻译家,他翻 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印文化交 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玄奘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原文, 追求准确传达原意,他的翻译风格和 技巧对后世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
严复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和思想家,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包 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翻译在跨国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需要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语言的翻译需求。
翻译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面临着语言多样性、文化差异、语境理解等 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理解能力。
翻译对未来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 发展。
西方文化翻译对中国现代化进 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引入了西 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 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西方文化翻译也促进了中国与 世界的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 人的视野。
多元文化翻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02
01
03
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元文化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 次高潮,涉及多种语言和文化。
中世纪翻译的兴起
中世纪是我国翻译史上的重要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文化的交流,大量的梵文经典被翻译成汉语。
中世纪也是我国与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典著作如《道德经》、 《易经》等被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
03
我国翻译史的重要人物
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教翻译家,他翻 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为中印文化交 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玄奘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原文, 追求准确传达原意,他的翻译风格和 技巧对后世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
严复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和思想家,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包 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翻译在跨国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需要满足不同领域、不同语言的翻译需求。
翻译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面临着语言多样性、文化差异、语境理解等 方面的挑战,需要不断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理解能力。
翻译对未来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 发展。
西方文化翻译对中国现代化进 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引入了西 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 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西方文化翻译也促进了中国与 世界的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 人的视野。
多元文化翻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02
01
03
新中国成立后的多元文化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三 次高潮,涉及多种语言和文化。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国翻译史简介

第一大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及 代表人物
安世高 译了《大安般守意经》等35部经书,开后世禅学之源。 三支 支谶支亮、支谦
前秦时代,赵政 释道安主张严格的直译。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既忠实表达原文神情,又苗趣盎然。
隋唐时期,是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隋朝的彦琮为佛经翻译者提 出了“八备”,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 主题—译者本身的问题。
科技翻译的代表人物
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 的《几何原理》等书。虚心吸取别国的长处,为我所 用,以超越前人。徐光启是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 以及文学扩大到自然科学的翻译家。
清代的林纾(琴南)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184种西 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最著名的有《巴黎茶 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 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 (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 等。因不懂外文,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甚多。 但是林纾的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郭沫若、 鲁迅等都受到林译小说的影响。
北 斗 洞
From the end of the Opium War to 1919
严复 《天演论》、《群己权界论》; 《原富》、《法意》;
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 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 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 也,则达尚焉。”
中国翻译史
目录
翻译史起源及中国翻译史的产生
中国翻译史的三大高潮及其代表人 物
翻译史的起源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 交流思想的工具”,由于地域、历 史、文化等原因,语言从其产生的 时候起就是千差万别的。为了让不 同国家的人们能够互相了解、进行 交际,因而也就有了翻译活动的产 生。
1中国翻译的历史

二、表达阶段 表达阶段就是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 内容用本民族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表达的 好坏主要决定于对原文理解的深度以及对 译文语言的修养程度。
(一)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 的形式(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 地方色彩等) Word-for- word, literal translation…
南北朝 梁武帝 真谛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 译事业高度发展的时期。 代表人物:玄奘。 主要方向: 佛经的翻译 提出的主张:“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忠实、通顺)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在 佛经翻译呈现颓势时,出现了以徐光启、 林纾、严复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 文化、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德的《几何 原本》Elements 林纾翻译160多部作品。
3. 不断吸收和丰富各种基础知识。
After lunching in the basement of the Medical School, Philip went back to his rooms. It was Saturday afternoon, and the landlady was cleaning the stairs.
(二)意译 意译要求译文能够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 但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sense-for-sense, liberal translation , free translation…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 不必担心太早(必自寻烦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
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梵文译成汉语 1与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 2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 3主持的译场 4“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忠实""通顺“ 5运用了翻译技巧: 1)补充法2)省略法3)变位法4)分合法 5)译名假借法6)代词还原法
宋代
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 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 传法。 在开封修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 僧侣译者主要有天息、法护。 赞宁:提出解决翻译过程中矛盾的六种办法。 翻译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我国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2年,即公元148年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2
汉代-秦符时期; 隋-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五四时期;
3
4
5
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
1、汉代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翻译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公元前25年至公元 前1年)的佛经翻译。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 译正式开始。 安世高 《安般守意经》 支娄迦谶(chen) 十多部佛经 生硬 字对 字、句对句 (直译与意译问题的开端) “三支“ 支亮,支谦, 支娄迦谶 竺法护
三、明清时代 翻译家
徐光启
•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 里得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
林纾
• 《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 《黑奴呼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 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 (Hamlet)
Course arrangement:
翻译史介绍 翻译的标准、过程及要求 英汉语言规律对比 词语翻译 词义选择、词类转换、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 句子翻译 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名词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长句翻译 理解句子: 抓关键,理结构,问词序,看语态
第一章 我国翻译史简介
占本人文集二分之 一 《海燕》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 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工作 (二) 翻译作品质量译汉的任务; (五)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
谢 谢 大 家
思考题1: 中国历史上几次翻译高潮与中国文化之关系?
主 讲 教 师 : 史 菡 菡
英 汉 翻 译
English –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 good command of translation contributes to your success in life. Man learns nothing except by pain or shame. Anything is possible with a willing heart devoted to hard work. Your determination is the gateway to success.
严复
• 《天演论》《原富》《法意》
•"信、达、雅"翻译标准
徐光启
林纾
严复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共产党宣言》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鲁迅
瞿秋白
占全集的一半 法捷耶夫的《毁灭》 果戈理的《死魂灵》 • 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思考题2: 谈谈你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的 看法。
2、秦符 释道安---设置了译场,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词对词、句对句的直译 (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 鸠摩罗什---意译。《金刚经》、《法华经》、 《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 真谛---《摄大乘论》
二、隋-唐-宋时代
隋代到唐代--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 释彦琮,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 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 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 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 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 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 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 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 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