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合集下载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翻译史的客观的因素: 时期 人物 事件 翻译对象

特定历史时期对翻译提出的要求 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在翻译领域的重要性 特定翻译事件在翻译活动的历史发展上的作用 翻译对象的选取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翻译活动的操作模式 翻译成果的产生的影响
-------------需要一定的学术方法 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

由于全球化时代翻译的作用体现在更多的 方面,因而我们对传统的翻译之定义也应 当作出适当的修正。
图像转向




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文学翻译 阶段的分期(P24):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8世纪末到19 世纪三四十年代) 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19世纪末到二 战结束)


蒲柏的荷马史诗----英国的时代精神
语言差

“语种”---“谁的语言”:一小部分人推 崇使用的语言,还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语 言



唐宋译场----“梵呗”通过唱念译文,以求 音调协调,便于僧侣诵读。(P55) “官话和合译本”《圣经》翻译工作的负 责人富善列出的五条翻译原则,前三条强 调可读性,要求使用口语化的通用语言, 文体浅近明白-----平衡西语与中文之间的 语言差和文化差,主要是便于接受

展望翻译未来趋势

第十五章:翻译现状与展望
《翻译研究新视野》 “附录四:论翻译的 职业化时代”

文化差

比附-----借助 佛教概念比附道学概念(P47) 7世纪至9世纪《圣经》中译多用中文类似 概念比附
清末民初----译介西方文学的时候创造新词 汇,打破文言文的规矩,通过翻译借鉴西 方语言和文化,构建了现代白话文的句式、 文法、词汇,实现了白话文体系的现代化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

中西方翻译史及一些详解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二、隋-唐-宋时期;三、明清时期;四、五四时期;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

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

中国真正称得上是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

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

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

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

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

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

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

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

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

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

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

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

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摘要:
1.引言
2.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2.2 近现代翻译
3.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3.2 近现代翻译
4.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5.结论
正文:
【引言】
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的概述。

本文将从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以及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起源于佛教传入时期,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等。

古代翻译以文学、宗教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以口译和笔译为主。

2.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严复为代表,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此外,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也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哲学作品翻译。

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翻译家如傅雷、罗曼·罗兰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大量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各自语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中西翻译交流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同样,西方翻译家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

【结论】
中西翻译简史展现了中西方翻译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西方翻译简史(中文)

西方翻译简史(中文)

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Jacqucs Amyot)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 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 传》)。查普曼(Georga Chapman)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 《奥德赛》,弗罗里欧(John Florio)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 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则标 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 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在长时期里成为英国唯一家喻户晓、人 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四、第四次翻译高潮——十四至十六世纪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 的革新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在西 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 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 域,涉及到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 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Martin Luther)顺从 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于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从广义上 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 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
希腊文本》(Septuagint);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
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在 罗马用拉丁语翻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 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中西翻译简史和翻译的标准

神似(傅雷);(similarity in spirit)
一当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鲁迅);
信达雅(严复);(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化境(钱钟书);(sublimation)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 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翻译的标准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01
02
Theories of Chinese scholars’ 中国: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文”“质”之争(实际为“意译”与“直译”之争)(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时期(东汉至元末,2世纪至16世纪) 特点:时间长;译量大;译者多为佛教高僧;以梵汉互译为主
释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主张直译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第一次主张译者署名;组织翻译《金刚经》《法华经》等300余种佛经,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原作的神情。
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孙,P3)
社会科学及文学翻译时期 (清末至“五四”时期)
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王子复仇记》等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次高潮
• 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 • 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
文学译作。 •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玄奘:六种翻译技巧
• 补充法 • 省略法 • 变位法 • 分合法 • 译名假借法 • 代词还原法
北宋(结束时期)
二.西方翻译简史
• 西方最早译作
• 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 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
• 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阶段)
翻译活动:第一次高潮
•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 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 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一阶段的翻译 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 发展。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
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随后宋元,佛经翻译逐渐走向衰退,像唐朝时期的大型译 场已早已不见。
• 宋代虽设译经院,但对佛教的贡献无法与唐代相比。佛教 在印度的衰落导致我国的佛经翻译活动从11世纪开始迅速 衰落,译场时代也随之结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结束了。
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 茅盾“意境说” • 傅雷“重神似不重形论” • 钱钟书“化境论” • 焦菊隐“整体论” • 王佐良”新时期翻译观“ • 许渊冲”新译论” • 叶君健“精品论”
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
林纾
• 我国最早翻译西方文艺作品的人 • 依靠别人口译,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70余种
第二次高潮
• 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性质) • 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
《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哲罗姆(St.Jerome) (347--420)
• 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 • 应当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 • (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 • 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
•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
西赛罗(Cicero) 公元前 106-前43
• 主要观点:
• 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 作品的内容。
•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翻译应保留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 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相通,因此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 • 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译,即直译与意译。
• 徐光启“会通超胜” • 李之藻“真实、奥义”
3.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 马建忠“善译” • 严复“信、达、雅” • 梁启超“通学、通文” • 请言译才: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
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 以才称矣。 ----梁启超《论译书》
4.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
• 《巴黎茶花女遗事》 《鲁滨逊飘流记》
• 《黑奴吁天录》
5.建国以后的翻译
董秋斯—1951年《论翻译的理论建设》,倡导建立中国翻译学 谭载喜—1987、1988年《必须建立翻译学》和《试论翻译学》
传统派 罗新璋—自成体系说 刘宓庆—“中国特色”翻译学
共性派 谭载喜—“科学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张南峰—“以建立世界翻译学作为中国译界的努力方向” 谢天振—“中外翻译理论的共通性”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 译大家简介)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 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 陈福康( 2005)---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古代、晚清、民国、 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 马祖毅(2004):五四运动(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 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 但丁:“文学不可译”论; • 多雷:“翻译五原则”,即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必须
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取通俗形式和讲究译作 风格。
• 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 巩固。
第五次高潮
• 17-20世纪。 • 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
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 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 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 • 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和句法 • 以无法预想的各种方式丰富着中国的文学题材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主要内容是基督教义、 古希腊哲学以及17世纪自然科学的若干新发现。
•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徐光启和(意)利玛窦。他们二人 合作翻译了著名的《几何原本》前六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