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案例分析题00524
环保法——案例分析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分析题案例1:2003年5月7日,农民杨某等5人(以下简称甲)发现在其合伙承包的东湖养鱼场内有大量鱼苗死亡。
经海滨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市环保局)调查、采样分析后认定,造成鱼苗死亡的原因是东盛造纸厂(以下简称乙)向东湖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经处理过的有毒氰化物所致。
为此,甲向乙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乙未予理睬。
2003年12月,甲向市环保局申请对该损害赔偿纠纷进行行政处理。
在市环保局的调解下,甲与乙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
事后,甲多次向乙索要赔偿,乙以各种借口予以推诿,不予给付。
无奈,到2005年1月,甲找到市环保局要求强制执行该协议,而市环保局却拒绝了甲的要求。
因此,1995年7月,甲以市环保局不履行行政强制执行的职责为由,向海滨市人民法院提起了以市环保局为被告的行政诉讼。
经审查,海滨市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
甲不服,来到某律师事务所咨询与本案有关的诉论与赔偿问题。
问:(1)海滨市人民法院的裁定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答:海滨市人民法院的裁定是有法律依据的。
因为市环保局进行的调解不属于司法调解,而是具有第三人居中性质的行政调解。
甲、乙双方在市环保局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双方既不具强制约束力也无强制执行力。
所以甲方不能以市环保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2)若甲仍坚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应依照什么程序提起何种诉讼?此类应提起的诉讼有何主要特点?答:若甲方仍坚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应当依照民事诉讼程序以乙方为被告重新提起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而不是上诉。
此类环境损害民事赔偿诉讼的主要特点有:①实行举证责任的转移或倒置;②实行因果关系推定原则;③诉讼时效期间延长(《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
”案例2:凯伦酒店是一家中美合资三星级酒店,该酒店开业半年每天噪声不断,周围居民苦不堪言,纷纷向环保局投诉,经环保部门检测,该店的噪声超过国家标准,且未办理“三同时”手续。
环境法案例分析题

环境法案例分析题环境法是指对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状况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安排,是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法律性解决办法。
环境法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和危害,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需求增加而制定的。
环境法案例分析题是指通过对具体环境案例进行分析,评估案例中的环境法律问题及其对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环境法案例的分析:某地区的一家化工企业,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有毒化学品,并且没有合适的废水处理设施和排放标准,导致废水直接排放到周围的河流中,严重污染水源。
此外,该企业还存在大量的废气排放和固体废物堆放问题,对周边的空气和土壤环境造成了污染。
针对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从环境法的角度分析和评估:首先,从立法层面来看,国家是否有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来规范该企业的生产行为。
如果有,该企业是否违反了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
例如,国家环保管理部门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对大气、水和固体废物等环境的保护要求。
如果该企业违反了这些法律法规,那么可以认定该企业存在环境违法问题。
其次,从执法层面来看,国家环保管理部门是否对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和执法行动。
对于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环保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责令停产整治、处以罚款、吊销许可证等,以保护环境和惩罚违法行为。
再次,从责任层面来看,企业是否承担了应有的环境保护责任。
根据环境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如果企业没有建设废水处理设施、没有执行排放标准,那么可以认定企业没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最后,从修复层面来看,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应该要求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的影响。
这包括修复受到污染的水体、土壤和空气等环境元素,以及对受到污染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修复措施应该由企业承担,如果企业无力承担,则可以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持。
环境法律责任案例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化工厂位于我国某沿海城市,主要生产塑料制品。
该工厂自成立以来,由于管理不善、环保意识淡薄,长期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该化工厂的污染问题逐渐引起周边居民的关注和投诉。
二、案例分析1. 污染事件2021年5月,该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河流,导致河流水质严重恶化。
附近居民反映,河水散发恶臭,河水颜色异常,甚至出现死鱼现象。
同时,化工厂排放的废气也造成了周边空气污染,居民出现咳嗽、头晕等症状。
2. 环境监测数据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监测,该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COD)超过国家标准10倍,氨氮含量超过国家标准5倍;废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浓度超过国家标准3倍。
3. 法律责任认定(1)环境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某化工厂未对废水、废气进行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严重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2)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该法条,某化工厂的行为构成污染环境罪。
经审理,法院依法判处某化工厂负责人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五十万元。
(3)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该法条,某化工厂应当赔偿周边居民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
经审理,法院判决某化工厂赔偿周边居民经济损失共计一百万元。
4. 整改措施(1)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某化工厂投资数百万元,对废水、废气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
(2)提高环保意识某化工厂加强员工环保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环保意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符合环保要求。
案例分析环境法律问题(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
为了保护环境,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但环境法律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本文以一起环境污染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环境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某化工厂位于我国某市,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
近年来,该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周边居民反映,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土壤污染,农作物减产,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多次投诉无果的情况下,周边居民向当地环保部门投诉。
(二)案例分析1. 环境法律问题(1)废气、废水排放超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该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超标,违反了法律规定。
(2)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该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违反了法律规定。
(3)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该化工厂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了法律规定。
2. 案例处理在接到投诉后,当地环保部门对化工厂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该化工厂确实存在废气、废水排放超标、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等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当地环保部门对该化工厂作出了以下处罚:(1)责令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
(2)对化工厂进行罚款,罚款金额为人民币XX万元。
(3)责令化工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进行整改。
(4)对化工厂负责人进行行政拘留,拘留期限为XX天。
三、对策建议针对环境法律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环境法学案例分析题

环境法学案例分析题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法学成为法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环境法学案例分析作为环境法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以环境法学案例分析为主线,结合具体案例,对环境法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环境污染的案例。
某地区的一家化工厂长期排放有害气体,导致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从法律角度分析,化工厂是否违反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政府部门是否履行了监管责任?受害居民是否有权利要求环境修复和经济赔偿?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环境法在实际案例中的适用和实施情况。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案例。
某地区的一家矿山企业长期进行过度开采,导致当地森林减少、水源减少、土壤退化等严重问题。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从法律角度分析,矿山企业是否违反了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政府部门是否履行了保护自然资源的监管责任?受影响的生态环境是否可以得到修复和保护?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环境法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生态环境修复的案例。
某地区的一家工业园区因长期排放废水废气,导致周边土壤污染、植被减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从法律角度分析,工业园区是否违反了生态环境修复的相关规定?政府部门是否履行了生态环境修复的监管责任?受影响的生态环境是否可以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环境法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具体应用和效果。
总之,环境法学案例分析是环境法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环境法的理论和实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为相关法律实施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参考,促进环境法的有效实施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
希望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可以引起更多人对环境法学的关注,共同致力于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案例分析环境法律问题(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规范企业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本文以某化工厂污染事件为例,分析环境法律问题。
二、事件概述某化工厂位于我国某市,主要生产化工产品。
近年来,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
2018年,当地居民向环保部门投诉,经调查发现,该厂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该厂整改。
三、环境法律问题分析1.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该法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然而,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2.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防治水污染的基本法律,该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水污染。
然而,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严重污染了周边水体,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3.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防治大气污染的基本法律,该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大气污染。
然而,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严重污染了周边大气环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4.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我国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基本法律,该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然而,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妥善处理固体废物,导致固体废物污染周边环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2024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环境法历年真题全面解析

2024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环境法历年真题全面解析在法律领域中,环境法是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
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是广大法律从业者的目标之一。
尽管如此,面对繁琐的法律体系和复杂的案例,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并非易事。
针对2024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环境法的真题,本文将进行全面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环境法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
第一部分:环境法基础知识考试中往往会涉及环境法的基础知识,包括法律定义、相关法规和条文解读等。
以下是2024年环境法考试的历年真题以及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1. "环境"在环境法中的定义是什么?请阐述其主要内容并列举相关法律条文。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的定义是指自然界中的空气、水、土壤、微生物、动植物等以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所处的客观空间。
该法第2条进一步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宗旨和原则。
2. 请解释环境法中的"环境污染"和"环境损害"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解析:"环境污染"是指环境质量超出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或者对人体健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行为,例如工业废气排放、水体污染等。
而"环境损害"是指环境质量超出其本来特性或对公共利益造成实际或潜在危害的行为,例如破坏自然景观、水土流失等。
第二部分:环境法理论与案例分析环境法考试中常常涉及到理论概念与案例分析,通过对法律原理的理解和具体案例的阐释来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两个典型的环境法理论与案例分析题目及解析:1. 解释"预防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含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析。
解析: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预防原则"是指在进行任何活动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者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
"污染者付费原则"是指污染者应当承担处理污染以及修复环境所产生的费用。
环境的法律问题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工业园区位于我国某沿海城市,园区内有几十家企业,主要从事化工、电子、纺织等行业。
近年来,随着园区企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周边居民和政府的关注。
2018年,当地环保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发现园区内某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法律问题分析1. 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必须依照国家或者地方的规定,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在本案中,某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气超标,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损害,企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环保部门的监管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在本案中,当地环保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后,应当依法对企业进行调查,核实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并依法进行处理。
3. 环保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测。
在本案中,当地环保部门对企业排放的废气进行了监测,监测数据可以作为判断企业是否违法的重要依据。
4. 环境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某化工企业的违法行为造成了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的损害,企业应依法承担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5. 企业内部管理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培训。
在本案中,某化工企业未能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暴露出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缺陷,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三、案例分析1. 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42题12分,43题8分,共20分)42、某化肥厂通过专用明渠向长江排放生产废水,渠道附近洼地有许多被当地农民承包的鱼塘。
1998年6月暴雨连天,加上汛期来临,上游洪水使江长猛涨,提外水面逐暂接近堤内地面,致使排污渠内废水自然入江受阻,漫溢流入鱼塘。
鱼塘承包人遂与化肥厂交涉,要求采取措施,阻止废水漫溢致鱼死亡。
化肥厂对此请求并未予理睬。
数日后鱼塘里出现死鱼现象。
于是鱼塘承包人联合向化肥厂提出排除废水侵害和赔偿死鱼损失请求,并报告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处理此污染纠纷。
化肥厂在鱼塘承包人提出赔偿请求后,立即在排污渠入江闸门处安装了两台大功率水泵,将废水扬高排入江中。
在环境保护部门处理纠纷期间,当地暴雨不断,长江洪峰多发,以至外洪内涝,排污渠与鱼塘水面连成了一片。
鱼塘里的鱼部分被大水冲走,剩下的也被废水呛死。
对此,鱼塘承包人要求化肥厂赔偿其全部财产损失。
化肥厂则以洪水、暴雨为不可抗力为由拒绝赔偿。
问:1、鱼塘承包人要求赔偿的全部财产损失可以包括哪些损失?2、化肥厂能否以不可抗力为由拒绝赔偿?为什么?43、1998年10月,杜某为了牟取暴利,窜入某自然保护区内猎捕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雪豹2只。
后杜某将捕杀的雪豹皮高价卖给了境外商李某。
李某在出境时携带的雪豹皮被海关查获。
在海关人员的盘问下,李某交代雪豹皮是从杜某处购买的。
杜某遂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并承认了捕杀雪豹、出售雪豹皮的事实。
问:1、杜某和李某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哪些法律?该违法行为与我国参加的哪个国际公约有关?2、杜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是,请列出具体罪名。
3、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是,请列出具体罪名。
答案:42.(1)鱼塘承包人要求赔偿的全部财产损失可以包括:购买鱼苗费用(1分)、鱼塘经营费用(1分)、鱼塘承包费用(1分)、污染清除费用(1分)和出售鱼产品预期收入(1分)。
(2)化肥厂不能以不可抗力为由拒绝赔偿全部损失。
(2分)对因“排污渠内废水自然入江受阻,漫溢流入鱼塘”造成的财产损失应予赔偿。
(1分)对因“当地连降暴雨,以至外洪内涝,排污渠与鱼塘水面连成了一片”造成的财产损失可以不可抗力为由,不承担赔偿责任(1分)。
(3)我国《环境保护法》对不可抗力因素造成损害的责任作出了如下规定: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1分),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1分),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对化肥厂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部分,是因为化肥厂没有及时采取防范废水漫溢可能造成损害的合理措施。
对此,不能作为不可抗力对待。
(1分)[评分标准]第(1)项答题时各小点意思相同即可各给1分,例如“鱼饲料费用”或“用工费用”均可认为是“鱼塘经营费用”。
第(2)项第1点回答化肥厂应当承担部分损害的赔偿责任的,也可给2分。
第(3)项有关化肥厂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部分,回答化肥厂存在过失也可给1分。
43.(1)杜某和李某的行为违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刑法》,该违法行为与我国参加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有关。
(3分)(2)杜某的行为构成了犯罪。
(1分)具体罪名是:非法捕杀和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
(1分)(3)李某的行为构成了犯罪。
(1分)具体罪名是: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动物制品罪(1分);非法收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1分)。
[评分标准]第(1)项每答出一部法律(公约)名称给1分。
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回答为“《华盛顿公约》”的或者用英文“CITES”表示的,以及答案对公约名称的表示意思相同的均可给1分。
第(2)、(3)项的具体罪名,必须与标准答案一致方可给分。
二、案例分析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某造纸厂向当地一条主要河流排入大量废水,严重污染了该河流,导致水质大大下降,从而使下游农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发生困难,并造成大量农作物死亡。
该县环保局检测后发现,造纸厂排放的废水各项指标均超过该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但未超过国家排放标准。
环保局遂作出处理决定,责令造纸厂赔偿受害农民损失人民币若干元。
造纸厂认为自己排污并未超过国家标准,不服环保局的决定,进而以环保局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县环保局所作的决定。
问:(1)造纸厂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2)造纸厂能否以环保局为被告,提起请求撤销县环保局处理决定的诉讼?为什么?2.A市有一垃圾处理站原本靠近市郊;但一家公司打算在该垃圾站所在地段兴建一个游乐场,就找到该垃圾站,表示愿意出高价租用垃圾站,改作修建游乐场所用。
垃圾站看到有巨大利益可图,遂将垃圾站高价租给该公司。
垃圾站另将辖区内的生活垃圾全部拉到附近的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填埋。
问:(1)垃圾站将本站出租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2)垃圾站将垃圾填埋到附近的自然保护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2003年10月,水利部召集陕、晋、豫三省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举行会议,研讨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
然而,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小浪底水库成为直接控制下游洪水的重要枢纽。
在此背景下,专家学者提出了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废除、炸坝、敞泄、停运等不一而足的观点再一次叫响。
据悉,三门峡水库在规划阶段就一波三折“三起三落”。
反对三门峡工程的主要理由在于: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
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
由于三门峡水库规划和设计的先天不足,迫使工程在投入运用不久就不得不进行两次改建,三次改变运用方式,主要改造是针对泄流排沙。
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
1961年下半年,反对者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
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
1962年以来陕西省曾多次呼吁国务院从速制订黄河三门峡水库近期运用原则和管理的具体方案,以减少水库带来的严重问题。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7小题12分,第38小题8分,共20分)37. 1997年以来,王某等18户渔民经当地政府批准,集资数百万元,在某县滦河出海口沿海滩涂合伙开办经营了一个大型贝类养殖场。
2000年10月上旬,来自某市造纸、化工等企业的工业污水沿滦河河道顺水流入大海,污染了王某等经营的贝类养殖场的海水水域,造成大面积海洋生态破坏,致使即将成熟上市的滩涂贝类、鱼类成批死亡,直接经济损失惨重。
经渔政部门监测,贝类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养殖海域内存在的大量有机物和悬浮物所致。
经环保部门沿滦河对上游排污企业的排查,发现有三家排污企业排放的有机物和悬浮物数量相当、排污口地理位置相近。
其中,A造纸厂排放的有机物和悬浮物严重超标;B造纸厂排放污水虽然达标,但主要污染物仍为有机物和悬浮物;C化工厂也将大量未达标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滦河,虽其污染物中不含悬浮物,但有机物的排放也严重超标。
2000年12月,渔政部门对这次污染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污水造成贝类养殖场的损失为860万元。
同时,污染事件对养殖区域及附近海域的海洋生态造成了重大损失,经有关部门评估,损失约为3600万元。
为此,王某等18户渔民欲联合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诉讼。
问:(1)本案中A、B、C三家企业是否都能成为被告?为什么?(6分)(2)王某等18户渔民是否有权对污染事件引起的海洋生态破坏损失提出赔偿请求?(6分)38. 1997年,某市一化工公司将在生产除草醚替代品时封存的化工废料1 97桶,送到某市洪山区环保固体废弃物交换中心处置,并交付处置费用19 900元。
1999年3月,洪山区环保局决定处理这批废料,并决定由时任分管副局长的李某具体负责此事。
经时任洪山区环保固体废弃物交换中心主任朱某推荐,朱某的两位朋友刘某和杨某可以处理这批废料。
于是李某便提议先给197桶废料做个化验以弄清废料的化学成分再行处理。
不久李某便收到了一份没盖公章的“某市化学研究所检验报告单”,上面写着送检样品只含铁、锌等物质,无毒无害。
这时李某已意识到此检验报告不符合规定要求但未明确指出,仅委婉提出化验单上需要加盖公章。
1999年3月底,朱某告诉李某准备将此化工废弃物交给刘某和杨某处理,李某此时既未督促其提供加盖公章的化验单、也未予以制止,便同意将这批废料交给刘某和杨某处理。
刘、杨二人遂将其中80余桶化学废料随意倾倒在汉阳锅顶山半山腰。
倾倒完毕后恰逢天降暴雨,废料顺地势侵入下游的仙山村和龙阳湖,导致土壤、水中苯酚含量严重超标,村民鱼池、菜地、藕田和湖水遭受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达200万元。
问:(1)本案中刘、杨二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5分)(2)本案中原洪山区环保局分管副局长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3分)1.2000年10月,孙某伙同他人在西藏猎杀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一头,并将其皮毛高价出售给境外商人王某。
王某出境时携带的藏羚羊皮毛被海关查获。
经海关查问,王某交代该皮毛是从孙某处购买的。
孙某因此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问:(1)孙某和王某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哪些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规定?(2)孙某和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假如构成犯罪各自构成什么犯罪?应处以什么样的刑罚?2.甲厂新建投入生产,同时投入运营的还有该厂的污染物处理设施。
厂运营三个月后,认为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运营增加了企业成本,遂私自决定不再运营该设施。
当地有一农民乙在甲厂投产后,就从甲厂的排污渠中抽水养鱼,以利用污水中的养分。
但自从甲厂停止运行污染处理设施后,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大大增加,乙鱼塘中的鱼因为养分过多开始大量死亡。
乙遂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厂赔偿损失。
问:(1)甲厂停止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2)甲厂是否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37.A县某石化染料厂、硫酸厂长期将含酸废水通过其排污管道排入离其厂区不远的一条河流,该河河水进入位于B县的镜花湖。
1997年上半年,当地由于长期干旱无雨,湖水水位下降,但工厂排放的含酸废水却没有减少,致使湖水呈酸性。
B县周楼村村民周某承包湖面养鱼多年,一直未发生大量死鱼现象。
但从1997年6月开始,水面漂浮的死鱼却越来越多。
环保部门对湖水监测的结果,pH值为4.8。
对死鱼进行化验分析,其结论为受酸水腐蚀而死。
经B 县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核定,死鱼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5万元。
周某沿河找到石化染料厂和硫酸厂两家排污单位,要求其赔偿死鱼损失,遭到拒绝。
于是周某向B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石化染料厂提交了由A县环境保护局出具的其排放的废水pH值符合排放标准的监测报告,并认为不应由其承担污染死鱼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