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 沈阳脚下地壳相当稳(图)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 沈阳脚下地壳相当稳(图)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 沈阳脚下地壳相当稳(图)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沈阳脚下地壳相当稳

什么是活动断层带

活动断层就是一条带,如果发生地震,它可能产生同震触动,这种触动对地表的建筑物可能产生直接的毁坏。这种带相对来说是比较窄的,是岩石里面的破裂和破裂后的触动。这个断层带从目前的地震现象看到,大概是30米到50米。比如说唐山地震,通过开挖和地球物理等手段的探测,它的地表触动带的宽度也就是40米左右。活动断层带在地震中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准确勘测城市中的活动断层带,并且避免在断层带上规划建筑物,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人员伤亡。

21个城市断层带探测完毕

据了解,这项从2004年6月开始实施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

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沈阳等内地的21个大城市进行了探测研究。

该项目于2008年4月顺利完成,目前已经基本查明了这些城市以及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银川、青岛等城市的其中80条断层的活动性。

据悉,到2020年左右,研究人员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研究人员发现,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如果按照研究人员勾画出的这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应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

相关专家透露,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各地级城市进行相关普查。同时,还要编制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作为国家建设的依据和抗震的有效措施。

徐锡伟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只要把断层带普查清楚并立法禁止在断层带建房,就可以减轻破坏。

我国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建房要避让断层带,有些城市已开始探

索。比如,银川市就委托清华大学进行规划,在地震断层带两边200米内的地方只建绿化带不建房。重庆作为最后一个未进行活动断层探测的直辖市,目前也正在开展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河北省也自费在11个市开展了同样的探测工作。

防震减灾体系应进一步健全

一直研究地震相关理论的抚顺教师赵盛烨在看到相关报道后表示,我国应尽快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的社会安全体系:“地震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震中的民众不知道如何能够在地震中幸存、如何能够有秩序地自救和互救。中国地震局公布了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情况,可以让民众知道自己城市的地质结构,知道周边城市的地震带分布情况,也更有利于在重点城市普及防震避震知识。同时处于活跃地震带上的中小学应加设防震减灾课程,从学生开始便增强民众的自我逃生能力。”

另据介绍,目前实施的《建筑法》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防震避震的参考方法。“中国地震局公布21个大城市活动断层带情况是一个大喜事,有必要在参考此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建筑法》,将《防震减灾法》融入其中,将每个城市的建筑防震等级法律化,以确保部分城市建筑的抗震质量。”赵盛烨说。本报主任记者杨硕

3月21日,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首页都刊登了一条令咱沈阳人高兴的消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凤凰卫视作讲座时透露,研究人员已勾画出我国21个大城市地震断层带,建房时避开可有

效防震。

据介绍,该项目目前已基本查明了全国21个城市及其邻区的主要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性和发震危险性,特别是排除了上海、沈阳等城市所在的80条断层的活动性。一直致力地震研究的抚顺教师赵盛烨在看到这条消息后表示,中国防震应尽快健全社会安全体系。

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19 9 1年5月3 0日沈阳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1991年7月27日辽宁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的任何单 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是指中心市区和苏家屯、新城子区政府所在地及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城市中心市区是指和平、沈河、大东、铁西、皇姑区行政区域内及东陵、于洪区城区部分。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五条城市规划工作必须在市、县、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市规划局 是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各县(区)规划土地管理局是县(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负责管理本地区城市规划工作。 第六条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市情、县情、镇情。采用各项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应与城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注意保护地方风貌,体现城市特色。严格控制中心市区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 第八条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规划。 第九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心市区在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城市详细规划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三)城市分区规划:依据总体规划,原则规定各分区内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安排。 第十条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县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由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苏家屯、新城子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市人民政府委托区(以下简称委托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十一条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心市区控制性详 细规划,在市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设计部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设计部门或具有乙级以上证书的建筑设计部门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详细规划,由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苏家屯、新城子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详细规划,由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前款以外镇的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十二条分区规划,在市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区人民政府、规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一、规划期限和层次 1.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 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面积12881平方公里。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 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实力,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之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约发展、合理布局,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脉保护和特色风貌建设,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 1. 城市性质 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 (1)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2)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 (3)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 (4)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5)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6)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城镇人口99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 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东北亚中心区位、工业经济发达、金融辐射力强、综合交通网络便捷、文化影响力大等优势,最具条件成为东北板块上的国家中心城市。

沈阳公共交通客运量综合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沈阳公共交通客运量综合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沈阳公共交通客运量综合情况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公共汽电车客运量,轨道交通客运量,出租汽车客运量,轮渡客运量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沈阳公共交通客运量综合情况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沈阳公共交通客运量综合情况分析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沈阳公共交通客运量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沈阳公共交通客运量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沈阳公共交通客运量综合情况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沈阳公共交通客运量综合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沈阳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沈阳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沈阳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占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沈阳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沈阳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沈阳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同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沈阳公共汽电车客运量指标分析 (7) 一、沈阳公共汽电车客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沈阳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占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沈阳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沈阳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城市街道景观

城市街道景观 发表时间:2010-07-20T10:17:36.717Z 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3月下旬供稿作者:朱松 [导读]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 朱松(沈阳水木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沈阳 110014) 摘要: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及其设计建议。 关键词:街道;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025-01 1 概念探讨 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的所有景色。景观原于英语“Landscape”。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铺装本身,还包括两侧的建筑、绿化、配套设施等。这些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2.4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配套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4 我国街道的共性 4.1街道共性同环境存在的问题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 4.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街道景观需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3 整体性原则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性服务。 4.4 可持续性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不断在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5 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5.1 街道形式的考虑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植物景观的配合,给人以空间感受。也为行驶的车辆提供刺激服务。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功能的需要及景观环境的点缀,如雕塑小品,水景、绿植的合理布置,及配套设施的合理安排等。这些都会增加步行街整体环境。 5.2 配套设施设计风格统一,所用材质协调,色彩和谐,造型上要具有变化。这些要素的组合既要满足功能需要,又要能达到现代都市人的审美观点。 5.3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的。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隔离带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高低错落,使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同时也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参考文献:

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标题: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颁布单位】: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1991-07-27 【正文】: 【题目】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颁布单位】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1991.07.27 【生效日期】1991.07.27 【失效日期】 【时效性】有效 【注】(1991年5月30日沈阳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1991年7月27日辽宁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 第三章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 第四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五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六章罚则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是指中心市区和苏家屯、新城子区政府所在地及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 城市中心市区是指和平、沈河、大东、铁西、皇姑区行政区域内及东陵、于洪区城区部分。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五条城市规划工作必须在市、县、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市规划局是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各县(区)规划土地管理局是县(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负责管理本地区城市规划工作。 第六条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市情、县情、镇情。采用各项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应与城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注意保护地方风貌,体现城市特色。严格控制中心市区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

辽宁省沈阳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年)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是国际上公认的推进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效提升政府效能、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服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选择。 沈阳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以及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正面临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的重大挑战。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深化落实国家推进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以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加快推进智慧沈阳建设,实现数据兴市、信息强市、智慧融市、创新立市,已成为沈阳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加速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 本规划结合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发〔2014〕4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

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历史

沈阳市公共交通发展历史 城市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是与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从1908年沈阳城内出现的“马拉铁道”到有轨电车,再到无轨电车,以及1999年无轨电车全部退役,至2004年的119条公交线路4357辆公交车。伴随着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前进的脚步,沈阳交通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史。 ⑴马拉铁道时期 用两匹马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跑,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然而,这种交通工具却在沈阳实实在在地运行了18年。马车铁道是以马匹为动力,牵引在铁轨上行驶的车辆,是沈阳市区公共交通客运的先驱。马拉铁道是19世纪的1825年美国博览会期间开始使用的,1886年输入东京,1907年日本财团大仓祖把它引至沈阳。 1907年10月,当时的奉天商务总会与日本大仓祖等8个财团合资创办了“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合资企业的出现,标志着沈阳近代意义上公共交通事业的开始。1908年1月通车。 1908年1月4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马车铁道经过一年的筹建、施工,由火车站(今老道口南侧)至小西边门的第一区首先建成通车。不久,由小西边门至小西城门的第二区相继建成通车。全程营业线路4.03公里,当时有马车27辆,马73匹。 1910年(清宣统二年)10月3日,南满铁路奉天新站(今沈阳站)建成,火车停车站由旧站迁往新站,马车铁道随之延长1.2公里到新站。当时有马车29辆,马200匹(同年由两匹马拉一辆车改为由四匹马拉一辆车),每日往返160次;日平均运客量七千多人次。马车铁道投入运营之后,经营效益较好,据1908年至1916年九年资料统计,支出总额利润率为32.1%。这条充满殖民色彩的马拉铁道让日本商人捞足了油水,它可算做沈阳电车的前身。 1922年(民国11年)10月14日,“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经营15年期满按约解散。马车铁道经营业务,以“南满”铁路附属地界限(今西塔附近)为界,以东由奉天马车铁道公司善后事务所经营,以西由日商大仓祖继续

沈阳城市认知

沈阳城市认知 摘要: 认知地图法是探求人们如何把握空间和空间要素的方法。从凯文·林奇使用它研究城市意象以来,该方法在规划设计研究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本文在林奇理论的基础上,对沈阳城市空间从路径、标志、节点、边界、区域等五大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优点发现缺点,以科学的角度更深一步认识沈阳。 关键词:沈阳,认知地图,凯文·林奇,城市认知五要素 Abstract: the cognition map method is to search people how to grasp the space and space elements of the method. From Kevin lynch research using it since the urban image, the method i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he unique pos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ynch, city of shenyang space is from the path, marks, node, boundary, area on the five aspects of survey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found disadvantages to the scientific point of deeper understanding shenyang. Keywords: shenyang, cognitive map, Kevin lynch, city cognitive five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G25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路径 在《城市意象》中凯文.林奇认为:“道路是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的、潜在的、偶然的随着它移动,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个渠道他们他们观察了城市,其他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大多数人对某些地方的认识都是从道路开始的。“正如书中所说,沈阳市主要道路形成了城市的主要骨架,在这个骨架中,城市的景观才得以合理的分布。 在认知沈阳这个城市的道路方面,可以从综合性干道和生活性干道这两个大结构入手。综合性干道,是主要的商贸性干道和市内最重要的城市景观干道,兼具交通和生活功能。因此,大道两侧的建筑物布置都充分体现这两方面的综合:高层建筑的布点及其天际线应充分考虑车行速度下的景观特征;高层建筑物的裙房部分以及沿街的其他建筑物应充分满足行人观赏和活动的要求。而生活性干道具有街道空间尺度宜人,有方向感、可停留,有丰富的街道生活,街道景观适宜于距离近、以人行的速度进行观赏的特点。沈阳的城市次干道、支路和生活环路都强化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建设。 在沈阳,最主要的一条综合性干道莫过于上图中心纵贯南北的那条蓝色虚线代表的“金廊”了。金廊沿线过去主要承载着交通、住宅、政府办公等功能,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商场。今天,一座座现代化大商场、大酒店、写字间在这条贯穿沈阳南北的大动脉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一条财富中轴。作为城市的品牌,金廊已经成为沈阳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名片。北京

沈阳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汇编(整理版)

目录 1.规划审批补充规定(试行)(沈规国土发[2002]54号) 2.关于复式建筑面积计算办法的通知(沈规国土发[2005]91号) 3.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沈阳市人民政府第64号令) 4.沈阳市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规定 5.关于加强售楼处建筑规划管理的通知(沈规国土发{2010}142号) 6.关于印发《辽宁省住宅与公建用地容积率计算管理规定》的通知(辽住建[2011]71号) 7.沈阳市酒店式公寓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管理规定(试行)(沈规国土发{2011}96号) 8. 沈阳市建筑物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规定(试行)(沈规国土发{2011}47号)

规划审批补充规定(试行) (2002年3月21日沈规国土发[2002]54号)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话和各项工程建设有秩序地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筑物退让规定》(沈规发[2000]18号文件),结合我市规划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居住建筑容量控制 第一条凡在城市规划区内成片开发的住宅项目,在满足建筑密度、绿地率要 求前提下,其容积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控制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低层居住建筑(不含别墅)容积率不大于1.0。 (二)多层居住建筑容积率不大于1.7。 (三)高层居住建筑容积率不大于3.5。 (四)高层、多层、低层混合布置按上述指标的上、下限值进行控制。 第二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原则通过上不再审批七层住宅。 第三条二环以内,规划为非高层区域的地区,原则上不再审批插建12层以上 的高层住宅。 第四条具备成片开发条件的地块,不再审批零星插建居住建筑。 第二章建筑物退让 第五条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两侧的距离 (一)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多层住宅,原则上不得向城市道路直接开设出入口,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22米(含22米)以上的道路两侧,后退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6米;在道路规划红线宽度22米以下的道路两侧,后退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3米。 (二)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的公建和底层为公建的多层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8米,建筑底层台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5米。(三)在城市道路两侧新建影剧院、体育场(馆)、大型市场和贸易市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10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的场地。 (四)沿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布置的高层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10米,沿其它门牌号布置的高层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不小于8米。 第六条新围墙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不小于2 米,主出入口处后退道路规 划红线不得小于5米。 第七条建筑物后退用地边界的距离 (一)界外为居住建筑的,应符合建筑间距规定,且退相邻地界不小于6米。

沈阳市的城市布局现有的问题以及规划

沈阳市的城市生态布局问题分析与构想

目录: 封面:沈阳市的城市生态布局问题分析与构想 一、沈阳工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 1 - 二、面对上述5大趋势,当前沈阳市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在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 三、使沈阳市生态建设在工业布局的合理性中应把握的基本点…………………………………………………………- 3 - 四、沈阳市的生态布局以及构想………………………- 5 -

伴随着我国已步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沈阳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正处在一个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沈阳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在整个城市发展中仍将是重中之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沈阳工业的发展不仅将参与全球经济重建下的外部结构重组,也将面临着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变更。因此,正确预测沈阳市工业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加以有效的引导,是我们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工业产业结构升级,来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也是新时期政府实施综合运筹城市发展、整体经营城市战略,进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寻求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沈阳工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国际国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演变规律看,城市的空间布局一般都要经历4个发展阶段:即混杂聚集阶段、分区聚集阶段、多级聚集阶段和分散聚集阶段。沈阳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正处于分区聚集向多级聚集转化阶段。城市功能正由单级走向多级、简单趋于复杂、低层次上升为高层次。城市工业布局的演进相应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重要特征,具体有5个明显的趋势标志:1.城市空间的拓展正由过去的工业牵动主导型转向城市功能多极化、多元化牵动型;2.工业用地郊区化分散和产业布局分区化集中的趋势日益显现;3.城市

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与建议

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与建议 本文根据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的现状分析,结合国内其他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经验,提出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综合改进措施,为沈阳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标签:城市公共交通沈阳 0 引言 目前,沈阳城市公共交通有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有轨电车,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选择对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1 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①沈阳市常规公共汽车运营车辆5839台,运营线路391条,运营里程3750公里,市区公交无人售票,多数统一票价1元,郊区公交为分段计费方式。②沈阳市全市运营出租车车辆2.4万台,白天起步价8元/3公里,之后1.82元/公里,超15公里后2.7元/公里。晚上22:00以后起步价9元/3公里,之后2元/公里,超15公里后2.94元/公里。③沈阳市目前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有两条,沈阳地铁1号线和2号线。地铁1号线:十三号街站-黎明广场站,线路长度为27.9km,全线22座车站;地铁2号线:航空航天大学站-全运路站,线路长度为27.16km,全线22座车站,1、2号线共用一個换乘站青年大街站。地铁票价为8站以内2元(不含起始站,下同),9-12站3元,13站以上4元。④沈阳市浑南新区现代有轨电车,2013年10月11日开始正式对外载客运营。目前开通线路3条,1号线:奥体中心站-会展中心站,线路长度为12.2km,全线24个站点;2号线:奥体中心站-桃仙机场站,线路长度为14.8km,全线16个站点;5号线:奥体中心站-沈抚新城站,线路长度21.4km,全线22个站点。有轨电车单程线路票价2元,如换乘其他线路,需重新购票。 2 沈阳市城市公共交通存在问题 ①常规公共交通线网疏密度失衡,有些地段线网过度集中,有些地段则过疏,甚至没有,造成线网密布地段有多条线路交杂、站点繁多、人车流混杂,线网疏少地段居民步行至公交站点距离长、等待时间多[1];高峰时期舒适性差、车内环境差、准时性难以保证;目前的公交线路只沿交通干道,站点也主要设在干道上,缺乏支路公交的联系,使居民出行不便;个别地区难以到达、经常需要换乘(有时不仅一次换乘)。 ②出租车在高峰时段在市区打车困难、故意拼车、不打表、拒载。 ③地铁修建周期长、线路少、未形成线网、高峰时期舒适性差、很多地区难以到达、经常需要换乘。

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 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1991年5月30日沈阳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1991年7月27日辽宁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是指中心市区和苏家屯、新城子区政府所在地及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城市中心市区是指和平、沈河、大东、铁西、皇姑区行政区域内及东陵、于洪区城区部分。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五条城市规划工作必须在市、县、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市规划局是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各县(区)规划土地管理局是县(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负责管理本地区城市规划工作。 第六条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市情、县情、镇情。采用各项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应与城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注意保护地方风貌,体现城市特色。严格控制中心市区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 第八条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体系规划。

辽宁沈阳各公交公司简介及所属线路情况

沈阳各公交公司简介及所属线路情况(含投诉咨询电话) 时间:2007-2-23 10:37:08 作者:小林评论 一、沈阳康福德高巴士有限公司 2005年10月28日,沈阳客运集团公司与康福德高(中国)私人有限公司正式签订《资产转让合同》,由康福德高企业投资3.5亿元人民币购买沈阳客运集团公司所拥有的50条公交线路,1218辆公交车及其他营运资产的经营权。同时,新成立“沈阳康福德高巴士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康福德高在沈阳经营的第二家公交公司。 2006年5月下旬,沈阳康福德高巴士有限公司接手客运集团的50条公交线路进入实质阶段,康福德高率先接收了客运集团兴华公司的15条公交线路,随后南塔公司和黄河公司共35条公交线路也陆续交接。同时,客运集团兴华公司更名为“沈阳康福德高巴士有限公司(西区)”,客运集团南塔公司更名为“沈阳康福德高巴士有限公司(南区)”。 2006年8月起,康福德高巴士公司逐步对206、207、213、214等线路更换新车,并对204、278、282等老旧线路车辆进行更新。 沈阳康福德高巴士有限公司下属线路: 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3、214、215、216、217、220、223、225、226、227、233、236、238、259、260、268、269、270、276、277、278、279、280、281、282、283、284、285、286、287、288、289、291、292、293、299 、124、127、130 二、沈阳康福德高安运巴士有限公司 2004年9月,新加坡康福德高(ComfortDelgro)集团子公司康福德高(中国)公司与沈阳安运集团签署一项4400万元的合约,合作经营巴士业务。 康福德高在沈阳康福德高安运巴士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权,而合资公司初期投入现金1300万美元。沈阳安运集团持有沈阳交通局批准的12条公交线路的经营权。

(完整版)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法

沈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 设顺利进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是指经国家批准,在本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的地铁等城市轨道公共客运系统。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是指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线路规划、用地规划和建设规划。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称轨道交通)的规划、投资、建设及相关管理活动,但城际轻轨交通除外。 第五条轨道交通是服务于社会的重大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建设应当纳入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分期组织实施。 第六条轨道交通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多元投资、分期建设、优先发展的原则。 第七条轨道交通建设由市政府组织实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地铁工程建设中的重大事项的监督与管理;市地铁建设指挥部(以下称轨道交通建设部门)具体负责轨道交通建设的实施工作。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做好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义务支持、配合轨道交通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管理 第八条轨道交通规划,由市规划部门和轨道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组织编制,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其用地规划,由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线网规划、线路规划和建设规划,由市轨道交通建设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条轨道交通建设设置安全保护区,由市规划部门负责控制,控制范围如下: (一)已建工程地下车站 和隧道结构边线两侧各30米内,未建工 程地下车站和隧道结构边线两侧各50米内; (二)地面车站和高架 车站以及线路轨道外边线各30米内; (三)运营控制中心、车辆段、地面站房和变电站等建(构)筑物用地界线内; (四)独立设置的出入 口、通风亭外边线外侧各10米范围内。 第十条在安全保护区内,建设非轨道交通工程应当经市规划部门批 准,批准前应当征得轨道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部门同意。 在安全保护区内,实施经批准的非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轨道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部门应当参与监督。 第三章工程管理 第^一条轨道交通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度、招标投标制度、监理制

城市街道景观特色文化建设初探剖析

城市街道景观特色文化建设初探 荆门市市政园林设计研究院周文金 [摘要]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它承担着交通运输、商业购物、市民交往的功能,由天际轮廓线、两侧建筑、绿地景观、夜景形成街道景观。针对城市街景建设存在的特色危机和个性缺失等问题,从概念方面探索景观、文化,阐述特色文化街景建设,并切合实际提出建设特色文化街道景观的几点建议,以期城市街景建设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关键词] 城市街景特色危机特色文化景观建设 一个旅游者,每到一个城市立即想参观的必是当地有名的景点建筑和特色街道。那些景点建筑和街道维系着那个城市的魂,浓缩了那个城市的历史、地域文化和风土民情,是那个城市的精神象征和骄傲,是维系人们记忆的纽带,穿过岁月的尘烟,仍能让人精神感动和神思遐想的景观。 1、我国城市街景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经济、实用,在可能的情况下追求美观”,是规划设计的原则。一批民族风格的公共建筑,体现了当时主流的建设理念。如北京“十里长街”上的“十大建筑”。八十年代中期,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当属港台文化,尤其是香港文化。香港高楼密集的都市风光作为“现代化”的典型图景已深入人心,成为内地各城市竞相模仿的对象。 在市场机制、分权管理的新体制下,城市改造新的主体是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强劲动力是商业利益。在全新的制度环境和利益机制中,统一的规划虽然仍在制定,但失去了整合、制约的力量。建设从过去重视其具

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和超越性力量,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权力结构发生了转变,地方政府放弃其应有的职责,从属于房地产开发商。新的工作机制是“规划听领导的,领导听老板的”,这种不甚健康的商业化,必然意味着城市平庸化、低俗化,一座座失去记忆的城市被大量复制,一幢幢速成的建筑物填充着城市的空间。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许多地域文化背景不同的大小城市,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迎宾大道、一样的商业步行街千城一面。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情各异的的城市街景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不复存在,传统历史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正迅速消逝,原有城市街巷肌理被打乱,历史文化建筑被摧毁,协调的人文自然环境遭破坏,长期建设发展形成的文化及多样性被肆意蚕食和割裂等等。城市“家”的记忆被无情抹掉;共性泛滥而个性缺乏,陷入“特色危机”之中。 2、城市街道景观特色文化的形成 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景色。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是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中工作和生活,如交通运输、商场购物、与人交往都离不开街道景观。街道景观由天际轮廓线、道路西侧建(构)筑物、绿地景观及夜景组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街和其他慢行(如自行车道)用道。无论哪种形式的街道都要求有自己的景观特色,但又有许多共性,即方便性、安全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和适宜性。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样本

一、规划期限和层次 1.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0年, 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2. 规划层次 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为沈阳市行政辖区范围, 包括市区、1个县级市和3个县, 面积12881平方公里。划定市区范围为城市规划区, 面积3471平方公里, 规划区内实行城乡规划建设的统一管理。 中心城区以四环路为基础, 面积1545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 推进东北金融中心、综合性枢纽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实力, 把沈阳建设成为立足东北、服务全国、面向东北亚的国家中心城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沈阳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 居之都;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把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加强历史文脉保 护和特色风貌建设, 把沈阳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 映的文化名城; 加快向经济开放、文化包容的东北亚国际大都市迈进。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 1. 城市性质 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 城市职能 ( 1) 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与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 2) 国家重要的国际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 ( 3) 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枢纽; ( 4) 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 5) 东北地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 6) 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 3. 城市规模 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1130万, 城镇人口990万, 城镇化水平达到87.5%左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735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30平方公里,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3平方米。 四、区域协调发展 ( 一)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 是指位于全国城镇体系顶端, 对内引领、带动区域发展, 对外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城市。 1. 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 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 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 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 带动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具有东北亚中心区位、工业经济发达、金融辐射力强、综合交通网络便捷、文化影响力大等优势, 最具条件成为东北板块上的国家中心城市。

沈阳市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发展战略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局和市公安局共同组织开展了《沈阳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现已形成方案。为使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我局通过门户网站和新闻媒体广泛征求市民意见,请拨打热线电话23940196、23894455-8516提出建议。 三、交通发展战略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规划期限远期至2020年,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近期至2013年,以全运会为时间节点。规划研究范围为沈阳市域,重点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 (二)交通需求预测 编制单位分别对沈阳市2013年和2020年的交通供需状况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分析结果,沈阳市现状路网允许的机动车保有量为140万台,2013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预测将达到160万台,若不采取建管并举的办法提高路网容量,届时路网将达到饱和。2020年规划路网容量基本能够满足机动车增长的要求,但新增路网容量主要在城市外围,中心区增长有限。根据其它城市经验,沈阳必须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逐步引导市民采用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 (三)交通发展模式 大力建设轨道交通,全面发展地面公交,有序发展小汽车,合理引导自行车,强化交通枢纽建设,形成多方式一体化的交通发展模式。 (四)沈阳交通发展战略 沈阳市未来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打造“枢纽城市、公交都市、便捷城市”。 1、依托空港、陆港、借力海港,构建国家级交通枢纽城市。 “枢纽城市”主要指标:实现沈阳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

沈阳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示意图 为实现1小时交通圈,打造枢纽城市,规划主要从5个方面来保证。 (1)在民航方面,近期新增国际航线,建设T3航站楼,新增第2条跑道,将桃仙机场建设成为服务区域的国内骨干机场;远期预留4条跑道建设条件,建成辐射东北亚的枢纽航空港。 沈阳桃仙机场规划效果图 (2)在铁路方面,以“内客外货”为原则,形成“两编、四客、七货”的铁路站场总体格局和“十六线、两联络”的铁路线路总体格局。

036-城市道路空间设计探讨——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城市道路空间设计探讨——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刘荣 丘银英 【摘要】为了实现道路与沿线用地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交通效率与城市活力的并重发展和提高交通出行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趣味性,提出道路空间设计方法。该方法将道路两侧建筑或植物围合的完整区域一并纳入交通界面研究,在剖析道路空间的交通与场所功能、以及两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的实践,从道路功能分类、绿化带、人行道、隔离设施、路内停车等角度提出道路空间设计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交通规划;道路空间设计;效率与活力;交通消费期待 1 引言 城市道路空间指各级城市道路两侧建筑或植物围合的连续区域。与道路红线空间的差别在于,道路空间将道路红线外的绿化、建筑前庭空间和道路沿线业态一并纳入研究,有利于通过绿化用地置换等策略改善道路交通出行环境、提高道路功能与沿线业态的相容性,为城市道路效率与活力并重发展、提高交通出行者的空间归属感奠定基础。 道路空间设计将交通设计和街道景观设计相结合,道路交通界面的规划视角由红线空间(即道路横断面)扩展至道路空间,更有利于贴近交通出行者对交通出行的消费期待(即消费心理预期)的变化特征。道路、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等交通环境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交通出行者对交通服务的期待与其他商品消费心理相似,当城市经济社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时,交通出行者对交通服务品质的消费期待往往仅限于人和物的快速移动;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关注交通出行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趣味性等高级功能。与此相应,城市道路空间分配将逐渐由效率导向模式发展到效率与活力并重模式,道路的场所功能和人的出行感受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天津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手法在数十年间的曲折演变或可一证。 2 天津市区道路空间的使用状况演进 天津市中心城区道路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历次重大规划为时间节点,天津市中心城区道路网大致经历了历史路网利用、骨架路网拓展、结构完善与内涵提升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些发展时期,受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决策环境和主导交通方式等因素影响,城市道路空间呈现出不同发展特点。 4.1历史路网利用阶段(1986年以前) 该时期是天津城市慢速发展时期,路网格局和道路横断面形式均呈现出非机动化的典型特点。最初的方格状道路网基于天津卫城布局确定,到19世纪初期,受多国租界分割影响,城区道路狭窄、网络连通性差。此后,天津城市化进程缓慢、甚至一度停滞不前,至1980年代初城市建成用地仍主要集中在市内6区,人口密度达2.1万人/平方公里,用地紧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