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24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目标要求]分析文章的结构一般是指划分意义段(层次)以确定文章内容的表现次序。

时间、空间、情感、事理逻辑等是主要的四种结构思路。

(1)从整体出发,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记叙文主要根据线索及时间、空间、情感等;散文那么要把握其“神〞;议论文那么要把握“引——本——结〞,“本〞部分还要考虑其论证的思路;说明文那么要依据说明的顺序。

(2)明确各段落的意义,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分清文章的层次。

段落间的组合关系(相承、相关、相属)是整理归纳的主要依据。

(3)在阅读中找到始发句、归结句、中心句,尤其是过渡句,对归纳有更为直接的帮助。

[网络透视]1.从宏观上看:承递结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并列结构—分说一,分说二,分说三。

2.从微观上看:①记叙类:概述—记事—抒感②描写类:介绍描写对象—主体描写—小结抒情③说明类:交待说明对象—阐释说明—小结④抒情类:写物叙事—议论抒情⑤议论:论点—阐释—论据—分析—结论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是检验阅读水平的一个尺度。

如何划分层次,要掌握层次划分的“依据〞。

它可分为“外在依据〞和“内在依据〞。

关于“外在依据〞——语篇指示语,前面已有说明。

而所谓“内在依据〞,就是作者组织篇章的依据。

“内在依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等次因素〞,一类叫“序进因素〞。

所谓“等次〞,就是“等级〞,也就是文章内容或表述手段在文章中所占的分量,所处的地位。

根据等次因素组织篇章,一般会构成两种组合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即各层之间是平等的、比并的关系,这可以是不同内容的并列,也可以是不同表述手段的并列;另一种是主从关系,像总说与分说、主脑与解说等等。

再说“序进因素〞,所谓“序进〞,是指按一定顺序向前推进。

这“推进〞的依据或者是一种逻辑事理,或者是时间变化,前者就构成逻辑推进关系,后者就构成顺时演进关系。

弄清作者组织篇章的依据,再利用语篇指示性语句,就可以研究文章的层次了。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课件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课件

二看思路特点。 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
后扬等。 三看首尾特点。 四看选材。 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 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思特色

考点分解训练
突破聚焦提升
[即学
即练]
(2015· 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
做此类题要以感情为突破口,必须用感情词(心理
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 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考点分解训练 突破聚焦提升
一看全文的线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 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 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
及作用。
3.分析 文章构
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考点分解训练
突破聚焦提升
二、如何把握散文的线索?
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 (1)散文的常用
线索 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散文的标题常常就
是文章的线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 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2)线索的作用
考点分解训练
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 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 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考点分解训练 突破聚焦提升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 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 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
第一节 散文结构分析的2大考点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散文考查的重要内容,着 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考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 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2.主要题型分两大类:一是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 并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一是分析文章的局部思路,亦即 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3.考生复习要了解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了解散文结构组 织的技巧,理解不同句段和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散文类文本阅读 第2节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课件(共29张)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讲散文类文本阅读 第2节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课件(共29张)

思路类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以段为单位标出段意,或概括段意。 3.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理解文章思路。
结构类 有三种关系: 1.相承关系。包括承接关系和并列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由叙事到议论或抒
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层进式等。
2.相并关系。包括并列关系或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 3.相属关系。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
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 “ 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 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 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 “ 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 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2.(2015·江苏卷)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3.(2015·重庆卷)文中为什么要写甘森热泵站的亲情文化墙?请简要分析。 4.(2015·山东卷)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方法点拨]
线索类 1.熟记常用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感情线索等。 2.抓线索的方法:①了解散文的分类和表现手法;②注意文章标题;③注意文 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④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3.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请分析。 4.某段(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中写××(事或物)?
6.文章主要写了××、××,它们是怎样组织到一起的? 例如: 1.(2015· 北京卷 )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 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散文阅读考点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散文阅读考点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 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 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 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 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 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 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 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哈尔施塔特这个词汇与“铁器”相关。欧洲第一个铁器 时代就以哈尔施塔特命名。它对欧洲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具有 标志意义。恐怕这正是它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的缘 故之一。当然,比“铁器时代”更早的历史还有凯尔特人留 在这里的墓穴。早期人类在这里活动,都与这座小镇储藏极 富的山盐有关。数千年的历史使哈尔施塔特成为欧洲最古老 的小镇之一,也颇使镇上的人引为自豪。他们把不少珍贵的 历史的遗存都精心地放进镇中心一座设施现代的博物馆中。 这博物馆叫作“时光回忆”。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 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 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 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 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 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 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 “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七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三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5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七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三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5

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一、思路与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结构类型与结构关系(1)结构类型(2)结构关系。

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2.材料组织的方式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3.谋篇布局的技巧三、散文线索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

抓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由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

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还是倒过来叙述的。

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

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

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示范课件专题二散文阅读高考命题点一厘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示范课件专题二散文阅读高考命题点一厘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 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 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 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参考答案] 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 要取回,不肯妥协。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③失 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 “我”更多的思考。
厘清结构思路题,可以运用“四字”法: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
怎样解答厘清结构思路题
《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部的游踪思路,又有作者内心情感思绪的变化,进而使文章 结构严谨,请具体分析其结构思路。
答案要点
答案启示
外部游踪:出家门——小 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游记类散文,既然是游
径——荷塘(赏荷塘)—— 记,就需寻找游踪:勾画关键句“带上门出去”“一条
家:空间顺序的圆形结构 幽僻的路”“受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 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 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 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明确文体,

2017年高考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思路

2017年高考散文阅读之——分析结构思路

作者对桐庐变化的感 “神”是__________________ 受和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 抓住标志,明晰脉络:
游览顺序: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 ②桐庐的街 ……约有二三里远近 ③桐庐的街……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 ⑤桐君山 ⑥我们走下山来……重新踏上长街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 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 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 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 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 全部吃完了。
中心句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由游 理清结构层次 此桐 引庐 1.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 。 发所 的见 2.桐庐的街……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 感 到 受的 和变 3.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地丰富。 思化 4. 4.这山(桐君山), 这山(桐君山), ……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考, 。并 5.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 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堥剧 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 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 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山演《啼笑因 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 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 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 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 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 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 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 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 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 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 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第二讲散文类文本阅读考纲展示命题探究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基础点: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

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一、散文的整体构思散文的整体构思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散文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散文中主要的线索有:①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散文中句段的作用1.开头句段的作用(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 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4.另外,注意 (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 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 (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 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命题法2 典例2
分析行文思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 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 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 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 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 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 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③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安排技巧的分析。后三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
散”的技巧就体现在这些方面。前五段的描述都是为后三段服务的,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 博引,但都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地凸显主题。
二、散文中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段的作用 (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 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 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 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 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铺垫。 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第二讲
散文类文本阅读
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撬点· 基础点 重难点
基础点: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 事真情的文体。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 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 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的。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 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 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 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 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 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 女。
命题法1 典例1
分析整体结构安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樱 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 (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 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 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 例。
② ①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 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 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 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 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 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 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 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 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 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 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 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畅自然。②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借樱桃
解题法1 1.设问方式
-------------------------------------
(1)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解题步骤 (1)粗读全文,把握全貌。[典例1] 中作者记录了游览桐庐的所见、所闻、所感。 (2)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用一句简明的话标示段意。有明显总括句的则不需要概括,如[典例1] 第③ 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 ”。第⑥段没有总括句,可以概括为“作者 由老年农妇篮中的樱桃引发的联想”。 (3)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把相同内容的合并为一个层次。 [典例1] ①~⑤段叙述桐庐 的社会生活,⑥~⑧集中写樱桃。 (4)解析作者如此安排的原因或用意。[典例1] 如此安排结构既符合游览顺序,又为了凸显结尾樱桃对 全文主旨的升华。
一、散文的整体构思 散文的整体构思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散文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 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 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 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 抑扬、虚实、对比等。
重难点:散文结构上的“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形式 上。“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情感,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 使之为“神”服务。因此由“形散”而解“神聚”就成了散文的重点。另外散文的线索不似小说那么清 晰,寻找线索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 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 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 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 “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 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尚未完全 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 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 ]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 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 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 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 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 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 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 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 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 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 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