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合集下载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内蒙古
蒙古族、汉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

这些文化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中,既保持了自身的传统特色,又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影响,在变迁中得到了传承
和发展。

内蒙古蒙古族文化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核心。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民族,其
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成为了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
式以游牧为主,他们根据季节迁徙,依赖于牧畜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使得蒙古族形成了独
特的民族文化,如呼麦唱法、摔跤、马术等,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蒙古族还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宗教信仰,如萨满教和喇嘛教,这些信仰在他们的日常生
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内蒙古汉族文化作为主导文化,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内蒙古地区汉族人口众多,他们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力较大。

汉族文化对于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服饰、饮食习惯等方面。

汉族
的语言文字系统成为了内蒙古地区的通用语言文字,使得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


族的服饰和饮食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内蒙古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与文艺成果

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与文艺成果

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与文艺成果介绍内蒙古,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本文将从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和文艺成果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内蒙古的独特文化魅力。

文化历史内蒙古地区是蒙古族、满族、回族等民族的聚居地,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内蒙古自古就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早在史前,内蒙古地区就有了强大的文化基础。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及壁画墓等,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历史时期,内蒙古地区一直是汉族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交汇地。

如今,这里的民族文化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

蒙古族有自己的塞壬格拉日历、作曲方法、舞蹈形式、服装等。

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地区也是我国较为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

内蒙古地区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其中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较为深远。

蒙古族信仰的萨满教更是原始的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影响着当地的文化生活,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文艺成果内蒙古地区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内蒙古的文艺作品往往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与其他地方的文艺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

音乐方面,内蒙古大木琴、马头琴、马头琴二胡、杂技等表演形式极具特色,因其独特的歌声、音乐和舞蹈已经成为了内蒙古地区的文化标志。

文学方面,内蒙古的民间传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也丰富多彩。

内蒙古的诗歌最具代表性的是“诗人呼延娜”,她的创作脍炙人口,充满着草原风情。

此外,文学方面还有多部优秀的民族小说和散文,如《大漠情思》、《蒙古勇士》等等。

绘画方面,内蒙古有少数民族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油画、影视等方面也有很多经典作品,如《孟加拉国的鼎》、《草原英雄王杨廷枢》等,这些都是内蒙古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反映着内蒙古地区的独特视角和文化特色。

总结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历史和文艺成果丰富多彩,它们不仅展示了内蒙古地区的文化特色,也体现了多民族所共有的文化魅力。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内蒙古是我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是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的历史悠久,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是内蒙古最大的民族,其文化传统深厚,包括语言、服饰、歌舞、民俗、信仰等方面,都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蒙古族的语言是蒙古语,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化语言。

蒙古人的话语和歌唱都有一定的旋律,可以表现出情感和内心的感受。

蒙古族传统的服饰也是很具特色的,男人的服饰包括长袍、头巾、皮靴等,女人则以彩色绸缎的长袍、色彩斑斓的头饰和珠宝为主。

蒙古族的歌舞也是一种文化艺术,如马头琴、呼麦、蒙古秧歌等都是蒙古族传统的表演形式。

在蒙古族的民俗方面,骑马是蒙古族的传统运动和战斗方式。

牛羊是蒙古族的主要家畜,因此,蒙古族的生活和社会习惯也都与畜牧业有密切的联系。

蒙古族还有很多传统的节日和仪式,如春节、白月节、朝那节等,这些节日和仪式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蒙古族的文化也在发生着变革。

一些传统的文化已经在逐渐消失,例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和菜肴,甚至是蒙古族的语言和传统习俗也在逐渐被遗忘。

与传统文化的消失相对应的是现代化的文化进程,一些现代文化元素不断涌入蒙古族的生活中,比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

因此,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需要着手推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的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和扶持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证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同时,也需要加强蒙古族文化教育,鼓励人们了解和学习蒙古族的文化,促进蒙古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是一个历史和现代交融的过程。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其独特性和多样性,让这一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璀璨耀眼。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内蒙古,自然风光秀美,文化传统丰富多彩,是一个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是其独具魅力的一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一、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内蒙古地处中国的北部边缘,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民族有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等,其中蒙古族人口最多,且是蒙古族的发源地。

因此,内蒙古的文化以蒙古族文化为主。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音乐、舞蹈、绘画、文学、建筑等。

其中,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著名的蒙古族舞蹈有“草原舞曲”、“梅花三弄”、“马头琴舞”等,内容多是表现生产和生活,以及传情达意。

此外,内蒙古的民族绘画和文学也颇具特色。

例如,珂罕画是蒙古族传统的画种,它从古至今一直是蒙古族的文化标志之一。

在文学方面,内蒙古传统民间文学以史诗为代表,如《古尔珂王子》、《铁木真传》等。

二、内蒙古的历史传统内蒙古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地区不断发生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并留下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历史遗迹。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如赤峰大佛寺、额尔古纳河冰瀑、呼伦贝尔草原、蒙古包等。

此外,内蒙古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如郭沫若、巴雅尔高虎、额尔德尼·巴雅尔喇嘛等。

内蒙古的历史传统同样表现在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方面。

例如,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那达慕大会、春节、白月明等。

在草原上,蒙古包是蒙古族人居住的特色建筑,也是蒙古族民居文化的代表。

三、内蒙古的特色美食内蒙古的特色美食也是传承着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一部分。

内蒙古的特色美食以肉类为主,如烤全羊、烤肉、烤牛肉等。

此外,内蒙古的奶制品和蒙古糕点也非常有名。

奶制品包括酸奶、奶酪、酥油茶、奶茶等,蒙古糕点则有包子、馅饼、油饼等。

这些美食味道独特、营养丰富,也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一种特色。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摘要】内蒙古民族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

本文将从内蒙古传统服饰、传统音乐、传统建筑、传统美食以及传统节日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内蒙古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程。

内蒙古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内蒙古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变迁和演变,这既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活力的表现。

保护和传承内蒙古的传统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内蒙古民族文化在未来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文化、传承、变迁、重要性、服饰、音乐、建筑、美食、节日、保护、发展、创新、影响、展望。

1. 引言1.1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内蒙古民族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内蒙古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包含着丰富多彩的语言、服饰、音乐、建筑、美食等元素,能够展示出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内蒙古民族文化代表着我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对当地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起着重要作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还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促进全国各族群众的团结和互助。

保护和传承内蒙古民族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在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

内蒙古民族文化是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和历史,代表着内蒙古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

传承内蒙古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传承并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内蒙古是中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多民族地区。

内蒙古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积淀,其传承与变迁在历史长河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

本文将从内蒙古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民族文化特色、传统节日、传统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对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进行探讨。

一、内蒙古地理环境及历史变迁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地区,东临东北三省,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与蒙古国为邻,南毗河北省和山西省。

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为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变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内蒙古的地理环境以草原、沙漠、荒漠和湖泊为主要特征,这种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为内蒙古的文化传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

在历史变迁方面,内蒙古地区曾是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族群的聚居地,长期处于游牧与农耕相结合的状态。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统一了蒙古高原,此后蒙古人相继建立元、明、清三个朝代。

在这些历史事件的交织中,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之一,其语言、服饰、食俗、信仰、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以铁木真、成吉思汗为代表的传统封建帝制文化为主,反映了草原民族的民主、开放、勇敢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在这一地区聚居,各自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丰富了内蒙古的多元文化特色。

内蒙古的宗教信仰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等在这一地区盛行,对当地的文化、风俗、宗教活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内蒙古的许多地方,还保存有大量的古老宗教建筑和文化遗产,如五宝城、响沙湾、阿斯哈图石柱、秋枝图石刻等,这些遗产见证了内蒙古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三、内蒙古的传统节日内蒙古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代表性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节、赛马会等,达斡尔族的那津节、舞龙会等,鄂伦春族的诺尔科节、撒米林节等。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内蒙古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辽阔疆域、丰富民族文化的地区,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背景,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是内蒙古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就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进行探讨。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特点是把马、草原、民族和家园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围绕着“马文化”和“草原文化”展开,犹如一首美妙的诗篇,流淌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马文化是内蒙古的精神支柱和民族特色,自古以来内蒙古人就把马视为生命之源、安家之本、亲人之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情感。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养马、游牧、民族舞蹈、牧童歌、草原民族风情等,展示了草原人民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风俗。

此外,皮影戏、马头琴、摔跤、箭术、赛马等传统文化形态也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不断吸收新元素,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内蒙古特有的艺术形式。

1、传承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与内蒙古本身的历史和发展密不可分的。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内蒙古地区的各民族一直坚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从一代到一代传递下来。

在现代社会,内蒙古不断加强文化传承,大力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播草原文化、马文化、牧区文化等,努力让内蒙古的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内蒙古的文化影响力,让内蒙古民族文化在创造价值、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变迁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变迁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现代社会中,内蒙古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和创新。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使得草原文化、牧区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被工业化、城市化淘汰,随之散失的是许多传统文化素材和民族传统,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挖掘。

在当代文明的背景下,内蒙古民族文化正不断地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变得更加多元化、完善化、个性化和时尚化。

三、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内蒙古民族文化宝库的保护和发展使得内蒙古地区的文化风貌更加丰富多彩。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传承历史悠久,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迁,但依然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传承与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内蒙古民族文化的特点。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内蒙古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地处蒙古高原,自古以来就有蒙古族、汉族、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生活。

这些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影响,形成了内蒙古特有的多元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这些民族之间经常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共同塑造了内蒙古独特的文化景观。

蒙古族的“那达慕”、满族的“女子大王”,都是内蒙古独特的传统文化活动,代代相传,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家庭生活、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民族也有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统,丰富多彩。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文明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传统文化之中,一些传统文化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比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在市场上的销量逐渐下降,面临失传的危险;随着全国范围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内蒙古的一些传统文化得到了重新挖掘和传承,有关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和传承。

而且一些传统文化节日、庙会等活动也在当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景观。

内蒙古的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密不可分。

一方面,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节庆庆典,宣传介绍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统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谈】
浅谈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敖特根巴雅尔
(内蒙古展览馆,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文章从内蒙古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学术界的文化行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谈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7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88(2013)01-0178-01
1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在“十一五”前就及时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决策,把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

开创性地加强草原文化研究,加大文化财政投人,加速文化基础建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使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民族文化事业充满无限生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实现了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总体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提出并实施文化建设的“九大工程”,具体阐明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

进入“十一五”之后,根据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理论先导、规划预案、项目跟进的基本思路,再次提出以实施“九个一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为切入点,全区上下一起抓、一起落实、一起考核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努力加大文化财政投人,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

相关政策的支持、有效措施的采取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全区各地重点文化工程、大型文化设施以及各项民族文化事业,以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和速度迅速崛起。

目前,“九大工程”和“九个一批”任务正在逐一变成现实,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

2学术界的文化行动
2011年,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学术和文化建设工程,形成思想武装的架构和理论先导的声势,论证了草原文化是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草原文化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草原文化产业优势,充分发挥草原文化产业化的后发优势,使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具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术界对草原文化地位、特征与精神的基本认定,以及对草原文化及其产业化所进行的一系列高端策划、系统规划与文化创意,不仅为全区各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使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形象和影响在国内外得以迅速传播与彰显,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最具内涵的文化名片已享誉国内外。

3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2年,自治区投资1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建设工程就有50多项。

一大批具有文化展示、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和文化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地标建成并投人使用,成为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里程碑。

特别是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全区博物馆从原有的十几座发展到现在的50座。

目前,基本形成了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居委会)的五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

与此同时,自治区全面整合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着力扶持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积极鼓励出名作、塑名剧、创名牌、推名人,使一大批独具风范的草原文化品牌诞生,并走出草原、享誉全国、蜚声世界。

以保护为先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下大力气夯实文化资源的转化基础,永续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价值,彻底杜绝因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片面性利用、建设性破坏、垄断性牟利所导致的糟蹋、浪费、闲置甚至毁灭文化资源的不良现象。

站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加强现有物质和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蒙古族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少民族”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加强革命文物、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其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化开发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

通过维护和管理,实现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充实、改造和提升,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普查、完
871内蒙古水利2013年第1期(总第143期)
【大家谈】
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下的教学内容设计
———以“工程水力学”课程教学为例
邢菊香1,吴恩兰2,刘淑英2,张碧莹1,王树国3
(1.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2.内蒙古水土保持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3.扎兰屯市水务局,内蒙古扎兰屯162650)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

文章结合所教授的课程,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内容设计。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088(2013)01-0179-02
1工学结合课程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教育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构建的课程体系是决定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中之重。

探索工学结合新路子,创新课程体系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课程始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主要是基本能力、应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课程综合实训、开放实验、顶岗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包含能力要素的模块为载体展开教学。

工程水力学是水利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与人才培养规格相联系。

作为高职高专,其设置的课程职业化特点鲜明,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针对性特点突出。

其任务是通过对学生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专业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教学改革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根据高职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学生所应具备的相关能力体系,构建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

善和申报以及考古遗址公园的开工建设。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诸如对全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建立文物档案,树立蒙、汉两种文字石刻保护标志;对古建筑和纪念性建筑进行勘查测绘,建立项目库和保护方案;在历代长城沿线树立保护标志,对其中8000公里长城围封、200公里长城重点地段实施加固;为重点文化遗址安装安保电子监控报警系统,对濒临消失的文物古迹给予抢救性维修;对重点盟市旗县博物馆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扩建和改建“三少民族”博物馆;建设自治区级和盟市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并建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

同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工程和争取设立国家级抢救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

完成元上都遗址世界文化申遗和支持阴山岩画、辽代大遗址群世界文化申遗,每两年申报和认定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重点开辟元上都遗址、辽上京遗址、和林格尔土城遗址;居延遗址、二道井子遗址、秦直道遗址、十二连遗址、大窑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环岱海遗址、萨拉乌苏遗址、嘎仙洞遗址、丰州城遗址、阿尔寨石窟遗址、燕家梁遗址考古遗址公园,陆续向国内外游客陆续开放,让文化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编校:王宇霞)
收稿日期:2012-12-16
作者简介:敖特根巴雅尔,从事文化工作。

971
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下的教学内容设计邢菊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