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评析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评析一、得失之间:告诫沉溺的恶果师: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应该着眼于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
上节课我们已经扫清了《伶官传序》字词、语法上的障碍,完成了“文言”层面的学习。
这节课我们将进入其他三个层面的研读。
从文章体裁角度来考虑,它是什么体裁呢?生:议论文。
师:对,议论文。
但是更准确地说《伶官传序》应被称为“史论”,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
生:既然是议论文,老师就一定要讲它的论证方法,对吧,老师?师:你说得对,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吧?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及对比论证。
师:那么,文本使用的最为突出的论证方式是什么呢?生:对比论证吧。
师:是的。
请同学们具体说说,文本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论证?生:第一段“得天下”与“失天下”,不就是一组对比吗?师:请你从原文中筛选出两个关键词,分别说明其“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
生:“忧劳” 为“ 得天下” 之因,“ 逸豫” 为“ 失天下”之因。
师:“忧劳”在原文中是如何呈现的?生:来自父亲临终的嘱托、要求。
“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翻译为“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三桩志愿。
” 一个“ 其” 字,表示祈使语气、命令语气。
一定会给唐庄宗造成压力的。
师:有压力就有动力!孟子言,一系列的挫折,能够使一个主体“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唐庄宗一定会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
你能从文本中读出唐庄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信息吗?生:能够读出。
例如“告庙”,祭告祖庙,积极备战,以求保佑打胜仗。
生:第二段有几个连用的动词,即“ 请”“ 盛” “负”“前驱”“凯旋”“纳” 等可以窥见唐庄宗骁勇善战的形象。
师:《新五代史·庄宗下》就说唐庄宗:“善骑射,胆勇过人。
”那么“骁勇善战”能与“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忧劳”关联起来吗?生:可以,在忧患意识下,唐庄宗一定会从炼就自身强大本领开始。
所以告庙、骁勇善战都是忧患意识下的产物。
2022年《《伶官传序》课堂实录3》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视频教案一、导入新课在历史开展进程中,唐宋之间有一段历时53年的五代十国。
就在这短短的53年中,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
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二、讲解新课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表达了的哪些观点?并且把这些观点句画出来。
好,开始,自由朗读。
2、答复下列问题1〕课文讲了什么事?老师:刚刚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课文讲了什么事?谁来概括一下。
生1:课文主要写了庄宗通过自己的浴血奋战而得到天下,但是又由于自己的玩物丧志,宠幸伶官、不理国事失掉天下的事情。
老师:你觉得刚刚那位同学概括的怎么样?生2:我觉得非常好,很概括。
老师:你有没有要补充的?生2:我觉得在文中通过自己的认识也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老师:你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生2: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由于人事造成的吗?老师:这个“人事〞怎么理解?和现在一样吗?生2:不一样。
应该是“人为之事〞。
老师:不一样。
应该是“人为之事〞。
简单的说就是“人的所作所为〞。
那通过庄宗得失天下这件事还有没有所得?哪位同学说说??生3:“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老师:还有没有?生3:“满招损,谦得益。
〞老师:好,还有没有?生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老师:那你也能不能把刚刚你说的这几句都翻译成现代汉语?生3:“祸害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而来的,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往往被他所溺爱的食物困扰。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老师:很好,你能不能带着大家把这几句读一读?生3:好老师:开始。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徐爽南京市第一中学执教地点:南京市第一中学崇文楼电化教室(一)执教时间:2016年4月8日下午第三节课执教班级:高一(10)班教学指导教师:施红艳【学习目标】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实词“原”、“盛”、“纳”、“系”、“函”、“溺”的意义和虚词“以”、“而”等,掌握词类活用“约”、“函”等。
2、通过“因声求气”的诵读方法,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3、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因声求气,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2、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到底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或许能够对“创业难”还是“守成难”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伶官”是什么意思啊?“伶官”就是乐官。
在这篇文章里,就是后唐庄宗宠信的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
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这就是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背景。
一、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握欧阳修叙述和议论的语气。
(同学读完以后,引入刘大櫆《论文偶记》中对于“因声求气”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注意把自己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诵读文章。
进一步明确诵读的要求。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五代史伶官传序听课记录

五代史伶官传序听课记录
以下是一份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听课记录:
课程主题:五代史伶官传序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一、课程导入
教师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介绍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趣。
二、文本解读
1.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文本,解释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和重要观点。
2.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欧阳修对伶官乱政的批判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三、主题探讨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所体现的历史教训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四、文学手法分析
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对比论证等文学技巧,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总结与拓展
1. 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2. 推荐相关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和研究。
六、学生反馈与互动
1.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2. 教师及时给予回应和指导,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五代史伶官传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也提升了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师的讲解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在思考和讨论中不断深化对文章的认识。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创新性实验教学实录课题:《伶官传序》课型:文言文鉴赏课执教:符书梅教学过程上课:师生问好。
第一阶段:导学(师导,创设情境,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师:革命家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历史的经验教训总是给我们后人很多启发,远在一千多年前的欧阳修就从五代时后唐的历史教训中感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著名史论《伶官传序》(教师板书课题、作者),掌握本文重点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翻译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第二阶段:悟学,学生自学自悟。
师:下面就请同学介绍作者、本文写作背景。
哪位同学发言?生:我来介绍作者。
欧阳修(1009~1027),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他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
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皆出其门下。
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奠定了一代文风。
师:其他同学又补充吗?生:(齐答)没有。
师:很好。
请其他同学继续回答。
生:我来介绍写作背景。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做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传中除了写敬新磨善于纳谏,没有贬词之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出入宫掖,祸国乱政史实。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齐答)没有。
师: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首先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篇课文文字不难,各位同学自己参照注释,基本上都能翻译上来。
下面我们就请各位同学翻译课文。
(同学翻译课文,教师进行判断、指正。
)师:同学们翻译的都很不错,说明同学们课前都作了充分预习,很好。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编辑专员,以您给定的“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伶官传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提升学生翻译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伶官传序》的文言文词句理解。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领会作者对伶官传的评价和观点。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
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典型段落。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4. 应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详细解读《伶官传序》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历史小短片,引入《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课文,记录不懂的词句。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词句,解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6. 互动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文本细节。
7. 情境模拟:模拟古代文学作品的场景,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魅力。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史记》中的伶官传,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
2. 文化探讨:探讨古代伶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了解伶官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伶官传序》教学实录(通用11篇)《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伶官传序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让学生了解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旺盛、波澜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语言。
4、让学生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旺盛、波澜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二、整体感知生读文章。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三、文本探究1、学习第1段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比较: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2、学习第2段这一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明确:矢这一小段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作者是如何写晋王赐矢的?重点分析“尔其无忘乃父之之志!”庄宗又是如何对待这矢?(请找出相关动词)这表现了什么?动词:受、藏、请、盛、负、纳为完成父命,尽心尽力。
3、学习第3段第3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庄宗的成功之盛和失败之衰,以及分析了他成败的原因。
如何写庄宗成功之盛的?(请找出相关动词)那一句话最能表现?“可谓壮哉!”又是如何写庄宗失败之衰的`?连续短句的运用,让我们感到庄宗的气势斗转直下。
那一句话最能表现?“何其衰也!”二者的鲜明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在情感的表达上)明确:表达了作者“叹惋”之情。
回到文首“呜呼”,奠定“叹惋”的感情基调。
作者所分析庄宗成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是中心论点具体的阐释。
(投影相关材料)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他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伶官传序教案4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4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伶官传序教案4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伶官传序教案1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⒉介绍“序”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⒉质疑解难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四、具体分析中心论点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教案2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
3、了解文言词语的省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一.了解本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二.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
三.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
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背
说到背诵,其实一点也不难。
要不我先给大家范背一次,大家仔细听,看我有没有背错的地方。
如果你们认为我背的好,请给我点掌声鼓励。
四.诵读指导
(一)指导诵读第一段
全班齐读第一段
师:“呜呼”二字在这个地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字?
生:(“唉!”)
师:这是一种什么情绪?该怎么来读呢?
生:(惋惜的情绪,读的时候要运用气息,先吸口气,读的时候,把气息呼出来)
师:开篇就给人一种哀婉之情,那么作者所叹息的是什么呢?
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师:从哪个史事得出的呢?
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由这个史事推出来的?
生:(原)
师:“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推究,探源)
师:很好,这第一段话就三句,层次很清晰。
咱们合着书有感情的试着背诵一次?
全班齐背诵
(二)指导诵读第二段
师:庄宗为什么得天下,怎么得天下的这些都吸引着我们心。
欧阳修又是怎么向我们讲述的呢?
全班齐读第二段
师:整个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在叙述?
生:(三矢)
师: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晋王”和“庄宗”)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刻画?
生:(晋王着重写了他的语言,庄宗着重写了他的动作)
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段临终遗言,读完了请同学点评
师:“遗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吗?
生:(“遗恨”是遗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样)
再请全体男同学读后半部分,思考用了哪些动词来刻画庄宗的形象?
生:(“受”“藏”“遣”“请”“盛”“负”“纳”)
全班熟读第二段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看连环画背文言文
1.出示第一幅图画,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内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师:在这句话中,“组”和“函”的含义是什么?
生:“组”指绳子,“函”指用盒子装
2.出示第二幅图,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内容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师:“告以成功”用现代汉语怎么讲?
生:用成功告之,这是一个省略兼状语结构后置的句子
将一二幅图同时出示,用文中的那句话概括两幅画面的共同点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3..出示第三幅图,用文中的语言概括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师:“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夜”在这里名词活用为状语,是“在晚上”的意思。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活用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所学的知识点)
师:再回到图中的内容,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大的历史背景下,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你的推断?
生:“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4.这时的庄宗在干什么呢?出示第四幅图,用文中的语言概括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师:“东”在这里怎么讲?
生:“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的意思
师:我们前面也遇到了一个名词活用作状语的例子,大家看看着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生:分别是时间性的名词和方位名词
师:那你能总结出一点语法规律吗?
生:时间性的名词或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活用作状语
5.逃亡的滋味一定不好受吧,这一路上君臣又会作何感想呢?出示第五幅图,用文中语言概括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出示四五幅图,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种景象?
“衰”
出示图一至图五,学生看着图画,自由背诵。
去掉图画,小组抽背和学生个人单独背诵,检查背诵的效果
6.对于这段历史,欧阳修的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
学生齐读本段的后半部分
师:“岂……欤?抑……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哪种句式相同?
生:"难道……吗?或者……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
男女同学非别试着齐背这两句
师:欧阳修引用了前人的话,作为自己的论据,是怎么说的呢?
生:“《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师:由此得出什么样的自然之理?
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背诵后半部分,教师检查
(四)指导诵读第四段
师:结论已经有了,那么写后面的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生:有必要。
起到了“照应文题”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一)有哪些名言警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你还能写多少相关的名句?
(三)任选文中一则名句,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你身边发生的事情
2.你自己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