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 3篇(最新)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优秀范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优秀范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优秀范文3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感悟优秀范文篇1 中国传统文化灿假设星空,有无穷的底蕴。

她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长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兴旺的文化之一。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

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

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开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

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其大意是天体运行表达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沉,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兴旺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

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向。

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根底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

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否那么,那么视为离经叛道。

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开展。

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

以权利代替法律。

司法不公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还深深的感受到忠孝礼仪这四个字的重要性,最近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吸引了我的眼球,叫做幸福秀,昨天播出的家庭故事叫家有四凤。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精选3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精选3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精选3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感悟体会精选篇1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包括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等。

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有很多民族习俗,家家户户贴对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还有穿新衣,吃饺子,大人还要给我年钱。

在这些习俗中,我最喜欢的是装年钱的小红包了。

拿着小红包,我就迫不及待朝外奔去。

一出门,我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他们在楼下的小广场正进行烟花比赛呢!只听“呯呯”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我看到这美丽的烟花,心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好多倍”。

于是,我赶紧去买烟花,拿着自已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只见“啪”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

不过看着天空被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春节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难。

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

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

从此村里太平了。

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感悟优良传统心得体会(3篇)

感悟优良传统心得体会(3篇)
4. 学习优秀人物事迹:优秀人物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代表,通过学习雷锋、焦裕禄等优秀人物的事迹,可以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
四、感悟优良传统的实践
1. 坚定理想信念: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传承道德规范:优良传统强调道德规范,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 弘扬民族精神: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
4. 增强文化自信: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总之,感悟优良传统是新时代青年肩负的重要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1篇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勇气和信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和感悟优良传统,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优良传统的内涵
优良传统是指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普遍价值和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包括道德、礼仪、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这些传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 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欣赏京剧、学习书法、绘画等,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优良传统的认同感。
3. 传承家族优良传统
家族优良传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家族优良传统有助于弘扬家族精神,培养家族成员的道德品质。
4. 倡导社会优良风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倡导社会优良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以实际行动践行优良传统。

传统文化参观学习心得3篇

传统文化参观学习心得3篇

传统文化参观学习心得 (2)传统文化参观学习心得 (2)精选3篇(一)参观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观看传统舞蹈表演,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优美的舞蹈艺术,以及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

我被舞者们优雅的身姿和精湛的技巧所震撼,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观传统文化展览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我深深被传统工艺品的精细和华丽所吸引,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独具。

这让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尊重传统手工艺的价值。

参观传统村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农村生活的魅力。

我走进古老的建筑,感受到了独特的风格和建筑风格的特点。

在传统村落中,我还有机会亲自参与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比如制作陶器、剪纸等,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传统手工艺的技巧和过程。

同时,我还观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农村生活中的影响,比如农民节日的庆祝活动和农耕文化的传承。

通过参观学习传统文化,我深深体会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我认识到我们作为新一代应该积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以此作为我们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参观学习传统文化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并决心将其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参观学习心得 (2)精选3篇(二)在参观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历史的积淀。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首先,在参观传统文化的展览和文物时,我被古代艺术品的精美细腻所吸引。

古代人们的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作品,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艺术品不仅仅是创作的结果,更是文化的象征,它们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和精神境界。

其次,在参观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传统文化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人生智慧。

部编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3篇】

部编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3篇】

部编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七年级【3篇】第一篇:古诗词的优秀传统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不仅能表达情感、抒发思想,还能向后人传递历史与文化。

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更是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国之重宝。

古诗词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继续推广这一优秀传统,使更多人了解和追随古代文化的真谛。

第二篇:书法艺术的华美传统书法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用文字记录历史、宣传哲理,同时也将文字视为一种艺术。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书法艺术不仅是文化、品味的标志,还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东方的神韵和哲理。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不论是作品的字形、笔势,还是名称与含义,都流传至今,并且同样可以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经验、智慧和审美价值。

第三篇: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独具特色,具有深厚基础。

从《诗经》到《曲苑》、《雅乐》等作品,都是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代表。

这些音乐作品以深远的哲理、浪漫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历史、精神和人文情操。

如今,中国传统音乐依然活力不减,广泛传播。

如果能在学生中树立一种珍视传统文化的美好习惯,就比较好了。

可以参加一些传统音乐的学习、比赛,激发其更好地了解、喜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习传统文化(通用5篇)

学习传统文化(通用5篇)

学习传统文化(通用5篇)学习传统文化篇2正式接触佛教是从听陈大惠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开始的,陈老师的第一讲便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他让我从新认识到了道德,认识了人生规律,陈老师讲到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

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

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

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

还有人说这个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讲,一点不高深。

秋天结苹果,您觉得这个苹果高深吗,一点不高深。

苹果树结果、老母鸡生蛋,这有什么高深的。

自然大道,这个道,最朴实,最生活。

您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传统文化。

它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奥妙,非常通俗易懂,问题是现在没有人讲。

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作所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就叫有德。

这个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今天我们的人变得很浮躁,变得很功利,我们已经失去了人的纯朴的本质。

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是个强者的社会,因为什么都需要竞争,社会需要强者。

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乐,不论是有钱的,没钱的,有名的,无名的,都活的痛苦。

后来我初读了了凡四训,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过程,了凡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

后来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人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

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改变了原本被算定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怨天忧人不满上天的不公平,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命中没有的是求也求不来的,有些东西是命中有的迟早会得到的。

了凡先生没有去怨天忧人,通过努力得到名利财富,那是迟早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德行是不能获得相匹配的东西的,因为那是德不配位。

传统文化让我作文(最新)

传统文化让我作文(最新)

传统文化让我作文3篇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进步做出了求不磨灭的贡献。

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价值观的宝贵文化资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从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

我们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是值得肯定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出了丰厚的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涵着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而我国物资文化正在悄悄的消逝比如说我们的首都——北京,北京是一个繁荣的城市,在古代有三个国家都把北京定为首都,可想而知北京在古代是有多么高的地位。

谈到北京,我们转向圆明园。

圆明园里装的全部都是奇珍异宝,非常的雄伟。

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披上绸缎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

放上异兽,饰以琉璃。

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千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是多么神奇的名园?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啊!突然有一天来了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得胜之后,他们便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强盗均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两个强盗,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则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国的历史文化被侵夺了,我们应牢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昨天的历史文化不能在今天重新上演。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

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 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

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

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

这是中国人的基因,是中国人的根和魂,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当中。

顾明远,博士生导师、学者、教育家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

世界上四大文明,包括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唯独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绵延不断,这是我们的根。

有人提出,中华文明近百年来断裂了,我认为应该说是有所削弱,但不能说断裂了。

这个基因还在我们的身上,断不了。

正是因为没有断,所以世界四大文明唯独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

我们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培育要靠我们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13亿人民凝聚在一起,共同坚守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候,还是在民族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发挥了促进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无穷力量。

我们回想一下,抗日战争的时候,不光是在国内的中国人,海外的华人也都起来抗日。

这是什么力量?这是民族精神源泉,这是民族的力量。

所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我们首先要培养人,培养中国人。

我们一再强调要培养君子,所谓君子,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主要指的是要有高尚品德的人。

孔子讲“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就是要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

一个人有了德才能做好事,一个人只有才没有德,可能坏事做得更大。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能够体会到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

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第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中华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过去一百多年,我们落后了;但是,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我们站起来了;经过改革开放40年,我们已经富起来了;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强起来。

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巨大的动力。

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了解我们的基本国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继承我们的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我们的国家。

此次,山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地方必修课程,是一种有益的举措,可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要选择“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一定要加上“优秀”两个字,因为传统文化毕竟是过去,是适应当时的历史发展的。

我们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摒弃一些落后的思想。

比如男尊女卑,现在中国妇女的地位已经不断提高了。

还有一些习俗,像磕头,我也不大主张。

今年春节,中央也提出“过一个健康的向上的春节”。

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都是优秀的,要选择其中优秀的文化来继承和发扬。

我们的教育,体现在文化方面,它的功能一个是传承,一个是选择,一个是创造。

教育对文化要有选择,对我们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对外来文化更要有所选择,选择其中优秀的部分。

另外,就是创造,要创造新的、优秀的文化。

传承不等于“复古”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讲文化传统,需要知道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并不相同。

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但当我们说到文化传统的时候,应当包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革命文化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这些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继承的传统。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读经是很重要的方式。

我小时候读过私塾,《大学》《孟子》这些传统文化里面确实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读的时候不懂,只是背下来,但长大之后慢慢就懂了。

当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仅仅是背一些东西,而是要从各个方面去加强,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孩子的习习惯,从习惯里面引入信念。

比如,我们过去讲节俭,现在看到浪费就非常不自在。

这就是习惯形成之后变成了信念。

这种做法,真的要从幼儿园开始。

另外,我们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不要搞形式主义,要实实在在的,而且,要跟我们的时代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到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有些问题不能完全按照原来的样子去照搬。

比如,我看到一个报道,说一个学校为了教育学生讲孝道,组织一千多个孩子在操场上给妈妈洗脚。

我看了特别不舒服,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因为我们中华文化是讲“雅”,而不是“俗”。

洗脚是非常私人的事情,却放在大庭广众之下去展示,而且年轻妈妈哪需要孩子给她洗脚?真的要讲孝道,当父母年纪大了以后,你伺候在侧,这才叫孝。

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加强精神实质,要把中华美德通过习惯培养出来。

“汉服传统成人礼”、“春节六拜”、“国学诵读”、“幼儿私塾”……一系列吸人眼球的活动似乎传递着一个信息: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进行教育,双赢!然而,热门的似乎只有“形式”,“新奇作秀”带给孩子们多少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真要在心中打个大大的问号。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之瑰宝。

作为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如何传承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在急功近利的传承之下,掀起的“唐宋诗词热”、“国学热”、“幼儿读经热”,一方面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希望,然而,另一方面却似乎也让我们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难道,流传千年的文化,就是“背背诗词”、“走走形式”,热闹之余,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不是近了,而是远了,与孩子们的学习不是美了,收获了,而是多余了,负担了。

惟有让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近了”,传承传统文化才会重新有“根”,才会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呢?除了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传授“棋艺”,领悟“诗的美”之外。

将悠久中华古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生活中。

传统文化与生活“近了”,就需要传统文化教育“神形兼备”,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而生活中,“以人为本”的社会才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

“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教育就非常“近生活”。

儒家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而诗、礼、乐,三项可以说是陶冶人的性情。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悟”,把传统文化当作生活中的智慧与美,而不是一种“古书”、“落伍”或“久远”。

对于,孩子们而言,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们的“鉴赏力”,如今的孩子,既然能“三岁读诗”,更能在小小年纪领悟“传统之美”。

而孩子天生对文化美的鉴赏力,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社会形成一个呵护“传统美”的氛围,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就会对“传统文化之美”有一个内心的意愿和感受。

传统文化“近生活”,说难也难,说易也易。

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这是民族文化之魂,自信才有美丽,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一定要通过“必要的形式”去展示和发扬,但一定不能“就形而形式”、“重形式而轻内容”。

传统文化教育就要从“小”下手,让传统文化之美从孩提始起就培养文化和艺术的欣赏力,而生活中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能力”,还有对美的“鉴赏力”。

不管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定要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欣赏力,这表示民族生命力和精神的成长。

一个民族最兴旺的时候,一定是传统文化发扬最广大的时候。

所以,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责任和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其根本就是儒释道文化儒学是中国的国学,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与精髓,从“儒”这个汉字理解,“儒”就是人旁加一个需字,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要做人们需要的人,这才不会枉度人生,这才不无愧于此生。

佛家彻悟诸法本缘,以慈悲救度一切六道众生为已任。

佛法却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并以出世法为究竟,以人的心性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

道家追求人格的超越,道教偏于出世,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道教偏于出世,以自然宁静、清心寡欲、无为而为,以及修仙修道为追求。

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起码有以下十大好处:一、可以让孩子知道中华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现在很多孩子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因此,理直气壮地而不是怀疑或者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社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这事关下一代的孩子们是否能够重视和深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源远流长,记得祖宗,记得自己的出身。

二、可以让孩子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传统文化讲的是成就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的是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细小的事情做起,着手于把自己的事业做的最好最佳。

同时,回家后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在社会上要忠于朋友忠于职守忠于国家,最终应该成为企业精英和国家栋梁。

因此,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些道理应该是事关重大。

三、可以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

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文化大革命后出生的现在已经社会主流的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文化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

四、可以让孩子学会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的规矩。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而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组成,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就是从“孝”文化入手,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

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养成在家自觉孝顺父母,真诚关怀子女,在外努力工作,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也是整个社会目前已经出现并迫切需要解决的80后孩子中出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问题。

五、可以让孩子从小系统受教和熏陶于民族尊严。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

前阶段出现的“力拓间谍案”中可以看出,过去我们深恶痛绝的“汉奸”现象又开始出现抬头,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这也提醒我们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修复已经迫在眉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