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导学案

合集下载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4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4

课题《指南录后序》导学案(四)使用时间2月20日主备人曾宝祥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7—8节,总结全文2、把握这两节中重点词语及重要语句的意思3、进一步体会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难点重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翻译难点:本课中所体现的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学生质疑师生解疑知识链接阅读文天祥的《念奴娇》词,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它《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①》文天祥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①友人指邓剡,与文天祥同被押往大都,在金陵因病留下。

学习过程学习反思一、阅读课文7—8节二、重点实词:1、予之生也幸.2、以父母之遗体行殆..3、雪.九庙之耻4、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6、是.年夏五三、重点虚词:1、生无以..救国难2、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3、然微以..自文于君亲4、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四、基础知识归纳(一)一词多义:1、殆:(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2)殆例送死。

(二)、找出下列句中词性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序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名名曰《指南录》(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臣死有余僇(四)、注意下列句中的句式(或固定结构)并翻译全句(1)、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2)、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3)从王于师(4)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6)诚不自意返吾衣冠五、翻译下列句中1、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2、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3、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六、课文分析:1、本文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1)————————————————————(2)————————————————————2、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七、总结全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八、讨论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九、小写作: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写下来展示一下2、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爱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序、跋等文学常识;2.学习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为……所”表被动等句式。

3.体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表达效果;4.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5.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总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

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

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

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

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

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

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由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

以《扬子江》诗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之句命意,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1.文天祥的几首诗:渡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后人纪念文天祥的对联:(1)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2)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4)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3.关于“序”、“跋”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精品导学案.doc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精品导学案.doc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重点】1.能够自行梳理基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课前.阅读识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了解文学常识(-)走进作者(填空)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朝代)著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著有文集《》,他所作《过零丁洋》中的两句", "是他爱国精神的写照, 他在狱中还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他的诗集《指南录》,就是用《渡扬子江》诗中", "的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二)了解背景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

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 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

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元军大将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三)文体知识“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在正文之前,一般用来说明写作经过、写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

本文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因以前已有一篇自序,此为第二篇,故称“后序”。

“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是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在我们的高中中学习语文,我们接触到了很多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

其中,我们必修的课程中,一定会接触到文学著作。

对于文学作品的了解和理解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更是对人生价值观、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深入认识和体验。

今天,我们要来讲述的是《指南录后序》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选材背景《指南录后序》是元代袁枚(一八三〇~一七九々)所著,共计十八卷。

后序是作者在《指南录》撰成之后所作的补追,因此被称为《指南录后序》。

《指南录》本身是一部典型的笔记性著作,记录了中国各个地区的自然和社会风情,每一个地方都以独具特色的文字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人文地理资料。

二、导学目标本单元,我们要学习《指南录后序》中的内容和文化价值,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分析比较固有印象与实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和特点。

三、导学过程1.预读指导我们首先从全文的结构进行预读。

看清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手法,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内容,并注意在预读过程中提取字词、句子等相关信息。

2.阅读导练(1)结合自身所知,简要阐述此文可能的表达方式和主题。

(2)阅读第一段,回答:何以使得元人有义无返呢?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3)阅读第二段,回答:作者用“吐舌出怀,一泄有余”的写法表达什么情感?(4)阅读第三段,回答:为什么作者在第三段用四川人为例子进行举匾呢?(5)阅读整个文本,找出作者对各个地区的印象,以及他具体在哪些地区体现了这些印象?3.思辨探究(1)袁枚在《指南录后序》中说“各地风物之异,观之使我贪玩高妙之士,顿生矫情,轻资财,乐滋味之中,鼓舞上气。

”试分析此句话,作者为何称之为“君子所当有之习”,我们应当如何理解?(2)"人共贵矣,乃见畜击及他物之斗人也。

”这句话是袁枚在《指南录后序》中说的。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6篇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6篇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6篇指南录后序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

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

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

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

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

闻者为之感动。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

在文天祥之前, 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 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

意,猜想、揣度。

④觇——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

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

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

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指南录后序》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指南录后序》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指南录后序》导学案(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刑部郎官、赣州知州等职。

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逼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响应勤王诏。

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力图复宋,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

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

时年仅47岁。

主要作品《文山先生全集》。

评价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二)人物轶事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

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14岁。

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

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

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

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

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

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一)背景链接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

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xin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xin

襄垣二中高二年级必修三册语文(科)导学案班级姓名日期编制课题《指南录后序》课型学习展示课主备韩娟娟审核人授课人编号001目标:1.学会文中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2.指出文中的特殊句式3.自由朗读全文,争取背诵全文4.简述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独学对学、群学整理导学案(归纳总结)内容:字句过关,厚实积累课文篇幅较短,注解较详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独立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楷体)对重点注释进行标注;标记翻译过程中有困难的字词句,并记录在“归纳总结”处。

任务:一、生字词缙绅()纾祸( ) 觇视( ) 荟萃( ) 翌日( ) 献谄 ( ) 羁縻( ) 诟虏帅( )分当引决( ) 号呼靡及( ) 渚洲( ) 诋大酋( ) 自刭() 巡徼()愧怍()得间奔真州()邂逅()如皋()毗陵()二、通假字1.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2.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3.层见错出三、词类活用1.北虽貌敬()2. 予分当引决()3. 草行露宿()4. 日与北骑相出没()5. 道海安、如皋()6.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四、古今异义1.穷饿无聊 2. 以至于永嘉3. 为巡船所物色4.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5.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6.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7. 几彷徨死五、一词多义1.靡[ (1) 动词m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2) 动词mí徒靡弹药,无益吾事()(3) 形容词mí众人皆以奢靡为荣()(4) 副词mǐ天高地迥,号呼靡及()2. 如(1) 动词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劳苦功高如此(A.两人小对子:相互质疑学习,分享独学成果,评价对方独学成果,交流译读成果,补充完善。

B.六人互助组:组长主持组内互助互惠,冲刺挑战,重点交流段落间的关系及思想感情的表达。

C.六人共同体:预展: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

苏教版语文高一《指南录后序》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指南录后序》同步导学案
写作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3.①播州,不是人能居住的地方,何况梦得奉养着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被逼得无路可走,无法向母亲大人开口说这件事。②一旦遇上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那样细小的东西,就翻脸像不认识一样;朋友跌进陷阱,不肯伸手拉上一把,反而推挤他,还往下扔石头的人,到处都是呢。
注释:起一经: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考试做官。零丁:孤苦。丹心:红心。汗青:史册。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选自《指南录后序》)
1.《指南录后序》说“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而此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试辨析“思”与“叹”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五、本文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品读课文,体味文中相关动词的表达效果。
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扬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 秦人好战,与周天子有很大关系,因为他当时封给秦的岐以西之地,只是一个空头支票,要秦人去以武力赶跑那片土地上的戎人,然后才能在那里休养生息。有了这样的经验,秦人也 成养了好战的习俗。《无衣》表现了秦人的昂扬斗志。战争中的交往,多出于政治目的。
[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 经》。现存的《诗 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反映战士的友谊。从穿衣到赴敌,愿共患难。 1、袍:长衣服的统称。 2、泽:里衣。 3、戟:长一丈六尺,镶有分枝的锋刃。 4、甲:铠甲。兵:兵器。
学 习 过 程
学习反思
一、阅读课文7—8节
二、重点实词:
1、予之生也幸
2、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3、雪九庙之耻
4、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6、是年夏五
三、重点虚词:
1、生无以救国难
2、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3、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4、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四、基础知识归纳
(一)一词多义:
1、殆:(1)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课 题
《指南录后序》导学案(四)
使用时间
2月20日
主备人
曾宝祥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7—8节,总结全文
2、把握这两节中重点词语及重要语句的意思
3、进一步体会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翻译
难点:本课中所体现的文天祥的爱国精神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 学生质疑 师生解疑
知识链接
阅读文天祥的《念奴娇》词,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它
《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①》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①友人指邓剡,与文天祥同被押往大都,在金陵因病留下。
. .
2、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七、总结全文,给课文划分层次
八、讨论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
九、小写作: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源自请写下来展示一下2、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爱国?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十、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第7 段中化用的语句以及原诗文
十一、课外拓展
阅读第7段中《诗经》的原诗并背诵
(2)殆例送死。
(二)、找出下列句中词性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序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名 名曰《指南录》
(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臣死有余僇
(四)、注意下列句中的句式(或固定结构)并翻译全句
(1)、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
人之墓
(2)、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3)从王于师
(4)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6)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五、翻译下列句中
1、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2、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3、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
六、课文分析:
1、本文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