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历史第一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1.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2. 农业文明的兴起3. 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详细内容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农业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成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及其生活状况,认识到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力。

2. 掌握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理解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3. 掌握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难点:理解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以及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农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等内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2. 农业文明的兴起3. 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2)分析农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3)列举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政治背景。

2. 答案:(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7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具有明显的直立人特征。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历史的定义和意义;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研究内容;认识历史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资料的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 知识讲解(15分钟)a) 历史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历史的定义、历史对人们的意义以及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b)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内容。

c) 历史研究方法:讲解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20分钟)根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示范分析案例,如:为什么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于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和研究青铜器?4. 学生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讨论问题可以包括:你心目中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历史学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历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5. 深化学习(20分钟)a) 探究历史的意义: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历史的意义:历史给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历史对于塑造个人和国家的意义是什么?b) 延伸阅读:推荐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视野。

6.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总结历史学习的重点、方法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短文,阐述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明确的提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远古时代的人类与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工具和食物;
2. 掌握远古时代人类的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历史意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掌握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具;
2. 理解远古时代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人类的起源及早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
1)展示图片:展示远古时代的一些工具和食物,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

2)讲解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工具和食物,包括打猎、采集、种植、使用工具和食用野生动物等。

3. 拓展学习(15分钟)
1)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课堂教材和网络资源,查找远古时代社会组织和思维方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各自小组的讨论情况和结论。

4. 巩固与评价(1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并检查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
1. 思考题:结合课堂学习和自己的思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你对远古时代人类的认识和感受。

2. 预习《旧石器时代》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图片、小组合作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远古时代人类的兴趣和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本课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思考和自主发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篇一: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1.基础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其死后,其子启即位。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⑤影响:积极: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消极: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a.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b.诸侯争霸。

2.宗法制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必修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必修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 时间2021-09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温馨提示】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深入思考,标准书写。

首先依据自学引导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根底知识,然后完成探究题目,最后记忆重点根底知识。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色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根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开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根本内容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开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3.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国。

【学习要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学案【自主预习】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学思结合】1.夏朝:1、什么是封邦建国,他的目〔1〕地位: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的、内容各是什么?与后来〔2〕特点: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和王位世我们所说的“封建社会〞一袭制。

样吗?2.商朝:〔1〕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

〔2〕特点: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_________;商朝是个弥漫着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

二、西周政治制度〔一〕封邦建国〔分封制〕1、背景:2结合课本p3地图答复,西〔1〕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统治区域扩大。

周主要封国有哪些?现在有〔2〕目的:为了对被征服的广阔地区进行。

哪些省的简称源自西周封国2.含义:是在保证强大的条件下,将和功臣国名?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3、内容:〔1〕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社会特征: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时组建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是部落联盟。
②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师】PPT展示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这一部分内容的思维导图。进行小结。
【师】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都会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那么这一称呼与什么人有关?大家知道么?
(2)五帝时代:
①华夏始祖: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②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成为“禅让”。
③万邦时代:即龙山文化时代,当时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周朝
(1)政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 称“ 封 建 亲 戚, 以 蕃 屏 周 ”。
(2)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3)共和行政: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师】结合PPT具体讲解一下分封制和宗法制。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商朝
(1)政治
①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②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文化
①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②青铜器:殷墟还出土了很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高中第一课历史教案【精选3篇】

高中第一课历史教案【精选3篇】

高中第一课历史教案【精选3篇】高中第一课历史教案【精选3篇】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准备自己的教案,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第一课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第一课历史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市、区教研室会议精神,积极开展集体教研活动,以高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加强苏苑高级中学高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2、以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加强课堂40分钟效率为手段,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加强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在20__年的高考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教、学、考基本情况分析1、本届高三历史班共有5个,高三(9)、高三(10)、高三(11)班、高三(12)、高三(13)班,共228人。

11班是苏星班,13班是重点班,史地合班,12班为地理班。

2、五个班无论平均分还是B率均有差距,高三(11)(13)班基础好一些,高三(9)班(10)班差不多,但高三(12)班基础相对差一些。

各班内部个体差距也较大,存在损耗人数。

3、本届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

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加强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引导。

4、本届高三备课组成员:薛丽蓉老师(9)班、薛凤玉老师(10、12)班、史晓玲老师(11)班(备课组长),袁旭东老师(13)班。

三、主要措施根据上学期高二教学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再进行两轮复习,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实行每单元一考,全面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每星期至少一次定时定地点的集体备课活动)、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加强课程改革实施水平。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课题:人文地理与古代史两个起点
二、教学目标:
1. 学习人文地理与古代史的发展史,了解古代史的发展社会背景。

2. 探讨人文地理和古代史的影响,深入了解古代史的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
2. 分析古代史的发展历程。

3. 建立对古代史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方法:
采用导入的方式先对课题文本进行引导性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积极钻研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再次引入本课程:引入古代史和人文地理,向学生讲述两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2. 引导分析:从古代史和对其进行解释起,分析古代史带来的影响,进而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深入思考古代史的发展史。

3. 讨论古代史:从不同的角度看古代史的发展,探讨古代史的影响,充分讨论古代史的文化意义。

4. 建立综合观点: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建立对古代史的全面认识,形成综合的观点。

六、教学结束:
首先,进行当堂小练习,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点,从而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其次,教师从总结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出发,梳理学生当天学习的内容,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总结和学生的讨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 时间2013-09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3.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国。

【学习要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学案
【自主预习】
1、许多地名和称谓有悠久的历史。

比如山东称为齐鲁,河北称为燕赵,山西称为三晋等。

这些称谓起源于()
A.宗法制度B.西周分封C.当地地理特征D.古代地名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是以什么为纽带的()
A、财产业界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3、周王封邦建国的过程中,被分封的主体对象是()
A.殷商旧族
B. 殷商降族
C.功臣
D.同姓亲族
4、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B.形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
C.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D.保证了贵族的政治特权地位
5、西周时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西周疆域的扩大
B.分封制的实行
C.内服与外服制度的形成
D.等级制度的形成【重点难点突破】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以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2)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

(3)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4)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6)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知识体系构建】
课堂探究学案
【课堂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许,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
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祀。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 . 周本纪》
材料二《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周初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依据材料二,分封的主体是谁?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

(2)材料三和四说明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有哪些?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说明了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的什么地位?
材料五(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3)材料五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实质?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课后练习案(好成绩是练出来的)
周王妻妾称谓
妻(原配)①二哥(22岁)②三哥(18岁)
妾一③大哥(25岁)
妾二④四哥(15岁)
2、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义。

这是因为他
违反了()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制
3.观察右图,对其体现的政治制度表述不正确
...的是()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以血缘关系来维系
D.确立封建等级秩序
4、某历史兴趣小组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他们研究性学习中形成的一些观点,其中不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 B.等级森严 C.有浓厚血缘色彩 D.中央高度集权
5、(2010·潍坊模拟)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
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
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 D.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6、(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
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7、(2010·盐城模拟)《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 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8、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爷爷”。

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强调血缘纽带 B.强调尊老爱幼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D.有利于凝聚宗族9.(2009山东文综)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0、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规律总结】判断宗法制的标准
(1)看题干中的材料内容是否与“血缘”“亲情”“宗族”有关,如祠堂、庙宇
(2)判断大小宗的标准:关键看其所在范围。

如:在周朝内,周王是大宗,其他诸侯是小宗;在各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

(3)判断谁继承王位、财产和土地的标准:嫡长子继承,即正妻长子继承。

【课后作业】《课时作业》p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同你一起解决?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答案】
【预习诊断】
BDDAB
【课堂探究案】
(1)分封对象:先代贵族、功臣、同姓亲族。

分封主体:同姓亲族。

(2)①义务:服从周王室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派兵跟随周王作战。

②关系:臣属关系。

③地位:“天下共主”,周王权威得到加强。

(3)变化:周天子不能再对诸侯发号施令,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实质:宗法分封制崩溃
原因: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落;血缘关系疏远
【课后练习案】
1——5:ACDBD 6——10:ABAC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