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下册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合集下载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优秀教学案例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1.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为导入,如食品保鲜、药物研制等,激发学生对细胞膜功能的好奇心。
2.通过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细胞膜的透过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细胞膜的选择性。
3.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运输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物质运输的意义。
2.提出问题:“细胞膜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实现物质运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组成,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重要性。
2.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运输方式。
3.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不同运输方式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组成,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食物保鲜、药物吸收等。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设计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膜的选择性透过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启发式教学: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膜的功能和组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技巧以及分工与合作的意识。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案例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2.通过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细胞膜的透过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细胞膜的选择性。
3.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各种运输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物质运输的意义。
2.提出问题:“细胞膜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实现物质运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组成,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重要性。
2.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运输方式。
3.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不同运输方式的区别。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组成,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食物保鲜、药物吸收等。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设计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膜的选择性透过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启发式教学: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膜的功能和组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技巧以及分工与合作的意识。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案例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下案例,探讨载体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a.某病人因肾功能衰竭,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解释透析膜的作用机理。
b.某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受到载体蛋白的限制,分析如何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6.针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预习相关章节,提前了解物质运输载体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疾病发生等方面的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强调物质运输载体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4.通过学习物质运输载体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随后,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载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讲解载体蛋白的种类、特异性和饱和性等基本概念。
2.结合实例,阐述载体蛋白在物质跨膜运输中的作用机理,如主动运输、被动运输等。
3.针对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的关键点,如载体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量转换等,进行详细讲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运输载体及其作用机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a.某病人因肾功能衰竭,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解释透析膜的作用机理。
b.某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受到载体蛋白的限制,分析如何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6.针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预习相关章节,提前了解物质运输载体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疾病发生等方面的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强调物质运输载体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4.通过学习物质运输载体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随后,教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载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讲解载体蛋白的种类、特异性和饱和性等基本概念。
2.结合实例,阐述载体蛋白在物质跨膜运输中的作用机理,如主动运输、被动运输等。
3.针对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的关键点,如载体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量转换等,进行详细讲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运输载体及其作用机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某人贫血,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依据血红蛋白的成分,你应该建议他多吃什么样的食物?
(多吃含铁和蛋白质多的食物)
总结:红细胞的主,血常规检验发现白细胞增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血液中的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白细胞吞噬病菌后自己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从伤口流出,形成脓液.故答案为: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3)实验中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到实验及分层现象,老师展示已准备好的加入抗凝剂和已凝固的血液课件。
通过仔细观察已准备好的分层的血液课件,让学生归纳总结回答。
(加抗凝剂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不加抗凝剂分为血清和血块)
老师再次提问:血浆在血液中约占50%成分如何?有什么功能?
(3)有时不小心,皮肤划破了,流出血来,但过不久,在伤口处的血就凝固了,还把伤口堵住了,血就不流了。这是什么原因?
总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止血和加速凝血)
从中总结出红细胞的功能。通过血细胞知识的学习利用表格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游戏环节:猜谜语巩固练习本部分学习内容。
4、引入血常规化验单
二、教学设计理念
21世纪随着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生物学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教学中,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实验的观察以身边生活实例等活动的学习,求培养学生主动和创新思维、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在生活中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结合学生特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师生在愉快中学习。
(多吃含铁和蛋白质多的食物)
总结:红细胞的主,血常规检验发现白细胞增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血液中的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白细胞吞噬病菌后自己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从伤口流出,形成脓液.故答案为: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3)实验中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到实验及分层现象,老师展示已准备好的加入抗凝剂和已凝固的血液课件。
通过仔细观察已准备好的分层的血液课件,让学生归纳总结回答。
(加抗凝剂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不加抗凝剂分为血清和血块)
老师再次提问:血浆在血液中约占50%成分如何?有什么功能?
(3)有时不小心,皮肤划破了,流出血来,但过不久,在伤口处的血就凝固了,还把伤口堵住了,血就不流了。这是什么原因?
总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止血和加速凝血)
从中总结出红细胞的功能。通过血细胞知识的学习利用表格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游戏环节:猜谜语巩固练习本部分学习内容。
4、引入血常规化验单
二、教学设计理念
21世纪随着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生物学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教学中,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实验的观察以身边生活实例等活动的学习,求培养学生主动和创新思维、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在生活中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结合学生特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师生在愉快中学习。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优秀教学案例:3.1物质运输的载体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讲解细胞膜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2.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和特点;
3.讲解血液、淋巴等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及其意义。
讲授新知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利用多媒体讲解细胞膜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和作用。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和特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讲解血液、淋巴等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及其意义,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和收获,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总结,使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质运输过程进行研究,如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对所选物质运输过程的研究报告;
3.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总结,共同提高。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质运输过程进行研究。如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让学生共同完成对所选物质运输过程的研究报告,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总结,共同提高,使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搜集和分析与物质运输相关的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搜集和分析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利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培养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
1.利用多媒体讲解细胞膜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2.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和特点;
3.讲解血液、淋巴等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及其意义。
讲授新知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利用多媒体讲解细胞膜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和作用。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和特点,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讲解血液、淋巴等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及其意义,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环节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和收获,反思学习过程,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总结,使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质运输过程进行研究,如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对所选物质运输过程的研究报告;
3.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总结,共同提高。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质运输过程进行研究。如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让学生共同完成对所选物质运输过程的研究报告,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总结,共同提高,使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搜集和分析与物质运输相关的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搜集和分析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利用网络、数据库等资源,培养他们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
3.3.1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件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的小论文。
2.作业评价:关注学生的论文质量,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作业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载体蛋白运输葡萄糖等,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收获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
1.介绍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如氨基酸的组成、肽链的盘曲折叠等。
2.讲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如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阐述蛋白质如何实现物质的运输。
3.通过示例,介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如载体蛋白的结构与葡萄糖结合的示意图。
4.强调蛋白质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如蛋白质缺乏或异常时,可能导致哪些疾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蛋白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的小论文。
2.作业评价:关注学生的论文质量,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作业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载体蛋白运输葡萄糖等,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收获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
1.介绍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如氨基酸的组成、肽链的盘曲折叠等。
2.讲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如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阐述蛋白质如何实现物质的运输。
3.通过示例,介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如载体蛋白的结构与葡萄糖结合的示意图。
4.强调蛋白质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如蛋白质缺乏或异常时,可能导致哪些疾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蛋白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点。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答案。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心脏病例,进行深入分析。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属于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学习。本节主要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旨在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类型及功能,从而为后续学习物质运输的机制打下基础。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小论文。
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探究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及时反馈作业情况,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3.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4.教师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2.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答案。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心脏病例,进行深入分析。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属于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学习。本节主要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旨在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类型及功能,从而为后续学习物质运输的机制打下基础。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小论文。
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探究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及时反馈作业情况,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3.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4.教师及时反馈评价结果,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2024年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3.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2(新版)济南版

强调血液循环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血液循环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掌握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名称和功能。
2.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能够描述心脏和血管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血液循环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血液循环的认识和理解。
3.血液循环的意义
-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废物
-调节体温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4.生活实例分析
-运动员骨骼
-献血的意义: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如促进血液循环),对社会的贡献(如帮助他人)
5.血液相关疾病
-贫血: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不足
5.教学课件:教师需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课件中可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6.互动环节素材:准备一些与血液知识相关的互动环节素材,如血液成分的卡片、血液循环途径的拼图等。这些素材可以用于小组竞赛、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3课时“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教师需提前查阅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掌握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名称和功能。
2.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能够描述心脏和血管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血液循环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血液循环的认识和理解。
3.血液循环的意义
-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代谢废物
-调节体温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4.生活实例分析
-运动员骨骼
-献血的意义: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如促进血液循环),对社会的贡献(如帮助他人)
5.血液相关疾病
-贫血: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不足
5.教学课件:教师需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课件中可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6.互动环节素材:准备一些与血液知识相关的互动环节素材,如血液成分的卡片、血液循环途径的拼图等。这些素材可以用于小组竞赛、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3课时“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教师需提前查阅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提出问题:“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性?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与营养物质、氧气、废物等物质的运输关系;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反馈,提高讨论效果。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运输载体——血液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5.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3.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如测量家庭成员的心率、血压等,关注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
4.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模型制作等多种方式,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掌握心脏的结构,包括四个腔室、瓣膜及其功能;
4.理解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在人体内的作用,以及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学会通过图形、模型等工具,分析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1.提出问题:“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性?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与营养物质、氧气、废物等物质的运输关系;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反馈,提高讨论效果。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激发对生物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运输载体——血液在人体内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5.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3.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如测量家庭成员的心率、血压等,关注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
4.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模型制作等多种方式,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受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掌握心脏的结构,包括四个腔室、瓣膜及其功能;
4.理解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在人体内的作用,以及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学会通过图形、模型等工具,分析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入本课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新授:
1、血液的组成:
课件展示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 1)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止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什么现象?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的现象。)
( 2) 血液的成分有哪些物质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 3)实验中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白细胞 血小板
形态、
御
大小、
、
数量、
调
及功能
节
体
1、 本节能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极大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温
2、 在介绍三大类细胞的功能时,能注重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
3、 能采用大量的显性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使死记硬背的知识变得更有趣。
4/5
但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参与度还不够,今后努力使生物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3/5
通过这个生活体验,总结出
红细胞跟血红蛋白过少会得 贫血症;白细胞增多说明身体里有炎
症。
5、评测练习
1. 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 , 在同一视野中所见到数目最多的细胞是(
)
A. 白细胞
B. 红细胞
C. 血小板
D. 淋巴细胞
2. 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一组是 (
)
A. 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 3)怎样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学生讨论研究回答问题,后展示总结血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功能。
3、探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生活中的功能。
( 1) . 血液为何是红色的?血红蛋白的成分和特性?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含氧高时与之结合
含氧低时与之分离)
2/5
某人贫血,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依据血红蛋白的成分,你应该建议他多吃什么
和病菌从伤口流出,形成脓液.故答案为: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
)
(3 )有时不小心,皮肤划破了,流出血来,但过不久,在伤口处的血就凝固了,还把伤口堵住了,
血就不流了。这是什么原因?
总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止血和加速凝血)
从中总结出红细胞的功能。通过血细胞知识的学习利用表格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突破本节的重点和
5/5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血液方面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展示繁忙的交通网络,导入人体内血液循环系统跟里边流淌着的血液。
提出生活经验问题:
(1) 、血液是什么颜色,形态?
(2) 、血液离开人体后不特殊处理,会凝固吗?
1/5
(3) 、如果一个人大量出血,会怎样?
学生积极回答,对回答正确的小组加分。
输,是靠血液的循环实现的”。并由此展开血液运输的功能,血液为什么有这种功能呢?这主要与
血液的成分有关系的自然过渡。
二、教学设计理念
21 世纪随着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生物学自身的
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教学中,主要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实验
3、认识血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技能。
情感目标:认识血液对生命的意义,并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血细胞的种类、数目、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血细胞的功能及血红蛋白的特性。
五、课前准备
B. 血小板和白细胞
C.血小板和成熟的红细胞
D. 血细胞和红细胞
3. 贫血是指(
)
A. 人体内的血量过少 B. 血液中的营养物质过少
C.血液中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过少
D.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
4. 人体出现急性炎症是时,血液里数量会明显增加,并能吞噬病菌的是(
)
A. 红细胞 B. 血小板 C. 白细胞 D. 血浆
的观察以身边生活实例等活动的学习,求培养学生主动和创新思维、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在生活中
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结合学
生特点,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师生在愉快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紧密联系
5. 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它的功能是(
)
A. 运载血细胞 B. 运输氧气
C. 吞噬病菌
D.
止血和凝血
6、连接细胞的特点与功能
体积最大有核
红细胞
吞噬病菌
体积最小无核
白细胞
止血和凝血
最多无核圆饼形
血小板
运输氧
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浆
成分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浆
七、板书设计
运
功能
输
血液
、
红细胞
防
血细胞
八、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观察到实验及分层现象,老师展示已准备好的加入抗凝剂和已凝固的血液课件。
通过仔细观察已准备好的分层的血液课件,让学生归纳总结回答。
(加抗凝剂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不加抗凝剂分为血清和血块)
老师再次提问:血浆在血液中约占 50%成分如何?有什么功能?
(让学生结合课本的内容来归纳总结,重点强调血浆:由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组成水分
一、教材分析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节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的内容,《物质运
输的载体》之所以做为循环系统的第一节,首先因为这章在学习第一章和第二章后,食物中的营养
物质和大气中的氧是如何运输到组织细胞的?组织细胞代谢的废物是如何排除体外的?这必须经过
血液循环才能实现。可见本章和前两章的联系密切,也为学习第四章做好铺垫。“人体内的物质运
样的食物?
(多吃含铁和蛋白质多的食物)
总结: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 运输氧气 )
(2) 扁桃体发炎的时候,血常规检验发现白细胞增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
处?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 血液中的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
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的部位, 吞噬病菌 ,白细胞吞噬病菌后自己也会死亡,死亡的白细胞
较多、因此主要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功能。)
2、血细胞的组成及功能:
对于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数量、大小和功能,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结合课本的内容。观察永久血涂片照片图,在观察之前老师展示
课件提出任务:
( 1)数量最多、最少的;
( 2)体积最大、最小的;
难点。
游戏环节:猜谜语巩固练习本部分学习内容。
4、引入血常规化验单
通
医院检验报告单
过
姓名:张 XX
性别:男
年龄: 41 病案号
科
病房
床号
共
同
临床论断
检查结果
_______
项目
测定值
参考值
分
12
12
析
RBC
4.8x10 个 /L
男( 4.0 - 5.5 ) x10 个 /L
女( 3.5 - 5.0 ) x1012个 /L
血
WBC
11x1012个 /L
( 4-10 ) x109个/L
常
HGB
70g/L
男: 120-160g/L
规
化 女: 110-150g/L
PL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0x10 9个 /L
( 100- 300) x109个 /L
验
单
, 报告日期 ___年___月 ___日 检验者 ___报告者 _____ 让学生来做医生,让学生来判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