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

首先是比喻,比喻是运用联想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使诗歌更具形象和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用“床前明月光”来比喻代表思念的“疑是地上霜”,这种比喻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其次是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

通过拟人,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亲切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他写道“树木已争春,村径欲下斜”,将树木和村径拟人为争春和有欲望下斜的人,生动地表现出秋夜的寂静和渴望。

夸张是一种夸大表达的手法,通过夸张可以使诗歌更具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京城如画图”,夸张地形容京城的美丽。

对偶是将两个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并置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偶,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韵律感和离奇感。

例如,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他写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对偶的结构,使诗句更加平衡和美感。

排比是将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并列使用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诗人可以强调事物的重要性和层次感。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他写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通过排比的方式,使诗句更加凝练和有力。

倒装是改变词语或短语的正常语序,以增强修辞效果的一种手法。

通过倒装,诗人可以使句子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通过倒装的方式,增加了句子的紧凑和节奏感。

除了以上提到的修辞手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反复、重读、音律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富有情感和表达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总之,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技巧,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和倒装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人能够使作品更具形象、生动和感染力。

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及试题练习

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及试题练习

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及试题练习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的《菩萨蛮》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岳飞的《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葬身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6、对比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李商隐《马嵬》:“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危险同昔日在长生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三、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四、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五、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六、比拟(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七、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1、比喻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韩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唐朝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使诗句富有感情、形象生动。

下面将罗列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供参考使用。

1.比喻比喻是通过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某种联系上的相似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他是个狮子般的英勇”。

2.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形象或行为。

例如:“太阳笑了笑”。

3.借代借代是替代某个事物以减少冗余的修辞手法。

例如:“杯中之物”代指酒。

4.比照比照是通过与另一事物的对比,突出所表达的感受或形象。

例如:“她如蒲公英般飞舞”。

5.排比排比是将相同的结构或语法进行重复,以增强语言的力量和节奏感。

例如:“你是风,我是雨,你是春天,我是夏天”。

6.反问反问是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目的是加强表达的意义和感情。

例如:“难道我不值得你的关心吗?”7.对偶对偶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似或相反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来平衡语言的修辞手法。

例如:“情深缘浅,意暖情寒”。

8.夸张夸张是为了突出表达的效果,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

例如:“眼泪如江河般汹涌”。

9.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其间的差异或共同点。

例如:“你像春天的花朵,我如秋天的枫叶”。

10.借物抒情借物抒情是通过描写身边的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

例如:“在这寂静的夜晚,我和月亮交谈”。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所谓修辞手法,是指诗歌中作者为了表达思想,使用的一种文学手段和表现形式。

诗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象征等。

① 比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诗就采用了比喻手法,将春天的安静比作睡眠,将鸟儿的鸣叫比作早晨的欢呼。

② 拟人:“雪花飘飘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诗采用了拟人手法,将雪花比作撒盐的样子,把空中的雪花和撒盐的动作拟人化,生动地描写出雪花的飘舞。

③ 夸张:“春来遍地鲜花开,百花齐放点彩霞”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手法,把春天到来时百花齐放的美景夸张成“点彩霞”,意为百花齐放,彩虹色的霞光洒遍大地,极富生机勃勃。

④ 对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春天明媚的景象和绿色的江南岸对比,以及把幽深的月光和自己的归乡之情对比,表达了思乡之情。

⑤ 排比:“莺啼应晓,鸠鸣下午,桃花落后,柳絮飞早”这句诗采用了排比手法,把四种自然景象排列起来,比喻春天到来时,整个自然都充满生机,活跃起来。

⑥ 象征:“一水长流一路风,一花开尽一世情”这句诗采用了象征手法,把一水长流和一花开尽作为象征,表达了永恒的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

含义及作用例句及分析
1.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
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
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
物形象化的作用。

韦庄的《菩萨蛮》“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
美丽与温柔。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
作物来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
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
形象、生动的作用。

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这一
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
白鹤爱梅之深,它还未来得及飞
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
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
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
夸张到极点。

3.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
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
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


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

”(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
“绿”和“ 红”两种颜色分别代
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
零。

4.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凭栏处、潇潇雨歇”,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
5. 对偶
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
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
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后身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的不幸遭遇。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
6. 对比
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
互比较,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
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

牵牛”(李商隐《马嵬》),将此日发生兵变境况危险同昔日在长生
殿共诉恩爱进行了对比。

7.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
令人回味。

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
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 以设问做结,以实写
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
体可感的形象。

8.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苏轼《定风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9. 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杨
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两种形式。

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 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
10. 互文“互文”也叫“ 互文见义”,指诗
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
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主
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
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
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11. 叠词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

作用是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
用。

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这七组叠词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
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
神状态。

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
锵有韵,有节奏感。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2. 列锦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
感。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
片萧疏景象。

13. 用典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
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阴山。

”(王昌龄《出塞》)借用飞
出处。

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列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
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批评了
当时主将的无能。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