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通长筋和架立筋的区别

合集下载

架立筋

架立筋
支座),而是完成墙与板的相互连接。暗梁并不是梁(梁定义为受弯构件),它是剪力墙
的水平线性“加强带”。暗梁仍然是墙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独立于墙身而存在,所以,当
墙顶有AL 时,墙竖向钢筋仍然应弯折伸入板中。
●墙问题(2):剪力墙钢筋、AL 钢筋之间相互关系是怎样,图集中为什么不画出?端头
直钩是从面筋上过,还是从下面过?直钩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在图集中剪力墙
●梁问题(2):关于03G101 图集第54 页“梁端部节点”的问题,是否“只要满足拐直角弯
15d 和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 的要求,则钢筋锚入支座的总长度不足laE 也不要紧。”
■答梁问题(2):laE 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
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 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架立筋是构造要求的非受力钢筋,一般布置在梁的受压区且直径较小。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力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力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上面讲的架立筋中,有可能包含了所谓的通长钢筋。通长钢筋主要用于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中或设计人员认为需要设置通长钢筋的非框架结构的连续梁中。在抗震设计中,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根据具体受力情况,有多有少,有时上部钢筋全部连通。当上部通长钢筋的数量少于箍筋的肢数时,就要用直径较小的钢筋把箍筋空着的角点填补起来。通长钢筋总是放在外侧,架立筋放在中间。架立筋与两端的其余受力钢筋相互搭接,搭接长度,除特别要求外,一般为150—250。

贯通筋与架立筋的区别

贯通筋与架立筋的区别

这是两个互相交叉的概念。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是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

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立钢筋。

架立筋是构造要求的非受力钢筋,一般布置在梁的受压区切直径较小。

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是,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

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

架立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立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立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分负弯矩。

如在梁的上下都有通长的钢筋,一般在梁上(受压区)且直径较小的是架立筋,在梁下的都是受力钢筋。

一般地说,架立筋是梁中用来家里箍筋的,差不多出现三肢箍以上的梁,就是两边的筋是通过了,中部筋只有附加筋(也就是我们说的挑筋),如果没有架立筋的话,中部的那肢箍筋就没法绑了,所以出现了架立筋。

1.梁往往并非一跨,而是多跨,贯通筋就是通长筋,一直穿过多跨,中间接头需要绑扎或机械连接,质量确有保证时也可用焊接。

2.梁的集中标注中必注贯通筋,贯通筋是纵筋,是梁最重要的受力筋。

3.梁的支座需要附加筋和负筋,此类钢筋往往伸入相邻跨三分之一处截断,不是贯通筋。

4.非贯通筋应原位标注,多数时候也是受力筋。

5.梁的箍筋为多肢,上下筋不能满足脂数要求是,需增加架立筋,架立筋计算式不考虑受力,仅为满足箍筋肢数要求,保证梁的整体性,图纸上不需要标注。

6.梁的侧面有时需要增加构造筋,抗扭钢筋等等,集中标注必注。

架立筋是指梁内起架立作用的钢筋。

其主要功能是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

所以架立筋就是将箍筋架立起来的纵向构造钢筋。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平法制图规则规定:架立筋写在括号内,以示与按计算配置的受力筋相区别。

通长筋、底板筋、上部筋、下部筋的含义

通长筋、底板筋、上部筋、下部筋的含义

通长筋、底板筋、上部筋、下部筋的含义通长筋、底板筋、上部筋、下部筋的含义提要:梁板式筏型基础在柱底下往往是双向等高粱,特别是高层,当两个方向的间距差不多的时候,很难区分主次;其二,地基梁的受力方向很难分清更多精品地产学堂通长筋、底板筋、上部筋、下部筋的含义通长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

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通长钢筋就是指在所标的区段内通长设置,直径可以不相同,可以采用搭接连接形式,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个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抗拉强度,而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

底板筋通常就是独立基础的板底或基础梁,基础承台等处的钢筋。

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就是建筑构件上部或下部配置的钢筋。

架立筋主要是固定间距和受力筋位置所配置的构造钢筋。

分布筋用于屋面板、楼板内,与板的受力筋垂直布置,将承受的重量均匀地传给受力筋,并固定受力筋的位置,以及抵抗热胀冷缩所引起的温度变形.元宝筋就是当梁承受集中力,抗剪不够,为了防止梁开裂,在集中力处设置附加吊筋,样子就象个元宝,所以就叫元宝筋。

梁板式筏型基础的下下层筏板筋和基础梁下部纵筋同向且位于基础梁正下方时梁板式筏型基础在柱底下往往是双向等高粱,特别是高层,当两个方向的间距差不多的时候,很难区分主次;其二,地基梁的受力方向很难分清,那么向哪个方向吊呢?加上这里钢筋较多,再设吊筋的话(又是双向),节点内全是钢筋,施工时很难保证砼的密实度。

所以,这个地方建议放置加密箍筋(双梁都放哦),而且基础梁的箍筋一般不小,8~12个加密箍应该够了,加密箍间距@50,大了不起作用,小了砼难以施工。

架立筋一般的说,架立筋是梁中用来架立箍筋的,差不多出现在三肢箍以上的梁,就是两边的筋是通过了,中部筋只有附加筋(也就是我们说的挑筋),如果没有架立筋的话,中部的那肢箍筋没法绑了,所以出现了架立筋呀.贯通筋1、梁往往并非一跨,而是多跨.贯通筋就是通长筋,一直穿过多跨.中间接头需要绑扎或机械连接,质量确有保证时也可用焊接.2、梁的集中标注中必注贯通筋.贯通筋是纵筋,是梁最重要的受力筋.3、梁的的支座需要附加筋和负筋,此类钢筋往往伸入相邻跨三分之一处截断,不是贯通筋.4、非贯通筋应原位标注.多数时候也是受力筋.5、梁的箍筋为多肢,上下筋不能满足肢数要求时,需要增加架立筋.架立筋计算时不考虑受力,仅为满足箍筋肢数要求,保证梁的整体性,图纸上不需要标注.6、梁的侧面有时需要增加构造筋,抗扭钢筋等等,集中标注必注.独立柱基础底标高-米,地梁顶标高-米.地面在+-处,上部为框架结构,只有一层,层高米,什么时候回填?什么时候砌砖(包括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一般情况下,基础完成且柱已浇到地面左右72小时后就应回填了到基梁或接近室外地面的位置,然后浇注基梁及上部结构,砌砖般在你框架部分完成后,钢筋锚固1、梁受拉钢筋在端支座的弯锚,其弯锚直段≥,弯钩段为15d并应进入边柱的“竖向锚固带”,且应使钢筋弯钩不与柱纵筋平行接触的原则(边柱的“竖向锚固带”的宽度为:柱中线过5d至柱纵筋内侧之间);2、受力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不应全走保护层的原则,当水平段走混凝土保护层时,弯钩段应在尽端角筋内侧“扎入”钢筋混凝土内;3、当抗震框架梁往中柱支座直通锚固时,纵筋应过中线+5d且≥Lae的原则;4、梁受拉纵筋受力弯钩为15d、柱偏拉纵筋弯钩、钢筋构造弯钩为12d的原则;5、墙身的第一根竖向钢筋、板的第一根钢筋距离最近构件内的相平行钢筋为墙身竖向钢筋与板筋分布间距1/2的原则;6、当两构件配筋“重叠”时不重复设置且取大者的原则;7、节点内钢筋锚固不应平行接触的原则。

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

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
2 22+(4 12)用于六肢箍,其中2 22为通长筋,4 12为架立筋 。
谢谢聆听!
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
烟台理工学校
主讲人:
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
梁的上部通长筋是按照抗震要求设置的,沿梁上部全长布置,不间断, 至少配置两根,可为相同或不同直径采用搭接连接பைடு நூலகம்机械连接或焊接的钢筋 。
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
3 22表示; 3 22;3 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 22 的通长筋,梁的下部配置3 20
的通长筋。
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
当梁上部通长钢筋根数小于箍筋肢数时,需配置架立筋,用于固定箍 筋并与下部受力钢筋一起形成钢筋骨架,所注规格与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 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
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 当同排纵筋中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加号“+”将通长筋和架
立筋相联。注写时需将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 括号内,以示不同直径及与通长筋的区别。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 写入括号内。

梁通长筋、架立筋、贯通筋定义与区别

梁通长筋、架立筋、贯通筋定义与区别

xx长筋、架立筋、贯通筋定义与区别1、架立筋架立筋是一种构造钢筋,是为解决箍筋的绑扎问题而设的,计算中架立筋不受力,一般布置在梁的受压区且直径较小。

因为钢筋混凝土梁设置箍筋时,如果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把它撑起来,它就无依无靠。

梁上部钢筋在梁净跨的处就断开了,中间的距离没有纵筋,但是梁的箍筋没法固定,这种情况就需要加设架立筋。

架立筋与两端的其余受力钢筋相互搭接,搭接长度,除特别要求外,一般为150—250。

架立筋的直径主要根据梁的跨度确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9.2.6-2规定: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直径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2、通长筋通长钢筋是受力钢筋,主要用于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中或设计人员认为需要设置通长钢筋的非框架结构的连续梁中。

在抗震设计中,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根据具体受力情况,有多有少,有时上部钢筋全部连通。

通长筋在梁上部和底部均有布置,架立筋只在梁上部布置。

通长钢筋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直径采用搭接、机械连接或者焊接的钢筋。

因为通长筋是框架梁的要求,非框架梁上部在支座负筋以外就可以用架立钢筋,同样框架梁的通长钢筋有量的要求,在这个量以外也可以用架立钢筋(比如四肢箍时,上部可以用两根通长筋+两根架立筋)。

通长筋是受力钢筋,搭接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一般长于架立钢筋的搭接长度。

通长筋的配筋量主要根据计算确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3.4-1规定了最小配筋量: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级、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梁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通长筋与架立筋区别:1)通长筋是受力钢筋,而架立筋是不受力的;2)通长筋是框架梁(或设计人员认为需要设置通长钢筋的非框架结构的连续梁)的要求,架立筋是非抗震梁的要求(抗震梁在通长筋的量以外也可用架立筋);3)通长筋可采用搭接、机械连接或者焊接,架立筋采用搭接;4)通长筋在梁上部和底部均有布置,架立筋只在梁上部布置;5)通长筋搭接长度按规范的搭接要求,架立筋搭接长度一般为150-250。

架立筋与通长筋的区别

架立筋与通长筋的区别

1、架立筋是指梁内起架立作用的钢筋,从字面上理解即可。

架立筋主要功能是当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

所以架立筋就是将箍筋架立起来的纵向构造钢筋。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规定: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平法制图规则规定:架立筋注写在括号内,以示与受力筋的区别。

2、通长筋源于抗震构造要求,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以抵抗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

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规定: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当抗震框架梁采用双肢箍时,跨中肯定只有通长筋而无架立筋;只有采用多于两肢箍时,才可能有架立筋。

通长筋需要按受拉搭接长度接长,而架立筋仅交错150,是“构造交错”,不起连接作用。

通长筋是“抗震”设防需要,架立筋是“一般”构造需要。

架立筋和通长筋和钢筋

架立筋和通长筋和钢筋

一、箍筋表示方法:⑴φ10@100/200(2)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φ10@100/200(4) 表示箍筋为φ10 ,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φ8@200(2) 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φ8@100(4)/150(2) 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3Φ22,3Φ20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 下部钢筋为3Φ20。

⑵2φ12,3Φ18 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 下部钢筋为3Φ18。

⑶4Φ25,4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 下部钢筋为4Φ25。

⑷3Φ25,5Φ25 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 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⑴2Φ20 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6Φ25 4/2 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2Φ22+ 2Φ22 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⑴G2φ12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G4Φ14 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N2Φ22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N4Φ18 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⑴4Φ25 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6Φ25 2/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6Φ25 (-2 )/4 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2Φ25 + 3Φ22(-3)/ 5Φ25 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

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

架立筋和通长筋和钢筋

架立筋和通长筋和钢筋

架立筋和通长筋和钢筋第一篇:架立筋和通长筋和钢筋一、箍筋表示方法:⑴ φ10@100/200(2)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双肢箍。

⑵ φ10@100/200(4)表示箍筋为φ10,加密区间距100,非加密区间距200,全为四肢箍。

⑶ φ8@200(2)表示箍筋为φ8,间距为200,双肢箍。

⑷ φ8@100(4)/150(2)表示箍筋为φ8,加密区间距100,四肢箍,非加密区间距150,双肢箍。

一、梁上主筋和梁下主筋同时表示方法:⑴ 3Φ22,3Φ20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2,下部钢筋为3Φ20。

⑵ 2φ12,3Φ18表示上部钢筋为2φ12,下部钢筋为3Φ18。

⑶ 4Φ25,4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4Φ25,下部钢筋为4Φ25。

⑷ 3Φ25,5Φ25表示上部钢筋为3Φ25,下部钢筋为5Φ25。

二、梁上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上支座处)⑴ 2Φ20表示两根Φ20的钢筋,通长布置,用于双肢箍。

⑵ 2Φ22+(4Φ12)表示2Φ22 为通长,4φ12架立筋,用于六肢箍。

⑶ 6Φ25 4/2表示上部钢筋上排为4Φ25,下排为2Φ25。

⑷ 2Φ22+ 2Φ22表示只有一排钢筋,两根在角部,两根在中部,均匀布置。

三、梁腰中钢筋表示方法:⑴ G2φ12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一根φ12。

⑵ G4Φ14表示梁两侧的构造钢筋,每侧两根Φ14。

⑶ N2Φ22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一根Φ22。

⑷ N4Φ18表示梁两侧的抗扭钢筋,每侧两根Φ18。

四、梁下部钢筋表示方法:(标在梁的下部)⑴ 4Φ25表示只有一排主筋,4Φ25 全部伸入支座内。

⑵ 6Φ25 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下排筋4Φ25。

⑶ 6Φ25(-2)/4表示有两排钢筋,上排筋为2Φ25,不伸入支座,下排筋4Φ25,全部伸入支座。

⑷ 2Φ25 + 3Φ22(-3)/ 5Φ25表示有两排筋,上排筋为5根。

2Φ25伸入支座,3Φ22,不伸入支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误区
架立筋和通长钢筋的区别
要弄清架立筋和通长钢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先要了解箍筋的具体含义,因为钢筋混凝土梁总要设箍筋的。

有箍筋时,如果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把它撑起来,它就无依无靠。

一般说来,梁的上部均设有负筋,不管它是受力的或是构造的。

根据受力或构造,梁设双肢箍或四肢箍。

如果是四肢箍,上、下势必有四个角点。

如果不让四个点空着,则梁上、下也须相应设有四根钢筋。

如为框架梁,梁的两端负筋为受力钢筋,在理论上,梁靠中间1/3区段,不受力或只受很小的力。

那么,梁上部的这一区段,就不用配纵向钢筋了。

可是,上面说了,箍筋又不能空摆着,就要设根数与箍筋肢数相应的构造钢筋,这些构造钢筋,直径要比受力钢筋小,我们把它们称之为架立筋。

上面讲的架立筋中,有可能包含了所谓的通长钢筋。

通长钢筋主要用于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中或设计人员认为需要设置通长钢筋的非框架结构的连续梁中。

在抗震设计中,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根据具体受力情况,有多有少,有时上部钢筋全部连通。

当上部通长钢筋的数量少于箍筋的肢数时,就要用直径较小的钢筋把箍筋空着的角点填补起来。

通长钢筋总是放在外侧,架立筋放在中间。

架立筋与两端的其余受力钢筋相互搭接,搭接长度,除特别要求外,一般为150—250。

贯通筋是梁的受力钢筋,在跨中受压而在支座处承受负弯矩。

架立筋是由于钢筋根数小于箍筋的肢数时,为解决箍筋的绑扎问题而设的,计算中架立筋不受力。

03G101-1最早版本,框架梁中提的是贯通筋,新版本已改为通长筋。

大概的区别是这样的:
1.贯通筋指贯通整根梁,只能是同种直径钢筋搭接(或其他连接)。

2.通长筋则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直径钢筋搭接(或其他连接)。

因为抗震规范只对通长钢筋的配筋量做出了要求,并没有规定要同直径钢筋。

所以按新版的03G101-1就不存在通长筋和支座负筋的匹配问题(因为可以是不同直径的钢筋连接形成通长筋嘛)。

因为通长筋是框架梁的要求,非框架梁上部在支座负筋以外就可以用架立钢筋,同样框架梁的通长钢筋有量的要求,在这个量以外也可以用架立钢筋(比如四肢箍时,上部可以用两根通长筋+两根架立筋)。

架立筋是构造钢筋,与通长筋不同,搭接长度只要150。

贯通筋是指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

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架立筋是构造要求的非受力钢筋,一般布置在梁的受压区且直径较小。

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力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

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

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力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架立钢筋设置在梁的受压区外边缘两侧,用来固定箍筋和形成钢筋骨架。

如受压区配有纵向受压钢筋时,则可不再配置架立钢筋。

架立钢筋的直径与梁的跨度有关般的说,架立筋是梁中用来架立箍筋的,差不多出现在三肢箍以上的梁,就是两边的筋是通过了,中部筋只有附加筋(也就是我们说的挑筋),如果没有架立筋的话,中部的那肢箍筋没法绑了,所以出现了架立筋呀.
1、梁往往并非一跨,而是多跨.贯通筋就是通长筋,一直穿过多跨.中间接头需要绑扎或机械连接,质量确有保证时也可用焊接.
2、梁的集中标注中必注贯通筋.贯通筋是纵筋,是梁最重要的受力筋.
3、梁的的支座需要附加筋和负筋,此类钢筋往往伸入相邻跨三分之一处截断,不是贯通筋.
4、非贯通筋应原位标注.多数时候也是受力筋.
5、梁的箍筋为多肢,上下筋不能满足肢数要求时,需要增加架立筋.架立筋计算时不考虑受力,仅为满足箍筋肢数要求,保证梁的整体性,图纸上不需要标注.
6、梁的侧面有时需要增加构造筋,抗扭钢筋等等,集中标注必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