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的名称

白族服饰的名称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服饰独具特色。
白族服饰以亮丽的色彩和纯朴的质感为主要特征,其中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锦缎襟洛
锦缎襟洛是表现白族文化的代表性服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精美的绣花,集陈旧、花绿、抽花、刺绣等多种工艺于一身。
锦缎襟洛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需要许多工匠参与,被誉为“白族绣花艺术的杰作。
”
2.花绸麻条裙
花绸麻条裙是白族妇女日常着装的一种传统服饰。
它的特点在于材质轻盈,颜色鲜艳,花纹多样,能够展现出女性的雅致和娇美。
花绸麻条裙的制作采用手工织造和印花的工艺,让其更显得凝重和华美。
3.洛川墨色长袍
洛川墨色长袍是白族男性传统服饰之一,其色泽深沉、亲肤柔软、通风透气,能保护人体免受寒冷侵袭。
洛川墨色长袍多数使用麻棉、羊绒、兔毛等天然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温度适应性和舒适性。
4.撮糯婆
撮糯婆是白族女性结婚时穿的传统礼服。
它的特点在于以底布上的绣花装饰为主,色彩绚丽,形状美观,让女性看起来更显妩媚和高贵。
撮糯婆的制作需要细致的手工绣花和缝合,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技艺。
5.丝织腰巾
丝织腰巾是白族男性和女性日常着装中的重要部分。
它以丝质为主要材料,具有柔软、触感舒适的特点,不仅实用还透露出民族文化的韵味。
丝织腰巾的色彩以青、黄、白、黑等颜色为主,是白族男女的必备之物。
以上就是白族传统服饰的一些代表性名称和特点,不同的服饰有不同的材质和工艺,但其共同之处在于体现了白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个人礼仪】白族男子服饰有什么

白族男子服饰有什么白族男子服饰之头饰白族男子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
不同地区的白族男子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
大理的男子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
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
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
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
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
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
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
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
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
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要得俏,一身孝”。
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男子服饰之族标白族男服饰主要以无或小领襟旁扣内衣及胯或及膝;年青者多以白、浅蓝、雅布色。
随着年龄的偏高、色调逐渐加深;偏于蓝色、黑色等色调。
外罩为灯芯绒领褂,年少者及腹;年长者稍长点。
腰上系有绣花腰带,围腰重下摆和飘带,下着浅色扭裆宽脚裤,脚穿牛皮底的绣花鞋或绣花凉布鞋。
包头多以挑花印染的方巾或色彩艳丽的毛巾制成。
发辫盘于其上,年老者则夹于头后。
成年者耳、手上多有饰物,胸前常挂银质三须、五须。
而新娘服较为特别,头戴由上百个五颜六色的小绒球制成的帽子,身穿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的衣服,想必人是借用吉大利之意吧。
白族男服饰:多为白色对襟上衣,钮扣大多九至十个,外罩是黑领褂或羊皮领褂,下身也是扭档宽管裤,脚穿剪子口的牛皮底鞋;头戴白色或浅蓝色的圆形大包头。
不可忽视的是族标的作用。
不仅表现在不同的传统服饰上,而且在同一白族支系的内部其各支系的服饰也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支系特点。
白族服饰制作工艺

白族服饰制作工艺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市等地。
白族是一个富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民族,他们的服饰制作工艺也十分独特。
白族的服饰以其细腻、精巧和华丽而闻名于世。
白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面料的选择、图案的绣制、服饰的裁剪和装饰的添加等方面。
在面料的选择上,白族服饰常常选用丝绸、棉布和云南特有的布料作为面料。
这些面料质地轻盈柔软,适合制作华丽的服饰,同时也非常舒适。
在图案的绣制上,白族服饰采用了独特的绣花技艺。
白族绣花工艺以细腻、精致和华丽而著称。
在服饰上,常见的图案有花鸟、动物、云彩和古代神话等,这些图案都是由白族绣娘们用针线一针一线绣制而成的。
在服饰的裁剪上,白族服饰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服饰的贴合度。
白族服饰常常采用宽松的裁剪,以突出身体的曲线美。
同时,服饰上还会加入一些褶皱和荷叶边等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
在装饰的添加上,白族服饰常常使用珠子、绣线、丝带等装饰品。
这些装饰品可以用来点缀服饰,增加服饰的华丽程度。
珠子常常用来装饰领口、袖口和裙摆等部位,绣线和丝带则可以用来绣制图案或打结,增加服饰的精致感。
白族服饰制作工艺的精湛和独特,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的热爱。
白族服饰不仅是白族人民的身份象征,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白族服饰制作工艺以其精致、华丽和独特而闻名于世。
从面料的选择到图案的绣制,再到服饰的裁剪和装饰的添加,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细致制作。
白族服饰不仅展示了白族人民的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对白族服饰制作工艺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白族的服饰的名字

白族的服饰的名字
白族服饰
一、男性服饰
1、古袍:古袍是白族男子礼节服装,一般为黑色长袍,前开襟,袖穗多为白色条纹织锦。
2、明月装:明月装是男子节日服饰,袍子布料偏厚,围绕一条裙边一部分围巾。
领口前披绣缎带,袖口镶宝石带子。
3、袈裟:袈裟又称礼绅,是白族男子婚事服饰,橙色长袍,胸口有一宝珠作饰,前襟多饰有龙凤绣纹,袖口到腰间绣着一条腰带。
4、披肩:披肩也是白族男子礼节服装,一般用棕色或灰色毛料制成,穿披肩时左右各披一小巾,前面用宝石钮扣。
二、女性服饰
1、瓜子绒:瓜子绒是白族妇女的得意服装,一般用蓝色布料,特点是弦绣纹格,分为上裳(西洋长袍)和小短袄,穿搭时将上裳裹腰。
2、泰迈:泰迈是白族妇女节日服装,一般用黑色或蓝色布料,分为上衣(宽版会髻)和下裳(格子裤),有绣凤针线装饰,穿搭时头戴彩色绣面布巾。
3、洒绒:洒绒是白族妇女的休闲服装,一般用灰色、暗青色等布料,小巾用白色丝绒,有细条纹和绣花装饰,穿搭时头戴红色披肩。
4、香包:香包是白族妇女的婚事服装,布料一般用绿色、浅紫色等,有绣兰色装饰,上衣配紧身大褂,手缝用青色线衔接。
白族的服饰名称

白族的服饰名称
作为中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的白族,其服装也是独树一帜。
白族的服装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
让我们来看看白族的服饰名称,它们分别是哪些?
白族服装以红、黑、蓝、白四色为主,但每种颜色都有着它独特的设计理念,传承了白族人民的天赋和生活经验。
白族男子多穿黑色长袍,称为“黑线绸”,袖子用白针绣设计,上衣多穿黑色或蓝色棉衣,后背上挂有金银绣花。
女子多穿戴红色衣裳,可分为“红线绸”、“红裙”和“红披风”。
红裙圆裙外形,边沿上饰以金丝和壮丽的绣花,红披风多长袍的形状,袖子上分布有钩心、银边珍珠等装饰。
除了上述几种典型红色服装外,还有白色棉衣和红绸大褂、单马褂、二马褂以及绣饰许多大褂,白族男女均可穿着。
此外,白族服装还有一种特殊的佩饰,即以竹子和藤蔓编制的“蒙眼带”,男子带蒙眼缠腰,女子则佩戴蒙眼缠头。
这是白族民族定制的服饰,俗称“魂系”,佩戴蒙眼带的人除了在神圣的仪式或重要场合外,有时也被当做普通服装的一部分研究和穿着。
在白族的服装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品,也就是“腰铃”。
白族男子多佩戴白色的“腰铃”,而白族女子则佩戴彩色的“腰铃”,以表示年龄等社会地位。
“腰铃”通常由珠串、银或金饰品组成,每次穿着都会使人十分醒目,令人印象深刻。
以上就是白族的服饰名称,从黑色长袍、红色衣裳、白色棉衣到腰铃,细节丰富多彩,完美反映出白族民间传统服装的魅力所在。
服
装的每一部分,都让人们看到白族民族的独特文化。
白族服饰文化总结

白族服饰文化总结导言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滇西傣族自治州等地。
白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白族的服饰文化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
一、白族服饰的历史白族的历史悠久,包括服饰文化的历史也极为丰富。
早在唐代,白族的服饰就已经开始形成。
在宋代,由于白族地区的繁荣和交流,白族服饰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白族的服饰文化达到了巅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白族服饰的特点1.色彩鲜艳:白族的服饰以色彩鲜明著称,常见的颜色有红色、蓝色、黄色等。
这些鲜艳的色彩代表了白族人民开朗、热情的性格特点。
2.刺绣工艺:白族的服饰以精湛的刺绣工艺著称。
白族妇女在平时就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刺绣,将各种花卉、鸟兽等图案刺绣在服饰上,使得服饰更加华丽、精美。
3.流苏和银饰:白族的服饰常常搭配流苏和银饰,使得服饰更加典雅华贵。
流苏的运用使得服饰在行走时具有优美的动感;银饰的使用则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4.民族特色: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往往可以从服饰上看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先的崇敬。
三、白族男女服饰的区别在白族的服饰文化中,男女的服饰有着明显的区别。
1.男性服饰:白族男性的服饰主要包括长袍、长裤等。
长袍的样式较为简单,常以黑色为主,腰部则采用大腰带束腰。
配饰方面,男性常戴帽子和挂饰,如红包、饰带等。
2.女性服饰:白族女性的服饰更加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上装、下装、围腰等。
上装常使用对襟、交领等设计,下装常为宽松的裙子。
女性还会佩戴发饰、项链、手镯等装饰品,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四、白族服饰的现代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白族的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进行现代传承。
如今,白族的服饰文化已经走出了大理,走向了全国乃至全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白族的服饰文化,使得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白族服饰特征

白族服饰特征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部分地区。
白族的服饰特征独特而丰富多样,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以下将从颜色、面料、款式和配饰四个方面介绍白族服饰的特征。
一、颜色白族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运用。
他们喜欢用鲜明的、饱和度高的颜色,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这些鲜艳的颜色能够增添服饰的亮度,烘托出白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二、面料白族服饰的面料多样且精美。
他们常使用的面料有丝绸、棉布、麻布等。
丝绸是白族服饰中常见的面料,其光泽和质感能够展现出服饰的华丽和高贵。
而棉布和麻布则更加适合夏季穿着,轻薄透气,给人一种清凉舒适的感觉。
三、款式白族服饰的款式独特而富有特色。
男性常穿的传统服装有白色长袍和黑色裤子,袍子上有精美的刺绣图案。
而女性的服装则更加多样化,有长袍、褂子、裙子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族女子的“花褂”,它是一种宽松的上衣,上面镶嵌着五彩缤纷的花纹,给人一种艳丽的感觉。
四、配饰白族服饰的配饰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点缀和装饰的作用。
女性常佩戴银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其中,白族的银饰工艺非常精湛,常常镶嵌着宝石或珍珠,给人一种高贵和华丽的感觉。
此外,男性和女性都会佩戴白色头巾,这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
总结起来,白族服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颜色、面料、款式和配饰四个方面。
他们喜欢用鲜明的颜色和精美的面料,展现出服饰的独特魅力。
而款式上则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有古朴典雅的长袍,也有色彩斑斓的花褂。
配饰方面,白族人民尤其喜欢佩戴银饰和白色头巾,展现出他们的高贵和传统文化。
白族服饰的特征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这些独特的服饰特征成为了白族人民的骄傲和标志,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白族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希望通过更多的了解和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和喜爱白族服饰的独特魅力。
白族人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
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
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
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
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
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
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寿鞋: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
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
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
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
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
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
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
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
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族服饰
巍巍苍山揽云梢,逾逾洱海碧怀抱,更胜人间虞美色,白族姑娘捧酒邀。
下关风抚上关花,百色交艳耳边恰,巧手针得绣球落,茉莉羞下倚人家。
——题记
白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远的少数民族,他们活跃在中国西南边疆,传承着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依稀得带着白族人民的特色文化。
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白族姑娘,说起我的家乡,自然是千言万语说不完。
正因为我是一个姑娘,正所谓爱美之心,姑娘有之,又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下我们白族的服装。
我们白族人崇尚白色,就像茉莉花一样,清香飘然。
因此做衣服也是一样,服装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当然,十里不同天,在我们大理周围,男子们一般缠上白色或者蓝色的包头,上身穿上白色对襟衣,披上黑领褂,而下身呢,配上蓝色或者黑色长裤,远远看时,正如一匹白马,悄然而来。
而我们女子呢,一般多用绣花布或者彩色毛巾缠头,上衣也依旧是白色亦或是浅蓝色,配上黑丝绒领褂,当然女子们也自然少不了一个对红坎肩,右边衬结纽处挂上三须”、“五须”银饰,纤细的腰上系上绣花短围腰,而下身配上蓝色宽裤,三寸金莲蹬上绣花鞋。
回眸一笑,宛如仙子下凡一般,阿哥们经常笑着问:阿妹可是从天上而来?
而白族少女的头饰,便是最浪漫的地方,上面还蕴含着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风花雪月。
想必一定有人不解,这个谜底就在白族少女的帽子上,垂下的惠子就是我们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就是我们上关的花,而帽顶呢,象征着我们巍巍苍山上的皑皑白雪,而帽子弯弯的形状的就象征着我们幽幽洱海上的皎洁皓月。
而头发也是有讲究的,已婚者挽髻,未婚的女子呢,就把头发梳成辫子垂下来亦或是盘在上面,然后缠上绣花、印花或者彩色头巾的包头。
既能显得我们已婚女子的贤良淑德,又能显得我们未婚女子待嫁闺中的微微羞涩。
是不是很美呢?更有诗曰: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
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
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其实我们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色彩对比强烈而协调,色彩鲜艳而又不俗气。
白色的素雅与红色的艳丽形成对比,正因为白有红而显得不那么平淡,而恰恰又是红因为有了白而不显得那么艳俗。
就如电影《五朵金花》里的阿鹏哥穿的一般,深浅协调搭配,给人一种明快大方的感觉。
古时候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大理国“国王服白毡,正妻服早霞,早霞者,白色也。
”而我们白族人的审美呢,夹杂着理性祥和儒雅,正如苍山洱海一般的景色相衬迎。
而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
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而白族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像各种神话剧里的仙子一样的飘带,而飘带呢,是白族挑花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
系围腰头的带子。
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
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
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
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
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
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而我们白族的帽子呢,也是有讲究的,就像我们小孩子戴着的帽子,叫童帽。
童帽呢是一种服饰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
男女幼童头饰。
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
均以彩绣装饰。
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
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
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而我们成年了的女子戴着的头巾,则别有一番风味。
白族头巾呢,是方形的,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
按工艺可分为四类:挑花头巾。
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
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
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
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绣头巾。
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
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
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
用白布以靛蓝扎染。
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
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
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
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
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
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当然,我们所有的头饰呢,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
“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
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
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
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
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
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男子头饰简单。
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
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
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
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
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最后呢,我们白族的绣鞋也是一种标新立异的美。
它是一种刺绣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
主要有三类: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
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
以鞋体象木船得名。
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
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
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
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
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
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
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
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
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
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
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
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总的来说呢,我们白族的服饰大多为深浅结合,颜色艳丽却不显得缭乱,给人一种大方自然的感觉。
听完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白族的服饰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是不是很想来我们云南好好亲身体验下我们妙趣横生的生活呢。
我代表我们白族人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