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文化
【个人礼仪】白族男子服饰有什么

白族男子服饰有什么白族男子服饰之头饰白族男子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
不同地区的白族男子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
大理的男子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
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
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
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
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
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
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
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
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
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要得俏,一身孝”。
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男子服饰之族标白族男服饰主要以无或小领襟旁扣内衣及胯或及膝;年青者多以白、浅蓝、雅布色。
随着年龄的偏高、色调逐渐加深;偏于蓝色、黑色等色调。
外罩为灯芯绒领褂,年少者及腹;年长者稍长点。
腰上系有绣花腰带,围腰重下摆和飘带,下着浅色扭裆宽脚裤,脚穿牛皮底的绣花鞋或绣花凉布鞋。
包头多以挑花印染的方巾或色彩艳丽的毛巾制成。
发辫盘于其上,年老者则夹于头后。
成年者耳、手上多有饰物,胸前常挂银质三须、五须。
而新娘服较为特别,头戴由上百个五颜六色的小绒球制成的帽子,身穿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的衣服,想必人是借用吉大利之意吧。
白族男服饰:多为白色对襟上衣,钮扣大多九至十个,外罩是黑领褂或羊皮领褂,下身也是扭档宽管裤,脚穿剪子口的牛皮底鞋;头戴白色或浅蓝色的圆形大包头。
不可忽视的是族标的作用。
不仅表现在不同的传统服饰上,而且在同一白族支系的内部其各支系的服饰也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支系特点。
白族的风俗简介

白族的风俗简介1. 引言白族是中国数百个民族中的一个,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白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风俗。
本文将对白族的风俗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独特的民族。
2. 服饰白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而独特。
男性白族人通常穿着白色或黑色的长袍,腰间束一条色彩鲜艳的布带,戴着百花帽。
女性则穿着绣满花纹的长袍,而且头戴花冠和银饰,非常华美。
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婚嫁习俗白族的婚嫁习俗很独特,尤其是婚礼。
在传统的白族婚礼中,新郎要提前穿越一段“灶门”,意为离开父母的家庭,迎接新的生活。
婚礼上,新娘要穿上传统的婚纱,并戴上百花冠,由新郎亲自为新娘戴上。
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神圣而重要的,所以他们十分重视婚姻仪式。
4. 舞蹈白族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白族舞蹈通常是一种高度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表演形式。
白族舞蹈动作流畅,优美而富有力量感。
舞蹈中大量运用了手臂的动作,并强调身姿的协调与舞者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白族的舞蹈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也是他们艺术才能的体现。
5. 民间音乐白族的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多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善于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如竹琴、芦笙、弦子等等。
白族人民通过音乐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和交流,民间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白族的音乐也被用于庆典、祭祀等重要仪式,是白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节日庆典白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三月街”节和“火把节”。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庆祝时间通常在农历三月。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举行游街游艺和各种民俗表演。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人们手持火把绕行街道,祈求好运和祝福。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丰富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7. 饮食文化白族人喜好辛辣的食物,他们的饮食文化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的服饰的名字

白族的服饰的名字
白族服饰
一、男性服饰
1、古袍:古袍是白族男子礼节服装,一般为黑色长袍,前开襟,袖穗多为白色条纹织锦。
2、明月装:明月装是男子节日服饰,袍子布料偏厚,围绕一条裙边一部分围巾。
领口前披绣缎带,袖口镶宝石带子。
3、袈裟:袈裟又称礼绅,是白族男子婚事服饰,橙色长袍,胸口有一宝珠作饰,前襟多饰有龙凤绣纹,袖口到腰间绣着一条腰带。
4、披肩:披肩也是白族男子礼节服装,一般用棕色或灰色毛料制成,穿披肩时左右各披一小巾,前面用宝石钮扣。
二、女性服饰
1、瓜子绒:瓜子绒是白族妇女的得意服装,一般用蓝色布料,特点是弦绣纹格,分为上裳(西洋长袍)和小短袄,穿搭时将上裳裹腰。
2、泰迈:泰迈是白族妇女节日服装,一般用黑色或蓝色布料,分为上衣(宽版会髻)和下裳(格子裤),有绣凤针线装饰,穿搭时头戴彩色绣面布巾。
3、洒绒:洒绒是白族妇女的休闲服装,一般用灰色、暗青色等布料,小巾用白色丝绒,有细条纹和绣花装饰,穿搭时头戴红色披肩。
4、香包:香包是白族妇女的婚事服装,布料一般用绿色、浅紫色等,有绣兰色装饰,上衣配紧身大褂,手缝用青色线衔接。
白族的服饰名称

白族的服饰名称
作为中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的白族,其服装也是独树一帜。
白族的服装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
让我们来看看白族的服饰名称,它们分别是哪些?
白族服装以红、黑、蓝、白四色为主,但每种颜色都有着它独特的设计理念,传承了白族人民的天赋和生活经验。
白族男子多穿黑色长袍,称为“黑线绸”,袖子用白针绣设计,上衣多穿黑色或蓝色棉衣,后背上挂有金银绣花。
女子多穿戴红色衣裳,可分为“红线绸”、“红裙”和“红披风”。
红裙圆裙外形,边沿上饰以金丝和壮丽的绣花,红披风多长袍的形状,袖子上分布有钩心、银边珍珠等装饰。
除了上述几种典型红色服装外,还有白色棉衣和红绸大褂、单马褂、二马褂以及绣饰许多大褂,白族男女均可穿着。
此外,白族服装还有一种特殊的佩饰,即以竹子和藤蔓编制的“蒙眼带”,男子带蒙眼缠腰,女子则佩戴蒙眼缠头。
这是白族民族定制的服饰,俗称“魂系”,佩戴蒙眼带的人除了在神圣的仪式或重要场合外,有时也被当做普通服装的一部分研究和穿着。
在白族的服装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品,也就是“腰铃”。
白族男子多佩戴白色的“腰铃”,而白族女子则佩戴彩色的“腰铃”,以表示年龄等社会地位。
“腰铃”通常由珠串、银或金饰品组成,每次穿着都会使人十分醒目,令人印象深刻。
以上就是白族的服饰名称,从黑色长袍、红色衣裳、白色棉衣到腰铃,细节丰富多彩,完美反映出白族民间传统服装的魅力所在。
服
装的每一部分,都让人们看到白族民族的独特文化。
白族服饰文化总结

白族服饰文化总结导言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滇西傣族自治州等地。
白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白族的服饰文化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
一、白族服饰的历史白族的历史悠久,包括服饰文化的历史也极为丰富。
早在唐代,白族的服饰就已经开始形成。
在宋代,由于白族地区的繁荣和交流,白族服饰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白族的服饰文化达到了巅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白族服饰的特点1.色彩鲜艳:白族的服饰以色彩鲜明著称,常见的颜色有红色、蓝色、黄色等。
这些鲜艳的色彩代表了白族人民开朗、热情的性格特点。
2.刺绣工艺:白族的服饰以精湛的刺绣工艺著称。
白族妇女在平时就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刺绣,将各种花卉、鸟兽等图案刺绣在服饰上,使得服饰更加华丽、精美。
3.流苏和银饰:白族的服饰常常搭配流苏和银饰,使得服饰更加典雅华贵。
流苏的运用使得服饰在行走时具有优美的动感;银饰的使用则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4.民族特色: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往往可以从服饰上看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先的崇敬。
三、白族男女服饰的区别在白族的服饰文化中,男女的服饰有着明显的区别。
1.男性服饰:白族男性的服饰主要包括长袍、长裤等。
长袍的样式较为简单,常以黑色为主,腰部则采用大腰带束腰。
配饰方面,男性常戴帽子和挂饰,如红包、饰带等。
2.女性服饰:白族女性的服饰更加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上装、下装、围腰等。
上装常使用对襟、交领等设计,下装常为宽松的裙子。
女性还会佩戴发饰、项链、手镯等装饰品,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四、白族服饰的现代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白族的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进行现代传承。
如今,白族的服饰文化已经走出了大理,走向了全国乃至全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白族的服饰文化,使得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白族的风俗服饰有什么

白族的风俗服饰有什么白族的风俗服饰有什么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下面是编为你搜集到的白族的风俗服饰的内容,欢迎阅读。
白族的风俗服饰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
绣荷包是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
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
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
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手巧的标志。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
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白族的礼仪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
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
白族喜欢敬茶待客,同样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
白族的节庆白族三月街民族节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闻名遐尔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
白族服饰特征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2白族简介这些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白族服饰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
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
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
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
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
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
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
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白族服饰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
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周围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关系, 它像穿在身上的史书, 绣在身上的表情, 成为民族的标志, 传统文化的象征。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物化形式, 是一种文化符号, 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劳动成果, 它随着白族历史的发展, 历经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它凝聚着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种种文化心态。
其中的每一绣件、每一纹样都反映出白族人民质朴的审美思想与深层的生活哲理。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据考古资料证明, 早在四千多年前, 白族先民就开始在洱海区域繁衍生息。
从大理苍山、剑川海门口、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石质和陶制纺轮和骨质、角质的针具, 骨锥、穿孔蚌壳等文物, 证实纺织物已经出现, 人们已经懂得纺线织布, 缝制衣服, 并用蚌壳等物作为装饰。
但此时的服饰非常简单、粗糙。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只着上衣,均不着裤。
男女皆有发髻, 并有一定的装饰。
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
唐初时期,洱海地区的丝织业并不发达,此时的服饰还只是蔽体遮羞、防寒保暖而已。
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以兽皮为衣,部分着粗布衣,但都不穿鞋。
《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
”“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
贵者以绫锦为裙襦”。
“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
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
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
”“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
“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
而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丝纺手工业发达, 织料精细的产品增加,刺绣也十分出色,此时的衣物有织、有染、有绘、有绣,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地区纺织业和工艺美术蓬勃向前发展的显著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 。 洱海边的渔民煮鱼时, 特别是烹煮当地称为 “油鱼”等肥美鱼儿 时,一般都不用油煎。 他们舀来洱海之水, 待锅内水沸时,放入 鲜鱼,再搁上浓重的 辣椒粉和花椒粉,其 味鲜美麻辣。
资料搜集: 资料整理:
PPT制作: 讲解:
谢谢!
节日
•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 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除此之外,白族 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 春节。
三月街
• 又名“观音市”,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 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 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 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 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 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 会。
三道茶
• 第一道茶叫“苦茶”,是由主人在白族人 堂屋里一年四季不灭的火塘上用小陶罐烧 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 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 •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特产乳扇、 核桃仁和红糖为佐料,冲入清淡的用大理 名茶“感通茶”煎制的茶水制作而成。 •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是用蜂蜜加少许花 椒、姜、桂皮为作料,冲“苍山雪绿茶” 煎制而成。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
开幕式
赛马
火把节
• 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 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 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 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 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饮食
• 白族日常饮食以一日三餐为主,农忙或节 庆用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 •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 景食品。
男子服饰
•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 白色对襟衣,外套黑 领褂,或数件皮质、 绸缎领褂,俗称“三 滴水”,腰系皮带或 绣花兜肚,下着蓝色 或黑色长裤。
女子服饰
•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 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 红坎肩,或浅色蓝上 衣,外套黑丝绒领褂, 腰系绣花短围腰,下 着蓝色宽裤,足穿绣 花“百节鞋”。
清爽、可口的佳肴
雕梅
• 产于洱源县的雕梅,制作时先用石灰水将 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后,用小刀在梅向上 雕刻连续曲折的花纹,并小心挤出梅核, 使其中空若缕,压扁后其状似一朵朵盛开 的菊花。这时,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红糖 浸渍。几个月后开瓶取出,雕梅色泽金黄, 清香四溢,是洱源县出产的上乘果品。
雕梅
雕梅扣肉
乳扇
• 洱源邓川坝,土地肥沃,水草丰美,这里 的农家素有饲养乳牛的传统。当地出产的, 为远近驰名的特产。制乳扇时,先将鲜牛 奶发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锅内加热至60℃ 一70℃,随即倾入鲜牛奶,并用竹筷轻轻 搅动,使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渐渐凝结 成絮状,再用竹筷摊成薄片,晾在竹架上 风干而成。
香甜可口的乳扇
雕刻与壁画
婚俗
•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 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 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 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 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
“掐”新娘
拜客
请客吃饭
• 八大碗由千张肉,粉蒸肉,酥肉,拼盘,煮白扁 豆,煮竹笋,煮粉条,红烧肉组成。
白族服饰文化
主要内容
白族简介 民族服饰文化
一般服饰 特殊服饰
艺术文化
大本曲 扎染 雕刻
风俗习惯
婚俗 节日 饮食
白族简介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 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 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 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 地亦有分布。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 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 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 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 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 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婚礼服饰
老年人服饰
儿童服饰
艺术文化
大本曲
• 白族大本曲是流传于 中国境内的一种白族 民间特有的说唱艺术, 在白族民间,经过数 百年的演出发展,深 深扎根于白族生活之 中,在白族人民精神 生活领域中起到很重 要作用,寓教于娱乐 之中是白族大本曲的 艺术魅力。
霸王鞭
• 霸王鞭充满着喜庆欢乐的 气氛。 舞蹈既刚毅矫健又 婀娜多姿。舞蹈热情、开 朗、豪放、潇洒,情绪高 昂时,舞蹈随着音乐节奏 变快,动作亦更加奔放热 烈。 舞蹈霸王鞭具有祈福 的意义。大理的重要节日 一般都少不了霸王鞭,例 如火把节,绕三灵,三月 街等。
扎染
•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 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 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 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 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 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 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 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 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 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大理草帽
• 大理草帽编制是大理 地区白族群众一项传 统手工艺。据传南诏 时期太和城附近就曾 有过草帽街,现今大 理市七里桥太和村内 仍有此街名。
一般服饰
“苍山绿,洱海清, 月亮白,山茶红,风摆 杨柳枝,白雪映霞红”, 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 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 真实写照。白族服饰最 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 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 绣精美,有镶边花饰, 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 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 度才能。
民族服饰文化
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的衣服最 大为尊贵。白族服饰,美观大方,朴实、 健美,这样的服饰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审 美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苦、二甜、三回味
生皮
• 生皮乃是宰杀农家用粮食自然喂养的肥猪 后,用干皮黄肉香,取其精肉切细,在配 之以精心调配的酸辣蘸水而成的一道美味 佳肴。故生皮不仅有皮,更多的是生肉。 此菜不仅原汁原味,而且粗狂豪放,很符 合大理人民的性格,故历千年而不衰,且 越来越受到推崇绿色健康食品的现代人的 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