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服饰文化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白族服饰文化总结

白族服饰文化总结

白族服饰文化总结导言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滇西傣族自治州等地。

白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白族的服饰文化进行总结,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

一、白族服饰的历史白族的历史悠久,包括服饰文化的历史也极为丰富。

早在唐代,白族的服饰就已经开始形成。

在宋代,由于白族地区的繁荣和交流,白族服饰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明清时期,白族的服饰文化达到了巅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白族服饰的特点1.色彩鲜艳:白族的服饰以色彩鲜明著称,常见的颜色有红色、蓝色、黄色等。

这些鲜艳的色彩代表了白族人民开朗、热情的性格特点。

2.刺绣工艺:白族的服饰以精湛的刺绣工艺著称。

白族妇女在平时就会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刺绣,将各种花卉、鸟兽等图案刺绣在服饰上,使得服饰更加华丽、精美。

3.流苏和银饰:白族的服饰常常搭配流苏和银饰,使得服饰更加典雅华贵。

流苏的运用使得服饰在行走时具有优美的动感;银饰的使用则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4.民族特色: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往往可以从服饰上看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祖先的崇敬。

三、白族男女服饰的区别在白族的服饰文化中,男女的服饰有着明显的区别。

1.男性服饰:白族男性的服饰主要包括长袍、长裤等。

长袍的样式较为简单,常以黑色为主,腰部则采用大腰带束腰。

配饰方面,男性常戴帽子和挂饰,如红包、饰带等。

2.女性服饰:白族女性的服饰更加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上装、下装、围腰等。

上装常使用对襟、交领等设计,下装常为宽松的裙子。

女性还会佩戴发饰、项链、手镯等装饰品,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品味。

四、白族服饰的现代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白族的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进行现代传承。

如今,白族的服饰文化已经走出了大理,走向了全国乃至全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白族的服饰文化,使得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市。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白族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下面将对白族的文化进行调研并详细介绍。

一、语言和文字白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文字系统中包含了白文和摩梭文两种文字。

白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简化形式,而摩梭文则是一种表音文字。

白族传统上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文化和知识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白族的口头传统,由学者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用于书写白文。

二、宗教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三种:波门教、基督教和本土民间信仰。

波门教是白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原始的自然力量和神灵。

基督教则是在19世纪初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深受部分白族人民的拥护和信仰。

本土民间信仰则是一种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宗教形式,包括祭祀和拜神等仪式。

三、民俗与节日白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节日,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月三节、三月八节、火把节、傩舞节等。

三月三节是白族人民传统的节日,节日的活动包括祭神、唱山歌、跳跳火等。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三月十五举行,白族人民手持火把,在夜晚燃烧和舞动火把,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傩舞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会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及祭祀活动。

四、传统服饰和手工艺白族传统服饰以“白衣”为主,男女都穿白衣,有“白衣白裤、白袍白鞋”的说法。

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剪纸、木雕等。

白族的刺绣工艺精美细腻,以白色为主色调,具有独特的图案和风格。

剪纸是白族人民在节日和婚嫁等场合常常进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精美的剪纸常常用于装饰和送礼。

木雕也是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五、民间音乐和舞蹈白族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白族的民歌多以爱情、自然、劳动等为主题,旋律优美,歌词含义深刻。

白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多样,有傣族舞、燕子舞、折手舞等。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多以纯白色的服装为主,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

云南白族调研报告

云南白族调研报告

云南白族服饰考察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

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贵州的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

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白族姑娘头上带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大理白族人生礼仪服饰初探——以洱海地区白族为例

大理白族人生礼仪服饰初探——以洱海地区白族为例

大理白族人生礼仪服饰初探——以洱海地区白族为例文/王柯,冯玲玲【摘要】摘要: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是大理洱海地区白族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阶段的礼仪服饰构成了白族人生礼仪服饰的主体,同时又各有侧重,诞生礼服饰注重对生命本源的尊重及种族繁衍的渴望,成年礼服饰具有较强的性别暗示寓意,婚礼服饰色彩鲜艳,象征着更为强烈的责任意识,丧礼服饰作为对逝者最后的礼敬,深含着后人的哀思与心灵寄托。

【期刊名称】服饰导刊【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关键词】白族;人生礼仪;服饰洱海地区地处苍山北麓、洱海之滨,是云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处于云南省大理州中心区域。

它也是“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的十字交叉路口,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白族的主要生活聚居地区。

“白族先民,史称‘滇僰’、‘僰人’,……是先秦时期分布于中国西南的氐羌族群的一支。

”[1]大理白族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历史上南诏、大理国都是以白族先民为核心或者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也深受内地汉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明清时期的“军屯”政策,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流官体制,也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政策,使得内地汉文化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影响。

汉族儒学之“礼”包括人生礼仪等在内深刻地影响着大理白族,但其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所谓人生礼仪,主要是指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生命,在其从生到死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地位、扮演角色而形成的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及仪式,主要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四种最主要的阶段性礼仪组成。

白族传统人生礼仪是白族文化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习俗。

1 “诞生礼”中的白族婴儿服饰由于洱海地区在中国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这一地区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洱海地区各族人民也都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直接和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众多,族群延续也受到很大挑战,因此,新生命的诞生与族群的繁衍是本族人民极为重视的民族发展问题。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研究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研究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研究大理洱源凤羽是白族的传统服饰,是中国白族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羽是指白族妇女头饰的一种,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象征着白族女性的婚姻和家庭幸福,也是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研究不仅关注其造型和工艺,还涉及到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凤羽的制作和佩戴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白族文化的源头。

据传,白族始祖神蓝朐西在传说中曾佩戴着凤羽来到大地上。

凤羽在白族文化中具有神圣的意义,也是祭祀和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凤羽的造型主要由稻秧的形状构成,象征着丰收和富饶。

稻秧用鸟羽打造,颜色多为红色和白色,形似凤凰的羽毛,寓意着美好和幸福。

凤羽臂章用鸟羽和金属配饰做成,固定在袖口上,起到增加服饰的装饰效果。

凤羽的刺绣工艺是其特点之一,也是白族女性手工艺的重要展示。

凤羽的刺绣技艺继承自古代的绣花技艺,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图案的细致。

刺绣的图案多是花草、鸟兽和纹饰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刺绣采用彩线和金线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凤羽更加华丽和精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服饰文化的多样化,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逐渐趋于消失。

近年来,随着对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工作的加强,凤羽再次受到关注和重视。

有人开始重新学习制作凤羽,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研究对于了解白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凤羽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为保护和传承白族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挖掘凤羽的商业价值,可以为当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凤羽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云南大理白族服饰的建档研究

云南大理白族服饰的建档研究

云南大理白族服饰的建档研究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吴远琳1崔蕾蕾1赵丹丹1【摘要】民族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白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不但保存了本民族传统服饰的精粹,而且还以极大的包容心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本民族传统服饰创新与发展。

然而在众多强势文化的影响下,白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将从白族服饰的现状、建档及传承进行研究,为民族服饰的建档和传承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白族服饰 建档 传承1 云南大理白族服饰现状云南大理白族服饰在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到今天,民族文化逐渐趋向多样化、时代化发展。

早在四千多年前, 云南大理白族的先民们已经学会了纺线织布和缝制衣服,而在青铜时代,先民们不分男女,都穿着对襟无领外衣,白族不分男女都缠有发髻, 与此同时在发髻上都有一些装饰,唐初, 云南大理白族有关丝质手工业日渐兴起,白族女性都穿着粗绸子所制成的裙衫,头上盘髻,并且赤脚,衣服上开始出现刺绣等装饰,在南诏时期,大理白族男性普遍披毡, 穿着对襟衣服, 系腰带, 头上挽髻,并且戴头囊,赤脚;大理白族女子普遍穿短衣裙子, 上衣有披锦方幅作为装饰,头上挽髻, 发髻上和耳朵上大多以珍珠、金、贝、琥珀作装饰,女子服饰颜色以红色和紫色为贵,期中虎皮显得最尊贵,当时的官宦人家喜欢穿绫锦制成的衣服,显得非常华丽,当时的大理白族,无论官民,都注重服饰的色调与装饰的协调与出彩, 所以与之相对应的,服饰的彩染, 刺绣较多,到了元朝时时期,大理白族的服饰和南诏时期的非常相似,而从明代以来,大理白族服饰受到汉族的影响, 汉化越来越严重,直到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今时代,大理白族的服饰既保持了自身传统的文化基础,又融合了现代潮流的因素,使白族服饰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使更多人群易于接受,笔者归纳白族服饰现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1 发展趋向汉化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力量与文化的带动者,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理白族地区也相应得到快速发展,白族服饰也呈现出汉化趋势。

关于白族穿着的研究报告

关于白族穿着的研究报告

关于白族穿着的研究报告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服装风格,穿着一直是研究者们感兴趣的重点之一。

本篇研究报告将主要介绍白族穿着的历史、特点以及其对白族文化的意义。

白族的穿着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

在长期发展中,白族服装形式丰富多样,有节日礼仪服、日常服以及特殊场合服装等。

白族女性通常穿着亮丽多彩的裙子,颜色鲜艳,搭配手工编织的腰带。

男性则以白色长袍为主,面料讲究,做工精细。

白族服装有着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色彩饱和度高,白族人民钟爱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这种色彩搭配给人以活力和热情的感觉。

其次是纹样繁多,白族服装上经常出现红、蓝、黄等色彩的花纹,这些花纹代表着吉祥、美好的寓意。

再次是手工艺精湛,白族服装上常出现刺绣、织锦等工艺,这体现了白族人民对于美的追求和手工艺的传承。

白族的服装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白族服装是他们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

在白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上,人们会穿着传统的白族服装,这不仅能展示自己的身份,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其次,白族服装是他们身份认同的象征。

白族人民对服装的挑选和制作非常讲究,传统的白族服装让他们感到自豪,也让他们在群体中得到认可。

此外,白族服装也是一种艺术表达。

服装上的花纹和图案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代表着白族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白族服装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时尚潮流的影响使得传统的白族服装受到冲击,许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现代化的服装。

此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也给手工艺人带来了压力,传统的刺绣和织锦技艺逐渐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白族服装文化,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同时也需要尊重个体选择,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更多可能性。

综上所述,白族的服装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并在白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白族服装是他们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也是艺术表达的方式。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服饰文化实践单位:大理学院古城校区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11级通信工程本科班实践时间:2012年11月-2012年12月一、实践目的: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边疆的风俗文化。

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

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

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

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次实践活动为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同学通过张雅老师的号召展开,本小组的人员有王渊,方瑞,刘柳,丁魏魏,焦媛,谷贤贤,刘蓉,杨玺成。

在本次实践中,要求首先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源,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经历的变迁,及白族人民对本名族服饰的美好期望,服饰的寓意,以及在未来少数名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前景,大众对白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深度等。

二、实践内容:本次实践主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图片展示,对扎根大理的居民进行采访等活动。

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着手于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大理的几个城乡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几个地县进行深入的调查。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庆白族服饰文化调查报告调查流程图:调查的总流程:第一、书写调查计划。

第二、作好调查前期的准备。

第三、调查的实际情况。

第四、调查材料。

第五、材料的整理。

第六、鹤庆白族服饰文化的现状。

第七、鹤庆白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第八、鹤庆白族服饰的发展趋势。

第九、鹤庆服饰的现实意义与人类美学。

调查计划:7月7号从玉溪出发,晚上到大理,并在我亲戚家借助一晚。

8号早上从下关从发,中午到达鹤庆。

然后,把组员带到我家,在我家住一个星期左右,在此期间,我们会准备好数码相机、笔、纸等所需用品及资金,在工作实施之前充分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

在田野调查实施之前,我们会认真的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预先对所调查区域或对象有一定的了解。

对所选区域相关文献档案资料去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

在对各选定点做调查之前,与各级政府的文物管理职能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办事处做好联系协调工作,以取得当地政府及群众的支持配合,并能了解到一些线索。

在调查前先撰写好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以便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节约时间。

当通过文献、资料对调查对象的了解基本完成后,根据调查的目标和掌握的情况,拟订调查工作的方案或者计划。

准备工作做好后.首先带领组员在我们长头东登村,和附近的西登村对不同年龄的人做相应的调查,为期两三天,在我家住宿。

差不多后整理好调查资料。

然后,带领他们到松桂镇做相应的调查,积极与当地制作鹤庆白族服饰的店老板交谈并对其进行采访,详细调查他们对现今服饰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当地白族对服饰现状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得有用的资料。

并找出如何将白族服饰文化继承和发扬,使之不灭绝。

维护白族的服饰特色,弘扬白族文化,丰富我国及世界文化内涵。

展现个少数民族风采,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为期两天,并借助于农民家中。

最后,将组员带到鹤庆县新华村、甸南村、金墩村等调查点,对当地各阶层白族进行访问、探索白族服饰的发展史,各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及各时期白族服饰的改进和各颜色、各现状所代表的意义和详细说明资料。

为期五天。

调查结束后,认真整理好所有的资料,并把组员带回玉溪。

调查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对调查地点的详细了解:我们对大理地理位置、白族分布、人口、经济发展情况及气候、温度、植被覆盖等作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二、认识目的地文化信息:重点了解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结构、历史发展史、明间文化类型、明间工艺等。

同时,对各目的地的宗教历史、发展史、迁徙方式和途径、日常生活等均作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

三、查阅国内外有关白族服饰的研究现状,以便了解其他地域或是相似文化的内涵、特色、存在形式及其现实影响。

四、对调查所需的相关工具、所需设备作好充分的准备。

五、学习各种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个体采访、对比调查等、调查的实际情况:2011 年7 月25 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是我们白族的火把节,在这一天,人们早早的吃了晚饭,随后,村村寨寨在村寨中心扎竖一个巨大的火把,人们以火相燎,表示驱邪求吉,或举火把照田、卜岁,祈求丰收。

这一天晚饭后,我和我们组的成员一同来到了我们长头东登村寨中心,我们与村民一同庆祝节日,同时和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了交谈和采访,26 日我要带领组员到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李爷爷家,并对李爷爷进行了问卷采访。

最后,我们对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发展史、日常生活等均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

同时,对她们所穿的服饰的文化蕴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011年7月27日和28日,我和组员在附近的西登村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对甸中的白族服饰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2011 年7 月30 日和31 日,我和组员一同到松桂镇做相应的调查,积极与当地制作鹤庆白族服饰的店老板交谈并对其进行采访,详细调查他们对现今服饰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当地白族对服饰现状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得有用的资料。

并找出如何将白族服饰文化继承和发扬,使之不灭绝。

维护白族的服饰特色,弘扬白族文化,丰富我国及世界文化内涵。

展现个少数民族风采,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2011年8月10 日,我们去了鹤庆县新华村。

鹤庆新华民族村的石寨子,户户是手工艺者,他们制作的首饰非常优美,而且大部分的首饰都是手工做的,特别的精致。

2011 年8月11日,我们在鹤庆金墩村对当地的一些村民进行了采访,得到了有关甸北和甸南服饰的相关资料。

2011年8 月12日,我们到甸南金翅鹤采访了当地的居民,具体的对她们的服饰,及其文化蕴含有了大概的了解。

2011年8 月13日,在甸南一位朋友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鹤庆最有名的甸南新娘装,我们对新娘装进行了具体的了解,在朋友的帮助下我还试穿了甸南的新娘装,感觉非常的好。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甸南新娘装的穿戴方法和讲究。

2011年8月14 日,朋友带领我们在她们甸南的白树庙村里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进行了采访,并采集了相关的照片和资料。

在几天调查采访中,我们能够获取一定的各方面的资料,他们知道的都会尽量的告知我们,调查还算顺利。

可存在问题是,有些资料好是无法知道,像白族文化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改进;详细的历史发展历程;每一样他们心目中的含义;有些样式为什么要像现在所存在的这般设置、、、、、、诸多的疑问,我们都没有得到相应的资料。

而且现在存在不同年龄的人,他们也不知道诸多的信息,连相应的记载的书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这就意味着很多问题是一个谜,还没有找到圆满的解释和答案。

同时,这更体现了白族服饰的研究价值和潜在价值,需要更深入,更深刻的研究,也说明了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

调查后得到的信息及材料:通过调查,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需要的材料、同时,对好多有用的材料重要的材料也没有得到完整、全面的获取。

在调查之中,通过访问、相片的采集和查询有关资料,我们得到了一些有关大理白族服饰的诸多材料书面的材料,采集了有关白族服饰的诸多照片。

其中,白族服饰包括了帽子、衣服、裤子、其他的装饰品的样式、色彩及有关实物的文化内涵和代表意义。

而且对服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白族日常生活的影响作了相应的了解和书面记录,并采集了相应的相片,对白族服饰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期所穿戴的服饰的不同作了相关记录和采集相片。

在得到的材料之中,白族服饰在现实的意义、形式、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得到的材料的核心,与此同时,大理白族服饰的现状的相关资料是我们调查得到的材料的重中之重,而对大理白族服饰的发展历程、为什么有的形式是现在存在的这种形式、有些东西的产生原因、前提、背景、初衷、、、、、、这些只是作了一个粗略的了解,没有详细的资料和相应的说明,这也是我们的调查所存在的缺陷。

现状告诉我们,有些材料我们没有办法获取,因为有诸多的为什么连现在的白族人他们也不知道,即使我们采访了很多位高龄的老人、学识上有一定建树的人、他们依旧没能给我们合理解释和说明,更不用说详细的、系统的说法。

纵使我们查阅过相关的记录书籍、也还是未能找到我们很多为什么的解释。

况且,在我们到的信息中,有很多东西都只是传说,到底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我们也无法获知。

总的说来,我们就一部分有关白族服饰的材料、采集了一些大理白族服饰的相关相片,感受到了大理白族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也使我对大理白族服饰文化的诸多谜产生了好奇。

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对大理服饰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材料的整理:一、每天对我们所获取的材料加以完善,并作系统的整理,将采访中记录的信息写成电子稿。

作好每天的总结。

二、对采访中所采集的相片加以分类管理。

三、对所有的材料进行汇总、总结、并保存为电子稿。

四、最终形成一个PPT 和田野调查论文。

大理服饰现状: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

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故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在国内,深圳中国民族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二三十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

因此,对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和调查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大众族的影响,现在的大多少数民族也渐渐的被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为了赶上时代潮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也日趋失去了少数民族的特色、尤其是服饰,随着各种科技的应用,现代人设计了更多更加时髦、更加有个性的现代服饰。

为此、白族服饰在慢慢的被取代、在九零后的很多少数民族,他们对他们自己的服饰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取而代之的是对时髦服饰的追求和向往。

因此,鹤庆的白族服饰,也面临着灭绝的危机。

但它却有着她独特的风格和样式、富有深刻的内涵及研究价值。

大理白族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长期以来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民族特色。

在现代服饰的冲击下,新一代的年轻人均已穿上了时尚的服饰。

然而,老一辈的人们依然对他们的服饰情有独钟,更显示出了她独特风格。

大理的白族服饰,随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样式、色彩还是内涵都在不断变化。

样式在保留其基本内涵不变的情况下,已日趋精美,而且更加富有新意。

色彩在原来的基础上变得更加鲜艳和秀丽,展示着大理白族独特民族文化。

而大理服饰的内涵,已在不断的丰富和全面。

就头饰而言,大理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都各具特色。

如“风花雪月” ,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冒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等等,含义都更加丰富多彩。

他们的服饰以白色为贵,再配以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饰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和任何服饰一样。

由帽子、上衣、裤子、鞋子组成,并和有其他的装饰,浑然一体。

与现代服饰的区别在于它独特的形式和不同的意义。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大多衣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的“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

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