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9 总复习

◎教学笔记

本单元是对全册内容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共包括3个内容:一是成长小档案,对全册的数学知

识进行整理和对有趣的事情进行回顾;二是数学活动,教科书设计了3项有趣的活动,对数的认识和认

识钟表进行巩固和提高,对计算进行整理和巩固,进一步认识图形;三是综合练习,目的是通过形式多

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对数学知识的复习共分为四个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认识图

形以及认识钟表。20以内的数复习的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20

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的复习,教科书采用“分类”加“举例”的方式,对所学习的计算进

行整理。一方面是对所学算式进行整理,另一方面是对计算方法进行回顾。认识钟表的复习主要是对整

时的认识和表示,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快到几时”和“几时过一点儿”的练习。认识图形的

复习重点是让学生能辨认所学的四个立体图形,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以及对图形特征的直观感受。

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科书编写特点,灵活地处理教科书上的内容。按照学生的学习内

容分类,将成长小档案、数学活动和综合练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期末复习,他们对整理和复习的基本方法还不熟悉,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

理与复习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本学期学习内容比较多,不容易形成完整的体系。复习阶段又都是

他们熟悉的内容,因而容易丧失学习的新鲜感,教师要注意设计丰富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

1.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再现真实的问

题情境,把抽象的复习知识生活化,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复习知识动态化。

2.要优化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

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整理的结果也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建构过程他人是

不能代替的,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就要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3.数学学习要及时反思。“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反思包括过去的学习

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行为方式。对学生自己而言,学习是一种经历,只有当经历提升为经验时,

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反思后,我们就能从经历中提炼出经验来。由此可见,反思本身

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因此复习时要通过回忆,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4.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形成

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综合应用,解决问题。因此,要精心设计习题,通

过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效率。

5.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简单归结为马虎、不认真,而是要进行分析,了解错误原因,有针对

性地进行训练。

第1课时 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笔记?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4~105第1题,完成教科书P107~110“练习二十五”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进一步巩固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2.培养学生数数、读数、写数以及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20以内数的序数含义、数的顺序及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基数与序数含义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建成长小档案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小学生活的第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

期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很多数学本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一下,创建自己的成长

小档案,在小组内说说这学期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目录,先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目录,从中学会有条理地回顾整理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学习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位置、认

识钟表和认识图形。

师:想一想,在学习中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先复

习2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用建立“成长小档案”的形式,对本学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有趣的

事情进行回顾。

二、复习20以内的数

师:学习数学离不开数,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各数。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数。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1个1个地按顺序或倒序读数,2个2个或5个5个地读

数,按单数、双数读数等。

师:在这些数中找到一个数,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这个数吗?

【学情预设】学生选择一个数,可能用小棒摆出来,也可能画图表示,还可能用计

数器拨出来。(教师追问: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指导学生说说它的意思和组成。)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5第1题第(1)~(5)题。

◎教学笔记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105第1题第(1)~(5)题。

指名汇报。

【学情预设】第(1)题:学生能清楚地知道一个数前面的数比它少1,后面的数比它

多1。

第(2)题:指导学生准确数数,找到第几行,区分第几和几。

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二行出示的“3、5、7、9、11”填出缺少的“2、4、

6、8、10”;根据第三行出示的“4、6、8、10、12”填出缺少的“3、5、

7、9、11”……

学生可能有多种走法,要求学生一边读数一边画出路线。

第(4)题:把表中的11涂出来,发现斜行的左边都是比11小的数,斜行的右边都

是比11大的数,每一斜行的数都相等。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十位上的“1”表示1

个十,个位上的“1”表示1个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第(5)题:学生发现第1行是1~10,第10行是10~19,这些数从左往右依次一个比

一个大1,从上往下也是依次一个比一个大1。

【设计意图】用一个问题情境,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便于学生全面理解数的概

念,形成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

三、巩固练习

1.写一写。

完成教科书P107“练习二十五”第1题。

学生看图写数。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每幅图中的数,重点对后两幅图进行交流,明确10个一就

是1个十,计数器上个位表示几个一,十位表示几个十,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2.填一填。

◎教学笔记

独立完成教科书P107“练习二十五”第2题。

【学情预设】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增加“8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这样的题目,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定势。

3.圈一圈。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3只与3只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出错的是把左右弄反了。

4.走迷宫。

小组合作,完成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五”第16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在走迷宫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退回到某一位置,重新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思,可能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应退到哪里重新进行。

【设计意图】利用数数、数的组成、基数与序数的区别等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20以内数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里不明白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复习数数、数的顺序、序数、数的组成以及位置等各方面知识的效果比较好。在观察表格中数的排列规律时,学生的想法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指导,可能花的时间比较长,但还是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作业设计

作业P68第二题第1、2小题。 二、填tián 一y ī 填tián

1.

(1)上面的数中,最接近20的数是( ),这个数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它再添( )个一是20。

(2)从10开始一个一个地数,数到20,一共数了( )个数。 (3)大于10小于20的数一共有( )个。

2.

参考答案

二、1.8 12 15 18

(1)18 1 8 2 (2)11 (3)9

◎教学笔记

2.4 10 10 8 3(后两空答案不唯一)

第2课时 2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6第2题,完成教科书P107~110“练习二十五”第4、5、6、9、15、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对本学期所学习的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相关算式进行整理,对所学计算方法进行回顾,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2.经历整理加法表和减法表的过程,感受数学规律及其价值。

3.在合作与交流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排列规律熟练计算相关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20以内的加法表

师:在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今天我们对 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1. 课件出示加数为0~5的加法算式表。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算式,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写算式时是把对应的行与列中的两个数相加。 2.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6第2题表格。

师:现在我们把表增加了行和列,你还会填吗? 小组合作完成填表,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错。

◎教学笔记3.

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师:你从你所填写的表中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

【学情预设】预设1:两条粗线把加法表中的算式分为三类。

预设2:横着看,第一个加数不变,第二个加数依次加1,和也依次加1。

预设3:竖着看,算式的第一个加数依次加1,第二个加数不变,和依次加1。

预设4:斜着看(从左上到右下方向),第一个加数依次加1,第二个加数也依次加1,

和就依次加2。

师:你能快速找到得数是10的算式并把它们涂上红色吗?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斜行规律学生不太容易发现,通过找得数是10的算式,涂色练习,

学生能感受到斜行中两边算式加数相同,位置却相反,和不变,体会加法表的对称性。

同桌合作,任意指一道算式很快说出得数。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中所给算式,激活学生已有认知。回顾整理已学所有加法算

式,并通过进一步观察、交流,发现表中算式排列规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进一步提

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二、回顾整理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表

1.课件出示10以内的减法表。

师:这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10以内的减法表,请你仔细观察,可以横着看,或者

竖着看,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观察减法表发现:竖着看,每一列从上往下减号前面的数一

个比上一个多1,减号后面的数都相同;横着看,减号前面的数都相同,减号后面的数

从左往右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斜着看,最外面一排结果都是0,外面第二排结果都是1,

外面第三排结果都是2……

2.整理20以内不退位减法(十几减几算式)。

(1)师:计算下面的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课件出示习题)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回答:1个十和3个一,去掉2个一,就是1个十和1个一等

等。

(2)小组合作:完成十几减几算式的整理排列。

课件出示十几减几的减法表。

【教学提示】

对减法算式的

整理可以适当降低

要求,直接出示10

以内的减法表,重

点引导学生整理十

几减几的不退位减

法。

◎教学笔记师:观察这些算式是怎么排列的,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预设1:横着看,减数相同,被减数依次多1,差也依次多1。

预设2:竖着看,每一列的差相等,被减数和减数都依次多1。

预设3:斜着看(从右上到左下),被减数不变,减数依次多1,差依次减少1。

(3)同桌合作,任意指一道算式很快说出得数。

【设计意图】因在1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已对减法表进行过整理,故此环节只

重点回顾整理十几减几的算式。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经历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进一步

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到一定的整理和复习方

法。

三、计算练习,巩固提升

1.完成教科书P107~108“练习二十五”第4~6题。

【学情预设】学生完成后,可以采取开火车、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汇报,出现错例

时让学生自己辨析,找出错误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的掌握。

2.完成教科书P108“练习二十五”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分享,找出错例进行订正。

【学情预设】指导学生观察每一组中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根据加法算

式可以得到两道减法算式。

3.完成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五”第15题。

【学情预设】对于完成此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先引导学生观察13周围的数

有哪些,18周围的数有哪些,再分别说说3、5、5和13有什么关系,5、9、4和18有

什么关系,进而说说周围圈里的数和中间圈里的数都有什么关系。最后按照这样的规律,

让学生填出10下面圈里的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4.尝试完成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五”第17题。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一般的学生只要能填出一个答

案就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答案吗”,引导学生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例

如9+□<15,先假设9+□=15,方框里填6,要符合题目的要求,方框里的数必须比6

小,也就是可以填0、1、2、3、4、5。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让学生能发现规律和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计

算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反思

本次的整理是对所学的全部加减法算式进行全面整理,虽然在之前学生也有过几次

整理口算表的经验,但依然感觉比较困难,需要慢下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从多个角度观察口算表,学生已经知道观察横行、竖行、斜行的算式,只是表达不够清

楚,教师注意适当指导。

?作业设计

第3课时认识图形和认识钟表

◎教学笔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5第1题第(6)题和P106第3题,完成教科书P107~109“练习二十五”第3、12、13、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4种形状的物体。

2.认识钟面,掌握认、读、写整时的方法。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数较复杂的拼摆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教具,小正方体学具,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位置

师:说说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谁。

学生自由交流,集体订正。

课件出示。

师:每只小动物喜欢吃什么?它们怎么走才能吃到食物呢?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出:小兔爱吃萝卜,它先向右走3格,再往下走2格;小鸡爱吃虫子,它先向右走2格,再往下走2格;小猫爱吃鱼,它先向右走5格,再往上走3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上、下、前、后、左、右关系及相对性,并准确地

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复习立体图形

1.玩游戏。

师: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教具。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根据老师的描述猜一猜这是什么立体图形。正正方方六张脸,平平滑滑一个样。

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正方体)。

师:上下圆圆一样大,放倒一推就滚动。(学生选出圆柱)长长方方六张脸,相对两面一个样。(学生选出长方体)圆圆鼓鼓小淘气,滚来滚去不费力。(学生选出球) 【教学提示】

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立体图形的特征,再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挑选正确的图形。

◎教学笔记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根据特征猜立体图形的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为下一步图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2.分类统计。

完成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五”第12题。

师:仔细观察,说说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分别有几个,数一数再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教师展示学生作业。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数错、漏数的情况。教师请数得正确的学生分享方法,例如用不同的记号进行标注、从上往下有序地数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数立体图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知识的运用。

3.拼一拼,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6第3题。

(1)师:用4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试着动手拼一拼。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拼法:

对于第2种和第3种拼法,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这是长方体,因为正方体每个面大小都一样。

(2)师: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学情预设】先让学生猜一猜可能需要几个,学生可能说4个、6个、8个等。教师让学生尝试拼搭得出答案。

同桌互评,看拼的大正方体最少用了几个小正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想象、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复习认识钟表

1.回顾钟表知识。

◎教学笔记

师:接下来我们来复习钟表的知识。关于钟表,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认识时针、分针,会认整时,会写整时等。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回忆关于钟表和时间的知识。学生的回答可能会零乱、细碎甚至不全面。生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教师有序板书,帮助学生初步梳理关于认识钟表这部分的知识。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5第1题第(6)题。

师:请把3、6、9分别填在方框里,并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并写出钟面上的时刻。教师追问:钟面上有几个数字?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你怎么知道钟面上的时刻表示6时?

【学情预设】学生说出钟面上12个数字的排列顺序,可以用手势表示。认识整时的方法是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师:你能说说6时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吗?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时针、分针成一条直线。 师:你能拨出一个整时,然后用电子表计时法表示出来吗?

学生用钟面模型拨整时,并汇报自己拨的是几时,怎样表示,师生一起评议。 3.完成教科书P107“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出现的错误可能有2种:直接将钟面上的时间当成了妈妈睡觉的时间;把“妈妈比我晚睡1小时”当成了“妈妈比我早睡1小时”。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明确先要写出钟面上的时刻:9时,再理解“妈妈比我晚睡1小时”就是9时再过1小时,也就是10时。

【设计意图】复习关于整时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认识整时的方法的掌握,并能解决简单的时间问题。 四、巩固应用

1.完成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五”第13、14题。

师: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交流时先说说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学具摆一摆、拼一拼,最后回到书上的图形,按正确的答案再想一想。

【设计意图】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想象、验证活动,获得了可贵的探究体验和一定的操作经验。

2.课件出示习题。

【教学提示】

复习钟面以及整时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钟面模型指一指,说一说,拨一拨,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钟面都不是整时,而是很接近整时。左边的钟面时刻是快11时了,右边的钟面时刻是6时过一点儿。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整时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位置、四个立体图形的特征,还复习了钟表的知识,你是怎样认整时的呢?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活动,学生在经历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除了操作,还需要学生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需要进行评价指导,也要鼓励学生互相评价。

?作业设计

作业P70第三题。

三、先xiān 写出xiěchū 钟zhōng 面miàn 上shàng 的d e 时间shíjiān

,再zài 把b ǎ 这些zhèxiē 时间shíjiān 按àn 从先cóngxiān 到dào 后hòu 的d e 顺序shùnxù

排一排páiyìpái

。( 填tián 序号xùhào

)

参考答案

三、9 9 10 7 ④ ② ① ③ 作业P71第一题。

一、看kàn 一y ī 看kàn

,数shǔ 一y ì 数shǔ

参考答案 一、3222

◎教学笔记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完成教科书P108~110“练习二十五”第7、8、10、11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对所

学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

解题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复习多角度观察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用不同视角观察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减法含义

课件出示习题。

师:请大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解决?

【学情预设】求一共有几只兔,就要把8只白兔和2只黑兔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列式为8+2=10(只);求还剩几只兔,就是从10只里面去掉4只,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0-4=6(只)。

师:比一比这两道题,都是求兔子的只数,为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明确: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加减法含义的复习,学生已对求和、求剩余部分数量的现实问题情境有了丰富的认识。

二、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提示】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熟练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加法和减法的本质。

◎教学笔记课件出示习题,回顾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观察图,互相说一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左边有3个萝卜,中间有5个,右边有1个,一共有几个萝

卜?列式为3+5+1=9(个)。(教师追问:大括号表示什么?)

预设2:一共有8辆车,先开走了4辆,又开走了2辆,还剩几辆?列式为:8-4

-2=2(辆)。(教师可以改变“?”的位置,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算式。明确求剩下的一

部分就是从整体中减去其他的部分。)

预设3:车上原有8人,先有3人下车了,又上来了2人,现在车上有几人?列式

为8-3+2=7(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说图意、说解题思路,能更清晰地理解连加、连减以

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的不同。

三、解决问题

1.完成教科书P108“练习二十五”第7、8题。

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然后解决问题。

【学情预设】第7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信息转换能力,能将题目条件“要来16人,

每人1把椅子”转换为“需要16把椅子”。会看图读懂题意:需要16把,已有6把椅

子,问还需要多少把。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理解题意。

第8题是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学生比较轻松,能清楚地表达:要求原来有多少条鱼就是要把吃了的和剩下的合起来。

2.完成教科书P108“练习二十五”第10题。

学生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学情预设】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学生可以自主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预设1:树上有几只猴子?4+3=7(只)

预设2:树下有几只猴子?3+5=8(只)

预设3:河里有几只鸭子?6+5=11(只)

预设4:河里有几只天鹅?3+5=8(只)

预设5:一共有多少只猴子?7+8=15(只)

预设6:一共有多少只小鸟?9+3=12(只)

预设7:树上有几只小鸟?12-9=3(只)

……【教学提示】

第7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讲讲画面中的意思,然后从问题出发去思考,将条件进行相应的转换,最终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教学笔记

3.完成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五”第11题。

师: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小女孩买的可能是哪两盒小印章?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对题中“小女孩要买2盒,可能买了多少个”这两个条件关注比较多,却忽略了3盒小印章这一数量。教师指导学生先用数记录下每一盒小印章的数量,再来选一选,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师:要求小女孩最多买了多少个小印章,你会怎样选?为什么?(学生说出要选三盒中小印章数量多的那两盒)要求小女孩最少买了多少个小印章,你会怎样选?为什么?(学生说出要选三盒中小印章数量少的那两盒)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向学生渗透了初步的组合知识。

4.完成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五”的“思考题”。 师:你认为谁剩下的多?为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先假设一本书的页数,然后用减法求剩余页数,再比较出谁剩得多;也可能会用画图的方式比较出谁剩得多;还可能会有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数学书翻一翻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思维较好的学生能感受到看同一本书,剩得页数越多,说明看得越少,反之剩得越少,看得越多。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举例、画图等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些方法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亮点是:学生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强不同方法的交流和讨论,在解答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促进知识经验内化,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业设计

作业P72第二、三题。

二、要yào 来lái

14 人rén

,每měi 人rén

1 张zhāng 凳dèng 子z i

,还hái 需x ū 要yào 多duō 少shǎo 张zhāng 凳dèng 子z i

三、飞fēi 走zǒu 了l e

8 只zhī 鸟niǎo

,还hái 剩shèng

5 只zhī

。树shù 上shàng 原yuán 来lái 有yǒu 几j ǐ 只zhī 鸟niǎo

参考答案

二、14-4=10 三、8+5=13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Second grade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n and reflection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二年级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年级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二年级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二年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二年级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 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 培养二年级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将二年级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年级学生准备:二年级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 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 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 习旧引新 ⑴ 在 ⊙O 上 , 任到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 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2. 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 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⑵ 打开《几 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 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学生回答 )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 证明猜想 已 知 : 如 图 1, 四 边 形 ABCD 内 接 于 ⊙O 。 求 证 :∠BAD+∠BCD=180°,∠ABC+∠ADC=180° 。 ⑵ 完善性质 ① 若将线段 BC 延长到 E( 如图 2), 那么 ,∠DCE 与 ∠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 ②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 于它的内对角。 ⑶ 练习 ① 已知 : 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 , 已知 ∠A=50°,∠D-∠B=40°, 求 ∠B,∠C,∠D 的 度数。 ② 已知 : 如图 3, 以等腰 △ ABC 的底边 BC 为直径的 ⊙O 分别交两腰 AB,AC 于点 E,D, 连结 DE,

集体备课教案精选

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月日执教人左美萍补充建议 主备人左美萍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武俊霞: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说明文一般不如记叙文生动,所以往往过分注重课文的分析。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被破坏没有其它星球可去”。因此,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文章。李东平:那么怎样让学生感悟地球急需人类保护呢?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激发学生对爱护地球之情。从而懂得: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张丽霞: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 辅备人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教学内容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的情感。 教学过程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 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 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8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 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 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 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 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 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 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 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 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 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 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有五十多人,在开展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举手者中只要有一人发表高见,其他人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 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用函数的观点看一 元二次方程》 者海二中傅锜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

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 6x+9=0; (3) x2-x+1=0; (4) x2-2x-

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教材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图形与儿何”关于角的认识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角是平面上简单的图形之一,是图形与儿何的重要基础内容。角与以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不一样。前面所学的图形都是封闭的,图形的大小是直观的。而角不是封闭图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讲,相对困难一些。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认知能力,本单元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校园教学楼健身活动场地的情境图。然后,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分别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最后,设计用三角板拼钝角的活动。 4 【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圉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设计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角和直角,再通过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具体物品中抽象角的过程,感受角在生活中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生活中情境,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角和直角。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圉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本单元教材在强调从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还特别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如,第39页初步认识角以后,学生通过做活动的角和用纸折角,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第42页,认识了锐角、钝角以后,设计用三角尺拼钝角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钝角,并体会锐角、直角、钝角的大小。 【单元目标】 1.结合主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4.让学生知道周圉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之后安排的。由于角这个平面图形的特殊性:不封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所以,前面的简单图形知识并不能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在某些方面,还会有一些负迁移。如,在三角尺上找角,学生往往难于区别三角形的角和边与一个角的顶点和边的区别。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不是图形的认识,而是从物品中找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或直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 2.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和直角的画法。 难点:通过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过程如下: 生活情境实物图儿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 2.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知图形的本质特征。 “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学生空间观

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一: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_5】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甘肃省礼县实验小学赵彩霞 一年级认识图形教案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二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设计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能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辩认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现“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若干,纸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色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交流、合作方法为一体,注意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美丽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种城保里住着各 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来认认,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 堡里除了立体图形的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图片字: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认识的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教师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是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 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 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在摸一摸找到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老师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示范在黑板上画一画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就住在立体图形上面。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 上面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个要求具有挑战性,也有 探索性同时也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可能描、画等方法) (充分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 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

§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方正小标宋简体) 课标要求: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能够在一次函数图象中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经历用一次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过程,体会“以形表数、以数释形”数形结合的思想,会用函数的观点解释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 重点:利用函数图象求出方程(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读出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基性质,你能回忆出哪些知识点? 学生: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象是一条直线、根据k 、b 的值确定直线经过哪些象限 环节二、探索新知 问题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解方程063=-x (2)当x 取何值时,函数63-=x y 的值为0? 分析: ①从结果来看,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②从形式上看,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③你能把(2)的解在图象上找出来吗? ④请找出方程063=-x 与一次函数63-=x y 之间存在关系. ⑤你能在函数图象上找出以下方程的解吗? 363=-x 363-=-x 663-=-x 结论:一元一次方程c b kx =+的解可以转化为对应一次函数b kx y +=的函数值为b 时求自变量x 的值;尤其当0=c 时,一元一次方程0=+b kx 的解是一次函数b kx y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学生说不完整时教师补充) 问题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认真分析直线63-=x y 的图象,完成以下各题: (1)当0>y 时,可以得到不等式________,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 则0>y 时63-=x y 对应横坐标x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 (2)当0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 思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探索平行线的性 质》 一、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

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 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3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笔记 本单元教学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 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会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 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可 以说,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教科书在编排时充 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并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 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 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会用三角尺判断各类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也认识了平面图形, 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此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 形概念。虽然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二年级的学生感性 经验还很缺乏,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 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1.注意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的知识是抽象的,但将角的 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变得直观活泼。要利用教科书上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图,引领学生 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 2.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画角、折角、做活动角、比角等操作活动虽然比较简单, 但教师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紧扣角的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来 进行。不论活动简单或复杂,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有序、规范地进行。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 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大有裨益。 3.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本单元设计了多种操作活动,有些活动内涵丰 富。教学时,教师不能将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操作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通过 交流、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笔记 3 小数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 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 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 尾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重点是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是如何正确灵活地计算小数除法。 教科书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也十分关注算法探究经验的积累,让学生逐步体会“将没有学 过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思想,重视计算方法的概括,给出计算法则的结语, 并且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循“认知序”定“教学序”,展现教学的基本脉络与思 路,实现认知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商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 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 让学生弄清算理以便切实掌握。在教学中应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发 现,理解算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用小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时,如果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鼓励学生多向思 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1.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本单元内容与旧知 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 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 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重 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 含义。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 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 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因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 生理解算理。

幼儿园数学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一:大大班数学活动反思】 大大班数学活动《智力大闯关》课后反思 我设计的这个活动是针对大班孩子的蒙氏数学活动《复习十以内的加减法》,活动的设计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孩子们学习了十以内加减法之后这个活动是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复习的活动,重点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十以内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细细品味每一个教学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感想: 1、创设故事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活动开始之前就让每个孩子变成了 一只只小鸭子,鸭妈妈带宝宝去获得”参加羊村运动会的入场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在故事中轻松的复习所学知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本次活动设计新颖,主题目标明确,符合户外课的要求。在以前的 活动中孩子们是在教室课堂上的操作,主动探索为主,这个活动在设计时我以孩子闯关来贯穿整个活动,而且每个关卡都是为复习十以内加减法这个主题服务的,三个关卡层层递进,并且让孩子们在比赛中增强了荣誉感,达到了提高幼儿口头运算能力的目标。 3、教具准备充分,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神秘树”的出 现,它身上结满了各种果实,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去闯过这关,获得成功。 当然,本届课也存在一些需要我思考的问题: 1、我虽然采用了分组比赛的形式,但是因为两队名字是幼儿自己取的(狮子队和狐狸队),就导致了角色混乱的问题(他们已经是小鸭子了),其实我本着尊重幼儿选择的权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我缺乏细心的考虑,所以才出现了上述问题。如果我事先就把他们分好队、取好队名,可能会更好。 2、在第二关中出现的神秘数由于果子都是贴在树上的,两队在比赛中不容易分清那些是属于自己队的,所以导致了孩子在慌乱中出现了算重和漏算的情况。如果采用摘果实放在自己的筐里的方法可能会更好。

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加法)》教学设计 遵义县第二小学:张正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理解图画应用题的题意。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练习用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老师想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并完成今天的任务喔,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 3+4= 1+6= 4+2= 1+5= 5+2= 第二关:师:刚才老师来上课,由于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我就忘记了数一下带来了多少磁场,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好吗? 从两个衣服兜里摸出磁块分别放在黑板两边: 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告诉老师些什么? ( 3 ) +( 2 )=( 5 ) (问:你们知道这些括号里的数字是从哪里来的,表示什么呢? 师总结:3表示左边的磁块数目,2表示右边磁块的数目,5表示两边合起来(一共)的数目。

3、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用了数学知识去解答。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好吗? 师板书:解决问题(用加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这一课堂教学中真实情节的设计,不但对学生前面的学习进行很好的巩固,同时已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二、新课部分。 1、教学图1 师:秋天来了,很多小朋友都到野外去玩呢。有一位老师看到了一幅图,把它用相机照了下来,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手里,能用自己的话,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吗?(着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说出其中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现在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你们(大括号)。并教学生写大括号。 老师解释大括号和问号各自表示什么? 师问:你们知道大括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吗?那问号呢?谁能完整的说图上告诉了什么?问了什么? 师总结:大括号表示原来有4只兔子,又跑来两只兔子,把它们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只”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也就是问我们“原来有4只兔子,又跑来两只兔子,合起来是多少只?” 师:根据原来有4只兔子,又跑来两只兔子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这个问题吗?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每节课反思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 (共2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共8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复习与整理(1课时)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共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4. 探索图形(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共18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三)(共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共8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打电话(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七、折线统计图(共3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共3课时) 九、总复习(10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共 2 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你学会了吗?你还有什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教案完整版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教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一年级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6、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3、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I、引言;小朋友,你们在一年级时学过古诗,在电视里、在课外阅读中也曾欣赏过古诗,谁能将你学过的古诗吟诵给大家听呢看来,大家对学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学一首。 2.出示插图,播放音乐,说说图意。 3.板书课题,学习“静、夜”这两个生字。理解“思”。(板书:思念)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李白。 2、自由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认记生字。 4、齐读课文。 (三)抓住词语,理解诗意 学习第一、二行诗。 (1)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井栏前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 (3)边读边想象我们在中秋节的夜晚观察到的景色,说说明亮的月光在地上是什么样的。(明亮的月光照在地上很亮。)(4)过度:诗人看到月光照在井栏前那么亮,以为是什么 (5)理解“疑”。(以为)你见过“霜”吗回忆初冬时看到的霜是什么样的。(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 (6)指名讲述前两行诗意。 (7)小结:诗人把照在井栏前的月光当成了冬天的霜,可见月光是多么明亮、洁白。看到这些,诗人想到了什么 学习第三、四行诗。 1.指名读后两行诗。 2.说说“举头”的意思,看图理解“举”(板书:举;抬),说说“望”的近义词,能把“望明月”改成“看明月”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八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 教案

8的乘法口诀 -----练习十八(第81页—83页)内容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因此,教学时要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兴趣特征,设计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以“庆元旦文艺汇演”活动和“超市大比拼”为两条主线,进行情景教学。还制作了形式各样的教学具刺激学生感观,奖励小花、进行游戏活动、用激励性语言评价等。提供足够的活动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领会数学思想。同时以培养学生数感为主,在反复感悟本教学内容中各数与算式、口诀之间;算式与口诀之间的联系,深挖教学内涵,升华教学主题。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表内乘法(二)中的《练习十八》。 2.知识基础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义和2-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巩固前面所学的口诀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发展创造空间。 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已具有用加法算式来总结乘法口诀的经验。使学生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乘法计算,并熟练地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使学生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乘法计算。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熟记“8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乘法计算。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比较困难,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体现数学无处不在。通过为学生创设游戏的场景,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数学。 2.经历过程,全员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经历练习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两个关系的处理上。 3.精心组织,渗透方法,体现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始终在主动地进行观察、推理、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渗透了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1、课件(教材习题图)、口算卡片、信封卡片、小红花(奖励用) 2、课件(超市图)、转盘、铅笔。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及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岭子镇第二小学孙增明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阔,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本单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呢?面对眼花缭乱的众多素材,编者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作为学习素材。这是因为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抽象关系是以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载体的。因此,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为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教材安排的多道例题(例1:145×12、例2:160×30、106×30和例5:49×104≈?)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