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综述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05
文献综述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主要观点和结论
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 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
农村经济发展应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农村经济发展应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 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文献探讨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改革的 方向和措施。
研究结果
农村产业结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 存在单一化、低效化的问题,需要加强第一、二 、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农村金融发展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 存在资金不足、融资难等问题,需要加强金融服 务和产品创新。
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 转移存在转移不彻底、就业不稳定等问题,需要 加强政策引导和技能培训。
研究内容丰富,涉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 收和农村贫困人口等问题。
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案例研 究和对比分析等。
研究视角广泛,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 济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03
研究方法和技术
研究方法
1 2
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农村经济发展 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实证研究法
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农村经济 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
3
定量分析法
运用统计、数学模型等工具,对农村经济发展 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技术
01
数据分析技术
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进 行数据清洗、分析和处理。
02
模型构建技术
根据研究问题,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 或仿真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编号(学号):文献综述(2012届本科)题目: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学院: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2年 4 月28 日注:[封面的文献综述编号统一填写学号]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此后的中央文件也多次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从政府高度重视,到各项促进措施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工程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

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0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 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业现代化、乡 村振兴等,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状概述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 许多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污 染、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但同 时也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回顾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农村金融发展
许多文献发现,农村金 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 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其中,农业信贷和农业 保险对农业产值的增加 具有积极影响。
农业技术创新
研究表明,农业技术创 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和农产品质量,是推 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
研究意义与价值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有助于找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关 键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有助于寻找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 距的途径,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针对农业技术创新、劳动力转移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创新的路径与政策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扩 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等措施,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包括产品创 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等,以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多 样化需求。
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

60年栉风沐雨,乐平市经济发展综述

60年栉风沐雨,乐平市经济发展综述

1949年4月,在解放大军的隆隆炮声里,千载古邑乐平开启了一页崭新的时代篇章。

从此,乐平紧紧跟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从一穷二白走上了初步发展的繁荣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30载辛勤耕耘,30载改革创新。

乐平人民经过艰苦探索和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3年来,是乐平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凸显的一个重要时期。

乐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重振乐平雄风,实现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通过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学浙江、善谋实干快发展”、“解放思想深化年、项目建设落实年、和谐社会进步年”以及“争做合格乐平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坚持站在全省想乐平、跳出乐平看发展、立足乐平干事业,努力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江南菜乡”的转变,老工业基地向省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转变,千年古县向园林工贸城市的转变,2008年,乐平昂首阔步迈入全省“七项考评体系”十大先进县(市)行列。

60年栉风沐雨,60年春华秋实。

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再次重温60年的沧桑巨变,共同见证60年的辉煌历程。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1949年乐平生产总值仅为1473万元,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6.5亿元,三产比例由54.79:17.58:27.63优化为12.38:56.53:31.09;财政总收入再创新高,达到8.4亿元;解放初期乐平人均生产总值只有55元,处于世界贫困地区水平,2008年,乐平人均GDP达到12694元,比1949年增长229.8倍。

——工业发展态势强劲。

1949年,乐平工业总产值为677万元,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4.3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9.63亿元,形成了化工、医药、建材、能源、食品及蔬菜加工成为五大支柱产业。

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工业经济新亮点;工业园区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

一篇完整的文献综述范文农业经济管理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和农业发展观。

农业经济学研究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理,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

管理学研究组织和决策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

农业发展观则是指导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目标和思想指导,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理念。

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市场管理和农村经济管理。

农业生产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和有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农作物种植、养殖和农机具配备等。

农业市场管理则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进行调控和管理,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

农村经济管理是指对农村经济的整体管理,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村社会保障等。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层面。

在政府管理方面,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经济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基金、提供财税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等方式,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

在企业管理方面,农业企业可以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也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

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

其次,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农民的职业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是一种通过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管理理论来调控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管理模式。

宿迁市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宿迁市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高效农 业 1 .万h 占耕 地 总 面积 的3 .%。 58 m , 58 初步 建成 了


环 两带 ” 食用 菌种植 区 , 沂河 、 新 淮沭 河 、 汴河三大 水禽
养殖 区 , 阳西北 片花木 种植 区 , 沭 湖滨新城 鲜切花种 植区 , 泗洪 西南 岗 、 阳 张家圩 和 宿城 区陈集 奶(肉 ) 泗 牛养殖 区 。 宿沭 一级 路 、 泗路 、 沭 宿城 区罗南 路设 施蔬 菜产 业 区等一
9 .%, 别  ̄2 0 个 提高 了2 个 、 18 、86 和3 . 86 分 L 05 6 2. 2. 个 个 36 个 百分 点。 以市 为单 位 , 迁 的食用 菌 、 卉苗 木 、 宿 花 设施 鲜切
花种植面积和奶 牛发展增速 均居 江苏省首位 。
14 农 产 品 质 量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市粮 食单 产 、 产屡 攀 历史 新 高 , 续6 丰产 丰 收 。2 0 总 连 a 09 年 , 市粮 食 种 植 总 面 积5 .万h 总产 3 90 万t单 产 全 63 m , 5 .3 , 4 52 g 6 m , 别  ̄2 o 年 增 加 1.%、53 42 粮 2 .k/ 7 分 6 go 5 2 6 2 .%、.%。
围绕农 产 品 的产前 、 中和 产后 各 个关 键环 节 , 力 产 大
推行 农业 标 准化 , 实加 强农 业生 产 投入 品市场 监管 , 切 积 极开展 无公害农 产 品 、 色食 品和有机农 产品等 “ 品” 绿 三 认 证, 对全市农 产 品规模生 产基地 、 有生猪定 点屠宰场 、 所 重 点 农产 品批 发 市场 和城 区有 固定 摊位 的室 内农 产 品贸易 市 场全部 实行基地 准 出和市场 准入制度 , 力地推进 农产 有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

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的生计来源。

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研究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关键技术,制定政策措施,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资源约束加剧、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等。

加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需要我国农业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由规模扩张向品质增效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有必要对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1.2 研究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农业高质量发展可以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满足人民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产品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还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推动乡村经济的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2000字】2. 正文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农业高质量发展指的是以高效率、高产出、高品质为目标,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单纯追求产量的增加,更注重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总结词
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 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我国农村经济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 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创新农 业经营体系,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农业现代 化要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培育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 土地流转等方式来实现农业经营体系的创 新。
总结词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
详细描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等方面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进而促 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投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 。
战略实施效果与挑战
实施效果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 成效,包括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业 结构优化、农民收入水平增长、农村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得到加强等方面。
VS
挑战与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 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因素影 响较大,农业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农村人 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 强政策协调和措施落实,以应对这些挑战 和问题。
特点
农村经济具有地域性、自给自足性、季节性等特点,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城 市经济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0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农业生产效率
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
02 03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施极 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得到了 快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
基础知识归纳:
发展阶段 原始阶段
春秋 战国 汉代
耕作方式变化 “刀耕火种”
农具的变化
石、骨、木
“铁犁牛耕”(发达地 区)农用动力的革命; 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 (发达地区) 耦犁——一牛挽犁 曲柄锄、大镰、耧车 曲辕犁
唐代
铁犁牛耕
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阅读8-9页,完成表格。
地位: 水利——命脉 传说
大禹治水 都江堰 (李冰) / 郑国渠(郑国) 井渠法(关中) / 治理黄河(王景)
战国
汉代
隋唐五代 立井水车(北方) 高转筒车(南方) 宋元
明清
水转翻车
风力水车
二、寻农业之发展
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工程
大禹治水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 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 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经济发展 的因素有 哪些?
人为因素: 工具、技术;
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条件;
土地制度、赋役制度; 水利建设; 社会政局;
政府政策;
劳动者素质……
B
讨论
T
二、寻农业之发展
知识链接: 刀耕:其意为用器具来翻耕 土地,让土地变松,利于作 物种子的生长发育。 火种: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 且少有可以直接开垦种粮的 土地,大多是森林,所以采 取用火烧的方式,并且火烧 之后森木的灰烬富含钾等元 素,对土地有很大的补充营 养,更利于耕作。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 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你知道水稻的种植过程吗? 这种方式体现了什么特点?
特点:精耕细作
概念辨析 : 精耕细作 借用牛力耕田,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 产量。
牛耕开始出现,是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精耕细作的传 统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汉代的铁农具广泛使用
汉代曲柄锄
汉代耧车 汉代大镰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西汉耦犁(二牛抬杠) 东汉“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
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有哪些优点?
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英)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 犁的基本定型 。
铁器的使用是生产力的一次革命。
观察并寻找这头春秋青铜牛的特殊之处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晋语》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 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 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材料反映出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蔽之, 曰:自粗耕进于精耕
——吕思勉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 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餐桌 外的浪费就超过700亿斤。 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更是触目惊心,据有关专家 估算,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约合2000亿元, 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全世界饥饿人口超过10亿。全球每年因饥饿死亡的认 输达1000万,每6秒钟就有1名儿童死亡!如果我们减 少浪费5%的食物,就可救活超过400万的饥民!
一、寻农业之发展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2)灌溉工具
戽斗是一种原始 社会晚期就出现了 的灌溉工具。
翻车:三国时期马 钧发明的灌溉工具,把 低处的水引到高处。
筒车 筒车是唐朝 时期发明的 灌溉工具
《悯农》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1、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耕作方式、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场景
(广种薄收)
原始农业阶段
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石锄
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河 姆 渡 遗 址 出 土 的 骨 耜
石犁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的铁锄 战国时期凹形铁锄
战国时期铁锄
材料: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 成为可能,他给农业工人提供了一种极其坚固和锐利,非 战国时期铁犁 石头或当时其它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头、铁镰刀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时多疾 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淮南子·修务》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 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白虎通义》卷二
(原始社会)耒耜——石器农具
二、寻农业之发展
思考: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农业
二、思农业之特点
特点: (1)分散性:耕作方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 的影响
3、下列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提 高生产的积极性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③最早出 现于商周时期④往往导致阶级矛盾突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 事反映了宗教冲突;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都江堰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 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 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井渠法的发明,是 我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创 举。它既能解决在地表 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 减少明渠水在输送过程 中的蒸发和渗漏。井渠 法很快就推广到甘肃、 新疆一带水分容易蒸发 的干早地区。至今仍在 新疆农业生产中起着重 要作用的坎儿井,就是 在井渠的基础上加以发 挥改进而成的。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于娘子带发间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 比翼双飞在人间
1、中国古代传说中的 “天 仙配”、“牛郎织女” 都反 映了农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 生产生活状态?
以家庭为单位,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中国古代农业最早是如何耕种的?什么时候开始精耕细作?中 国古代农业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有什么特点?
神 农 农 神
神农氏又称炎帝, “因 天之时,分地之利,制 耒耜,教民农作”成为 农业的始祖。
被国际誉为“杂交水稻 之父”;联合国授予 “杰出的发明家”;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 者。
一. 寻农业之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