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官僚贵族化世袭化是如何被遏制的
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古代到现在,经历了很多变革和演变。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以了解这种复杂的体制是如何从早期的封建制度发展到现代官僚制度。
1. 早期官僚制度在古代中国,官僚制度起源于周朝。
周朝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以君主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各个州县的政府官员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案件。
到了商朝,已出现了类似官僚制度的体系。
商王与诸侯、大夫之间的关系形成的类似契约的封建体系,为官员和官僚制度赋予了更为明确的职责和义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体系趋于碎片化,不再有完整的中央政权。
这时,官僚制度也开始发生演变。
国家权力逐渐向地方政府下放,地方政府逐渐成为朝廷集权的重要支持力量。
官员制度也由职位世袭逐渐转向选拔资质优秀的人才。
2. 宋元明清时期的官僚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变革。
到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官僚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宋朝时期,官僚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根据考试制度,官员需经过三级考试才能担任官职。
文、武、贡三科考试考察的对象不限于富家子弟,这为士人上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同时,宋朝逐渐引入执政的理念,规范各级官员的行为准则,提高了公务员的职业素质。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被继承和发扬光大。
明代的科举制度较为完善,分流考试、省试和殿试三个环节,同时省级机构逐渐形成。
明朝时期的官僚制度比较稳定,官员层级分明,官衔有严格的序列等级制度,这些都是中国官僚制度的标志性特征。
到了清朝,普通民众也能参与到科举制度中,礼部试、殿试成为青年才俊一生荣耀的标志,而科举制度也成为中国封建官僚制度的最高荣誉。
3. 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变革中国实行官僚制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种制度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和演变。
受到时代背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官僚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结构和形态。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与历史变迁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制度,并且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社会运转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官僚制度的演变和历史变迁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一、官僚制度的早期形成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成书于《周易》之后,尤以信奉儒家思想、讲究德行礼仪而著称于世。
“周礼”则成为了最早的官僚制度规范,其中就包括了与官僚制度相关的很多内容。
在周朝时期,官员分为九品,牧、工、卿、大夫、士、庶长、正卿、郎、仆九品。
其中卿和大夫是重要官员,给予他们的土地和躬身礼,都比较有限制。
在西周时期,官僚制度较为完备和规范,官僚是依照血缘和军功、功劳来任命的。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政治局面的动荡变化,产生了很多新兴势力和新的政治形式,官僚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国也都有了自己的官僚制度。
二、中央集权时期的官僚制度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中央集权时期的官僚制度在制度上更加完备,也更加规范。
在秦朝时期,始设三公九卿制,由中央负责任命和调度,辖制河内、河东、河外三省,实行大一统的封建官僚制。
但是由于秦朝时期官僚制度过于严格,数量过多,不管是在掌握权力这一方面还是在管理能力方面都显得比较弱,不利于官员之间的协调和管理,短暂的统一也随即而崩溃。
汉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官僚制度也再次发生了一些变化。
汉朝初年,汉武帝为了强化官僚制度,制定了太初法律,就是制定了官员的升降、考核、惩戒、奖励等之类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保官僚制度的规范和完整。
汉朝中后期,封建统治集中了权利,致使官僚制度出现了过于专制的倾向,难以实现官员内部的协调和管理。
三、私人官僚制度的盛行进入唐朝时期,官僚制度倾向于朝廷拥有专权,而裙带关系开始渐渐盛行起来,私人官僚制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有二次重大政治进步

中国历史上有二次重大政治进步中国历史上有二次重大政治进步,一次是秦始皇废除了帝王以下的官员的世袭制,改由中央政府统一选拔任用,但还保留了帝王本身的世袭制(皇权世袭制),这是它落后的一面;另一次是在现代,继秦始皇消灭了帝王以下的官员的世袭制之后进一步的消灭了皇权世袭制,国家的最高领导也不能再世袭,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未建立相关的比较规范、有效的制度,这可能是我们时代要完成的一项最重大的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当时不仅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国王是世袭的,而且国家最高领导人以下的公、卿大夫、士等各级也是世袭的。
按现在的话来说,不仅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父死子继的,而且省长、县长(市长)、镇长(乡)长等各级别的官员也是父死子继的。
这种制度是一种非常坏的制度,如果你有幸出生在王公贵族家里,那么你天生就是王公贵族;如果你不幸出生在奴隶家里,那么你天生就是下一代的奴隶。
人的命运和前途完全由他的出生决定,而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无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儒家学者主张恢复周朝封建世袭制,法家官员主张推广秦国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法家的意见,实行郡县制,将中国分成四十个郡和二百多个县,各级主官,从督抚到县令,都由中央政府任命。
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
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
郡县官僚制这种平民制度取代封建世袭制这种贵族政治,是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它的作用就是废除了帝王以下的官员的世袭制,而改由中央统一选拔任用。
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但是秦朝命短,未及彻底改革贵族世袭制、建立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就发生了农民起义。
刘邦建立汉朝后,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这时实行的是察举制度。
实际上是秦朝没有来得及实施的制度。
从贵族制到官僚制: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演变

从贵族制到官僚制:中国历史上的权力演变由三国至唐的中国社会,大体上可谓处于贵族制度时代,但绝非一切现象都能以贵族制度来概括。
与此同时,与贵族制对立的君主专制牢固存在,不断削弱贵族制度,努力使之转化为纯粹的官僚制。
事实上,正是君主专制的存在,才使贵族制止步于贵族制。
如果君权再微弱一些,那么贵族制也许会进一步发展为更加割据化的封建制度。
当时的社会确实有向封建制发展的倾向。
由三国至唐,封建食邑制虽然衰微却一直存在,就是一种迹象。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本质上应当出现封建制的社会,却因为君主权的强硬存在而被迫采取了贵族制这种特殊形态,这样的思路也许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一直是强大的,但也不能对此评价过高。
在我们研究的贵族制时代里,必须要把与君主专制相对的贵族制度与每一位贵族区分开考虑。
君主相对于每一位贵族个人,拥有绝对强势,更有着足以迫害、摧毁他们的权力。
然而,消灭个别贵族,也并不意味着破坏了贵族制度。
通常来说,消灭一个贵族,便会有另一个贵族补充空隙,贵族制本身并不会动摇分毫。
若对贵族个体的迫害过度,连天子自身都有下台的可能。
在当时的环境里君主制不可能凭个人意志一蹴而就。
若是忽视这个环境,为所欲为,哪怕贵为帝王也会走向自我毁灭。
必须承认,帝王的权力也有限度,在贵族制度的时代,难免会受到贵族制度的制约。
当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
它随着历史的积累而产生,自然也会随着历史的积累而继续变化。
弱小力量会被强大力量驱动,这是历史的原理。
为收拾东汉末年的乱世,曹操建立了官僚军阀集团,其力量无疑是强大的。
它短暂地展现出强大的破坏力和建设力,却不能持久。
这一集团是出色的短跑选手,不善于长跑。
曹操借法家的统制建立的曹魏官僚军阀集团,一旦遇上汉代以来中国社会贵族化这一巨大潜流,转瞬间便被巨浪冲走、吞没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是曹操将在魏国摸索了二十年的方法,借汉魏革命之机扩张到全国各地而颁布的法令。
中国古代世袭制度分析

中国古代世袭制度分析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制度——世袭制度。
世袭制度是指父亲或祖先的官职、财产或地位等可世代相传,子孙不必经过选拔,同样担任这些职务。
1. 发展历程世袭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当时,周天子对属下的诸侯和卿大夫,以及属官的土地,都采取了世袭制,这是基于封建强权下分封制而形成的,主要是为了维护王权而设立的。
春秋时期,诸侯国家要求卿大夫的地位不再继承,随之皇帝也对诸侯国家的世袭制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到了中唐时期,世袭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制定和规定。
2. 举世袭制度的优点和缺点2.1 优点:(1)稳定性:世袭制度源于封建思想,认为社会的权力应该由统治者及其家族拥有和控制。
世袭制度的实行可以使政治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得到保障。
(2)可充分利用才能:世袭制度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充分利用才能,让有才干的人掌权,避免了高官显贵的职位被无能无德之辈占据。
2.2 缺点:(1)世袭制度容易导致社会没有上升通道,从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社会。
对于学有所成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机会担任重要职务。
(2)容易导致腐败。
由于职务是按照血缘相传,所以有些人出现了不负责任和腐败的情况,这无疑会导致政府的无能和不公。
3. 改革明朝时期,朱元璋取消了朝中官爵的世袭制度,并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此来改善官员任用问题。
清朝时期,清朝朝廷仍然保留了世袭制度,但同时推行了科举制度,成为了实行世袭制度和科举制度并存的时间之一。
到了现代,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行,世袭制度渐渐地失去了效力,被新的制度所代替。
在这个时代,职位和财富被视为是根据个人能力和努力得出的结果。
在现代的中国,法律和规定把公共职位的任职权低于授权给一个组织,而非特定个人。
结论总的来说,世袭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但是它的优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在某种程度上,世袭制度可以稳定社会制度,充分利用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但是随着时代变化,中国社会也需要不同的制度来满足时代需求。
古代中国的世袭制度研究

古代中国的世袭制度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以九品中正制为主,这一制度强调文官与武官的等级和职位,对于古代官员的管理和选拔起到重要的作用。
同时,古代中国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制度,就是世袭制度。
世袭制度是指官员的职位能够被继承或通过亲属关系来继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的世袭制度,它的来龙去脉,以及对中国官僚制度的影响。
一、古代世袭制度的来源古代世袭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朝时期,王朝和贵族之间的权力纠纷导致了王室的分裂。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周王朝开始在国家中设立诸侯国,并将一系列地方行政职位交由这些贵族继承。
这种制度派生出了世袭制度,后来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世袭制度成为了定制。
官员的子孙可以继承他们的职位,哪怕他们不具备足够的才干或素质。
这使得社会阶层的固化愈演愈烈,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
然而,世袭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被人们所推崇,因为它在维护家族荣誉、管理行政事务和加强家族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世袭制度对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中,世袭制度的存在对职业道路以及名声与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那些获得高位的人员,过去的业绩和职务重要性并不是最终的因素。
他们希望自己的职位可以落到自己的后代之手,无论他们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或素质。
正因为如此,世袭制度从长远的角度塑造了中国社会的贵族文化。
尤其是在清朝期间,封建思想和世袭制度達到了顶峰。
贵族阶层和平民百姓之间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世袭制度也对中国的政治风气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由于官员的职位可以被继承,中国的政治体系就没有为未来社会精英的培养和选拔提供太大的机会和动力。
——这已经导致许多儒家经典中强调的“士为知己者死”、“君子不器”等思想渐渐式微。
三、中国社会的演变和世袭制度的终结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世袭制度的负面影响逐步暴露出来。
由于官员的子孙能够继承他们的职位,许多富有和影响力的家族向政治体系渗透,导致了职位的集中和少数人拥有特权。
中国历史政治格局的变异:门阀制度从辉煌走向衰败

中国历史政治格局的变异:门阀制度从辉煌走向衰败门阀地主阶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它曾经创造了一个属于门阀政治的辉煌时期,其门阀观念影响了长达六、七世纪的中国历史,对于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门阀制度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权产物,主要分为了东汉末年、曹魏与西晋、东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个阶段,这些时期门阀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政治内涵的演变过程也被后世所探究。
一、门阀制度的观念及具体表现'门阀制度'是从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显著的时代特征,'门阀制度'包括门阀士族、门阀势族、士族与势族、豪强等具体概念,中国古代中的'门阀制度'主要表现为:按门第的高低选拔官员;士族免役;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特征是'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门阀制度的观念门阀观念是门阀政治的产物,但比起门阀政治,其延续性更强,即使阀门政治灭亡后,其残留的门阀观念依旧遗留了很长时间,对中国古代造成了长期的影响。
很多门阀士族出身的文人以自己的门第为荣,虽然门阀最后走向了落魄,但还是有很多门阀士族的后人仍对祖先时期的盛况感到怀念,这种怀念既是为过往的辉煌业绩而骄傲,也是为自己落魄的当下而唏嘘。
门阀观念之所以受到统治阶级的排斥,主要是门阀观念中又针对中央集权的离心倾向,这种思想不利于统治的稳定,所以被当权者视为门阀士族的对抗。
唐太宗曾下令:'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还有高宗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唐朝时期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改变社会风气,铲除门阀的残余观念,以当世为官进爵为荣誉而非往日的士族身份为荣誉。
•士族为什么重视门阀观念?(1)保证社会地位的优越性门阀士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权阶层,在政治上出现了'累世公卿''四世三公'的现象,这也是士族显赫的象征。
中国历史上官僚贵族化世袭化是如何被遏制的

中国历史上官僚贵族化世袭化是如何被遏制的?现在关于“二代”的说法很流行,有“富二代”,“贫二代”,还有“官二代”。
其中,似乎“官二代”霉头最大,在网上几乎是骂声一片,跟弥漫的仇官氛围遥相呼应。
现在的社会,各个社会阶层大体开始固定化,官员的后代,做官员要比平民子弟更加容易。
平民子弟即使可以进入仕途,但在升迁方面,往往会碰到玻璃天花板。
也有人观察到,近年落马的高级官员,大多为平民出身。
而不断有新闻曝出来,某些官员的后代,凭借父兄的余荫,仕途顺利,早早地就坐上了处级甚至厅局级的交椅。
“官二代”之所以遭人恨,其实原因有二,一是现在官员资源多占,声誉不佳,二是“官二代”的仕途,受到特别的照顾,不公平。
历史上官僚贵族化世袭化是如何被遏制的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度,这是一个事实。
官僚占有最多的社会资源,也占据着社会最多的荣耀。
通俗点说,就是做官就有一切,不做官就没有一切。
但是同时,官僚也是政治的主导者,政务的操作者,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员的优劣,也依赖官僚制的效率。
按官僚制的自身逻辑,这个制度,必须不断地从平民中汲取新生的优秀人士,以保证官僚制的效率,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所以,历朝历代,官员的选拔,一直都是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
但是,中国又是一个以家族为核心价值的国度,官员和他的家族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做了官的人,有义务给自己的家族(当然包括后代)带来好处。
两汉实行以推荐为标志的察举征辟选官制度,原本实行状况良好。
被推举的人,大多是优秀人才。
但是,这个制度延续一段时间之后,就出了问题。
一来做高官的人,周围的人对其子弟势必高看一眼。
即使没有特别的托请,进入仕途的高官子弟,往往也会被人优待。
高官的光环投射到自己的子弟头上,似乎非常自然。
二来,由于在制度上,高官有推荐人才的权力,对于被推荐的人而言,荐主才是真正改变他命运的人,对他有知遇之恩。
待到被推荐的人日后也做了比较大的官,也有能力推荐的时候,他们报恩的最佳方式,似乎就是把恩人的子弟推荐上去,如果已经进入仕途,则在晋升方面拉一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官僚贵族化世袭化是如何被遏制的?
现在关于“二代”的说法很流行,有“富二代”,“贫二代”,还有“官二代”。
其中,似乎“官二代”霉头最大,在网上几乎是骂声一片,跟弥漫的仇官氛围遥相呼应。
现在的社会,各个社会阶层大体开始固定化,官员的后代,做官员要比平民子弟更加容易。
平民子弟即使可以进入仕途,但在升迁方面,往往会碰到玻璃天花板。
也有人观察到,近年落马的高级官员,大多为平民出身。
而不断有新闻曝出来,某些官员的后代,凭借父兄的余荫,仕途顺利,早早地就坐上了处级甚至厅局级的交椅。
“官二代”之所以遭人恨,其实原因有二,一是现在官员资源多占,声誉不佳,二是“官二代”的仕途,受到特别的照顾,不公平。
历史上官僚贵族化世袭化是如何被遏制的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度,这是一个事实。
官僚占有最多的社会资源,也占据着社会最多的荣耀。
通俗点说,就是做官就有一切,不做官就没有一切。
但是同时,官僚也是政治的主导者,政务的操作者,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员的优劣,也依赖官僚制的效率。
按官僚制的自身逻辑,这个制度,必须不断地从平民中汲取新生的优秀人士,以保证官僚制的效率,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所以,历朝历代,官员的选拔,一直都是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
但是,中国又是一个以家族为核心价值的国度,官员和他的家族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做了官的人,有义务给自己的家族(当然包括后代)带来好处。
两汉实行以推荐为标志的察举征辟选官制度,原本实行状况良好。
被推举的人,大多是优秀人才。
但是,这个制度延续一段时间之后,就出了问题。
一来做高官的人,周围的人对其子弟势必高看一眼。
即使没有特别的托请,进入仕途的高官子弟,往往也会被人优待。
高官的光环投射到自己的子弟头上,似乎非常自然。
二来,由于在制度上,高官有推荐人才的权力,对于被推荐的人而言,荐主才是真正改变他命运的人,对他有知遇之恩。
待到被推荐的人日后也做了比较大的官,也有能力推荐的时候,他们报恩的最佳方式,似乎就是把恩人的子弟推荐上去,如果已经进入仕途,则在晋升方面拉一把。
于是,就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局面,越是高官,其子弟就越是做官的机会多,几代累积下来,就形成了东汉末年的门阀。
袁绍和袁术两个人资质平平,但仅因为两人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弟子门生遍天下,所以,起兵的时候,居然一时形成为最大的两个军阀集团。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做官干脆成了官宦子弟的专利。
吏部选拔,只需查阅各人的牒谱便是。
众所周知,这个阶段国家分裂,政治黑暗,主因就是官僚制变成了变相的世袭贵族制。
彻底改变这种局面的是科举制度的实行。
我们知道,所谓科举制,就是考试取官。
无论什么人,平民还是皇族,只要通过相关考试,就可以做官。
其实,在科举时代,对高官和皇
族也有优待,不仅子弟可以上比较好的学校,而且有门荫制度,高官子弟,可以通过门荫,直接进入仕途。
但是,由于比较严格的考试制度,使得这个时代形成了一种风气,凡是不从考试出身的官员,会被认为没有本事。
花钱买官的捐班自不必说,被人看不起。
而从门荫入仕的人,也往往被人视为纨绔子弟,同样为人轻视。
风气所及,即使是皇帝,也不大看得起这样的人,所以,门荫出来的人,升迁也难。
在这种情景下,即使高官子弟,只要有心走仕途,往往得走科举之途,真刀真枪考上。
有人研究,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能够保证大约有半数的及第者,出身中小士绅和平民,另外一半,多是官宦子弟。
官宦子弟以门荫为耻,使得那个时代的仕途后门开的不那么大,从而遏制了官僚贵族化世袭化的倾向。
抢官的“官二代”成为舆论诟病的权力世袭现象
现在中国的问题,首先是在于长期以来,国家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选官制度,高考制度一度成为变相的科举,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干部选拔依然有另外的途径,没有文化的工农干部甚至还有晋升方面的优势。
即使是大学考试,高官子弟也曾有推荐入学的另途,使得高考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在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之后,虽然实行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但到目前为止,不仅这种考试还不是国家统一考试,而且进入公务员队伍,仍然存在其他的途径。
改革后对进入公务员队伍实行的学历限制,随着“五大”毕业生(电大、职大、函大、夜大、自考)的出现,很快就形同虚设。
而对海外留学生的优待,由于一些在国内考不上大学的干部子弟可以通过花钱出去留学,混一个学位,就可以回来享受优惠。
现在新生的“官二代”,有相当多的人,喜欢直接进入仕途,趁父辈尚在任上的时候,尽可能快地晋升到一定高度。
这些抢官的“官二代”,形成了今天大为舆论诟病的权力世袭现象。
其次,由于官本位的缘故,在任官员掌握了社会上最多的资源,而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依然强固。
无论官员本身是否参与,一定级别的官员子弟,无论做什么,只要在这个官员的影响力之内,都不言而喻地会得到人们的照顾。
如果这些官宦子弟经商,只要打出父辈的招牌,往往就会一路顺风,获得平民子弟望尘莫及的便利。
在改革初期,很多高干子弟往往喜欢利用父辈的余荫去下海经商,获取经济利益。
这些人有的是官商,有的是私商,但无论官商私商,他们经商的轨迹,往往有权力的阴影。
即使少数人真的如他们所说,上升或者致富,是由于自己的才干,由于大环境如是,依然难以令人口服心服。
正如常识告诉我们的那样,“富二代”和“官二代”不见得都是坏人,“贫二代”也不见得都是好人。
但是,这样两种明显的不公平,加上日益恶化的官民矛盾,必然使得“官二代”成为众矢之的。
事实上,一些“官二代”疯狂抢夺资源(包括人事资源)的行为,已经成为令人不敢恭维的官场风习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上仇官的情绪添加了燃料。
跟平民相比,官员的后代,原本就有竞争的优势,如果连竞争本身都被取消,变成赤裸裸的有权者通吃,那么,由此造成的社会危机,是不言而喻的。
政府不应强化“官本位”的传统
虽然说,一个现代的国家,应该改变官本位的状况,逐渐把官本位变为民本位。
但是,在没有改变之前,政府绝对不应该强化这种来自帝制时代的传统。
即使仅仅出于保证从平民中汲取人才的需要,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也必须下大力气保障社会上升渠道的畅通。
不至于让平民的精英,因没有上升渠道,永沉下僚,因而心生怨恨。
而保障平民精英上升渠道的唯一办法,就是以国家之力,确立一个官员选拔的制度,并严格执行。
同时,用制度保障一定比例的平民子弟的晋升。
当下,存在一种相当危险的思想倾向,即在官员选拔中,引入所谓世袭的政治可靠的因素,人为地在官员选拔中,划分出莫须有的“自己人”界限。
这种倾向,如果不是某些势力刻意为“官二代”进入仕途并快速上升造势的话,那么就是政治上的超级糊涂。
这样做,事实上在“官二代”和平民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除了激化“官二代”和民众的矛盾,让仇官情绪更加高涨,没有任何好处。
一般来说,即使在传统王朝政治比较清明的时期,民众的仇官情绪依然存在。
人们仇官,但同时也羡官。
既仇恨权力,又羡慕权力。
这是官本位社会必然的伴生产品。
但是,如果从根本上根绝了平民上升的渠道,让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变成官,或者很难变成官员,那么,平民的仇官,就会达到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变成一种非常可怕的力量。
这样的力量一旦产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天下就不太平了。
所以,无论如何,现在处于优势地位的官员以及官员的子弟们,一定要清醒,千万不能以赢家自居,肆无忌惮地通吃。
在正常市场竞争条件下,通过竞争达成的赢者,想要通吃都是危险的。
更何况,人们并不认为现在官场上的赢者,是真正赢者,硬要通吃,最终最危险的,其实是这些人自己。
“官二代”身上的魔咒,只能用自己的行为解开,如果不思开解,麻烦很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