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心理学研究

合集下载

梦的心理学:潜意识的表达

梦的心理学:潜意识的表达

梦的心理学:潜意识的表达梦,这个神秘而迷人的现象,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人的好奇心。

梦是潜意识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的反映。

本文将从梦的心理学角度出发,探讨梦的内涵、潜意识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梦来了解自己。

一、梦的内涵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是由一系列的意象、符号和情节组成的,这些元素通常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和想象。

梦的形成与人们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梦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处于一种放松和无意识的状态,此时潜意识开始活跃,将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以梦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潜意识的作用潜意识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无意识,它包含了人类遗传下来的本能、情感和冲动等,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力量。

潜意识在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潜意识是人们情感和行为的源泉,它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其次,潜意识也是人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梦等形式来保护人们的心理健康,避免人们受到过多的伤害。

三、如何更好地利用梦来了解自己1.记录梦境:记录梦境是了解自己潜意识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记录梦境,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不足之处。

2.分析梦境:分析梦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潜意识。

通过对梦境中的情节、符号和意象进行分析,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3.反思梦境:反思梦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醒来后,人们可以思考自己在梦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

4.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从而更容易地产生梦境。

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等,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潜意识。

四、总结梦是潜意识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通过记录、分析、反思梦境以及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潜意识,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

梦境心理学及其应用研究

梦境心理学及其应用研究

梦境心理学及其应用研究人们一般认为梦境是一种神秘的现象,无法理解也无法解释。

但是,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梦境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隐含的意义。

因此,梦境心理学应运而生,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探讨梦境心理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应用。

一、什么是梦境心理学梦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梦境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梦境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意义。

它探索的范围包括梦境的内容、梦境的形式和梦境的影响等方面。

梦境心理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借鉴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现代心理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古代哲学等。

梦境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解释性理论”,即假设梦境是一种隐含的表达方式,它通过对个体的深层心理状态进行隐喻、符号和象征的表达。

因此,梦境的解释需要结合个体的情境、背景、经历等因素来进行分析。

二、梦境的心理意义梦境的心理意义是梦境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从梦境的内容来看,尤其是梦境中的符号和象征,可以揭示出梦者潜意识中的一些状态和隐含的心理冲突。

比如,梦境中出现的水通常被视为情感或意识流的象征,无法穿越的水则往往暗示着沉默、孤独和失望等负面情绪;墙则代表固执与抵制等等。

梦境的心理意义还可以从梦者的情感状态和经历中来解读。

比如,梦境中出现狂风暴雨,则可能是梦者内心感到恐惧、不安或者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挫折。

因此,梦境中的符号和象征往往是表达梦者内心状态的一种模式。

三、梦境心理学的应用梦境心理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梦境心理学的应用方式:1. 梦境解释通过梦境解释,可以帮助梦者识别和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冲突。

梦境解释可以启迪梦者,使其能够更好地以健康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题。

2. 梦境治疗梦境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通过分析梦境中的隐喻和符号,帮助患者澄清内心纷乱的情感和心理冲突。

梦境治疗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来指导。

3. 梦境预测有些无意识的事情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比如潜意识中的一些隐喻和符号都可能预示着未来的事件和情况。

心理学如何解释梦境

心理学如何解释梦境

心理学如何解释梦境梦境是一种神秘而又令人充满好奇的现象。

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人们都对梦的含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但现代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式来解释梦的起源和意义。

一、梦的产生机制梦的产生是由大脑活动引起的,在睡眠过程中,人的大脑仍然在工作。

梦是大脑对来自内部和外部刺激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的结果。

当我们入睡时,大脑会根据个人的经历、情感和记忆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梦境。

二、心理学解释梦境的理论1. 弗洛伊德的梦的心理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中最早研究梦的理论家之一。

他认为梦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的表达。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梦境中的象征性符号和隐喻可以揭示潜意识的欲望。

2. 阿德勒的梦的理论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认为梦境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问题和挑战的一种解决尝试。

梦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目标和潜在的动机。

3. 珀金斯的梦境解释理论珀金斯认为,梦是大脑中不同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整合过程。

他提出了“梦境合格”的概念,即梦中所出现的所有事物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对应的素材。

三、梦境的功能和意义1. 打破常规思维梦境可以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帮助我们打破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思维模式。

在梦境中,我们可能会经历一些非理性和荒谬的情节和事件,这有助于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

2. 情感的宣泄梦境还可以作为情感的宣泄途径。

在梦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恐惧、愤怒、快乐等。

这些情绪的表达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或禁止。

3. 潜意识的表达梦境是大脑潜意识思维和记忆的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梦境中的事件和符号,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潜意识需求和欲望。

四、如何解读梦境1. 记录梦境要解读梦境,首先需要准确地记下梦中的情节和细节。

把梦境写下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忆和分析。

2. 理性思考在解读梦境时,需要保持理性思维。

过于直接地接受梦中的意象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释。

我们应该通过分析梦境中的符号、情节和情感来寻找更深层次的含义。

心理学解读梦的奥秘

心理学解读梦的奥秘

心理学解读梦的奥秘梦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夜间睡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无论是童年时期的美梦,还是成年后的噩梦,梦境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心理学不仅对梦的现象进行了观察,同时也尝试着揭示梦背后的秘密与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心理学对梦的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梦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与潜在含义。

梦的来源与功能梦源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的不规则活动,这些活动是由神经元的放电造成的。

由于睡眠分为不同阶段,其中快速眼动(REM)阶段是出现梦境的主要时段。

研究表明,人在REM阶段的脑电活动与清醒状态下相似,这为梦境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梦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它有助于情感调节。

在梦中,我们常常能够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体验情绪,并通过情境重现来处理那些未解的情感。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在清醒状态下减少焦虑和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梦也被认为是个体潜意识的一种表现。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研究梦的人,他提出了“梦是通向潜意识的皇家大道”的理论。

他认为,梦中的意象、符号和场景常常隐藏着个体内心真实的欲望、焦虑和冲突。

透过分析这些内容,个体可以揭示自己的潜意识,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自我。

梦境中的符号解析根据弗洛伊德理论,许多梦境中的内容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而是潜藏着更深层次的意涵。

这些意象往往以象征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代表着个体内心深处未被认识或压抑的情感与欲望。

例如,水在许多文化中普遍被视为生命、情感和潜意识的象征。

在梦中看到海洋可能意味着对生命深沉而复杂情感的探索,而在河流中漂浮则可能代表着生活中的某种流动性或变化。

而飞翔则通常被视为自由与解脱的象征,可能代表着对现实生活中束缚感的逃避。

除此之外,动物、人物或具体场景等元素也常常充满了潜在象征意义。

当我们在梦中回忆起某段童年经历或者看到特定的人物时,这些都能反映出我们对过去经历的再体验,以及其在当前生活中的重要性。

常见梦境及其解析许多人都有着类似的梦境,这些共通的主题让人不禁思考其中是否存在某种普遍规律。

梦的心理学研究

梦的心理学研究

梦的心理学研究梦的心理学研究1.前言“梦”对于大家来说,肯定不会是陌生的吧?我们经常在想: 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做种种稀奇古怪的梦?梦是怎样产生的呢? 梦有什么作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2.梦的概念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对梦做过精确的阐述:2.1 对梦下定义的第一人是亚利士多德。

他认为,“梦被定义为睡眠者在睡着的时候的心理活动。

”他还认为,“无论如何,有学识的医师说,我们应密切注意梦……最擅长解释梦的人是能够看出相似性的人……就像水中的图像,梦也可能受到同样的歪曲。

”2.2 我国古代普遍认为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心理活动。

《经上》曰:“梦,卧而以为然也。

”东汉许慎《说文》曰:“梦,寐而有觉者也。

”南宋朱熹则认为:“梦者,寐中之心动也。

”2.3 1900年以后,人类对梦的研究随着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而跨入了新的时代。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认为梦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欲望的满足,它可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的延续。

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

脱离经典精神分析道路的荣格认为,梦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反应,是“原始人的来信”;梦是潜意识智慧的启示,它超越了个人。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一个“梦工厂”,为人们“生产”出形形色色的梦境。

如果这个部位遭受损伤,梦自然就没有了。

据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目前这位老妇已经开始少量做梦,但梦境却不再如原先那样丰富多彩和鲜明清晰了。

巴塞蒂表示,进一步解释梦与脑部的关系还需要对大量的类似病例进行研究分析。

这项研究首次详细阐述了人脑受损与不能做梦的关系,填补了神经学的空白。

同时很多心理学家也表示此次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人为什么做梦的原因,从而又使人类向了解自己的目标跨近了一步。

这项研究为科学家在对梦的研究中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背后仍有无数的问题需要解释。

例如,梦对于人体来说具有其独立的功能还是只是人类进化中的副产物?梦是人类所独有的生理现象吗?动物会不会做梦?4.2 梦的实验室研究1953年芝加哥大学的纳萨尼尔.克莱特曼和学生助手尤金.阿塞林斯基发现快速眼动睡眠时,便开始了现代梦研究的新纪元。

梦的解析名词解释心理学

梦的解析名词解释心理学

梦的解析名词解释心理学梦的解析:名词解释和心理学角度的探索梦,是我们在睡眠中经历的一系列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知体验的心理现象。

它是一个神秘而丰富的领域,引发了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名词解释和心理学的视角,探索梦的解析,揭示梦境背后隐藏的奥秘。

一、名词解释的观点1. 动态心理学观点根据动态心理学的观点,梦是人类潜意识中的一种表达形式。

它是个体不同欲望、冲突和焦虑等心理状况的象征,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内心的冲突和欲望。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梦中梦见自己追逐一只猎物,这很可能代表着他追求某种目标的渴望,或者对于自己内心深处不满意的一种抗议。

2. 心理解压观点另一种名词解释是心理解压观点。

根据这个观点,梦是人类大脑清理垃圾和压力的一种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承受的种种压力和焦虑可以通过梦境得到释放和排解。

当我们睡觉时,大脑处于休息和重建的状态,梦可以清理我们白天无法处理的负面情绪和压力,使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平衡。

二、心理学的角度1. 梦与心理疾病心理学家们发现梦与心理疾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梦境可以反映个体的心理状况,并为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线索。

例如,梦中频繁出现的噩梦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梦境中的强烈恐惧感可能暗示个体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

2. 梦与创造力梦境也被认为与创造力紧密相连。

许多伟大的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曾通过梦境获得灵感。

梦境可能是我们潜意识中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和整合的途径,它可以形成一个独特而创造性的思维空间。

比如,著名化学家奥古斯特·库库莫尔在梦中看到了周期表的排列方式,从而有助于他的化学研究。

3. 梦的预知能力?一些人声称梦境具有预知能力,即能够预测未来事件或者它们所代表的象征。

尽管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证明这种观点的可信度,但梦中出现的象征和意象确实可能与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未来冲突相关。

因此,在解析梦境时,可以关注其中所蕴含的象征,以理解个体心理状态的潜在冲突和情绪。

生物心理学,梦

生物心理学,梦

生物心理学,梦梦,这个神秘而又充满奇幻色彩的现象,自古以来就一直吸引着人类的好奇心。

从古代的周公解梦,到现代的科学研究,人们一直在试图揭开梦的神秘面纱。

而生物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因素如何影响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为我们理解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

有时候,梦是美好的,让我们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之中;有时候,梦又是恐怖的,让我们在睡梦中惊醒,心跳加速。

那么,梦到底是什么呢?从生物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梦是大脑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我们进入睡眠时,大脑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是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其中的神经元仍然在传递信息,产生各种思维和想象,这就形成了梦。

睡眠,这个看似简单的生理过程,实际上分为多个阶段,而梦主要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眼球会快速转动,身体的肌肉几乎处于麻痹状态,而大脑的活动却异常活跃。

研究发现,REM 睡眠对于大脑的发育和记忆的巩固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在这个阶段产生的梦,往往具有更加生动、丰富和离奇的情节。

那么,大脑是如何产生梦的呢?生物心理学家认为,梦的产生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网络的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睡眠过程中的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梦的内容和情绪。

此外,大脑中的海马体、杏仁核等结构在记忆和情绪处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的活动也与梦的形成有关。

有研究表明,白天的经历和情绪会在梦中得到反映。

如果我们在白天经历了一件特别重要或令人激动的事情,那么在晚上的梦中很可能会出现相关的场景和情节。

这是因为大脑在睡眠中会对白天的记忆进行整理和加工,将一些重要的信息储存起来,而将一些不重要的信息遗忘。

梦就是这个加工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梦的功能也是生物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些学者认为,梦有助于情绪调节。

在梦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各种强烈的情绪,但由于身体处于麻痹状态,我们不会对这些情绪做出实际的反应。

梦是什么原理

梦是什么原理

梦是什么原理
梦是一种人们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心理现象。

梦的形成原理是复杂的,目前尚无统一的科学解释。

根据现有的心理学和神经学研究,梦的产生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 大脑活动:梦是大脑在睡眠期间仍然保持活动的结果。

睡眠时,大脑会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神经活动,包括记忆、情感和感觉的处理。

这些活动可能在梦境中表现出来,形成我们在梦中所经历的场景和情节。

2. 记忆整合:梦可能与记忆有关。

研究发现,在梦中经历的事物和我们白天经历的事物相关性较大。

梦境可能是大脑在睡眠过程中对白天所学习和体验的记忆进行整合和加工的结果。

3. 心理冲突释放:心理学理论中认为,梦境也可能是人类心理中存在的冲突和压抑情感的一种释放方式。

在梦中,人们可能会经历一些未能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的情绪和欲望,或是处理一些心理冲突,以达到情感平衡。

4. 潜意识的表达:梦也被认为是潜意识的表达形式。

在梦中,人们可能经历一些隐含、深层的愿望、恐惧、欲望或需求。

梦境可能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潜意识。

总之,虽然梦的产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对于人类的心理和认知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或许能够
更加深入地理解梦境,揭示梦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之间更为深刻的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的心理学研究梦的心理学研究1.前言“梦”对于大家来说,肯定不会是陌生的吧?我们经常在想: 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做种种稀奇古怪的梦?梦是怎样产生的呢? 梦有什么作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

2.梦的概念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对梦做过精确的阐述:2.1 对梦下定义的第一人是亚利士多德。

他认为,“梦被定义为睡眠者在睡着的时候的心理活动。

”他还认为,“无论如何,有学识的医师说,我们应密切注意梦……最擅长解释梦的人是能够看出相似性的人……就像水中的图像,梦也可能受到同样的歪曲。

”2.2 我国古代普遍认为梦是睡眠中的一种心理活动。

《经上》曰:“梦,卧而以为然也。

”东汉许慎《说文》曰:“梦,寐而有觉者也。

”南宋朱熹则认为:“梦者,寐中之心动也。

”2.3 1900年以后,人类对梦的研究随着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而跨入了新的时代。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认为梦是完全有意义的精神现象,是欲望的满足,它可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的延续。

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的达成。

脱离经典精神分析道路的荣格认为,梦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反应,是“原始人的来信”;梦是潜意识智慧的启示,它超越了个人。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一个“梦工厂”,为人们“生产”出形形色色的梦境。

如果这个部位遭受损伤,梦自然就没有了。

据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目前这位老妇已经开始少量做梦,但梦境却不再如原先那样丰富多彩和鲜明清晰了。

巴塞蒂表示,进一步解释梦与脑部的关系还需要对大量的类似病例进行研究分析。

这项研究首次详细阐述了人脑受损与不能做梦的关系,填补了神经学的空白。

同时很多心理学家也表示此次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人为什么做梦的原因,从而又使人类向了解自己的目标跨近了一步。

这项研究为科学家在对梦的研究中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背后仍有无数的问题需要解释。

例如,梦对于人体来说具有其独立的功能还是只是人类进化中的副产物?梦是人类所独有的生理现象吗?动物会不会做梦?4.2 梦的实验室研究1953年芝加哥大学的纳萨尼尔.克莱特曼和学生助手尤金.阿塞林斯基发现快速眼动睡眠时,便开始了现代梦研究的新纪元。

克莱特曼和阿塞林斯基断定,快速眼动是被试者在做梦的标志。

他们发现,在这个阶段叫醒被试,被试可以回忆起更多更详细的梦的内容。

威廉.德门特和爱德华.沃尔伯特在芝加哥大学的睡眠实验室中用蜂鸣器在睡着的被试耳边发声的方式,验证了梦以吸收外界刺激的方式捍卫睡眠的理论。

50年代,霍尔研究了“正常人”报告的10000个梦例,发现人们在梦中体验到的最多的情感是敌意。

1971年,乔伊斯和安乐尼.卡尔斯基博士夫妇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洛杉矶睡眠实验室内研究了快速眼动阶段的恶梦与夜间心绞痛和消化性溃疡发作的关系。

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清醒的梦以及有意识的控制梦很感兴趣,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牛津心理生理研究院院长西莉亚.格林,美国的帕特里克、拉伯格以及基尔顿.斯图尔特。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非常关注诸如超感官知觉的研究,比如在布鲁克林迈蒙尼德医院,门宁格的一系列实验室研究。

4.3 梦的个性差异研究我们每天都会做梦,不同的人之间的梦是否存在着差异呢?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性格对梦的内容有很大的影响。

所谓“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簋篮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

这段话除了说明梦境必须依赖经验外,亦可说明梦对人性格的依存性。

王廷相认为,具有“骄吝之心”的人,在梦中就会争强斗胜;而具有“忮求之心”的人,在梦中亦会追货逐利。

总之不同的性格对梦境中的内容有不同影响。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也认为,梦是一个人生活风格的产品,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写照。

所谓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即是指一个人的独特个性品质。

正由于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和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风格。

一个人的想象力绝对不会编造出超出他生活风格的梦境,他所编造的梦正是他独有的生活风格的产品。

反过来讲,一个人的任何心理行为,也无不带有其独特生活风格的烙印。

一个自卑感强的人,由于时刻担心自己会失败,就会经常梦到自己从高处向下摔。

这表明梦有时候也反映着人的个性特点。

近代众多学者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文化和民族人们的梦,发现这些梦既有普遍性,又有特异性。

1969年,Schneider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一些少数部落的人们的梦分析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梦具有普遍性也有差异性,如比起现代化社会中的人,这些原始部落的人们也是梦到熟悉的人比梦到陌生的人多,躯体性攻击比言语性攻击多等,但是这些部落的人在梦中更多是被攻击的对象。

美国科学家认为,由于人类的共同意识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梦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梦境和人的生活环境、经历等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所以梦境又具有独特性。

4.4 梦境剥夺研究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

人为什么做梦,不做梦会有什么反应呢?科学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断人做梦的试验。

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刻被唤醒,不让其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点反应能力均有提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

显而易见,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人在梦中以右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而觉醒后则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活动过程中,使醒与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

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

生理学家也认为,一定数量的梦是必要的,做梦是对大脑和身体有益的正常生理活动,有利于大脑和身体功能的恢复,因为一定程度的神经兴奋可以使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得到松弛,从而对神经起到缓冲、调剂与镇静的作用。

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当你被从甜美的梦乡中唤醒后,你会精神萎蘼、暴躁易怒,这是因为睡眠必须是连续而完整的,梦的完成对心理和身体的恢复和平衡大有益处,而如果这种梦境被打断,就会使这种恢复和平衡的过程受到破坏。

所以有意识地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有意识地创造一些积极的梦,可以促进我们的自信并产生积极体验从而形成自我意识的良性循环,必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5. 梦的研究新进展最近,梦的研究者们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

Solms和Mark提出了快速眼动睡眠(REM)=梦的公式;Takeuchi和Tomoka等人利用ERP对8个大学上进行了连续7天的睡眠研究,证明了快速眼动睡眠(REM)与梦及其回忆程度有密切关系;Franzini和Carlo也做过这方面的研究;Domhoff和G.William等人从脑干激活的角度研究了梦的内容及其性质。

可以看出,梦的研究趋势,已经从思辨逐渐转向以先进的设备(如ERP、眼动仪等)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即使在对弗洛伊德理论等经典理论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也开始采用更客观的量化方法。

有些学者提出记梦的日记不仅可以为梦的研究积累资料,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发现梦的启示。

6. 结论日常生活中一部分梦,的确可以通过已知的科学加以解释,有时这种解释似乎十分牵强。

不得不说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去世的亲人托梦或者通过梦预知一些将要发生的事情,尽管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真实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梦到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ESP(第六感觉)的一部分。

科学的真谛在于客观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非死守教条。

时至今日,尚没有有力的科学证据证明超自然力量及灵魂的不存在,科学解释的范畴是有限的,随着认识的增大而增大。

而只有科学才是正统其他都是旁门左道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简单的说,我们并不能认为已有的科学是完全正确甚至是解决一切的法宝,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没有证实的事物“臆断其有无”,片面地认为超自然力量和灵魂的不存在也是不科学的。

对于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1.科学只在一定范围内支配着事物发展。

也许对梦的心理学研究还不足以让我们认识梦的实质,但是科学的研究还是能让我们越来越靠近它。

2.科学是在接受与批判中发展,科学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无法摆脱片面和教条主义,也就是说科学得到的结论也许并非这个事物最终的本质。

3.任何科学发现都不是绝对的偶然,只有经常认真思考的人才会抓住一丝灵感,并勇于投入实验,从而获得成功。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解开梦的神秘面纱。

参考文献:1.刘丹梦的研究新进展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28)2. Jerry M. Burger 人格心理学(第七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4.徐知乾怪异的异床同梦现象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05.陈文君解读梦的心理,调节心理状态[期刊论文]-衡水学院学报2005(03)6.任其平梦的本质的心理学解读[期刊论文]-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7.董朝晖梦的成因的进展研究[期刊论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08)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20019.罗杰.霍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白学军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10.阳小玲梦的心理学意义[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10)11.李文满, 王淳梦的成因及其意义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12.蔡琴凤,李晓驷梦的内容分析理论研究进展安慰医学报2010(06)13.刘宗粤梦的机制与梦境心理世界 200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