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与物候 入梅、出梅及其日期计算

合集下载

出梅入梅的标准

出梅入梅的标准

出梅入梅的标准出梅入梅是一个农业气象学的术语,用来描述梅雨季节的开始和结束。

在中国,梅雨期一般从5月到6月,它标志着进入夏季之前的季节过渡。

具体的标准是根据气温、降水量、湿度和气压等多种气象要素来判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出梅入梅的标准和相关气象知识。

一、出梅的标准:1.降雨量减少:在梅雨季节,降雨量通常相对较高。

出梅的标志之一是降雨量明显减少。

通常在连续五天内,每天降雨量都少于0.1毫米,被认为是出梅的一个标准。

2.气温升高:夏季的气温相对较高。

当气温持续在28摄氏度以上,且不再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时,可以视为出梅的另一个标志。

3.湿度下降:梅雨季节通常空气湿度较高。

当湿度开始下降,空气变得干燥时,也表示梅雨季节已经结束了。

4.气压变化:气压的升高也是出梅的一个指标。

当地面气压开始上升,且没有再次下降的迹象时,可以判定为出梅。

二、入梅的标准:1.降雨量增加:入梅的标志之一是降雨量的明显增加。

当连续五天内,每天降雨量都大于0.1毫米,且未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天气时,可以认为进入了梅雨季节。

2.气温下降:入梅时,气温会相对较低。

当气温开始在28摄氏度以下,且没有再次上升的迹象时,可以视为入梅的一个标志。

3.湿度上升:梅雨季节通常空气湿度较高。

当湿度开始上升,空气变得潮湿时,也表示进入了梅雨季节。

4.气压变化:气压的下降也是入梅的一个指标。

当地面气压开始下降,且没有再次上升的迹象时,可以判定为入梅。

三、出梅入梅的意义:1.农业作物种植:出梅入梅的准确判断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

合理选择播种时间、施肥、浇水等农事活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防灾减灾:梅雨季节常常伴有较多降雨和高湿度,容易导致洪涝灾害和疾病的传播。

及时准确地判断出梅入梅可以提前采取防灾减灾措施,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旅游娱乐:梅雨季节的降雨量较大,适合山水风景的观赏。

了解出梅和入梅的时间,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旅游娱乐活动,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梅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到来。

在这个季节,潮湿的气候常常给人们带来不便和困扰。

本文将对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梅雨季节的定义和起始时间梅雨是指从农历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之间,大约持续40天左右的一个季节,标志着梅花的盛开和暑气的逼近。

梅雨季节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二、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1. 高温多湿:梅雨季节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多以30摄氏度以上为主。

同时,由于水汽蒸发和大气湿度的增加,梅雨季节的湿度较大,人们会感到闷热和不适。

2. 多雨天气:梅雨季节是雨水集中的时期,每年都是降雨量最多的季节之一。

在梅雨季节,常常伴随着阵雨、雷雨等强降水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3. 多雷电活动:由于湿气和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也容易发生。

人们在梅雨季节要注意防范雷电天气带来的安全隐患。

4. 多雾天气:梅雨季节的湿度高,会出现较多的雾天气。

雾天气会对交通安全和能见度造成影响,人们需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5. 梅雨持续时间较长:梅雨季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会持续40天左右。

在这段时间内,人们需要做好防潮、防雨和防暑工作,保障身体健康。

三、梅雨季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服装选择:梅雨季节的气候多湿,人们应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衣物,以便在湿热的天气中保持舒适。

2. 防雨措施:由于梅雨季节的降雨较多,人们在外出时需随时携带雨具,做好保护措施,以防雨水淋湿衣物和其他物品。

3. 防暑降温:梅雨季节伴随着高温天气,人们应注意防暑降温,多饮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中暑等热射病的发生。

4. 防雷电: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空旷地段和高大建筑物,确保自身的安全。

5. 防雾保障出行安全:梅雨季节的雾天气多,给交通出行带来困扰。

二十四节气日计算方法

二十四节气日计算方法

二十四节气日计算方法
一、计算“立”的方法
1.四分点法:将立春算作一年的开始,每个节气周期为15天。

根据这个原则,节气日期按照四分之一的周期计算即可。

(1)节气日期=(年份%4)*15-3
2.十九年周期法:将立春算作一年的开始,每个节气周期为
365.2422/24天。

在计算中,需要用到闰年的差距,闰年的周期为
365.2422/24+1天。

(1)计算闰年数:闰年数=INT(年份/4)-INT(年份/100)+INT (年份/400)
(2)计算年份的天数:年份的天数=365*年份+闰年数
(3)计算节气日期:节气日期=INT(年份的天数/24)
二、计算“中”的方法
1.天干法:根据天干地支的排列顺序进行计算。

(1)计算(立冬+节气日期)%60
(2)根据结果对照天干表,获取对应的天干
2.数九法:数九是将农历年份的六个九段分别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计算所得的日期即为对应的节气日期。

(1)九段长度=日月离晦分钟*300+小时-日月离晦小时*100
(2)节气天数=5*60+(九段长度%540)/9
(3)节气日期=(九段长度/540)*15-节气天数
以上就是二十四节气日的计算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主要考虑到简单易行、准确可靠等因素。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每年每个节气的具体日期,方便人们进行农事和生活的安排。

同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日计算方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入梅、出梅时间怎么确定

入梅、出梅时间怎么确定

入梅、出梅时间怎么确定
入梅时间的计算,需要依据“干支纪日”。

从每年的“芒种”开始计算,第一个“丙”日为干支纪日的天干,是入梅的日期,约在每年的6月中上旬。

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气候时节不同,入梅的日期也会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实地天气进行判断。

出梅的时间,也是可以根据“干支纪日”进行推算的。

“小暑”过后的第一个“末”日为干支纪日的地干,是出梅的日期,约在7月中下旬。

入梅,代表着指梅雨季节的开始。

这段时间,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多连阴雨天气,且持续高温高湿。

这种条件下,会使得衣物、家具容易发霉,因此梅雨季又常被称作为霉雨季,入梅也成为入霉。

整个梅雨季节会持续20天左右,但是根据具体年份不同,梅雨的开始和结束的早玩,以及梅雨地强度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有的年份梅雨现象十分明显,而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出现空梅现象。

在梅雨季的时候,要尽量保持衣物、被子的干燥,避免滋生细菌造成的皮肤病感染;同时也要在临近傍晚的时候,进行适时的通风换气。

出梅后的天气会怎样

出梅后的天气会怎样

出梅后的天气会怎样梅雨季节是我国很特别的一个天气现象,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个天气现象,是在每年夏季的时候。

那么梅雨结束后气温会升高吗?整理了出梅后的天气,欢迎阅读!出梅后的天气会怎样_出梅后天气会热吗_出梅后天气是否变的干燥是不是很热出梅是什么意思出梅又称为“断梅”指:梅雨结束的日期。

中国江淮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12日结束。

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如1954年到8月2日才出梅,梅雨期持续达63天。

梅雨结束后,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

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或芒种当日为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或小暑当日为未日为出梅。

入梅出梅指梅雨期的开始与结束日,为我国沿江江南一带动特有的天气现象,入梅和出梅时间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

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或芒种当日为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或小暑当日为未日,天晴出梅。

出梅的标准是:连续5天不下雨,且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加最高温度除以2)超过30度,就意味着出梅了。

出梅后温度会升高吗出梅后,我省大部分地区将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但由于高空受西北气流控制,大气层结不稳定,午后多局地雷阵雨天气。

出梅后,我省气温明显上升,午后多局地雷阵雨天气。

随着黄梅季节的结束,也意味着持续的雨水天气将逐渐谢幕,接下来副热带高压就将展开“攻势”,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高温天气,也就是进入三伏天了。

出梅后的天气怎么样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40℃热浪侵袭出梅之后,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

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

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安庆、九江等。

每年最热的地方也不相同。

2003年6~8月的最热城市是福州、杭州、长沙和南昌。

当然最热的“火炉”,要属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

【最新推荐】201X年浙江什么时候出梅-word范文模板 (1页)

【最新推荐】201X年浙江什么时候出梅-word范文模板 (1页)

【最新推荐】201X年浙江什么时候出梅-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201X年浙江什么时候出梅
梅雨天气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大家也都等着出梅的日子,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浙江201X年出梅的时间,欢迎大家阅读。

201X年浙江什么时候出梅
出梅时间是公历201X年7月19日,农历五月廿五。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出梅计算公式
【21世纪出梅未日公式】:D=12-Y,这里的Y=(年份后2位×5+[年份后2位/4])Mod12。

以201X年为例,Y=(10×5+[10/4])Mod12=(50+2)Mod12=4、
D=12-4=8,所以出梅为7月8日。

梅雨季节入梅出梅标准
入梅:连续5日平均气温超过22℃,有4天为雨天才算是入梅,
出梅:反之,连续5天姘居气温超过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

24节气中的气象、物候变化规律

24节气中的气象、物候变化规律

24节气中的气象、物候变化规律24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每个节气相应于太阳经过黄经的一个位置。

下面是24节气的气象和物候变化规律:1. 立春(2月3日左右):春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回升,白天变长,阳光明媚,但仍有寒冷的天气。

物候上,蚕开始吐丝,梅花开放。

2. 雨水(2月18日左右):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回升更明显,但寒潮仍有可能出现。

物候上,杏花开放,麦苗抽穗。

3. 惊蛰(3月5日左右):春雷开始响起,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桃花开放,春笋露出地面。

4. 春分(3月20日左右):昼夜平分,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柳树开始发芽,桃树开花。

5. 清明(4月4日左右):天气转暖,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麦田开始抽穗,杨柳吐绿。

6. 谷雨(4月19日左右):降水量增多,气温进一步回升,天气潮湿。

物候上,稻田开始耕种,蚕开始吐丝。

7. 立夏(5月5日左右):夏天的开始,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麦田开始灌浆,蚕开始吐丝。

8. 小满(5月20日左右):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增多,天气炎热。

物候上,小麦成熟,草木繁茂。

9. 芒种(6月5日左右):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增多,天气炎热。

物候上,稻田开始插秧,麦收获。

10. 夏至(6月21日左右):白天最长,气温最高,天气炎热。

物候上,麦田开始灌浆,蚕开始吐丝。

11. 小暑(7月7日左右):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减少,天气炎热。

物候上,玉米开始抽穗,莲蓬成熟。

12. 大暑(7月23日左右):气温最高,降水量减少,天气炎热。

物候上,玉米开始成熟,荷花盛开。

13. 立秋(8月8日左右):秋天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稻田开始成熟,葡萄开始成熟。

14. 处暑(8月23日左右):气温开始下降,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稻田开始收割,葡萄成熟。

15. 白露(9月8日左右):气温继续下降,降水量增多,天气凉爽。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怎么定的,有没有计算公式?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怎么定的,有没有计算公式?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怎么定的,有没有计算公式?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规定: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计算公式:立春日期的计算计算公式:[Y*D+C]-L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数减闰年数。

21世纪C值=3.87,22世纪C值=4.15。

举例说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计算步骤[58×.0.2422+3.87]-[(58-1)/4]=17-14=3,则2月3日立春。

雨水日期的计算 [Y*D+C]-L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18.74取整数减闰年数。

21世纪雨水的C值18.73。

举例说明:2008年雨水日期=[8×.0.2422+18.73]-[(8-1)/4]=20-1=19,2月19日雨水。

例外:2026年计算得出的雨水日期应调减一天为18日。

惊蛰日期的计算 [Y*D+C]-L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数减闰年数。

21世纪惊蛰的C值=5.63。

举例说明:2088年惊蛰日期=[88×.0.2422+5.63]-[88/4]=26-22=4,3月4日是惊蛰。

例外:无。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20.646取整数减闰年数。

21世纪春分的C值=20.646。

举例说明:2092年春分日期=[92×.0.2422+20.646]-[92/4]=42-23=19,3月19日是春分。

例外:2084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气与物候入梅、出梅及其日期计算
入梅、出梅与日期计算
入梅与出梅,亦称入霉、出霉。

每年梅子黄熟季节出现的阴雨天气,称之为“黄梅雨”,简称“梅雨”,衣服容易发霉。

入梅与出梅分别指梅雨季节的开始与结束。

梅季按干支纪日推算:入梅在芒种起第一个丙日;
出梅在小暑起第一个未日。

如2005年——芒种日是6月5日,芒种起第一个丙日——丙寅日是6月11日,这一天入梅;直到小暑(7月7日)后的第一个未日即7月10日出梅。

如何确定入梅和出梅日期?
传统的入梅和出梅与天干和地支有关。

气象意义的入梅有特定的指标。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确定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

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逢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为出梅。

如果芒种当天的天干为丙,则将该日定为入梅,小暑当日
地支为未,则将该日定为出梅。

气象意义的入梅
梅雨的定义: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一狭长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出现频繁的降水过程,常有大到暴雨。

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

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

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的。

除了我国以外,朝鲜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我国梅雨区的范围,北起淮河,南至闽、赣、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东的27—34°N之间。

梅雨期长度以梅雨区中部最长,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长25天。

梅雨区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

但这是气候平均情况,每年可以相差很大。

例如,入梅期迟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长梅雨期可以长达60天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长,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没有梅雨,称为“空梅”。

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数1954年,该年梅雨期总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梅雨的划分划定梅雨期以大气环流季节性的转折、调整为主要依据。

在分析环流调整时,以暖湿气流的稳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东经120度处脊线的北移位置为主,以西风带环流的调整为辅。

根据以上原则,先确定入、出梅的环流调整日,然后再结合大范围降水现象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具体划分梅期。

一、上海梅雨指标入梅标准: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线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气温至少有3天≥22℃,入梅后头5天中,须有大于
等于4天雨日(包括各区县气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现象,则每段梅雨结束后的气温均≥22℃。

出梅标准:梅雨结束前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气温≥27 ℃,最高气温≥30℃,且6天以上无雨。

以后如再出现连阴雨,则属夏雨,而非梅雨。

二、江苏省梅雨指标入梅环流调整日指标:5-6月份,当加尔各答500hPa稳定西风结束,出现东、西风相间之后,以下指标同时连续3天达到:(1) 120°E副高脊线≥20°N。

(2)115°E、120°E、125°E经度上588线平均位置≥25°N(或115°E、120°E、125°E经度上584线平均位置,满足≥30°N,≤35°N)。

(3) 120°E上,-8℃等温线位置≥35°N。

出梅环流调整日指标:入梅后,持续3天同时出现:(1)120°E副高脊线≥27°N。

(或115°E、120°E、125°E经度上588线平均位置≥31°N)。

(2)120°E上,-8℃等温线位置≥40°N。

三、浙江梅雨指标:(一)入梅指标连续出现5天以上的天气(日雨量≥0.1mm,允许其中有两天日雨量≤1.0mm或有一天无雨),以后出现多阴雨天气,无连续5天或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出现,以日雨量≥1mm为梅雨开始。

参考指标:同时,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0°,并稳定在10天以上,且连续稳定三个侯。

(二)出梅指标 5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日雨量≥0.1mm)结束,出现5天以上的无雨天气(允许出现1天有雨)以后不再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以最后日雨量≥0.1mm 的日期为出梅日期。

参考指标: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5°,且稳定二个侯,在这段时间内连续出现5天日雨量不大于1mm的阴雨天气,以最后日雨量≥1mm的日期为出梅日期。

四、安徽梅雨指标: (一)入梅 (1)东经120°副高脊线至少连续4天≥北纬18°,有台风时不考虑副高压脊线的位置。

(2)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以上≥22℃(江淮之间以合肥为代表,沿江江南以安庆为代表)。

入梅后,气温允许低于此值。

(3)日平均气温与日平均绝对湿度的差值
连续4天以上出现负值,梅雨中断时允许出现正值(北片合肥站,南片安庆、芜湖、屯溪三站中至少有两站达此规定)。

(4)满足上述三条件标准后出现的连阴雨开始日即作为入梅日(若连阴雨开始日比满足上述三条标准的日期超前时,则以超前的连阴雨开始日为入梅日)。

(二)出梅(1)东经120°副高脊线连续4天以上≥北纬27°(个别年份南部只需北纬26°)。

(2)588线开始稳定控制淮河以南地区≥4天。

(3)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以上稳定≥28℃。

满足上述三条之一开始日期附近的一场连阴雨或明显降水过程结束日即定为梅雨结束日,次日作为出梅日。

(三)梅雨期入梅日至出梅日前一天为梅雨期。

梅雨期中若连阴雨分段,则梅雨出分段。

(四)全省梅雨期南北两区中最早的入梅日为本省入梅日,两片中取迟的出梅日为本省出梅日,入梅至出梅日前一天为本省梅雨期。

五、江西降雨集中期划分标准:单站降雨集中期划分标准江西省较明显的洪涝主要发生在4~7月。

强降水持续时间可以有1~10天不同的长度,日雨量也有25mm~400mm以上不等,这种持续强降水时段,称为降雨集中期。

单站降雨集中期计算公式如下:δ=[∑R-A(n-1)]/100 式中∑R为n天雨量之和,n为强降水过程的天数,根据江西省历年降水情况确定n为1至10天,系数A取25。

不同的地域,系数A可取不同的数值。

由公式算出适合本地区的集中期天数及该时段内降雨的下限值见下表:集中期天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限雨量(mm)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325 梅雨期连续暴雨与洪涝长江中下游梅雨来到的迟早和梅雨量的丰歉,直接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夏收夏种和防汛抗洪以及抗旱蓄水。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除了热带气旋影响造成的短时间的洪涝外,旱涝总趋势主要决定于梅雨量的丰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