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过程分析报告
典型天气梅雨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梅雨,又称“入汛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季节性降水现象。
每年的6月至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会进入梅雨季节,此时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于2023年在某气象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梅雨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2. 掌握梅雨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分析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提高自己的气象业务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一)梅雨的形成机制和特点1. 形成机制:梅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变动以及冷暖气团的相互作用。
在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加强,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降雨带。
2. 特点:梅雨期间,降水频繁,雨量较大,持续时间长。
雨势以间歇性降雨为主,有时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二)梅雨预报1. 基本方法:梅雨预报主要依靠数值预报、卫星遥感、雷达观测等多种手段,结合地面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2. 技巧:在预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副热带高压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变化,分析冷暖气团的相互作用,以及对流性降水的发展趋势。
(三)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有利影响:梅雨期间,降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 不利影响:梅雨期间,降水频繁,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死亡。
四、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 学习梅雨的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培训等方式,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特点、预报方法等。
2. 参与预报工作: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梅雨预报工作,负责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协助预报员进行预报。
3. 实地调查:为了了解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需求和遇到的困难。
4. 撰写实习报告:在实习结束后,我根据实习内容和所学知识,撰写了这份实习报告。
江淮梅雨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梅雨,又称“入汛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特有的气候现象。
江淮梅雨是梅雨季节中最具代表性的天气过程,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范围广。
为了深入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其防治措施,我们于2023年6月至7月期间进行了江淮梅雨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掌握梅雨期间气象预报和预警技术;3. 学习梅雨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的影响;4. 提高应对梅雨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实习内容(一)梅雨的形成机制1.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梅雨期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2. 副高西伸北跳:副高西伸北跳是梅雨形成的主要动力,使暖湿气流增强,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发展。
3. 梅雨锋的形成:在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交汇处,形成梅雨锋。
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4. 降水条件: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形成连续性降水。
(二)梅雨的影响1. 农业生产:梅雨期间,连续性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也可能导致农田渍涝、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2. 交通运输:梅雨期间,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容易导致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问题。
3. 人民生活:梅雨期间,湿度大、气温高,容易引发感冒、皮肤病等疾病。
(三)梅雨的预报和预警1. 气象预报:通过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梅雨的形成、发展和结束时间进行预报。
2. 预警发布:根据预报结果,发布梅雨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四)梅雨的防治措施1. 农业方面:合理安排播种期,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减轻渍涝灾害。
2. 交通运输方面:加强道路养护,提高排水能力,确保交通安全。
3. 人民生活方面:做好防暑降温、防潮防霉等措施,确保身体健康。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江淮梅雨实习,我们对梅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防治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分析报告(发霉)

分析报告A:对于"霉点"这种现象,主要是潮湿高温的环境引发。
物料类型:电镀塑料不良现象:两端出现"霉点" 示意图:如附件。
背景:此料5/17于广东供应商生产,5/30 湖北厂IQC检验OK,原定6月初某新产品试线使用,因客户未同意试线而一直库存至7/4上线时发现两端出现"霉点",不良率100%。
厂商告知生产制程无任何改变。
分析:1. "霉点"是现象,实质是金属电镀层被氧化和腐蚀。
2. 这种现象是电镀业界常见的不良,主要原因还是潮湿环境所致。
从机理上分析,在相对湿度大于65%时,金属表面通过毛细吸附作用会产生一层均匀而细薄的水膜,再加上温度的周期性变化,会形成凝露,继而形成微电池,属电化学腐蚀。
因为此种凝露现象所形成的电解液,酸性低,体积(或数量)较小,分布均匀,所以腐蚀程度较轻。
从不良现象来看,"霉点"只出现在没有贴着透明胶纸的两端(物料是并列贴在透明胶纸上的包装方式),正是暴露在空气中的部位。
而贴着透明胶纸的面无"霉点"现象。
3. 此料存放在湖北的时间(5月底到7月初)正好碰上梅雨季节。
梅雨出现在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
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当时湖北厂仓库尚处于建设中,无温湿度管控。
4. 从金属腐蚀学理论分析,决定金属耐蚀性的因素有3个,即金属本身、介质特性和环境条件,因此改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 提高部件的耐蚀性:电镀件增加镀层厚度、改变镀种等,不仅会大幅度提高成本,还不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
b) 更改包装:使用真空包装,直接隔绝外界环境的影响。
成本高,比较难。
c) 改善储存环境:环境条件决定着介质特性,自然温度和湿度无法调控,但可以改善。
从行业实际情况考察,完全杜绝物料接触湿气不太可能,但如果存储环境得到改善,通风性好,很快水气就蒸发掉,也会有效阻止电化学腐蚀的发生。
关于梅雨的研究报告

梅雨的研究:起源、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梅雨的起源
梅雨是一种季节性的自然现象,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
据研究表明,梅雨起源于侏罗纪时期,距今已有数百万年的演变历史。
梅雨的形成是由于亚热带气候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极高,容易形成降雨。
同时,梅雨季节还受到季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二、梅雨的影响
梅雨季节的到来,会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梅雨季节的降雨过程比较集中,水量较大,容易导致河流水位上涨、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其次,梅雨季节的到来,会使气温下降,湿度增加,衣物、家具等容易受潮、霉变。
此外,梅雨季节还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和活动安排,因为降雨天气会影响人们的户外运动和旅游。
三、梅雨的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梅雨季节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是加强天气预报和监测,及时发布梅雨警报,提醒人们做好防范措施。
其次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河道拓宽、排水系统等,以便在梅雨季节时能够及时排泄雨水,防止洪水的发生。
此外,人们还采取了一些科技手段来应对梅雨季节的影响,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来发电,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四、结语
梅雨季节是一种季节性的自然现象,对其研究和应对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
本文对梅雨的起源、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梅雨季节的影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水平。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梅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到来。
在这个季节,潮湿的气候常常给人们带来不便和困扰。
本文将对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梅雨季节的定义和起始时间梅雨是指从农历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之间,大约持续40天左右的一个季节,标志着梅花的盛开和暑气的逼近。
梅雨季节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二、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1. 高温多湿:梅雨季节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多以30摄氏度以上为主。
同时,由于水汽蒸发和大气湿度的增加,梅雨季节的湿度较大,人们会感到闷热和不适。
2. 多雨天气:梅雨季节是雨水集中的时期,每年都是降雨量最多的季节之一。
在梅雨季节,常常伴随着阵雨、雷雨等强降水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3. 多雷电活动:由于湿气和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也容易发生。
人们在梅雨季节要注意防范雷电天气带来的安全隐患。
4. 多雾天气:梅雨季节的湿度高,会出现较多的雾天气。
雾天气会对交通安全和能见度造成影响,人们需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5. 梅雨持续时间较长:梅雨季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会持续40天左右。
在这段时间内,人们需要做好防潮、防雨和防暑工作,保障身体健康。
三、梅雨季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服装选择:梅雨季节的气候多湿,人们应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衣物,以便在湿热的天气中保持舒适。
2. 防雨措施:由于梅雨季节的降雨较多,人们在外出时需随时携带雨具,做好保护措施,以防雨水淋湿衣物和其他物品。
3. 防暑降温:梅雨季节伴随着高温天气,人们应注意防暑降温,多饮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中暑等热射病的发生。
4. 防雷电: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空旷地段和高大建筑物,确保自身的安全。
5. 防雾保障出行安全:梅雨季节的雾天气多,给交通出行带来困扰。
梅雨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梅雨,作为我国江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每年都会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梅雨现象,提高对气象变化的认知,以及提升自己在气象观测和预报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于2023年6月至7月期间,在XX气象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梅雨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理解梅雨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学习梅雨期间气象观测和预报的方法。
3. 增强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一)梅雨基础知识学习实习初期,我系统地学习了梅雨的相关知识,包括梅雨的定义、成因、特点、影响等。
通过查阅资料、听讲座和与导师交流,我对梅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气象观测实践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梅雨期间的气象观测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1. 每日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要素。
2. 观测云的形状、颜色、厚度等特征,判断云的发展趋势。
3. 使用自动气象站进行数据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分析。
(三)气象预报制作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梅雨期间的气象预报制作工作。
具体内容包括:1. 分析历史气象数据,了解梅雨期间的气候特点。
2. 利用气象预报模型,对梅雨期间的天气变化进行预测。
3. 编制气象预报报告,包括降水预报、温度预报、风力预报等。
(四)实习总结与反思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1. 气象观测和预报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2. 团队协作在气象工作中至关重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3. 梅雨期间,气象灾害频发,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至关重要。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梅雨实习,我收获颇丰: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增强了对气象变化的认知,提高了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3. 培养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江淮梅雨实习报告

江淮梅雨实习报告一、前言作为一名热爱气象事业的学子,我有幸在今年的江淮梅雨季节,前往XX气象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了江淮梅雨的气候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也亲身体验了气象工作者的艰辛和付出。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我国气象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江淮梅雨气候特点江淮梅雨,又称“入汛”,是我国东部地区特有的季节性降水现象。
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江淮地区受到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梅雨季节。
此时,降水量大、范围广,湿度大、气温高,天气阴沉、多雾,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形成原因江淮梅雨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副热带高压北抬,导致暖湿气流向北推移;其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为梅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再次,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产生大量降水;最后,江淮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有利于梅雨的持续和发展。
四、社会经济影响江淮梅雨对江淮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方面,梅雨季节降水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另一方面,梅雨带来的大范围降水、强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导致农作物受灾、房屋损坏、交通受阻等问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五、实习感悟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江淮梅雨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也深刻体会到了气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多次气象观测、资料整理、预报分析等工作,亲眼见证了气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需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六、结语总之,这次江淮梅雨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的气象知识和实践能力,也激发了我对气象事业的热爱。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正常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
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
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
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早梅雨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
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
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
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
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
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
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
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
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迟梅雨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习报告
2015 - 2016 学年第 2 学期梅雨过程实习报告姓名夏新露一、本次梅雨过程对天气的影响
1991年江淮地区出现了持续性的大暴雨。
包括三次暴雨过程,从5月持续到7月且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上旬,为常年江淮梅雨期。
7月3日,长江中下游平原出现大范围降水,降水。
区域呈东—西狭长带状分布,且相邻雨带上降水分布不均匀,其中广东、江西一带出现了强烈的江淮气旋,导致冷暖锋附近出现降温、大风、暴雨等剧烈天气现象。
成片暴雨区西至汉口东达东台,南到安庆,北达盱眙。
4日福建一带出现了标志性的梅雨准静止锋,锋面两侧温差较小,湿度梯度大。
上海、苏州附近有雷暴区,出现强对流天气,降水量明显大于周边地区,风速大于雨带其他地区。
雨带内位于宜昌南雷暴高压附近温度约22摄氏度低于附近其他地区。
5日随着雨带逐渐东移北伸,长江中下游流域到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岛南部均有大范围降水。
雨带内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22mm,雨带内降水强度小幅增加,雷暴天气消失。
二、3~4日各层环流形势
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控制华南地区,整个东亚环流完成了从春到夏的调整,雨带同时北跳,华南汛期结束,江淮梅雨开始,印度季风爆发,副热带西风急流从印度北部跳到高原北部,100hPa反气旋轴线北跳到34°N。
梅雨的开始与这个地区温度而持续的西南季风的建立一致。
下面具体分析高空环流形势:
1、对流层上部(100百帕):
●南亚高压从高原东移,位于长江流域上空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高压脊
位于30°N以南)。
江淮上空维持一个暖性反气旋,在此反气旋形成的同
时,其北侧的西风急流和南侧的东风急流也有明显加强的现象。
这是因
为反气旋环流加强了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
长江中下游处于这个大高压
的前部风向切边最强处,因此这个区域高层辐散作用最明显,高层辐散
低层辐合,造成强烈上升运动,为之后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垂直运动条
件。
2、中层(500百帕):
●从3日08时开始,高纬已经形成了双阻型阻塞高压。
西阻位于乌拉尔山
及其以西整个欧洲地区,此高压系统3-4号整个中心强度有微小减弱但是仍然稳定。
东阻高位于颚霍次克海附近,稳定少变。
两阻高之间是一宽广的低压槽,35°N~40°N处是一支较平直的西风气流。
在贝加尔湖西面的大低槽内,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低纬偏南气流交汇,极易形成降水。
●7月2日起,中纬度高空是平直强西风气流带,其上不断有短波槽生成东
移。
3日巴尔喀什湖东侧和贝加尔湖出现了两个稳定浅槽。
图中可见高原
以及其东部也存在两个疏散的短波槽,两槽渐渐合并,故将加强发展。
位于华北平原的短波槽快速移动,4日08时已经入海。
北边的高压脊前
的西北气流和副高西南气流仍有汇合,可产生降水。
4日形成了西南涡,促进梅雨天气过程的发展。
●西太副高呈带状分布,其脊线从日本南部至我国华南,略呈东北—西南
走向,在120°E处的脊线位置稳定在22°N左右。
在孟加拉湾一带有一
个稳定低压槽存在。
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西南风,将洋面暖湿空气
向北输送,与北方来的偏西气流之间构成一范围宽广的气流汇合区,有
利于锋生并带来充沛的水汽,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2、低层(850百帕):
●高纬阻塞高压:高纬仍是稳定的双阻型阻塞高压,高压系统位于乌拉尔
山和贝加尔湖附近,高原东部短波槽发展东移。
●切变线和低涡:低空江淮切变线为东北-西向,3号江淮切变线上有低涡
位于华北平原处,此外3号日本岛南部-朝鲜半岛南侧风有切变线,切
变线以南有以与之近乎平行的低空西南风急流,雨带主要位于低空急流
和700hPa之间。
3-4号切变线继续东延伸,从汉口到日本岛这一带准东
西向切变,低涡沿切变线东移到海上且强度略有加强,在低涡东移过程
中,降水和低涡移动一致。
从温度场和高度场的配置来看,3号低涡中心
为冷中心,属于深厚系统。
●宽广的西南低空急流出现在切变线以南与之近乎平行,有利于输送水汽,
水汽通量幅合,产生上升运动,因而降水常常发生在低空急流左侧、切
变线以南。
3、地面:
●江淮流域出现梅雨锋(准静止锋控制),此时江淮气旋已生成,位于低涡
东南方向,梅雨锋从低压中心延伸出来。
梅雨锋很稳定,两侧冷暖空气
温度差异不大,主要表现在湿度差异大,并且降水区域在南北方向上很
狭窄,但是降水强度比其他季节强烈得多。
江淮气旋在高空短波槽和低
涡的影响带动下也会发展并东移。
由于受高空短波槽和中空低涡的影响,锋面会产生波动,在低涡中心区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造成强降水。
到了7
月4号锋面进一步向东延伸,影响范围增大,气旋系统移动到海面。
梅
雨锋偏在雨带暖区一侧,梅雨锋前倾,向暖区倾斜。
虽然梅雨锋上没有
强的温度梯度,但它与江淮切变线相对应,其上有西南涡不断形成和东
移,可产生强烈的降水。
同时,在切变线之南,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存在
西南风低空急流,更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整层概括为:
低层是东北风或西北风与西南风形成的辐合上升区,水汽凝结易形成降水。
中层是无辐散层,高层为辐散层,该处南北两支气流对辐散气流起着加速作用。
三、梅雨过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天气系统、行星尺度系统)
◆南亚高压:它从高原东移,江淮上空维持的暖性反气旋,其北侧的西风急流
和南侧的东风急流明显加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造成强烈上升运动,为之后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垂直运动条件。
◆阻塞高压:高纬形成的双阻型阻塞高压之间是一宽广的低压槽,35°N~40°N
处是一支较平直的西风气流。
在贝加尔湖西面的大低槽内,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低纬偏南气流交汇,极易形成降水。
◆西太副高:呈带状分布,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西南风,将洋面暖湿空气
向北输送,与北方来的偏西气流之间构成一范围宽广的气流汇合区,有利于锋生并带来充沛的水汽,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西南涡及低空切边线:低空出现的西南涡附近极易产生降水,雨区主要分布
在低涡的中心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且降水随着西南涡的移动加强。
宽广的西南低空急流出现在切变线以南与之近乎平行,有利于输送水汽,水汽通量幅合,产生上升运动,因而降水常常发生在低空急流左侧、切变线以南。
◆梅雨锋:地面梅雨锋两侧冷暖空气温度差异不大,主要表现在湿度差异大,
并且降水区域在南北方向上很狭窄,但是降水强度比其他季节强烈得多。
江淮气旋在高空短波槽和低涡的影响带动下也会发展并东移。
由于受高空短波槽和中空低涡的影响,锋面会产生波动,在低涡中心区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造成强降水。
到了7月4号锋面进一步向东延伸,影响范围增大,气旋系统移动到海面。
梅雨锋偏在雨带暖区一侧,梅雨锋前倾,向暖区倾斜。
虽然梅雨锋上没有强的温度梯度,但它与江淮切变线相对应,其上有西南涡不断形成和东移,可产生强烈的降水。
同时,在切变线之南,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存在西南风低空急流,更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四、小结:
本次梅雨天气过程是在高层辐散、中层稳定、低层辐合的环流背景条件下,由中层的阻塞高压、低槽、副热带高压相互配合,形成了低空切变线、西南涡、低空急流以及地面的准静止锋等天气系统,再加上后倾的高低空配置,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垂直运动条件,造成的江淮流域至日本岛南部狭长区域内的大范围持续性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