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与其《长恨歌》

合集下载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原文译文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原文|译文|创作背景《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长相思·山一程》原文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注释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年,三潘之乱平定。

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

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

改词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

整首词无一句写思乡,却句句渗透着对家乡的思念。

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简介?经典纳兰词赏析

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简介?经典纳兰词赏析

纳兰容假设纳兰性德简介?经典纳兰词赏析纳兰容假设纳兰性德简介?经典纳兰词赏析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假设,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

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

辑有《全唐诗选》。

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

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

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合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性德的清代诗词《长相思·山一程》阅读

纳兰性德的清代诗词《长相思·山一程》阅读

纳兰性德的清代诗词《长相思·山一程》阅读《长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注释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

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古诗词介绍系列五十三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古诗词介绍系列五十三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古诗词介绍系列五十三转:容膝室主的博客今天要介绍纳兰性德的一首著名的悼亡词。

生活在清代初期的纳兰性德,是位才华出众的词人。

他的词几可上比宋人,后无追者。

著名学者王国维评介他的词时说“唐宋以后,唯有纳兰性德”。

关于纳兰性德,我不介绍大家都己知道,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冰川天女传》都有他的踪迹,多部电视剧也记述了他。

据说北京近年出现了规模不小的“纳兰追星族”,甚至到了定期沙龙集会的程度。

和珅把《红楼梦》给乾隆看,乾隆看后说了句“这是明珠的家事”。

于是有的研究红学的人,说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弄得沸沸扬扬。

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这首悼亡词,我还是要简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族人。

1655年(顺治十一年)生,卒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只活了三十一岁。

父亲纳兰明珠,乃康熙时权倾朝野的相国。

纳兰性德从小聪敏好学,通汉文,善骑射,是个文武全才。

十九岁会试中的,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二十一岁中进士。

康熙爱他才能,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后升为一等侍卫。

别看他一直在官场上打滾,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其词风格接近李煜,有“清朝李后主”之称。

他的词清丽婉约,格高韵远,颇具特色。

如今传世的约四百多首。

纳兰性德二十岁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两人十分恩爱。

但天不假年,三年后卢氏死于难产。

这对纳兰性德来说,如同晴空霹雳。

性德日夜思念卢氏,有一天卢氏果然来到梦中。

两人执手含泪,相顾无言。

临别時妻子对他说:“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纳兰性德醒来后悲痛不已。

有一天,他望着天上的月亮,想起了梦中亡妻说的话:“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这时天上的月亮已不是月亮,仿佛是卢氏的化身。

纳兰性德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将流传千古的著名悼亡词。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

纳兰性德《长相思》译文及鉴赏答案《长相思》是由纳兰性德所创作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相思》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长相思》注释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译文及注释二《长相思》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长相思》注释长相思。

唐教坊曲,双翅小令。

又名《双红豆》。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

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长相思》赏析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译文|赏析《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此词描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清代: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及注释译文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注释柬:给……信札。

“何事”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故人:指情人。

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娱园本),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

《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

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

”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中“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

薄幸:薄情。

锦衣郎:指唐明皇。

赏析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纳兰性德诗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诗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诗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译文赏析《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清代·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一作:泪雨零/夜雨霖)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

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生不得怨。

现在我身边的薄幸锦衣郎,还不如当年唐明皇许过比翼连枝愿。

【注释】柬:给……信札。

“何事”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

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故人:指情人。

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娱园本),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

《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

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

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

”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薄幸:薄情。

锦衣郎:指唐明皇。

【赏析】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

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

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用“决绝”这个标题,很可能就是写与初恋情人的绝交这样一个场景的。

这首词确实也是模拟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长相思-纳兰性德

长相思-纳兰性德

重点

(视觉

空间)



(听觉

时间)

故园
纳兰性德, 一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的词人, 广为世人传唱。 曲折的人生经历,直接影响纳兰性德 的性格,也让他的悼亡词拥有独特的 韵味,每一首都是他血与泪的诗话。
其悼念亡妻之词情真语挚,凄婉动人,
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 真正喜欢的不是那人、书、画、诗本身, 而是从中看到的我们自己, 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 总在别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镜子,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悼亡之作,他的 《蝶恋花》和苏轼的《江城子》贺铸的《鹧鸪天》 并成为三大悼亡词,享誉文坛。与朱彝尊、陈维崧 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 (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 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 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 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 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 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 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 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 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 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 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熟读课文
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一)内容梳理
1.身: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 “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1.山海关
2.山海关那边
3.山上
4.船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与其《长恨歌》
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田倪,号瑶草。

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词人
之一,也是四大才子之一。

纳兰性德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情感深沉,表达细腻。

其中,《长恨歌》被誉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个人生平
纳兰性德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早年颇有才华,精通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

然而他的一生却饱受沉沦和悲剧的困扰。

性德从小就面临家族内部的纷争,父
母离世后更是寄居在亲戚家中,并饱受虐待。

尽管遭遇不幸,纳兰性德依然保持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并通过写词来宣泄自
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以超凡脱俗、感伤沉郁的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词作。

《长恨歌》简介
《长恨歌》是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长词,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
词以女主人公杨贵妃为视角,描述了她从宫廷美人到最终凄惨命运的悲剧故事。

《长恨歌》通过细腻而悲怆的描写,展现了杨贵妃对皇帝的忠诚与倾心的爱情。

这首词被赞美为纳兰性德最具浪漫主义色彩、寓意深远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
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珍品。

《长恨歌》背景
清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频繁的时期。

纳兰性德生活在这个时代中,他所写的《长恨歌》也反映了当时许多人为政治和宫廷权力纠缠而遭受苦难和悲伤的命运。

杨贵妃作为唐朝时期著名的美女,她势力庞大,吸引了唐玄宗皇帝对她深深迷恋。

但这段爱情最终成为权谋斗争和宫廷政治的牺牲品,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结局。

《长恨歌》影响
《长恨歌》通过对杨贵妃的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引起了读者对权力腐败、爱情悲剧以及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这首词也成为纳兰性德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同时,《长恨歌》也被广泛传唱和演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经典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深深影响了后人对于纳兰性德及其时代的认知和思考。

结语
纳兰性德是中国清代文坛上一颗闪耀的明星,他用自己独特而震撼人心的词作打动了无数读者。

其中,《长恨歌》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寓意深远的作品之一。

通过描写杨贵妃生活中饱受苦难和压迫的经历,纳兰性德不仅反映了宫廷权力腐败的现实,也展示了他对于人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长恨歌》至今仍然在推动人们深入思考人性、权力和爱情等重要话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