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纳兰性德简介

合集下载

纳兰词全书简介

纳兰词全书简介

纳兰词全书简介一、纳兰性德生平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

他出生于满洲正黄旗,父亲是康熙朝的重臣纳兰明珠。

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好学,长于书画、古文,尤其在诗词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天赋。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创作了大量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词,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纳兰词创作背景纳兰词的创作背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背景:纳兰性德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历经了朝代更迭、战争频仍的时期。

这种社会环境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2. 家庭背景:纳兰性德出生于一个富有而显赫的家庭,但他的童年并不幸福。

他的父母关系不和,加之父亲忙于政事,导致他缺乏关爱。

这种家庭背景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3. 个人经历:纳兰性德的经历十分坎坷。

他曾数次失去挚爱亲朋,这些经历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三、纳兰词的艺术风格纳兰词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质朴自然:纳兰词的语言简练明快,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他的作品常常用平实的语言表现深沉的情感,令人感慨万千。

2. 意境深远:纳兰词的意境高远深邃,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历史场景来寄托情感,引人深思。

3. 手法多样:纳兰词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多样,既采用了传统的赋、比、兴手法,又融入了新的表现方式,如长调慢板等。

这些手法使他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四、纳兰词的思想内容纳兰词的思想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对真挚情感的追求:纳兰词中有很多作品表达了对真挚情感的渴望。

他追求爱情、友情和亲情中的真挚与美好,这种追求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2.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纳兰词中也有很多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死、荣辱和名利的看法,揭示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3. 时代与历史的反思:作为一位生活在动荡时代的文人,纳兰性德的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平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诗人。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

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纳兰性德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文学成就: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12]《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

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12]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自在,号菱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词人。

他是浙江嘉兴人,是浙西山水世家纳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生平经历纳兰性德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纳兰容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对纳兰性德的文学才华有很大的影响。

他从小就对文学充满了热情,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词人。

在求学时期,纳兰性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在国子监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最新的文学思潮和先进的文化观念,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纳兰性德的学业并不顺利。

由于他的放纵和桀骜不驯,他常常逃课、游玩。

这导致他最终被学校开除,使他无法完成学业。

尽管如此,纳兰性德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文学艺术,并以其才华横溢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二、文学成就纳兰性德以其出色的词作而闻名于世。

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词作描绘了人生百态,抒发了他自己的情感体验。

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意象,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纳兰性德的词作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既有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汪小菡《十七岁》中有这样的一句词:“目断魂消,累床纡缩到天明。

”这句词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伤,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纳兰性德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并被后来的词人们广泛研究和传颂。

三、人生哲学纳兰性德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活在当下”。

他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经历每一个情感的起伏。

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道:“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首词表达了对时光的流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的人生哲学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并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

纳兰性德《长相思》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长相思》纳兰性德一、词人纳兰性德的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旗籍,清朝时期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政治家、书法家、诗人。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叶赫那拉氏的后代。

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好学,文武兼修,擅长书法,喜好诗词。

他的诗词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和传颂,与曹雪芹、吴承恩等人齐名。

二、《长相思》的创作背景《长相思》是纳兰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当时他随康熙帝来到关外祭祀长白山。

在寒冬的夜晚,面对漫天飞舞的大雪,他怀念家乡和亲人,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

三、《长相思》的词意解析《长相思》的词意解析如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这是描绘清军人马翻山越岭,北上黑龙江的情景。

夜营扎在深深的边塞上,万千灯火彻夜通明。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说外面的风雪持续不断,扰乱了作者的乡思之梦,这让作者感到无比厌烦。

最后一句中的“故园无此声”更是道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纳兰性德词的艺术特色纳兰性德的词以自然、真挚、深情而著称。

他的词风清新自然,思想深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他的词作中常常运用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同时,他的词也常常涉及到人生哲理和历史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五、《长相思》的韵律和节奏《长相思》是一首古体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它的韵律和节奏感非常强,读起来抑扬顿挫、流畅优美。

全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句,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韵脚都是“程”,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韵脚都是“灯”和“声”。

整首诗押韵严谨,韵律和谐,读起来十分悦耳。

六、《长相思》的意象和意境《长相思》的意象和意境非常鲜明。

全诗通过描绘山水、边关、风雪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冷清的氛围。

同时,通过作者的乡思之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痛,又展现出一种温馨、感人的情感氛围。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简介:清代满族词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即纳兰。

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满洲正黄旗。

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

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

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

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

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

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纳兰性德的词集《侧帽集》于康熙十七年(1678)问世,时年仅24岁。

继而,另一词集《饮水词》在吴中刊行。

而综合编纂他诗、词、文、赋为《通志堂集》的,则是他的汉文老师徐乾学。

他的词集问世后,曾形成“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的局面。

这不仅因其词作“缠绵清婉,为当代冠”(郑振铎语),其思想的深沉,风格的清新,抒情状物的不落窠臼、别开生面,也是重要原因。

纳兰性德性澹泊。

在涉猎汉文学传统时,他将李白、陶潜奉为楷模。

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不到30岁竟“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产生了“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的出世之想,这种心绪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浓重的哀愁。

思乡、思亲、思友的主题,词集里多有所见。

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

”王国维论及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不仅指出了他在中国词坛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概括了他的个人风格。

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起了联络海内词客的重要作用。

其词风格接近李煜,有清朝李后主之称。

所写词清丽婉约,格高韵远,颇具特色。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银床①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②行处蹙连钱。

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作品与个人经历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作品与个人经历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作品与个人经历1. 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鹤亭,号张石山民,江南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人,清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康熙时期,是清代文人群体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位词人。

2. 纳兰性德的作品特点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浪漫主义色彩、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述著称。

他的作品意境优美、含蓄隽永,常常描绘出一种悲凉忧伤、离愁别绪的氛围,给人以深沉而富有共鸣的感觉。

他对音乐与艺术的爱好也使得他在词歌方面具备了较高的造诣,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3. 纳兰性德个人经历纳兰性德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在家族早逝后由祖母抚养长大。

18岁时与堂弟纳兰容若一起应举人出仕,后来因得罪权贵而流落江南,开始以文学为生。

性德的一生充满了荒芜与沧桑,他多次遭受官场排挤和家族变故的打击,在此过程中饱尝世事无常之苦。

然而,这些挫折与困境也让他对悲欢离合、人生百态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4. 纳兰性德的代表作品纳兰性德共创作了数百首词曲,留下了众多不朽的佳作。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有《长相思·山一程》、《浣溪沙·漠漠轻寒》等。

这些作品既能体现纳兰性德个人遭遇及情感体验,又具备普遍可感受到的哲思和艺术价值。

5. 对后世影响纳兰性德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以其独特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才华出众的词曲创作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开创了纳统派词风,成为清代中期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与思想对后来的文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纳兰性德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及个人经历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他的作品和探索他的个人经历,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清代文学和那个时代人们内心世界的表达方式。

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简介?经典纳兰词赏析

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简介?经典纳兰词赏析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简介?经典纳兰词赏析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号楞伽山人。

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

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

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

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

辑有《全唐诗选》。

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

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

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合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词人之一。

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生平作者:佚名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主要作品有《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收入《通志堂集》。

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而其家族纳喇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吉,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

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清词三大家之一。

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

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

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