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温度的垂直变化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答案】B【解析】现在人们无法观测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只有通过研究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去推测地球内部状况,用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故选B。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2.水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A.最活跃的圈层B.质量最小的圈层C.最厚的圈层D.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答案】D【解析】最活跃的圈层为生物圈;质量最小的圈层和最厚的圈层都是大气圈;而水圈各地的厚薄不一,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故选D。
【考点】地球的圈层构造3.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低层到高层的大气成分依次是水汽、干洁空气、尘埃B.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C.平流层既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又有利于飞机飞行D.高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密度减小,与人类活动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低层大气中的都含有水汽、尘埃和干洁空气,而高层空气中主要是干洁空气;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使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高层大气中热层大气随高度的增加温度增加,其中的电离层与人类的通讯活动关系密切;而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对生物有保护作用,大气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故选C。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4.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E、F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它们的名称依次是()A.莫霍界面、不连续界面B.不连续界面、古登堡界面C.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D.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答案】D【解析】莫霍界面深度约地面下17千米,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
古登堡界面大约在2900千米深处,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所以D对。
A、B、C错。
【2】上图中①和②传播速度较慢且不能到达D层的是()A.①B.②C.①②D.不能确定【答案】A【解析】图中①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在29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突然减小为0,消失了。
高中地理人教必修1检测: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含解析

[基础巩固](2019·北京东城区期中)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A.①为岩石圈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C.③为地壳D.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2.图1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图2中的()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①为地壳,③为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
故只有B项正确。
第2题,据图可知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③包括①,故丁图符合。
答案:1.B 2.D下图为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据此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处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处D.内核与外核交界处解析: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及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降低;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可通过。
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答案:3.B 4.B(2019·山东师大附中周测)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6.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解析:第5题,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练习(含解析)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1)图中E、F代表的地震波类型分别是:E____F____。
(2)E和F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大陆地面下____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说明这里存在一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M叫____。
(3)在地下2900千米处,E波和F波的变化表现为E____,F____,说明这里存在另-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G叫____。F波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G面以上的物质状态呈____态,以下的物质状态呈____态。
A.水圈B.生物圈C.地幔D.大气圈
5.内外圈层的过渡圈层是()
A.水圈B.生物圈C.岩石圈D.大气圈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数字是()
A.①B.②C.③D.④
7.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地球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下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名师指导】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10.B
11.C
【解析】10.根据材料可知,浅层地能主要是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深度仅数百米,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所以存在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内。浅层地能是太阳辐射能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地幔是地壳以下的圈层部分,该能源全年可用。故选B。
2.
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可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为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因此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1. 2006年11月1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号”完成钻探,深度5000米,其目的是研究白垩纪的重大地质事件与气候变化。
据此回答问题。
【1】此井的钻探深度达到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该井深5KM,地壳在陆地的平均厚度约33KM,故判断位于地壳。
【2】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B.只有大气圈与岩石圈有联系C.地质钻探是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办法D.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答案】D【解析】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研究地球内部的最主要方法是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判断地球内部结构,故选D项。
2. 2008年5月31日,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直升飞机因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失事。
据此回答问题。
【1】当时飞机飞行在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D.电离层【答案】A【2】据统计,包括民航飞机在内的多数飞机失事都发生在该层,其原因最可能是A.该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B.该层空气密度大,水分多C.该层天气复杂多变,飞行环境差D.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答案】C【3】飞机失事的时间最可能是A.清晨B.正午C.午后D.傍晚【答案】C3.读图并回答。
(1)一架飞机从A 水平飞行到B,则从大气的________层进入________层;(2)在A、B两处飞行时较平稳的是在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3)A、B两处天气复杂多变的应是________处,原因________。
(4)A、B两处中臭氧浓度较大的是________处。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2)B 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A 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4)B【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大气分层。
(1)由于对流层的厚度应纬度而有差异,在低纬地区,可达到17---18KM,而在高纬总有8—9KM,故图示穿过了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后练习卷 2021-2022学年高一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选择题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数字是( )A.①B.②C.③D.④2.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A.甲B.乙C.丙D.丁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4.B圈层是一个( )A.不连续但规则的圈层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连续且规则的圈层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5~6题。
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6.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海洋部分的厚度较陆地部分大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圈层的温度较低,压力和密度较小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4月18日5时35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据此完成7~8题。
7.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则震源位于(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8.理论上,本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A.只有左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C.只有上下颠簸,没有左右晃动D.先左右晃动,后上下颠簸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地球四大圈层。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圈层( )A.①为生物圈B.②为岩石圈C.③为大气圈D.④为水圈10.图中①圈层是( )A.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厚度最大的外部圈层二、非选择题11.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单位:千米)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
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6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中图版必修1-中图版高一必修1地理试题

课时分层作业(六)(建议用时:45分钟)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A.5 km处B.17 km处C.33 km处D.2 900 km处2.该地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B.青藏高原C.南极点D.太平洋1.A 2.D[第1题,图中波速开始明显增加的深度为5 km左右,所以莫霍界面大约位于5 km。
第2题,莫霍界面深度为5 km,得出该地应该位于地壳薄弱的海洋上。
]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有关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③位于软流层以上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3.C 4.B[第3题,图示C表示水圈,而B表示生物圈,故A项错误;图示D表示地壳,故B项错误;地震波经过FG之间的交界面,横波速度减小为0,但纵波速度不为0,故D 项错误。
第4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故选B项。
]2015年12月2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玻利维亚通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6.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飞机在Ⅰ 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的现象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5.C 6.D[第5题,由图可知,Ⅰ层是对流层,Ⅱ层为平流层,Ⅲ层为高层大气层。
通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从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和臭氧层的位置看,C图所示正确。
高一地理大气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1.某地区近地面气温是32℃,这里对流层的厚度为16.8千米,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应是( )A.-100.8℃B.-68.8℃C.-132.8℃D.-42.8℃【答案】B【解析】在对流层理,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是逐渐降低的,海拔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该地区对流层厚度16.8千米,在这个范围内气温变化幅度为90.8℃,所以当地面温度为32℃时,对流程顶部为=68.8℃。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对流层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2.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4日23时30分,在美国墨西哥州东南部罗斯韦尔地区,奥地利著名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从128000英尺(约3.9万米)高空携带降落伞自由落体跳下。
凭借这一跳,他成为用最大的气球从最高的地方以超音速自由落体降落到这个星球的人,打破了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在飞行中的最高时速曾达到833.9英里每小时(1342公里/小时),成为名符其实的“天外来客”。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的“壮举” ( )A.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B.穿越了大气的电离层和对流层C.完全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和平流层D.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由下落的高度为3.9万米,即为39千米,从这一高度下落,经过了对平流层的一部分,穿过了整个对流层。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大气的结构。
3.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点火升空,在经过15天太空飞行后,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
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是()A.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B.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C.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答案】C【解析】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气层先是高层大气,再平流层,最后是对流层。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1.岩石圈是指A.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B.地壳和上地幔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答案】C【解析】岩石圈是指由各类岩石组成的圈层,其范围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故选C。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2.(12分)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界面A以上的圈层名称为,F所示范围的圈层名称为,G所示范围的圈层名称是。
⑵图中B界面以下的物质状态为,判断的理由是。
⑶图中自地面以下、E层以上的固体物质部分被称为。
【答案】⑴地壳(2分)地幔(2分)地核(2分)⑵液态或熔融状态(2分)横波无法通过(2分)⑶岩石圈(2分)【解析】试题解析:(1)根据地震波变化特点,地球内部圈层分(上到下)地壳、地幔(上地幔上部大致80—400km处存在软流层,大致为岩浆岩的发源地)、地核,分别以莫霍界面(A界面,陆地下33km处)和古登堡界面(B界面,2900km处)为界。
故判断A地壳、F地幔、G地核。
(2)B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G地核,为熔融状态。
(3)E为上地幔上部大致80—400km处,存在软流层,大致为岩浆岩的发源地——融融状态。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3.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D.地壳结构的特点是厚度均匀称【答案】D【解析】地壳厚度分布不均,大陆地壳较厚,有双层,而大洋地壳较薄,只有单层;在地球大范围的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低,故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各个圈层的基本特征即可判断。
4.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A.只上下颠簸B.不产生运动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答案】A【解析】地震发生时会产生纵波和横波,而横波不能在水中传播,所以只会感觉到纵波的传播,表现为该海域海轮上下颠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1.不符合右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地质构造、褶皱、向斜D.洋流、寒流、西风漂流【答案】B【解析】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向斜是褶皱的一个褶曲,褶皱属于地质构造;西风漂流属于寒流,寒流属于洋流;而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但上地幔顶部,不包括地壳。
故选B。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2.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深约2900千米处纵波突然消失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C.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答案】C【解析】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中,在深约2900千米(古登堡界面)处纵波突然降低,横波则完全消失;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地震发生时,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所以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岩浆发源于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
选项C正确。
【2】岩石圈是指( )A.①和②的顶部B.②的顶部C.①的顶部D.③的外部【答案】A【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即是图中①和②的顶部,选项A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
3. 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四川省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
芦山及雅安震感明显,四川成都等地也有震感。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地震发生时( )A.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到成都雅安B.横波先传播到成都雅安C.芦山的居民先感觉到地板水平晃,后感觉到上下颠D.芦山的居民只感到上下颠【答案】A【解析】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A正确;纵波的波速快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先传播到雅安,纵波造成上下颠簸,横波造成左右晃动。
【2】下面关于芦山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P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迅速降低B.S波到达古登堡面后速度迅速降低C.P波和S波到达莫霍面后速度均迅速增加D.P波和S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均一的【答案】C【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用P表示,传播速度快,可以在三态中传播,横波用S表示,相比纵波波速要慢一点,只能通过固态介质;当它们来到莫霍界面时,都会突然加快,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变慢,横波消失。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知识。
4.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A.C为大气圈B.A为水圈C.E、F合为岩石圈D.B为生物圈【答案】D【解析】读图判断,图中字母A显然是大气圈,C是水圈,所以B是生物圈,选项 A 、B错。
图中字母D和E合为岩石圈,选项C错。
只有选项D对。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软流层B.下地幔C.图中D层D.图中G层【答案】A【解析】从三类岩石的转化关系分析,岩浆与岩石圈是紧密接触的,所以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岩石圈下面的软流层,选项A对。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与岩石圈相接,也在上地幔,若在下地幔,地壳中就不会有岩浆活动了,选项B错。
图中的D层是地壳,选项C 错。
图中的G层是地核,选项D错。
【考点】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5.莫霍面上下两侧名称分别是( )A.地幔和地壳B.岩石圈和地壳C.地幔和地核D.地壳和地幔【答案】D【解析】莫霍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
地幔位于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
【考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点评: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位置,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幔与地壳的界面是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
6.海洋对大气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向大气输送大量()A.动能B.势能C.热能D.化学能【答案】C【解析】海洋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从而对大气产生影响。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热力的,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动力的。
故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热力的,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是动力的。
7.根据地震波横波(S)与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态的主要依据是()A.S、P波波速明显增加B.S、P波波速明显下降C.S波速度明显下降,P波完全消失D.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答案】D【解析】地震波横波(S)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P)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
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态的主要依据是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震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通过地震波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图中两个不连续界面的名称.A ,B 。
(2)图中地震波类型名称: C ,D 。
(3)A、B两个不连续界面之间是地球内部分层的。
(4)简述当地震波到达B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横波,纵波速度。
【答案】⑴莫霍面(1分);古登堡面(1分) ;⑵纵波(1分);横波(1分) ⑶地幔(2分) ⑷横波消失(2分);先变慢再变快(2分)【解析】(1)图示A位于地表浅层,为地壳和地幔的交界处,为莫霍界面;B位于地下约2900KM的深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2)图示C波的传播速度快于D波,故判断C为纵波,D横波。
(3)A、B之间应为地幔。
(4)直接根据图示,经过古登堡界面,横波小时,纵波的速度迅速下降。
【考点】本题考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基本划分,并能掌握纵波和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变化等基本概况,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落实。
注意地震波的波速判断应从地表向下读图。
9.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完成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层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答案】D【解析】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到此界面,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纵波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说明了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答案】A【解析】纵波波速要大于横波波速,海底油气矿藏属于液态物质,遇到此物质,横波消失,纵波先减小,后增大。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震波。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地震波经过古登堡界面的变化和利用此原理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
10.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都明显下降B.都明显增加C.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答案】B【解析】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两侧的组成物质有所不同,而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经过莫霍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
【考点】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掌握地震波随深度的传播速度的变化,结合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的划分,注意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及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变化情况即可判断。
11.下列地区地壳最厚处在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塔里木盆地【答案】B【解析】地壳分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青藏高原海拔最高,故地壳最厚处在青藏高原。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的厚度。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只要明确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即可作答。
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全球平均17千米。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A. 硅B. 氧 C 铝 D. 镁【答案】B【解析】地壳中含量居前三位的化学元素依次为氧、硅和铝。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物质组成。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壳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的化学元素比重,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13.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答案】C【解析】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把地球内部从外向里分层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
学生只要掌握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分布即可。
14.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答案】D【解析】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为地壳。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结构。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强。
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图示判断岩石圈的范围,注意区别地壳和岩石圈范围的不同。
15.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回答题。
【1】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A.地壳中B.上地幔中C.下地幔中D.地核中【答案】A【解析】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33KM,而该处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KM,故判断震源位于地壳中。
【2】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答案】D【解析】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故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震中的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觉水平晃动。
【考点】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横波和纵波的传播特征的差异等内容,知识性试题。
16.下列有关岩石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地壳由岩石组成,所以岩石圈就是地壳C.由莫霍面以上的岩石组成D.由地幔和地壳组成【答案】A【解析】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内部结构。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强。
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图示判断岩石圈的范围,知识类试题。
17.该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①为地壳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D.④为下地幔【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图中的①、②、③、④、⑤平流层、地壳、软流层、外核、内核,故选C【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途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为人类主要活动环境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答案】B【解析】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是陆地环境,不是①所代表的平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