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优秀教学教案(4页)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课蒙昧中的觉醒臧晓玉【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思考”及“材料阅读与思考”等学习,丰富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提高辩证思考问题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给出的材料及思考题,并在课后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习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肯定“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的同时,更应认识到其具有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苏格拉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有为捍卫真理而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教学难点】:对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和理解;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所体现的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向同学们推荐两部电影《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异漂流》,《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少年派的奇异漂流》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有人这样评价:李安手下的诸多作品尽管故事千变万化,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但李安却从未改变过!他永远是沉静的视角配以一成不变的人文关怀,并最终在华丽的视效中升华为寓言的史诗。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精神。
导语分析1、人文精神(humanism)狭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①人性,追求人的幸福和尊严;②理性,追求真理;③超越性,追求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
2、西方人文精神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智者运动---人文精神的起源(公元前5世纪)——蒙昧中的觉醒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复兴(14--17世纪)——神权下的自我启蒙运动---发展成熟(17、18世纪)——专制下的启蒙新课教授一、蒙昧中的觉醒(一)、出示课程标准: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名称蒙昧中的觉醒姓名李三兰工作单位石家庄市第四十五中学年级学科高二教材版本人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一课。
本课处于专题六第一课的位置,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主要围绕“人是怎样觉醒的?”这一问题展开的。
学通过学生朗读或教师的引读和讲解,使学生明确基本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同时,宏观把握本专题的结构,明了人文精神的起源在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了解本课的地位,便于为下面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铺垫,如分析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要联系必修一专题六的《雅典民主政治》,比较孔子思想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要联系必修三的专题一的《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了解蒙昧的含课件展示学生讨论义提前发学案学生展示预习结果掌握基础知识展示材料学生讨论加深理解板书设计学生回归知识整体把握六、教学评价设计自己设计表格总结课堂知识,强调重点知识、核心知识。
同学之间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相关知识。
七、教学板书觉醒一——智者学派1、时间:大约前 5 世纪中叶2、原因:背景:神话;条件:经济、政治3、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4、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感觉5、评价:积极:否定神,以人为中心消极:重视功利,个人主义觉醒二——苏格拉底的思想1、“认识你自己”,尊崇理性,思想自由2、“美德即知识”,重视伦理道德觉醒三——斯多亚学派1、时间:前4世纪末-前3世纪初2、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塞内卡3、观点:逻各斯、理性,自然的生活4、影响:论证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八、教学反思1、突出学术深度:多采用学者观点,联系必修一知识点,突出古希腊的智慧。
2、培养学生能力:学生可以在丰富的材料中培养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和概括的学科能力。
1.围绕课标设计教学目标。
突出一个中心:人文精神的起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六第一节 蒙昧中的觉醒教案-教学文档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课程分析】1、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二者在看待“人”自身这个问题上的共同之处及其差别。
难点:古代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和人文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史料,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
2. 结合教材及课件提供的图片及史料,培养学生借助史料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渗透“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过程与方法:1. 学生可以根据史料,尝试运用讨论法、阅读法等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 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普罗塔戈拉的观点具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学会对所有问题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通过本课学习,体会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北重三中高二年第二学期的学生,基本的哲学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2. 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但仍属于经验型的,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在材料的选择上,以典型、贴近学生生活为原则,资源丰富,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以学生为主,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采取讲解、设疑、汇报、讨论相结合,及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有效组织教学。
3.大部分学生对哲学历史知识储备不够,但学生对于历史人物苏格拉底普遍兴趣浓厚。
【设计思路】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图片、材料的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和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问题探究,通过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在协作中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蒙昧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进行探讨,引导学生领会蒙昧时期的社会现象,了解历史背景,以及深入了解蒙昧时期觉醒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变革,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和思想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并通过研究发现蒙昧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必然产物。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时:导入内容:介绍蒙昧时期及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安排: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蒙昧时期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趣。
第二至三课时:蒙昧中的思想觉醒内容:探讨蒙昧时期出现的思想变革和思想觉醒的历史事件。
安排: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蒙昧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变革,学生通过PPT、小组演讲等形式呈现,加深学生对蒙昧中的思想觉醒的理解。
第四至五课时: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内容:探讨《蒙昧中的觉醒》对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安排:老师讲解《蒙昧中的觉醒》对古代中国文明的影响,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梳理《蒙昧中的觉醒》对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
第六至七课时:历史事件与个人成长内容:分析蒙昧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安排: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和分析,了解蒙昧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八课时:课程总结内容:对本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展开相关思考和表达。
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和展示,老师进行点评和引导,鼓励学生对《蒙昧中的觉醒》进行思考和表达。
教学手段:1. 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包括讲授、讨论、小组展示、案例分析等。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综合展现蒙昧时期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背景。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主动性。
评价方法:1. 完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阅读和思考,并进行书面总结。
2. 课堂展示:通过小组展示和个人表达加深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
3. 课程考核:通过期末考试或者大作业,对学生对《蒙昧中的觉醒》的理解和应用进行检验。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课程教学设计

《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斯多亚学派的思想主张;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等观点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世界是什么?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的剖析,感悟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
在理解“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体会哲人的人格魅力,加深对人的价值的思考,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价值的阐述教学难点:对“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的深入理解导入:关于“人文精神”的研讨,是现今人类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自从有人类以来,一直都在试图解释这个世界,思考着“世界是什么?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一、世界是什么?由于生产力的限制,远古时代的人类对“世界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解释充满了神话色彩,相信神灵掌控着人间的一切,世界是不可知的,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直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希腊人开始重新解释这一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始于水”,也就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
在今天看来,去探讨这一命题的合理与否意义不大,这一命题的提出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他对世界的解释从神转向了自然界的物质。
这一说法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世界本原归于自然,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不带神话色彩的世界本原说,从而否定了神的至高无上,原来世界是可知的。
为何当时的泰勒斯会有这样的认知呢?我们在必修一中学习过古代希腊,这其中会有什么联系吗?——引出“海洋文明”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是什么?自然界存在着万事万物,人类也是这其中的一个种类,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是什么?公元前5世纪中叶,普罗塔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教案设计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一蒙昧中的觉醒【课程标准】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考试内容与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和雅典的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学习要求】懂得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了解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主张;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人文主义起源的重要原因;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组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网上资源等感受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
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体会人文主义内涵,追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合理评价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哲理名言的剖析,认识到其具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更加明确:并非每一句出自伟人或哲人的话都是绝对的真理。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所有问题都应采取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古希腊“智者”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发展阶段和派别。
【教学难点】对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尺度”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和理解;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名言所体现的尊崇理性和追求思想自由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语:当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百家争鸣”时,西方的先哲们也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思想巨人,共同来学习了解——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内容。
师:同学们在课下已经做了预习,那么就说一说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什么(时间、事件)投影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

一蒙昧中的觉醒教学目标:1.识记智者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
2.用问题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教学难点: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教学过程:【导入】(一)阅读专题导语导入:让学生在候课的时候阅读本专题导语,思考三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设计:(1)人类的关注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什么是人文精神?(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后,从而引出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阶段——希腊时代。
(二)新课讲授:1. 感知历史(学生拿出学案进行讨论,寻找答案,并站起来回答问题)通过学生校对答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重点,主要讲述智者运动的兴起背景、智者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并比较他们思想主张的异同。
(学生校对答案时,教师进行板书)板书如下:希腊时代:(1)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虽然短短的几句话,但是蕴含的哲理不是一下就能理解的,我们必须结合所学知识,尤其是政治、经济背景来加以理解,要知道“思想是一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
下面我们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探究一下。
2. 探究历史探究一:人是万物的尺度PPT展示两幅漫画:《公交车上的榴莲》和《碰瓷者》《公交车上的榴莲》解读:一个女子抱着榴莲很享受的在公交车上吃着,她旁边的乘客和后排的乘客捂着鼻子很难受的样子,这些不同的现象都来自于他们对榴莲的感觉,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好坏,这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内涵,根据感觉来判断一切。
《碰瓷者》解读:一女子开车,车前一男子坐在地上很痛苦的喊道:“车撞人了!”车却告诉女子:“他骗人,我还没碰到他,怎么会撞到他呢?”对于碰瓷者来说,他凭着自己的感觉认为碰瓷就是自己的职业,就像老师的职业一样,都是为了赚钱。
但是,在注重感觉的同时,我们却看到道德的丧失。
道德的丧失,大家试想一下,整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在这种背景下,后来苏格拉底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6.1蒙昧中的觉醒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古希腊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
2.视频导入:播放古希腊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古希腊的美丽与神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古希腊的传奇故事,如特洛伊战争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古希腊文明发展历程的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点。
3.重点提醒:提醒学生关注古希腊文明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设计一份关于古希腊文明的作业,包括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让学生深入思考。
2.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介绍爱琴海、希腊半岛等地形地貌,分析其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2.讲授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爱琴文明、古风文明到古典文明,讲述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人文精神的起源:介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贡献,阐述其对后世的影响。
4.西方文化的传播:讲解古希腊文明如何通过战争、贸易、学术交流等方式传播到罗马、欧洲等地。
4.掌握西方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影响,了解古希腊文明对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以及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影响。
5.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运用史料教学,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对古希腊文明的深入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哥拉的主张
(2)理解雅典的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以及产生这种思想倾向的时代背景;
(3)理解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的主张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1)掌握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
(2)苏格拉底“发现自我”的主张理论
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内容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理论性强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专题。学习本专题时首先要明确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应先将本专题四节课的内容综合概括介绍,使学生对人文精神起源、复兴和成熟的三个阶段及其所对应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希腊的智者运动;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一较完整的认识和较全面的理解。在学习时,可注意本专题与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一册第六、第七专题,第二册第五专题和本册第七专题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课前,学生可以进行预习,感受一下西方古典时期伟大哲人的丰富思想。课堂上,让学生独立思考教材中的思考题,并在课后完成教师设计的具有启发性的习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名言的剖析,认识到其具有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从而更加明确:并非每一句出自伟人或哲人的话都是绝对的真理。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所有问题都应采取历史地、辨证地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专
家
点
评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导入——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的主张——小结——课堂练习
教
学
反
思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但是,我个人认为:有时候过分强调活动和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些适得其反。
依据的理论
启发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计算机、多媒体
多媒体显示演示文稿
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本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昧中的觉醒
计划学时
1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标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理论性强。首先应将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的含义给学生解释清楚。人文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重视人、肯定人,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
学习者分析
学生初中世界历史没有学,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兴致不高。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在三个历史阶段人文思想逐步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掌握古希腊“智者”运动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思想主张,并能够进行对比和分析。着重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高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导入
3分钟
从图书资料或网上收集整理苏格拉底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先哲们(孔子等)的道德说教
提取有效信息
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
10分钟
什么叫“智者”?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课文,结合材料归纳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历史辩证法正确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0分钟
1、仔细阅读课文,总结雅典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以及产生这种思想倾向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展示苏格拉底的故事
根据课文,结合材料归纳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历史辩证法正确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斯多亚学派的主张
10分钟
归纳斯多亚学派的“人生而平等”的主张
结合必修一,联系课文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