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山东医药2021年第61卷第17期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马麟,张晓勃,赵光海,巩朝阳,张海鸿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730030摘要:脊髓损伤(SCI)通常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改变并影响终生,但目前缺乏有效治疗策略。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促进轴突生长、调节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反应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方式修复SCI,或可能成为SCI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脊髓损伤;脊髓修复;作用机制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17.024中图分类号:R744.9;R6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17-0089-03脊髓损伤(SCI)是一种破坏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目前缺乏对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策略为新型疗法的开发带来了希望。

干细胞可通过替代丢失或受损的细胞为神经元提供营养支持,改善脊髓的微环境,从而促进受损轴突再生,加快SCI修复[1]。

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来自骨髓、脂肪、脐带血和胎盘等多种组织,具有归巢、增殖、分化、分泌和免疫调节的功能,是动物研究和人类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干细胞[2]。

外泌体是释放到细胞膜外的纳米级囊泡,含有大量复杂分子如蛋白质、脂类和各种核酸,而这些分子的特性与它们的来源细胞有关[3]。

MSCs外泌体(MSCs-Exo)的生物学功能与MSCs相似,但MSCs-Exo更稳定,不会引发机体免疫排斥反应;其具有易分离的特点,故可用于将遗传物质或药物转运至靶细胞;并且尺寸相对较小,故能渗透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部位[4-5]。

因此,MSCs-Exo是无细胞治疗的合适选择。

多项研究显示,MSCs-Exo在SCI修复中有巨大潜力。

本文就MSCs-Exo修复SCI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MSCs-Exo通过促进血管生成修复SCI血管生成是SCI修复的关键,局部血管丢失与血脑屏障损伤引起的破坏可导致缺血和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脊髓神经组织的综合性损伤[6]。

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肺动脉血压持久性升高,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

本文旨在探讨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目前,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肺动脉高压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1-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病理生理方面,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已经得到了深入探讨,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个因素。

诊断标准方面,通过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测试和血气分析等综合手段,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准确性得到了大大提高。

治疗措施方面,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方法的不断改进,为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为了深入了解肺动脉高压的研究现状,我们采用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种方法。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对近十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肺动脉高压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诊断标准和治疗措施等方面的进展。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以肺动脉高压患者和正常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肺动脉高压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如针对内皮素、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的药物治疗,针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等。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肺动脉高压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流行病学调查范围有限、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晰、治疗方法仍有待提高等。

总之,肺动脉高压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流行病学调查范围,深入探讨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加强治疗方法的研究与临床试验,同时也需要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与理念,也是推动肺动脉高压研究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大面积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诊断和预防措施在医学领域中一直受到广泛。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抗癌、心血管等的疾病治疗上的应用的参考文献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抗癌、心血管等的疾病治疗上的应用的参考文献

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抗癌、心血管等的疾病治
疗上的应用的参考文献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来源于成体组织的多能干细胞,具
有低免疫原性、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
于再生医学、抗癌、心血管等的疾病治疗。

下面是间充质干细胞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参考文献:
1. 简志国等。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细胞与分子
免疫学杂志》,2020,36(09):855-859。

2. 周静等。

慢性肾脏疾病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进展。

《医学与
哲学》,2020,41(09):127-130。

3. 李娜等。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心血管
杂志》,2020,22(05):586-589。

4. 韩梅等。

间充质干细胞在抗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展望。

《药学研
究杂志》,2020,37(05):585-589。

5. 范文静等。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科领域中的应用。

《中华骨科杂志》,2020,40(04):276-278。

6. 周光宇等。

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生物科
学》,2020,44(12):73-75。

综上可见,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抗癌、心血管等的疾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将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细胞资源,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于雷;高俊玲【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期刊名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5页(P164-168)【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肺纤维化;缺血性脑卒中【作者】于雷;高俊玲【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肺动脉高压基因诊治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基因诊治的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基因诊治的研究进展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增高、肺血管重构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进展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预后不良。

近年来,随着细胞及分子学研究的开展,基因技术被应用于肺动脉高压的诊治。

基因技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索肺动脉高压发病的遗传学基础,目前已取得一系列进展,有望开辟肺动脉高压诊治的新领域。

现就基因技术在肺动脉高压的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肺动脉高压;基因诊断;基因治疗肺血管疾病(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PVD)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涉及多个学科,病死率高,预后差。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是最常见的一种肺血管疾病,以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增高、肺血管重构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减低、晕厥、心绞痛等,严重者可发展为右心功能衰竭而死亡。

由于肺动脉高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确切,基因诊疗技术尚处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动物试验阶段。

1基因诊断基因诊断技术通过探究疾病的致病基因,不仅能对遗传疾病做出确切的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还能为其他家族成员提供有效的患病风险评估,制定科学的随访策略,进行合理的早期干预[1]。

目前被证实与PAH的发病有关联的突变基因有骨形成蛋白II型受体基因(BMPR2 gene),激活素受体样激酶1基因(ACVRL1/ALK1),内皮糖蛋白基因(Endoglin),微小核糖核酸(miRNAs)。

1.1骨形成蛋白II型受体(BMPR2)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BMPR2)基因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FPAH)和家族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重要致病基因。

BMPR2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超家族成员,当配体TGF-β与之结合时,产生的效应使下游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smads蛋白发生磷酸化,继而调控靶基因的转录,参与细胞的生理活动。

同源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

同源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

力明 显 降 低 、右心 指 数 下降 ,动 脉血 气指 标 等 均 有 明显 改 善 ,与 肺 动 脉 高 压 组 相 比差 异 有 统 计学 意 义 ( <0 1 P . ) 0 荧 光 显 微 镜 观 察 到 H e h t 3 4 标 记 的 MS s oc s3 3 2 C 在肺 内定 植 且 分 化 成 大 新 生 血 管 并 形 成侧 支循 环 ,肺 动 脉 重 构 得
临床 儿科杂 志 第 2 8卷第 5期 2 1 0 0年 5月 J Ci e it V 1 8 N . y 2 1 l P dar o. o5 Ma . 0 0 n 2
・4 7 ・ 7

论 著 ・
同源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 鼠实验性肺动脉 高压 的 治 疗 作 用
液 ,正 常对 照 组 不 作任 何 处 理 。移 植 后 2 ,观 察 三组 大 鼠 的平 均 肺 动 脉 压 力 ( P P 、右心 指 数 、血 气 及肺 小 动 8d m A ) 脉 的微 观结 构 的改 变 。 结果 肺 动脉 高 压 模 型大 鼠用 MS s 植 2 后 ,该 组 动 物 生 存 率 为 1 0 ,平 均肺 动脉 压 C 移 8d 0%
汪浩 文 何 志旭 尚 峰 王 志华 米 蔷
1 . 皖南 医学 院附属 池州 医 院 池 州市人 民医 院新 生 儿科 ( 安徽 池州 2 7 O )2贵 阳医学 院干细 胞 4 l0 ;. 研究 中心 贵 阳医学 院 附属 医院儿 科 ( 贵州 贵 阳 50 0) 50 4
摘要 :
s m el ( C ) o a d l wi umo ayatr l y etn in ( A . eh d MS sw r ban dfo o e t c i MS s nrtmo es t p l n r rei p r s e s h ah e o P H) M t o s C eeo tie rm b n marw o pa u — w e ( D) rt ,a dwee sp rtd, c l rd,p r e n rp g td i i o r fS rg eDa ly S o as n r e aae ut e u ui d a d po a ae nvt .He l ymaeS i f r at l D h

CDE汇总:干细胞临床备案项目及间充质干细胞涉及疾病

CDE汇总:干细胞临床备案项目及间充质干细胞涉及疾病

CDE 汇总:⼲细胞临床备案项⽬及间充质⼲细胞涉及疾病⼲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2017年3⽉,国家对⼲细胞临床研究项⽬进⾏第⼀批备案开始,截⾄⽬前总计进⾏了7次备案,备案项⽬累计达62项:第⼀次备案-2017年3⽉,7家机构,8个项⽬;第⼆次备案-2018年5⽉,10家机构,12个项⽬;第三次备案-2018年9⽉,7家机构,7个项⽬;第四次备案-2019年1⽉,7家机构,8个项⽬;第五次备案-2019年3⽉,3家机构,3个项⽬;第六次备案-2019年6⽉,13家机构,15个项⽬;第七次备案-2019年9⽉,10家机构,11个项⽬(特别说明,⼴东省中医院治疗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的备案项⽬先后提交了3次,修改了3次临床⽅案,表中颜⾊标红处)。

⼲细胞临床治疗研究疾病涉及全⾝各⼤系统。

涉及疾病包括:急性⼼梗、⼩⼉脑性瘫痪、卵巢早衰、银屑病、间质性肺病、膝⾻关节炎、帕⾦森病、视⽹膜⾊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溃疡性结肠炎、⾻修复、空⿐综合症、不孕症、狼疮性肾炎、视神经脊髓炎、薄性⼦宫内膜、COPD 所致肺动脉⾼压、失代偿性⼄型肝炎肝硬化、神经病理性疼痛、半⽉板损伤等等。

涉及的细胞种类包括:胚胎⼲细胞衍⽣细胞、神经⼲细胞、各种来源的间充质⼲细胞(脂肪、脐带、⾻髓、胎盘、宫⾎)、⽀⽓管基底层细胞。

涉及的治疗⽅式包括:细胞单独使⽤、细胞联合材料使⽤,细胞联合药物使⽤。

涉及的细胞来源:⾃体和异体。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细胞临床研究备案项⽬序号项⽬名称机构名称备案时间备注1⾃体⾻髓”间充质⼲细胞⼼梗注射液“移植治疗急性⼼肌梗死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临床试验中国医学科学院⾩外医院2017.037家机构8个项⽬2神经⼲细胞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连医科⼤学附属第⼀医院2017.033卵巢早衰合并不孕症患者脐带间充质⼲细胞移植⼲预的临床研究南京⼤学医学院附属⿎楼医院2017.034卡泊三醇 银屑灵优化⽅联合脂肪原始间充质⼲细胞治疗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东省中医院2017.035⼈⾃体⽀⽓管基底层细胞治疗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研究上海市东⽅医院2017.036异体脂肪来源间充质祖细胞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上海交通⼤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7.037⼈胚胎⼲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森病郑州⼤学第⼀附属医院2017.038⼈胚胎⼲细胞来源的视⽹膜⾊素上⽪细胞治疗⼲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郑州⼤学第⼀附属医院2017.039脂肪间充质⼲细胞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Ⅰ/Ⅱ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聊城市⼈民医院2018.0510家机构12个项⽬10⼈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中南⼤学湘雅医院2018.0511⾃体⾻髓间充质⼲细胞⼼梗注射液“移植治疗急性⼼肌梗死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临床试验河北医科⼤学第⼀医院2018.0512应⽤新型⼲细胞过滤富集器快速制备活性⽣物材料植⾻与⾃体⾻移植进⾏⾻修复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上海交通⼤学医学院附属第九⼈民医院2018.0513⾃体⾻髓⼲细胞技术重建下⿐甲改善空⿐综合征的研究上海交通⼤学医学院附属第九⼈民医院2018.0514 随机、阳性对照试验评估⼈脐带间充质⼲细胞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北京⼤学第三医院2018.0515胶原膜复合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宫内膜瘢痕化、薄型内膜所致不孕症的临床研究南京⿎楼医院2018.0516 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盲态平⾏对照多中⼼研究南京⿎楼医院2018.0517脐带源间充质⼲细胞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前瞻性多中⼼随机对照研究海交通⼤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8.0518卡泊三醇加PSORI-COM1 (银屑灵优化⽅)联合脂肪原始间充质⼲细胞治疗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重新备案版)⼴东省中医院2018.0519间充质⼲细胞治疗中度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河南省⼈民医院2018.0520临床级⼈胚胎⼲细胞来源的视⽹膜⾊素上⽪细胞治疗⼲性⽼年黄斑变性⾸都医科⼤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0521临床级⼈胚胎⼲细胞来源的视⽹膜⾊素上⽪细胞治疗视⽹膜⾊素变性⾸都医科⼤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8.097家机构7个项⽬22脐带间充质⼲细胞复合胶原⽀架治疗薄型⼦宫内膜的临床试验研究 浙江⼤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8.0923 脂肪间充质⼲细胞治疗COPD 所致肺动脉⾼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聊城市⼈民医院2018.0924⼈脐带间充质⼲细胞(19#释胞⼉@-LC) 治疗失代偿期⼄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南⼤学湘雅医院2018.0925⼈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武汉⼤学中南医院2018.0926 ⼈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研究华中科技⼤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8.0927 ⼈胚胎⼲细胞来源间充质样细胞对半⽉板损伤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华中科技⼤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8.0928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中重度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应⽤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学附属第⼀医院(安徽省⽴医院)2019.017家机构8个项⽬29ANGE-S001治疗⼩⼉脑瘫的单中⼼随机安慰剂平⾏对照临床研究安徽医科⼤学第⼀附属医院2019.0130⼈脐带间充质⼲细胞(19#释胞⼉@-CSD)治疗⼦宫创伤性愈合不良的临床研究中南⼤学湘雅医院2019.0131⼈脐带间充质⼲细胞(19#释胞⼉@-OA) 治疗⾻关节炎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中南⼤学湘雅医院2019.0132⼈胚胎⼲细胞来源间充质样细胞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的临床安全性研究华中科技⼤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9.0133⼈脐带源间充质⼲细胞治疗⼄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武汉⼤学⼈民医院2019.0134 不同移植途径下⼈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平⾏、对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北京⼤学深圳医院2019.0135⼈胚胎⼲细胞来源间充质样细胞治疗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耐受性研究郑州⼤学第⼀附属医院2019.0136脐带间充质⼲细胞对⼄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再⽣作⽤的临床研究兰州⼤学第⼀医院2019.033家机构3个项⽬37⼈源性神经⼲细胞治疗缺⾎性卒中的单中⼼随机对照多中⼼研究复旦⼤学附属中⼭医院2019.0338⼀项评价脐带间充质⼲细胞(UC- MSCs)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 受试者中的青岛⼤学附属医院2019.0338⼀项评价脐带间充质⼲细胞(UC- MSCs)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 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单中⼼、随机、开放、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青岛⼤学附属医院2019.033个项⽬39⼈源神经⼲细胞治疗帕⾦森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9.0613家机构15个项⽬40 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狼疮肾炎的随机盲态平⾏对照多中⼼研究复旦⼤学附属中⼭医院2019.0641 ⼈源神经⼲细胞治疗早发型帕⾦森病伴运动并发症的安全性与初步有效性评价上海市同济医院2019.0642 ⼈胎盘间充质⼲细胞治疗烧伤患者中厚供⽪区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郑州市第⼀⼈民医院2019.0643 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研究⼴州医科⼤学附属第三医院2019.0644 “⼈⽛髓间充质⼲细胞注射液”治疗中重度斑块状寻常型银屑病的单中⼼、开放性临床研究(Ⅰ/Ⅱa 期)吉林⼤学第⼀医院2019.0645宫⾎⼲细胞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浙江⼤学医学院附属第⼀医院2019.0646 ⾃体⾻髓“间充质⼲细胞⼼梗注射液”移植治疗急性⼼肌梗死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临床试验 (中国医学科学院⾩外医院已经备案的多中⼼项⽬)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0647hUC- MSCs 治疗亚急性脊髓损伤的多中⼼临床研究中⼭⼤学附属第三医院2019.0648hUC- MSCs 治疗早慢性脊髓损伤的多中⼼临床研究中⼭⼤学附属第三医院2019.0649hUC- MSCs 治疗晚慢性脊髓损伤的多中⼼临床研究中⼭⼤学附属第三医院2019.0650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昆明市延安医院2019.0651⼈脐带来源的间充质⼲细胞联合现代康复治疗⼉童脑性瘫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堰太和医院2019.0652卡泊三醇加PSORI-CM01银屑灵优化⽅联合脂肪原始间充质⼲细胞治疗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已备案项⽬变更临床研究⽅案)⼴东省中医院2019.0653 急性⼼梗⾼效⾻髓间充质⼲细胞产品研发及其临床应⽤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外医院2019.0654 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南京⼤学医学院附属⿎楼医院2019.0910家机构11个项⽬55 异体⼈⽛髓⼲细胞治疗慢性⽛周炎临床研究(⽛周基础治疗联合⼈⽛髓间充质⼲细胞注射液治疗慢性中度⽛周炎的随机、开放、对照临床研究)⾸都医科⼤学附属北京⼝腔医院2019.0956 ⼈脐带间充质⼲细胞注射液治疗膝⾻关节炎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研究 ⼴州医科⼤学附属第⼆医院2019.0957 宫⾎⼲细胞治疗⼄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树兰(杭州)医院2019.0958⼈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衰的临床研究上海市东⽅医院(同济⼤学附属东⽅医院)2019.0959 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多中⼼临床研上海市东⽅医院上海市东⽅医院(同济⼤学附属东⽅医院)2019.0960 间充质⼲细胞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学附属第六医院2019.0961 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盲态平⾏对照多中⼼研究江苏省⼈民医院2019.0962 应⽤⾃体经⾎源间充质⼲细胞修复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中国医科⼤学附属盛2019.0963 ⼈⾃体⽀⽓管基底层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实验性医学研究 ⼴州医科⼤学附属第⼀医院2019.0964脐带间充质⼲细胞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盲态平⾏对照多中⼼研究复旦⼤学附属华⼭医院2019.09备案项⽬中间充质⼲细胞涉及疾病由表1可知,62项备案项⽬中涉及间充质⼲细胞的项⽬共计48项(标蓝处),治疗疾病编者划分为19个⼤类,卵巢(7) ⼦宫(2)类9项、帕⾦森(3) ⼩⼉脑瘫(3)卒中(1)类7项、肝病类6项、⾻科疾病类5项、⼼肌梗死(4) ⼼衰(1)类5项、银屑病类4项、狼疮肾炎类4项、视神经(1)视⽹膜(3)类4项、脊髓类3项、结肠炎类3项、糖尿病类3项、肺病类2项、空⿐综合征类1项、COPD 所致肺动脉⾼压类1项、神经病理性疼痛类1项、红斑狼疮类1项、烧伤⽪肤创⾯类1项、⽛周炎类1项、克罗恩病肛瘘类1项,详见下表(表2)。

经气管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血管炎性作用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经气管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早期血管炎性作用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的重构 作用 , 这可 能与 MS s降低 C
S d 白及其活性形式 pS a2蛋 白的表 达有关 , 管注 ma2蛋 -m d 气 射 MS s C 可能是治疗 P H 的有效途径 。 A 关键词 骨髓 间充 质干细胞 ; 管注射 ; 气 肺动脉 高压 ;ma2 S d;
注射 野百合碱 ( T 造 P H动 物模 型 , o MC ) A C n组皮 下注 射生
理盐 水 。 V C 组 及 T S s 大 鼠 于 M T注 射 7d后 分 别 MS s MC组 C
经股 静脉 、 气管 注射 MS s悬液 , o 及 P H组 注射 等量 C C n组 A
的低 糖 D M培 养基 。MC ME T注射 1 、 1d时 , 0 2 检测 荧 光在 T C 组及 V C 组 肺组织 的分 布。MC MS s MS s T注射 2 , 1d 检测 肺血 流动力学指标 及 S a2 磷酸 化 S d pS a2 的表 md、 ma2( -m d ) 达情 况 , 取肺组织做病 理切 片观察肺血管结构 的变 化 。结果 MC T注射 2 1d时 , 动脉 收缩 压 ( P P 、 肺 S A ) 肺动 脉平 均压 ( A 在 V C、 M C MP P) MS s T S s组 较 P H 组 明 显 下 降 ( < A P 0 0 )但 高于 C n组 ( 0 0 ) V S s T C 组 血管 壁 .5 , o P< . 5 ; M C 、 MS s 厚度较 P H组 明显变 薄( 0 0 ) P H、 MS s V C A P< .5 ;A T C 、 MS s组
摘要 目的 探讨气管 注射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 C ) 疗 MS s 治
有报 道 , 但是 转 化 生 长 因 子 p T Fp) ( G — 的作 用 蛋 白 S a2及 其 活化 形 式 磷 酸 化 S d ( -m d ) 肺 md ma2 pS a2 与 动脉 压力 及病 理 改 变 的相 关 性 , 以及 气 管 注 射 是 否 优 于静脉 注射 , 关 文 献 报 道 较 少 。现 通 过 气 管 及 相 静脉 注 射 MS s 疗 P H 的 作 用 机 制 , C治 A 观察 MS s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来源:创新医学网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 PAH)是一组以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临床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干细胞的研究,给PAH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本文现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治疗PAH的进展进行综述。

1 BMsCs的生物学特性早在1867年,德国科学家Cohnheim发现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以外还有一些非造血干细胞。

此后Fried enstein进一步描述了这些呈纺锤状贴壁生长的细胞,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形成类似骨及软骨的沉积物,这种细胞就是BMSCs[1]。

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0.001%~ 0.010%,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分析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现,20%为G0期细胞,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的分化潜能。

BMSCs既有间质细胞的表面抗原特征,又有内皮细胞、上皮细胞、肌细胞的表面抗原,但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抗原标志(CD14,CD34,CD45),也不表达与人白细胞抗原相关的因子(B7-1,B7-2,人白细胞抗原DR等),缺少特异的表面标志分子。

BMSCs表达的主要分子包括:① 黏附分子,如 CD166、CD54、CD1o2、CD44、CD 106等。

② 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如白介素受体(IL-1R、IL-3R、 IL-4R、IL-6R、IL-7R),y干扰素受体(IFN-yR)、肿瘤坏死因子α(TNR-α)等。

③整合素家族成员,包括CD49、CD29、CD104等。

④ 其他,如C D90、 CD105等[2]。

根据这些单克隆抗原阳性特征,可以对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BMSCs。

2 B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BMSCs在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骨髓基质及星形细胞, 另外还可以向外胚层内胚层的细胞分化。

Khoo等采用以生长因子刺激为基础的三阶段神经元分化程序 (使用 FGF-2/EGF/PDGF/SHH/FGF-8/ GDNF)刺激BMSCs,发现所形成的神经元细胞在形态及基因表达等方面是不成熟的,能够形成神经球样结构,并高表达NES及NR4A2[3]。

Xing等采用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作为支架,分离培养大鼠BMSCs,并用5胞苷及0,1u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后完全培养基培养,形成心肌样细胞, 表达心肌细胞的标志物抗原肌钙蛋白I[4]。

Li等将大鼠BMSCs接种于3D PLGA支架,培养3周后发现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肝细胞标志物如白蛋白、甲胎蛋白、角蛋白18、肝细胞核因子α及细胞色素P450[5]。

干细胞之所以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与其复杂的调控网络有关。

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转录因子等因素参与,包括多潜能性转录因子Oct4、Nanog和Sox2等,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来调节与干细胞多潜能性和自我更新相关的分子的表达[6]。

如IL- 17能够刺激BMSCs表达瘦素[7]。

TGF-β1能够刺激BMSCs向成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分化,而抑制其向脂肪细胞分化[3]。

另外,表观遗传修饰,如组蛋白和DNA甲基化等,可以协同转录调节1因子来共同维持胚胎干细胞状态基因的表达。

3 BMsCs治疗PAH的机制3.1 纠正内皮细胞障碍血管内皮是一种抗血栓形成的半透膜,能够维持正常血管张力、止血、生长、分化、趋化及创伤修复等。

内皮细胞异常及功能障碍对于PAH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9]。

研究表明PAH时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凋亡细胞数量增加,同时,由于启动损伤修复机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形成PAH的特有损伤——丛状损伤,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BMSCs移植后在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特别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流体剪应力等机械刺激的协同作用下向内皮细胞分化[10],整合到血管内皮,从而纠正内皮细胞数量异常及功能障碍,这可能是治疗PAH的主要机制。

然而也有不同声音,Sahara等采用未分离的骨髓细胞移植治疗MCT大鼠加左肺切除的 PAH模型时。

虽然见到到达内皮层的细胞是中层的十倍,但还是相当少的细胞整合到内皮层,原因可能是种子细胞的来源不同[11],即抑制的是未分离的骨髓细胞。

而Rochefort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 BMSCs移植后并没有定位于肺血管壁,而大部分定位于骨髓[12],这提示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

3.2 纠正血管舒缩物质比例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就是舒血管物质如No、前列环素与缩血管物质血栓素A2、内皮素和五羟色胺等的比例失衡,调节血管舒缩物质的比例是治疗PAH的靶点。

前列环素I2 (PGI2)是膜磷脂释放的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PGI2是重要的血管内皮舒张因子,还具有抑制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小板聚集作用。

PG12可以促使内皮细胞释放NO,而No也能促使P GI2生成增加。

PAH时前列环素合酶(PCS)表达降低,PGI2生成减少。

Takemiya等研究发现,给野百合碱诱导的 PAH大鼠模型静脉注射携带有PCS基因的 BMSCs后,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BMSCs主要聚集在肺脏,而且治疗组肺脏的前列环素水平增高且维持较长时间,治疗组100%存活期超过7周, 而对照组仅为38%和44%,能够明显改善PAH的预后[13]。

3.3 纠正钾离子通道的异常,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钾离子通道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蛋白通道,共有 4种类型:钙活化型钾离子通道、内向性整流型钾离子通道、串联孔域型钾离子通道及电压依赖型钾离子通道(v oltage dependent K+ challnel,Kv)。

其中 Kv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

Kv对于维持膜电位以及调节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具有重要意义,抑制 Kv会导致细胞膜电位升高而去极化,激活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使钙离子进人细胞内而导致血管收缩、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且抑制其凋亡[14-15]。

特发性 PAH患者与继发性P AH患者相比,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Kv明显受到抑制,从而细胞钙离子内流增多,使肺动脉收缩加强,平滑肌细胞增殖1161。

在减肥药右旋酚氟拉明诱发的PAH中,发现不仅仅是平滑肌细胞,巨核细胞也同样存在Kv缺陷,这种缺陷导致血小板释放五羟色胺增多,再摄取减少,从而引起血管张力的增高[17]。

缺氧可抑制肺阻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Kv,导致钙离子通道开放增加,从而引起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及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善Kv 功能能够抑制PAH的发展[18]。

研究表明利用腺病毒转染的survivin磷酸化缺陷基因能够增加钾离子通道的表达,抑制PAH的形成[19],而采用载有 survivin磷酸化缺陷基因的BMSCs则可能会通过增加钾离子通道的表达而起作用。

也有研究表明, 转载有肾上腺髓质素基因的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um progenitorce lls,EPCs)移植较单独移植EPCs更有效的抑制野百合碱诱导的PAH[20]。

3.4 抑制炎症反应目前认为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炎症机制是PAH发生的重要原因。

缺氧、自身抗体、病原微生物等多种因素可以导致促炎因子表达升高,激活炎症细胞和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启动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和炎性病变, 进而引起微血管管腔变狭与闭塞,形成PAH。

干细胞移植可以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21],从而抑制 PAH的形成。

3.5 补充内源性EPCs 循环中EPCs是一小群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能够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血管内皮,对于修复损伤的内皮细胞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PAH时EPCs明显减少,而去除循环中 EPCs时则可能会发生肺间质纤维化和PAHE2[22-24]。

移植BMSCs后可能会增加循环中的EPCs,从而达到抑制PAH的形成。

这已经在体外实验中得到证实。

Zhao等取骨髓来源的单个核细胞,采用内皮培养基培养7~10d后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样改变, 包括细胞呈铺路石样排列,并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 如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荆豆凝集素,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和胎儿肝激酶1(Flk-1),表达率高达65%~83%[25]。

Raida等采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刺激BMSCs后发现VEGF及胎盘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增加,用培养BMSCs的细胞培养液上清刺激EPCs则能引起EPCs明显增殖, 单用rhBMR2刺激EPCs则不能引起其增殖,但可引起其趋化性增强。

这提示BMR2可能通过刺激 BMSCs分泌一些生长因子来诱导EPS增殖及趋化的。

3.6 促使新生血管形成肺微循环血管闭塞、血管床减少是PAH的重要原因之一。

BSMCs移植后可能通过产生血管生长因子等来刺激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改善肺微循环,达到降低肺动脉压的目的。

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分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包括内皮细胞、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还包括VEGF、BMP2、ICAM等, BSMCs移植可以修复内皮细胞损伤,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等引起血管新生, Sanz等[26]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

Duffy等发现,在血管形成的早期,BMSCs能够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降低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且这种作用呈现时间-剂量依赖关系。

提示BMSCs在新生血管形成、稳定与成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7]。

4 BMSCs治疗PAH的临床应用我国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Wang 等[28]选择特发性PAH患者31例,诊断依据临床评估、右心导管、超声心动图、螺旋CT、肺血管造影、及肺通气灌注扫描、肺功能测试,心功能NYHA2-3级,平均肺动脉压力大于30mmHg、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大于等于50m。

每例患者抽取250ml外周血,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培养在纤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皿中,采用含20%人血清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0ng/ml的M199培养基进行培养。

5d后90%的细胞显示DiI-acLDL阳性。

3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以(1.1± 0.6)× 107个细胞制成 10ml细胞悬液静脉注人,共16例;对照组15例进行传统治疗。

随访12周,治疗组组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48.2m,而对照组增加5.7m,两组之间差别显著。

治疗组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和心输出量明显改善,且未发生严重事件。

该研究显示静脉注射自体EPCs细胞是可行的、安全的,并且具有增加IPAH患者运动能力和改善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