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常用的修辞方法及答题技巧—排比
八大修辞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

八大修辞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修辞,自古以来都是文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文字表达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妥善使其更加精致有力,已成为一种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可以分为八大类,分别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比拟、借代、排景、反复。
本文将着力从以上八大类修辞手法出发,来说明它们的作用和用法,为写作提供有力的模板。
一、比喻比喻是修辞中最常用,也是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比喻通过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说明一个想法或比方,比如:“她的话就像一口气的空气一样清澈”,用来描述他的话很清晰明确。
比喻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更容易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表达想法。
比喻还可以创造出美妙的文学景象,增强读者的读书兴趣。
二、拟人拟人是把若干事物的状况与人的行为或思想状态等进行比拟的修辞手法。
拟人的主要用途是把抽象的概念比作人的形象,以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比如,“骄阳不息,炎暑炎暑”,用象征性的拟人手法,把夏天的高温形象化为一个热情而不知疲倦的人。
拟人把物质感性和抽象无形的事物,比喻成人物来描述,使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中心意义。
三、排比排比是修辞方法中最流行的表达方式之一。
排比是连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来表达的一种语言技巧。
排比的作用在于以节奏化的方式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增强读者的感受,并且使文章意思更深刻。
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利用排比手法,在一句话中表达出人生道路的坎坷和经历总结的准绳。
四、夸张夸张是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主要技巧是通过过度的描述和运用令人惊讶的元素,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绪。
夸张有助于把爱、憎恨、痛苦和快乐等情感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时一句话的意义可以超越千言万语,比如“你只能选择活在回忆里”,就可以表达出失落、痛苦等褒贬不一的情感。
五、比拟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人之间的相似性来说明一个想法或比方。
比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表达想法。
比拟也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文学景象,增强读者的读书兴趣。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常用答题方法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常用答题方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
比喻的作用是使抽象的事物更具体、形象,易于理解,增强感染力;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夸张则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的特点,增强表现力;排比则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反问则是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强调某一事物,增强表现力。
在回答这种题目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和上下文来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通常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时,我们需要进行速读,以便快速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在回答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匆忙写下答案,而是应该先完整地阅读文章。
最好从头到尾通读一遍,以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其次,我们需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说,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都是为了阐明中心服务的,都是为了归向文章的主旨。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的意思和中心思想。
这在阅读理解中,特别是在概括段落大意等题型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常用修辞手法及答题思路

02 拟人
定义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或情感,使其具有人格化的形 象,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太阳露出了笑脸。
作用
01
02
03
增强语言形象性
通过拟人手法,可以将抽 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语言 更加生动有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突出情感表达
拟人可以赋予事物人的情 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 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01 02
识别修辞
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识别出文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否为夸张。可以 通过分析文段的语言表达、比较事物的常规状态和文段中的描述等来判 断。
分析表达效果
在确定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后,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可以从突出事 物的特征、增强表达效果和创造独特艺术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03
概括答题
在答题时,需要将分析的结果进行概括,清晰明了地表述出文段使用夸
常用修辞手法及答题思路
目 录
• 比喻 • 拟人 • 排比 • 夸张
01 比喻
定义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 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 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 情感。
比喻通常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 分组成,本体是我们要表达的事物, 喻体是用来比较的事物,比喻词则是 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张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夸张可以强调事物的某些特征,使其更加鲜明突出,让读者更加 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增强表达效果
夸张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让读 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创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六下常见修辞手法及练习

修辞手法有: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反问、设问
1: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 之间蜿蜒盘旋。 D、比喻 A:拟人 B:排比 C:夸张 D:比喻
2、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是劳动 人民。 D、设问 A:比喻 B:夸张 C:反问 D:设问
八、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 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 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例:先生,给现洋钱,袁世 凯,不行么?
九、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意 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 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 果。
例:几个女人有点失望, 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 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十 、引用:把别人的话或大家熟悉 的成语典故等有选择地组织到自 己的文章里。
题 金 山 寺
苏 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
试着倒读 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
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晚, 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 碧峰千点数鸥轻。
修辞系列讲座之双关
定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 词的同音和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 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的修辞方式。
分类: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二、拟人:把人以外
的物当作人来描写,使 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 感情、做人的动作。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
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 人 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 了。 (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帝 国主义写成兽类了)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夸张) 14、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 在欢笑。(拟人 ) 15、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 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反问 ) 16、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 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拟人 )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常用基本概念汇总与辨析一、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拟物、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二、常见记叙文(散文、小说)写作表现手法及作用(常见的有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突出表现。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小学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的事物去描写抽象的事物。
作用: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例句:天空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2、拟人: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例句:夜空中的小星星眨着眼睛,似乎对你微笑。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句: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蟋蟀有特别好的建筑工具吗?没有。
6、反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7、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干这种勾当它从不偷偷摸摸,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的,因为它自认为是这条河的主宰。
(《白公鹅》)8、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小学常见说明方法: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阅读答题技巧——表达方式及修辞

阅读答题技巧——表达方式及修辞1.修辞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2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
答题技巧

一、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反问、设问、反复二、修辞手法的好处: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4.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5.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6.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发人深省。
7.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能够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三、常用说明方法:打比方(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对比)、作引用、分类别、下定义、作假设、摹状貌四、一些说明方法的好处:1.打比方: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2.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文章表达的意思,增强说服力。
3.列数字: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4.作比较:通过和人们熟知事物的比较,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5.作引用: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五、描写方法: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设问、反问;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引用。
4.从观察的层次来写:从远到近、从上到下……5.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6.描写人物的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7.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六、常见的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七、句型转换1.比喻句:抓住事物特点展开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排比
(一)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二)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增加语气,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三)排比的几种形式
1、成分排比。
例①: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这里面也有反复的修辞方法)
例②: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2、句子排比。
例①: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例②: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
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