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PPT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二十四节气幻灯片课件

中国二十四节气幻灯片课件
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 渐有积雪。
第26页/共32页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
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 持续下降。
第27页/共32页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但还没有到
达极点。
第28页/共32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2页/共32页
1.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 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 “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2.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 小寒、大寒5个节气。
3.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 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4.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 芒种四个节气。
第3页/共32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人 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 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 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 是二十四节气。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
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第29页/共32页
请你来思考 •节气与习俗?
第30页/共32页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 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 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 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二十四节气图文介绍 PPT

二十四节气图文介绍  PPT

大雪冬至后, 篮装水不漏
大雪
大雪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最低温度降到0℃或以下。积雪可储存作物来年生长所需 水分。“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应多喝水、食温补、常喝粥。
终藏之气, 至此而极也
冬至
古说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 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可吃羊肉等温补。
小寒
小寒大寒, 冷成冰团
小寒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小寒天冷,注意防寒保暖,加强体育锻炼。 饮食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小寒过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置办年货。
大寒见三白, 农人衣食足
大寒
大寒后,神州大地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天气也开始渐渐回暖。人生的起伏就 像四季轮转,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历经磨练方可破土重生。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立秋
立秋意味着夏季结束,秋季即将开始。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差别,大部分地区暑气难消,注意提防“秋老虎”。
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处暑
处暑节气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正式开启,但由于“秋老虎”也在处暑期间出没, 因此人们会再次遭遇高温天气。处暑过后,秋意渐浓,是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万物至此皆长大
立夏
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立夏是夏天的开始,万物在这个节气中 生长茂盛,小满小满, 麦粒渐满
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大麦等夏熟作物籽粒渐饱满,但尚未成熟。各地渐次 进入夏季,南北温差缩小,降水增多。饮食以健脾养胃为原则,注意多饮水,别贪凉。
露气寒冷, 将凝结也
寒露
寒露节气,标志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北方已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天冷露寒; 南方也蝉噤荷残,秋意渐浓。进入寒露后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脚部。

中国二十四节气PPT幻灯片

中国二十四节气PPT幻灯片
中国二十四节气PPT幻灯片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
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
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
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
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
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
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
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
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
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 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
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
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 九”。

优质二十四节气ppt课件免费

优质二十四节气ppt课件免费
春分
昼夜平分,标志着春季的中点。此时 阳光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 几乎相等。
清明、谷雨
清明
天气晴朗,草木繁茂。人们会进行扫墓、踏青等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谷雨
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充足,适合种植春季作物。此时也是茶叶采摘的好时节 。
03
夏季六节气
立夏、小满
立夏
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 高,雷雨增多。此时,农作物进 入生长旺季,需要加强田间管理
习俗与活动
小寒吃糯米饭、大寒迎年等。
农事活动
北方地区要加强设施农业管理,防止低温 冻害;南方地区则要加强油菜、蔬菜等作 物的田间管理,做好防寒防冻工作。
06
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与价值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 独特认知和智慧。
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有助于激发民 族文化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春季六节气
立春、雨水
立春
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回 暖,万物开始复苏。此时,人们 开始准备春耕,祈求新的一年五 谷丰登。
雨水
表示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此时 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适 量的降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惊蛰、春分
惊蛰
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 的动物。此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 雷萌动。
起源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 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节气与农历关系
节气与农历的对应关系
每个节气在农历中都有固定的日期,通常每年会有一两天的 差异。
节气对农历的意义

中华四季二十四节气介绍PPT课件

中华四季二十四节气介绍PPT课件

夏 至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 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小 暑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了,但 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 暑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 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 现40℃高温天气。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 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 四川盆地北部开始进入冬季。“
小 雪
大 雪
“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四川盆地冬季 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 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
冬 至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 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 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中华节气文化】
感谢观看!
春 分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 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 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

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谷 雨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 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中华节气文化】
立 秋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 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处 暑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24节气教学ppt课件

24节气教学ppt课件

二十四节气与现代科技的应用
智能化监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二十四节气的 气候变化进行智能化监测,提高预警 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数字化传播
借助数字化技术,将二十四节气的知 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显现给大 众,如VR、AR等技术,让人们更加深 入地了解这一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的国际影响与交流
国际影响
二十四节气与物候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与物候有密切关系,物候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季节变化而引起的各种现象 ,例如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动物的迁徙、繁育等。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物候现象,例如春分时燕子归来,秋分时鸿雁南飞,立冬时 蝉鸣停止。
通过视察物候现象可以了解节气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例如在小满时 节视察到蜻蜓低飞,可以猜测未来天气的变化,提前做好防涝准备。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 要根据,对于安排农事活动、猜 测气候变化、保证收成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 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可以促进 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二十四节气反应了人与自然的相互 关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定义解释
二十四节气反应了中国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是 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也是现代生活中指导人们生产和 生活的重要根据。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
起源与发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 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 出来的,最初以指导农耕为主, 后来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历史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体现 了中国古代科学的智慧和人类文 明的进步,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 课件(共79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二十四节气 课件(共79张PPT)-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 这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 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 灾也最为频繁。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节气习俗
13、立秋
14、处暑
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
小满
(宋 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 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 迎风笑落红。
节气习俗
9、芒种 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 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11、小暑 在小暑节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 撂上屋”的习俗。 百索子,又名五色丝线,端午节时系在 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认为这样可以 辟邪。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 仲春时节的开始;太 阳到达黄经 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 蛰,是蛰虫惊而出走 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 “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 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 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才使得动物们结束冬眠,渐有春雷,中国大 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七绝·春分》 ---左河水
风雷送暖入中春, 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 白天黑夜两均分。
节气习俗
5、清明 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 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
6、谷雨 关于谷雨的来历,有着一个凄婉的 传说。
7、立夏

二十四节气完整版PPT课件

二十四节气完整版PPT课件

节气简介
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 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 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 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 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 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 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 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 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 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宋朝的理学家张载说的: 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书人为天地立心,是说胸罗万象,知天地运行知识,从而不疑 惑这种做法。
为生民立命,是为平民百姓服务,并视为他们申冤作为己任。
为往圣继绝学,同时为了继承古代圣人的学说而努力学而不厌。
为万世开太平,也为万世的太平摇旗呐喊,并阻止不安定的乱世行为。
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 水便浸湿了罗袜。
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仍然隔着透明 的帘子凝望秋月。
此诗写一位妇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前两句写 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 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女 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前两 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 衬托人的幽怨。
秋季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冬季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意味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指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约15天为一节或一气,每月有一节一气。二十四节气 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 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过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
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
二十四节气歌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
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意为“忙种”,麦类等有芒
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
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
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
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
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
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
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
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
对此耳熟能详。
2.C 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
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
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
季的开始。
1.B 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 分。
--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
区进入炎热季节。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
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
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
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
--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北半球昼短夜长。雪将由小
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
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
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
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
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
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
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
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
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
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
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
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
,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
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
短夜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
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春季即将开始。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雨水渐渐增多
,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
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
研究价值。
3.B A项,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而不
是全部。C项,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项,因果倒置。因
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
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
“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
,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 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