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
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提升拓展。整合更新城市资源,调整盘活存量用地,重视地下空间利用,更加注重健康、安全、景观等元素和社会和谐,显化提升城市用地价值。科学规划城市用地规模,合理预留城市建设空间,引导城市用地理性拓展。
2、节约集约。严格产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土地投资-产出标准,强化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考核。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重整、村镇重建和要素重组,切实提高土地集中、集聚、集约利用水平。
第三条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64561.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55147.1公顷,交通水利用地28773.1公顷,其他建设用地8781.1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1.0%、35.1%、18.3%、5.6%。
其他土地中,水域50572.1公顷,自然保留地12357.5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80.4%、19.6%。
16、《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
17、《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8、《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9、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
第四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南京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包括玄武区、白下区、鼓楼区、建邺区、秦淮区、下关区、雨花台区、栖霞区、江宁区、六合区、浦口区、溧水县、高淳县,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摘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急救援的物质空间支持系统,是灾害发生后用于安置避难者的场所,是为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的场所,也是开展救援、实施灾后重建所需的重要场所。
本文从南京城市规划层面对避难场所的研究,结合南京城市的特点、防灾分区和行政管理分区等因素,在南京总体布局中充分重视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通过合理地规划布局与组织实施,才能充分发挥其防灾功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减轻城市灾害的损失。
关键词:南京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1.应急避难场所1.1概念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指城市内配套建设了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按防灾要求设计或加固的场所。
1.2功能1.安全功能安全功能是形成避难场所的前提条件,避难场所首先应确保避难者在此生存的安全需要,具有避难者生存需求的安全功能。
避难场所的安全功能不仅是指能够抵御严重灾害,还应包括饮食、防疫等卫生安全。
2.救护功能救护功能是避难场所的一项重要功能。
一场严重的灾难,经常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医疗信息的采集与救护危重伤员是避难场所一项重要的功能。
避难场所内一般应设医疗点,担任伤员的紧急救护与危重伤员的转移任务。
3.生活功能生活功能是避难场所的一项基本功能,应拥有避难者在此生存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
考虑到人的生活需求,生活的功能需求较多,如饮食功能、排泄功能、就寝功能、洗澡功能等。
避难者生活必需的食物、饮用水、休息、排泄等都必须在避难场所中解决,需建设相应配置生活所需要的供应设施。
考虑到避难场所还要暂时存放尸体等,因此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卫生防疫措施。
4.特殊功能在一些情形下还需要一些特殊功能,如教育功能、保暖功能等。
遭遇需要较长时期避难及灾后重建周期较长的大地震等灾害时,避难场所还应提供相应的教育功能。
2.南京市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南京市位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45’-119°14’之间,地处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西端,位于江苏省与安徽省交界处,东与江苏省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接壤,西与安徽省滁州市、巢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毗邻。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初稿)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课题组2 0 0 0 年 10月目录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1)二、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 (2)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4)二、人口与城市化 (8)三、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9)四、产业空间布局 (14)五、交通设施 (16)六、市政设施 (18)七、城市生态环境 (22)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6)九、城市公共设施 (29)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34)第三部分问题分析一、规划不足部分 (36)二、相关影响因素 (39)第四部分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建议一、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调整建议 (43)二、关于总体规划方法论方面的调整建议 (51)第一部分概述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是1990年编制,1992年编制完成,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际,正好迎来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三年面貌大变”和新三年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难以预料得到的。
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需要不断的滚动调整、完善、提高,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一定时间、或者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时,都要定期或在需要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检讨),如新加坡在“规划法令1985”中明确规定,“总体规划图每五年必须至少检讨一次”;深圳市也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至少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广州市也正在计划以年报的形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0.15•【字号】宁政发[2013]285号•【施行日期】2013.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宁政发〔2013〕285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2013年10月15日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内容,南京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南京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内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南京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南京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南京“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范各层次城市设计内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完整版)南京市城市绿地系统

规划结构 在市域生态格局的基础上,结合水系格局、山林格局、交 通格局、城镇格局、古都格局、绿道格局等,系统构建南京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
“一江两河”展锦带——长 江、秦淮河、滁河
“四环六楔”显格局——明 城墙风光带、明外郭-秦淮新河 风光带以及绕城公路、绕城公路 沿线绿地形成的四个绿色环带, 以及从市域楔入主城的六条生态 绿楔。
江北副城绿地系统结构 “两轴三带六廊七园”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规划目标:规划建设防灾绿 地5处、新增固定防灾公园4 处;原有一般防灾公园及广 场7处,新增12处。 规划布局:固定防灾公园9处, 用于灾害发生后的避难、救 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 一般防灾公园及广场49处, 保证每个城市组团均有一处 防灾避险绿地。
环境风貌独特,南京充分发挥山水城林 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 当前,南京市正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 “三城同创”工作,努力把南京建设成 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 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 谐统一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规划基础
自然资源丰富多元:南京市具有良好的山水景观格局。 城市绿地建设基础良好:南京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 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 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被建设部确定为全 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试点城市。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 和250年建都史。
“九道十八射”秀景观—— 在市域层面组织生态休闲绿道, 串联整合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 源,引导开展休闲旅游、体育健 身活动。同时结合由主城向外放 射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 省道等对外交通道路构筑景观绿 带。
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

市城市设计导则(试行)编制说明为进一步凸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定位和山水城林特色,提高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各类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和管理要求,以《省城市设计导则(试行)》为基础,结合《市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容,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市城市设计导则》。
本《导则》通过明确城市设计编制的技术要求,有助于编制单位加强对城市特色的把握。
各城市设计项目可根据自身特点对设计容进行拓展,鼓励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导则》于2013年10月起试行,《导则》中所确定的市级特色意图区以及空间特色要素等容,随着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和适当增补。
本《导则》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至市规划局。
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进一步彰显城市空间特色,提高城市设计编制质量,规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 指导思想城市设计理念和方法应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坚持“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发展导向,突出“山水城林”的空间特色。
1.3 适用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市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重在明确和规各层次城市设计容和设计成果要求。
1.4 基本原则1.4.1 以人为本从市民角度出发,由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转向满足审美、认知及体验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合理使用,引导慢行交通出行,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1.4.2 特色美观在特有山水环境、人文背景下,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突出城市整体空间形象,彰显城市空间特色,美化城市景观环境。
1.4.3 生态低碳围绕能源消耗、经济转型、环境改善等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强化城市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方便性,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1.4.4 综合协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相互衔接,空间特色要素控制应相互协调,加强多种功能融合及各类空间要素关联,加强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
城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研究——以南京老城区为例

·360·高度控制有明确规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必须控制历史城区内的建筑高度;对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应确定更为严格的历史城区的整体建筑高度控制规定;视线通廊内的建筑应以观景点可视范围的视线分析为依据,规定高度控制要求.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交通区位、商业区位、历史风貌保护区3个方面:商业区位以及历史风貌保护区是现状中既定的影响因素;交通区位随着南京老城区内部地铁的逐步建设出现了变化.结合南京地铁的建设,笔者对南京老城区的开发强度进行探讨研究.图1南京老城区建筑高度现状图图2南京老城区土地开发强度现状图图3南京老城区内部环境示意图2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导向作用城市交通不仅关系到车流与人流的畅通(或通达交通),更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1,而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决定城市交通源、交通方式以及交通量,不同利用性质和开发强度的城市用地,其对交通方式的构成、交通资源配置及可达性要求不同.反过来,不同的交通资源配置、交通承载能力和相对可达性,在一定程度上则会制约城市土地资源的开发强度和利用方式,从而影响到城市发展目标与规划意图的实现.2.1交通可达性内涵可达性是指利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以居民的最短平均出行距离[5J、或最短平均出行时间[6|、或最小平均出行费用作为衡量指标[7|,反映空间实体之间克服距离障碍进行交流的难易程度,表达空间实体之间的疏密关系.Si=∑So%/∑%,(1)j=1T产∑ToM妇/∑M玎,(2)』t1j=lCi=∑CoM玎/∑M玎.(3)式中:Sl为i区居民最短平均出行距离,Sd为i区到J区出行距离,Mf,为i区到歹区出行量,t为i区居民最短平均出行时间,To为i区到J区出行时间,Ci为i区居民最短平均出行费用,Cff为i区到J区出行费用.Sf,Tf,Ci值越大,表明该区交通可达性越差,反之可达性越好.2.2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开发强度的导向作用2.2.1交通可达性影响城市发展模式交通可达性作为城市空间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城市结构和成长发展.城市发展方向随着交通可达性的高低而变化,可达性好的地区能够吸引城市各项功能向当地集聚,比较倾向于集中的发展模式;反之,如果交通可达性较差,不能承担由于功能集聚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则土地利用模式倾向于分散式发展.·362·表2步行交通主导下主要空间对象的时间成本值计算注:比重为根据不同道路等级所形成的不同交通结构所占比例的估值;水域在水面无桥状态下的不通达性,但基于城内河流主要为景观河.且周边道路具有通达性,可以绕行,所以水域时间成本赋值为800;在步行交通主导的情况下。
南京主城区城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地 址: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高家酒馆15号 邮 编:210029 网 址: 咨询电话:86495514
南京市规划局 二O一七年十月
说明 1、本材料是为方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而制作的参考性文件,不作为法律 文件使用。 2、本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性文件,不代表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 和实施方案。一旦有建设行为,应依据规划实施。 3、城市规划是个不断优化更新的过程,规划内容以南京市规划局存档备 查的最新版本为准,同一地区同一内容深度规划若有更新,南京市规划局将尽 量及时在规划局网站上公布,本材料自动作废。 4、本材料版权归南京市规划局所有,未取得版权人的书面授权,谢绝改 变、分发、发布或使用本材料图文资料。 5、本材料最终解释权属南京市规划局。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成果介绍》 Nan Jing Urban Planning
南京市主城区(城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鼓楼老城单元 (NJZCa010)
前言
南京主城区(城中片区)涉及玄武、秦淮、鼓楼三区,其内的南京老 城(明城墙围合区域)是承载南京主要城市功能的重点区域,也是体现南 京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省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中心的核心区域。历 经多年的发展改造,南京老城面临人口基数大、存量土地资源少、交通拥 堵严重、发展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为响应国家、省、市对南京未 来城市发展的各项要求,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需进一步对 南京老城的用地进行精细化的梳理和整合,进行有针对性的修复生态环境、 修补城市功能、顺畅交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实现片区内环境品质和文 化内涵的全面提升。
施 用 地 面 积 约 184.74 公 顷 , 占 城 市 建 设 用 地 面 积 的
10.75%。 空间景观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中央活动带——自然生态区段
中央活动带—— 城市人文区段
31
中央活动带——文化休闲区段
中央活动带——市民公园区段
32
5.3环湖文化休闲区
环湖文化休闲区既是江城之间的过渡区,又是中心功能区和滨江休闲区的 延伸,环湖安排文化公园区、游船码头区、会议展览区、时尚休闲区等功能。
33
——文化公园区位于湖西南岸,以自然景观为主,文化休闲设施以低层为主。 ——游船码头区位于湖心岛南,湖区可进行以中心或滨江为背景的不同形式的 水上演出。
5.2快速公交(BRT)
在浦珠路设置1条中运量快速公交(BRT)线 路,补充中心地区轨道线网密度的不足。在中 央路附近设置与地铁4号线换乘的枢纽站点。配 合设置社区服务中心。
江北轻轨线 地铁4号线
47
快速公交( BRT )专用道,设在浦珠路中央分隔 带相邻车道上,停靠站设置在中央分隔带上。
48
5.3常规公交
42
2.国内外城市经验借鉴
构筑快捷的快速疏解系统:中心地区周边应构筑便捷的 快速路网,疏解中心地区密集的交通流。 提高中心地区的路网密度:核心地区应构筑密度较高的 道路网络,特别注重支路网的构建。 建立公交优先交通组织模式:构建以轨道交通、常规公 交相互配合的公共交通组织模式,减少中心地区的私人 小汽车出行量。 合理配置停车设施:按照“适度供给”原则进行需求规 划与管理。
34
——会议展览区包括主会展区和酒店服务 区,会展区结合轨道4号线站点设置, 以水平舒展建筑为特征。超高层五星 级宾馆成为整个中心区的空间控制点。 ——时尚休闲区结合自然水系形成步行街区 以高档商业休闲、滨江景观住宅为主。
35
5.4 滨江休闲景观带规划
主要资源:长约4KM的滨江岸线、太 平天国营垒旧址、浦口老火车站、南 端的湿地、码头等; 不利条件:高差3-4M的江堤、滨江快 速路、取水口与水源保护区等。
绿水湾
14
2.圈层式的中心区功能结构
中心核心功能——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商业零售等; 中心辅助功能——文化娱乐、科技服务、行政办公、会议展览等; 地区特色功能——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 基本服务功能——生活居住、体育健身等功能。
15
土地利用规划
——四带 ——双核 ——五区
16
核心区选址:交通可达性;基地条件;空间形态。
重点对功能定位与构成进行论证。
1.4规划设计内容
功能定位和构成;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交通组织;空间形象塑造与 典型地段城市设计;开发实施操作与启动区研究。
把握空间结构的弹性和近期启动区的可操作性。
4
2.认识浦口中心地区
发挥南京中心城市 功能的战略要点
跨江发展的大南京 的重要城市功能区
“一城三区”多中 心格局中的重要一 极
1.5 我们将规划建设怎样的中心区?
功能定位: 带动南京都市区跨江发展的副中心;
服务浦口新市区、辐射皖东等地区的城市新中心; 具备生态休闲功能的城市特色中心区。 规划目标: 辐射带动的中心服务之城; 山水交融的绿色生态之城; 时尚现代的文化娱乐之城; 弹性开放的有机生长之城。
9
2.功能构成
◆基于不同层面区域地位的功能要求 服务于江北地区和浦口新市区的服务功能; 服务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的功能。 ◆基于不同服务对象的功能要求 满足普通市民的基本服务功能; 满足高层次人群特殊服务功能; 满足政府行政管理服务的功能。 ◆基于本地区资源条件的特色功能 ◆基于城市中心区发展趋势的功能
过境公交,公交线路穿越基地, 在基地内设有中途站点; 起迄点公交,公交线路的终点或 起点在基地内,结合轨道交通枢纽 站设立公交换乘节点。 内部公交环线,在基地内串连人 流密集区和换乘站点,解决基地内 部出行问题。 结合步行街的小型公交,连接沿 街的重要商业商务节点,起一定代 步观光作用。
浦口需要一个在高层次上整合区域发 展、提升城市功能的中心区。
1.3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中心?
需要能够体现未来时代发展需求、具 有多元化功能的新中心。
河西 中心 地区
1.4基地适合建设什么样的中心区?
体现基地自然环境条件,区别于南京 其他中心的依山亲水的城市特色中心区。
新街 口地 区
浦口 中心 地区
仙林 地区 8 中心
过境公交,公交线路穿越基地, 在基地内设有中途站点; 起迄点公交,公交线路的终点或 起点在基地内,结合轨道交通枢纽 站设立公交换乘节点。 内部公交环线,在基地内串连人 流密集区和换乘站点,解决基地内 部出行问题; 结合步行街的小型公交,连接沿 街的重要商业商务节点,起一定代 步观光作用。
50
5.3常规公交
中心核心功能——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商业零售等; 中心辅助功能——文化娱乐、科技服务、行政办公、会议展览等; 地区特色功能——观光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 基本服务功能——生活居住、体育健身等功能。
10
3.主要设施规模
商业:《南京市商业网点规划》商业设施建筑面积为40~50万m² 。 商务:按南京人口1000万,就业人口占总人口60%,三产占就业人口 50%,商务办公占三产就业人口15%,人均办公面积20m² 计,南 京需商务办公面积900万m² 。假设商务办公60%~70%集中在市级 中心,约为540~630万m² 。假设新街口集中200万m² 、河西副 中心100万m² ,仙林、东山新市区中心各50万m² ,浦口中心区 商务办公量按150万m² 预留。 行政:按主要区政设施相对集中布局,参照同等规模城市行政办公中心 建设规模,行政中心建筑面积按10万m² 左右预留。 体育:参照国家“三馆一场” 标准,规划体育健身用地15公顷左右, 建筑面积约8万m² 。 文化:包括会展中心、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影视中心等,参照国 家相关标准和同类城市设施规模,规划预留用地约25公顷。
43
3.交通规划目标及总体战略
规划目标:构建浦口中心地区高效、多元、和谐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 满足地区未来多样化的交通出行需求,提升浦口区的城市竞争 力和辐射影响力。 总体战略:建立高效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提高中心区的对外辐射力; 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相互配合,提高交通与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满足多元化的交通出行需求; 实现差别化的停车供应战略,确保中心区交通的有序高效。
生态优先.大疏大密.总体舒展.长于自然又融于自然
23
24
地下空间规划利用
25
中心区的有机生长:横向伸展;纵向生长(地面地下空间);弹性用地
相对稳定的框架结构(生态、交通系统)
长期性 不确定性 弹性生长的空间形态
26
5.塑造各具特色的 城市功能区形象
5.1 核心区
5.2 中央活动带 5.3 环湖文化休闲区
45
4.3快速路系统
规划在中心区外为构筑了“井”字形的快速 路系统,加强内外交通的衔接,增强其对外交通 的辐射效率。
4.4干道系统
规划“四横五纵”干道系统,与快速路衔接 ,增强中心地区与周边地区、城镇的交通可达性 。“四横”分别为中央大道主干道和其两侧的次 干道、七里河路主干道;“五纵”分别为南北向 贯穿整个浦口中心城区的主干道丰字河路和其两 侧的次干道、沿山大道、珍珠路次干道。
11
三、空间布局与设计意向
1.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 2.圈层式的功能布局 3.轴-核结构的空间格局 4.山城江相互呼应的空间形态 5.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区形象
12
1.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
◆ 山 城 江 的 宏 观 格 局 ◆ 带 状 组 团 中 观 结 构
13
◆ 以水为特色的微观资源
沿江城区中唯一滨江湖面; 水域占基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4.5支路网系统
核心区按照150-180米间距(地块2-3公顷)、 住宅区按照 250-300 米间距 ( 地块 7-9 公顷 ) 、沿 山沿湖地区因地制宜的原则安排支路网系统。
46
5、公交系统规划
构建由大运量轨道公交、中运量快速公交 (BRT)以及常规公交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
5.1轨道交通
地铁4号线调整到中央路,优化了4号线线型 ,提高了核心区的交通可达性和辐射力。 地铁4号线结合用地功能设置1个枢纽站和3 个中间站。江北轻轨线沿丰子河路设置1个枢纽 站和2个中间站。
南京市城市中心地区规划设计
CONCEPT PLANNING OF PUKOU CENTRAL DISTRICT NANJING
一、基地分析与规划总体思路 二、功能定位与功能构成及规模 三、空间布局与设计意向 四、综合交通与市政规划 五、地区开发实施策略
1
一、基地分析与规划总体思路
1.解读设计任务书 2.认识浦口中心地区
44
4.道路系统规划
4.1交通需求分析
预计规划用地内居住人口约 10 万 人,就业岗位数约15万个,推算中心 区高峰时间的出行量为 9-11 万人次 / 小时。规划按照公共交通 60% ,步行 及自行车占15-20%,小汽车交通15- 20%出行比例进行道路交通的配置。
4.2总体路网结构
“以方格网为主,核心区密、沿 山沿江因地制宜”的路网格局。
17
3.轴-核结构的空间格局
“核”—— 商务区的实核,环湖区的虚核。 “轴”—— 中央活动带的硬轴,七里河与定向河两条虚轴。
18
4.山城江相互呼应的空间形态
19
采用“大疏大密”的手法, 构筑近山低、滨江高、核心高、 周边低的山、城、江空间关系。
20
开发强度控制与引导
21
江看城
浦珠路看城
纬三路城 22
过境公交,公交线路穿越基地, 在基地内设有中途站点; 起迄点公交,公交线路的终点或 起点在基地内,结合轨道交通枢纽 站设立公交换乘节点。 内部公交环线,在基地内串连人 流密集区和换乘站点,解决基地内 部出行问题; 结合步行街的小型公交,连接沿 街的重要商业商务节点,起一定代 步观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