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安装方案
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安装方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文件备案编号:)施工方案工程名称:编制单位: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编制日期:年月日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安装方案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给农作物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农业生产人员需实时关注各项环境指标是否正常,传统的人工现场监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托莱斯的温室大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本文就对此系统的设计进行深度解析。
温室大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融合了物联网、信息化、自动化等技术,利用部署在大棚内的各类传感器节点采集土壤水分、温度、湿度、光照、CO2等环境信息,实现无线采集、无线传输、视频监控、异地监控等功能,不仅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调节农作物产期,提高生产率。
环境采集节点主要由信立环境传感器、控制器和WIFI模块所组成,其中常用的环境传感器包括光照度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及土壤温湿度传感器。
控制器通过IIC协议与485协议等实现对数字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并通过UART口将数据转送给WIFI模块。
WIFI模块、无线摄像头、移动终端等与WIFI基站建立连接,并由基站通过光纤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的服务器,实现远程PC和移动终端的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环境数据。
无线网络覆盖及接入设计WIFI技术是近年出现的基于以太网的无线局域网技术,WIFI网络传输速率快,传播距离远,最大可以达到300米左右,在移动状态下,WIFI网络也能保持很好的传输特性,且十分易于系统后期扩展。
智能WIFI基站配备了高功率天线,可以有效覆盖方圆200米内的范围,之内的环境采集节点、PC及移动终端可与其连接。
同时基站具有Ping Watchdog功能,即通过设置一定时间内Ping 1至2个IP地址的方式来检测当前连接状态,当远程IP地址均Ping失败的时候,基站会执行失败动作,失败动作可配置为重启基站或重新建立WIFI连接,这一机制,有效保证了智能基站长期稳定工作。
智慧大棚设备实施方案

智慧大棚设备实施方案智慧大棚是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设备来实现对植物生长环境进行精准监测和智能调控的农业生产模式。
在智慧大棚中,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控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环境因素,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节水、节肥、减少农药使用等目标。
本文将介绍智慧大棚设备的实施方案,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发展空间。
一、传感器设备。
1. 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大棚内部,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变化,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
2. 湿度传感器,监测大棚内的湿度变化,及时调节喷灌系统,保持适宜的湿度环境。
3. 光照传感器,监测光照强度,根据光照变化调节遮阳网和补光灯,保证作物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4. CO2传感器,监测大棚内CO2浓度,及时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CO2浓度。
5. 土壤湿度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根据作物需水量,实现精准灌溉。
二、控制设备。
1. 温室控制系统,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数据,控制温室内通风、遮阳、加热等设备,保持适宜的温度环境。
2. 喷灌系统,根据湿度传感器和土壤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实现对喷灌系统的智能控制,准确浇水,节约用水。
3. 光照调节系统,根据光照传感器的数据,自动调节遮阳网和补光灯,保证光照强度的均匀和稳定。
4. CO2调节系统,根据CO2传感器的数据,自动控制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CO2浓度。
5. 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的数据,实现对灌溉系统的精准控制,减少浪费,提高用水效率。
三、监测管理系统。
1. 数据采集与存储,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存储,建立大棚环境数据的历史数据库。
2. 数据分析与预警,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大棚环境的智能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3. 远程监控与控制,实现对大棚设备的远程监控与控制,方便农户进行远程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四、实施方案。
1. 设备选型,根据大棚类型和作物种类,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控制设备。
《2024年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智慧农业成为了农业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是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集成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农业大棚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介绍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二、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设计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采用分层设计的思想,主要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
感知层负责采集大棚环境数据,传输层负责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应用层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展示。
2. 硬件设计(1)传感器:传感器是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等,用于实时监测大棚环境参数。
(2)控制器:控制器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并根据预设的阈值进行相应的调控操作,如调节温室遮阳帘、通风口等。
(3)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和有线网络设备,用于将传感器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
3. 软件设计(1)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系统通过与硬件设备的通信,实时采集大棚环境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和存储。
(2)数据分析与展示:软件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通过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给用户,帮助用户了解大棚环境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
(3)智能调控:软件系统根据预设的阈值和调控策略,自动或手动调节温室设备,如调节温室遮阳帘、通风口等,以保持大棚环境在最佳状态。
三、系统实现1. 硬件实现硬件设备选型与采购: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控制器和网络设备,并进行采购。
设备安装与调试:将硬件设备安装在大棚内,并进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采集准确的数据。
2. 软件实现(1)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通过与硬件设备的通信,实时采集大棚环境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和存储。
采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
(2)数据分析与展示模块:通过数据分析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以图表、报表等形式展示给用户。
高唐智慧大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高唐智慧大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智慧大棚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农业种植方式,它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传感器、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质量。
而智慧大棚监控系统作为智慧大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关乎着系统的功能和效果。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高唐智慧大棚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
一、系统功能需求1. 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参数的监测: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棚内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参数,并将数据反馈到监控中心。
2. 自动控制:根据设定的生长条件和作物需求,通过控制系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保持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3. 系统远程控制和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智慧大棚的远程控制和监控,随时随地了解大棚的运行情况,并进行调整和控制。
4. 报警功能:当大棚内环境异常或有突发状况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保障作物的生长和安全。
5. 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通过对棚内环境参数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优化生产管理。
二、系统硬件设计1. 传感器:选择高精度的温度、湿度和光照传感器,能够稳定准确地监测棚内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传输给中控系统。
2. 控制设备: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或单片机等设备,实现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的自动调控,并响应监控中心的指令进行远程控制。
3. 通信设备:使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大棚监控系统的远程控制和监控,选择可靠稳定的无线通信设备。
4. 视频监控设备: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大棚内的情况,并将视频流传输给监控中心,便于远程监控和处理突发状况。
5. 报警设备:设置温度、湿度和光照等阈值,当参数超过设定范围时,触发报警器发出声音或闪光信号,同时发出警报信息。
三、系统软件设计1.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一个用户友好的监控中心软件,实现对智慧大棚的远程控制和监控,实时显示大棚内的环境参数和作物生长情况,提供报警和数据分析功能。
2. 数据分析软件: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图表展示大棚内环境参数的变化趋势,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和优化生产管理。
佳木斯智慧大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佳木斯智慧大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佳木斯智慧大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智慧大棚监控系统是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大棚内的环境参数、作物生长情况和设备运行状态,并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远程控制。
该系统设计旨在提高大棚的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节约资源。
一、系统硬件设计部分1. 传感器节点:在大棚内设置多个传感器节点,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等,用于监测环境参数。
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关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2. 网关设备:负责接收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
网关设备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 或LoRaWAN,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稳定的连接性能。
3. 视频监控设备:在大棚内设置摄像头,实时监控大棚的情况。
摄像头可以配备移动侦测功能,当检测到异常情况时自动发送报警信息。
4. 控制设备:用于控制大棚内的灌溉系统、通风设备、遮阳篷等。
通过云平台远程控制这些设备的开关和工作模式,并可根据环境参数实现自动控制。
二、系统软件设计部分1. 云平台:搭建一个稳定、高效的云平台,用于接收和存储传感器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云平台可以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实时数据监控、预测分析等功能,并提供数据可视化界面。
2. 数据分析算法: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提取出关键信息,如温湿度变化趋势、作物生长情况等。
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农民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优化大棚管理。
3. 移动App:设计一个移动端的智能管理App,农民可以通过App实时查看大棚的环境参数、作物生长情况和设备运行状态,并进行远程控制。
App还可以提供专业的种植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有效管理大棚。
三、系统功能设计部分1. 环境监测: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并记录数据变化趋势,帮助农民优化温度、湿度和光照控制,提高作物产量。
2. 作物监测: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大棚内的作物进行监测和分析,包括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监测等。
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解决方案1、系统简介该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通过模型分析,远程或自动控制湿帘风机、喷淋滴灌、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等设备,保证温室大棚内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造条件。
同时,该系统还可以通过手机、PDA、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向农户推送实时监测信息、预警信息、农技知识等,实现温室大棚集约化、网络化远程管理,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本系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日光温室、连栋温室、智能温室。
2、系统组成该系统包括:传感终端、通信终端、无线传感网、控制终端、监控中心和应用软件平台。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1)传感终端温室大棚环境信息感知单元由无线采集终端和各种环境信息传感器组成。
环境信息传感器监测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多点环境参数,通过无线采集终端以GPRS方式将采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以指导生产。
(2)通信终端及传感网络建设温室大棚无线传感通信网络主要由如下两部分组成:温室大棚内部感知节点间的自组织网络建设;温室大棚间及温室大棚与农场监控中心的通信网络建设。
前者主要实现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及传感器与执行控制器间的数据交互。
温室大棚环境信息通过内部自组织网络在中继节点汇聚后,将通过温室大棚间及温室大棚与农场监控中心的通信网络实现监控中心对各温室大棚环境信息的监控。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3)控制终端温室大棚环境智能控制单元由测控模块、电磁阀、配电控制柜及安装附件组成,通过GPRS模块与管理监控中心连接。
根据温室大棚内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水分、光照强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对环境调节设备进行控制,包括内遮阳、外遮阳、风机、湿帘水泵、顶部通风、电磁阀等设备。
高碑店智慧大棚监控系统建设方案

可扩展性强,方便未来升级扩容
应用层设计
智慧大棚监控系统架构 数据采集与传输层 数据存储与分析层 数据展示与应用层
03
系统功能及特点
智能监控功能
实时监控:对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异常报警: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报警并通知管理员
远程控制:管理员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控制大棚内的设备,如通风、 遮阳等 数据存储与分析:系统自动存储监测数据,并可进行数据分析和趋势预测, 以指导农业生产
数据整合方案:将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和统一管理 数据备份方案: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确保数据安全和可靠性 数据存储方案:选择合适的存储设备,保证数据存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数据容灾方案:在意外情况下,实现数据的快速恢复和保护
培训与售后服务
培训:提供系 统操作、维护
及使用培训
售后服务:提 供24小时在线 客服,解答使 用过程中的问 题,定期进行 系统升级和维
风险评估:分析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不 确定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资金使用计划: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 包括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系统开发等方 面,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项目的顺利进 行
06
结论与展望
项目总结与评价
建设方案:高 碑Hale Waihona Puke 智慧大棚 监控系统建设方案
方案优势:提 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保 障食品安全等
建设智慧大棚的必要性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减少农业资源浪费
提高农产品质量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设目标
实现高碑店市智慧大棚监控系统建设项目的目标概述。 明确项目实施的具体任务和时间计划。 确定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法。 提出项目实施的资源需求和组织架构。
现代农业温室大棚智能监测和控制解决方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现代农业温室大棚智能监测和控制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农业温室大棚种植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极大的便利,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种植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度、土壤湿度、CO2浓度等环境因子对作物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人工控制方式难以达到科学合理种植的要求,目前国内可以实现上述环境因子自动监控的系统还不多见,而引进国外具有多功能的大型连栋温室控制系统价格昂贵,不适合国情。
针对目前温室大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一种大棚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根据大棚监控的特殊性,需要传输大棚现场参数给管理者,并把管理者的命令下发到现场执行设备,同时又要使上级部门可随时通过互连网或者手机信息了解区域大棚的实时状况。
基于490MHz、GPRS 的农业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管理系统使这些成为可能。
二、系统方案1、系统概述深圳信立科技有限公司现代温室大棚智能监测和控制系统集传感器、自动化控制、通讯、计算等技术于一体,通过用户自定仪作物生长所需的适宜环境参数,搭建温室智能化软硬件平台,实现对温室中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因子的自动监测和控制。
农业大棚温室智能监控系统可以模拟基本的生态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以适应不同生物生长繁育的需要,它由智能监控单元组成,按照预设参数,精确的测量温室的气候、土壤参数等,并利用手动、自动两种方式启动或关闭不同的执行结构(喷灌、湿帘水泵及风机、通风系统等),程序所需的数据都是通过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的。
该系统的使用,可以为植物提供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并能起到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温室气候、减少病虫害、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
2、系统组成:整个系统主要三大部分组成:数据采集部分、数据传输部分、数据管理中心部分。
A、数据管理层(监控中心):硬件主要包括:工作站电脑、服务器(电信、移动或联通固定IP专线或者动态ip域名方式);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软件、数据中心软件、数据库软件、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软件平台(采用B/S结构,可以支持在广域网进行浏览查看)、防火墙软件;B、数据传输层(数据通信网络):采用移动公司的GPRS网络或490MHz传输数据,系统无需布线构建简单、快捷、稳定;移动GPRS无线组网模式具有:数据传输速率高、信号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安全性高、运行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等特点;C、数据采集层(温室硬件设备):远程监控设备:远程监控终端;传感器和控制设备: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喷灌电磁阀、风机、遮阳幕等;3、系统拓扑图:XL68、XL65支持490MHz上传方式,系统通讯网络示意如下(一片区域现场节点多,可选此种方案)XL68、XL65支持GPRS上传方式,系统通讯网络示意如下(一片区域现场节点少,可选此种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安装方案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了给农作物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农业生产人员需实时关注各项环境指标是否正常,传统的人工现场监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托莱斯的温室大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本文就对此系统的设计进行深度解析。
温室大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通过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融合了物联网、信息化、自动化等技术,利用部署在大棚内的各类传感器节点采集土壤水分、温度、湿度、光照、CO2等环境信息,实现无线采集、无线传输、视频监控、异地监控等功能,不仅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调节农作物产期,提高生产率。
环境采集节点主要由信立环境传感器、控制器和WIFI模块所组成,其中常用的环境传感器包括光照度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及土壤温湿度传感器。
控制器通过IIC协议与485协议等实现对数字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并通过UART口将数据转送给WIFI模块。
WIFI模块、无线摄像头、移动终端等与WIFI基站建立连接,并由基站通过光纤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的服务器,实现远程PC和移动终端的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环境数据。
无线网络覆盖及接入设计
WIFI技术是近年出现的基于以太网的无线局域网技术,WIFI网络传输速率快,传播距离远,最大可以达到300米左右,在移动状态下,WIFI网络也能保持很好的传输特性,且十分易于系统后期扩展。
智能WIFI基站配备了高功率天线,可以有效覆盖方圆200米内的范围,之内的环境采集节点、PC及移动终端可与其连接。
同时基站具有Ping Watchdog功能,即通过设置一定时间内Ping 1至2个IP地址的方式来检测当前连接状态,当远程IP地址均Ping失败的时候,基站会执行失败动作,失败动作可配置为重启基站或重新建立WIFI连接,这一机制,有效保证了智能基站长期稳定工作。
环境采集节点设计
环境采集节点由数据处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及稳压电源模块组成。
数据处理模块通常采用STM32F来实现,STM32F具有外围接口广、功耗低、串口资源丰富,抗干扰能力强及价格低廉的优势。
STM32F工作频率可达72MHz,MHZ下的功耗仅为uA级别,有效保证了数据采集及处理的时效性,也方便SP706设计硬件看门狗电路。
数据采集模块主要用于感知温室大棚内的环境信息,包括光照度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及土壤温湿度等传感器。
我们对传感器的筛选建议是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低功耗的复合型传感器。
稳压电源模块是为系统提供稳定的能量,通过在每个温室的配电箱内安装一个电源转换模块将220V的交流电压转换为24 V的直流电压再输人到节点,更高效安全。
数据采集节点设计
数据采集节点运行于控制器中,主要实现环境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和数据的发送。
系统上电后,首先进行软硬件环境初始化,读取节点位置信息编号后进人循环采集环境数据,时间节奏由中断来控制,一次触发中断进行一次数据采集,当采集60次数据后,进行环境数据的滑动平均滤波处理。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
基于B/S架构的温室大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运行于监控中心的服务器,采用C#语言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
监测系统划分为四大功能模块,分别是实时数据监测模块、历史数据查询模块、设备安全预警模块及系统管理模块。
1)实时数据监测:查询各测点的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温湿度等信息,并通过数字和曲线图的方式展现。
2)历史数据查询:查看不同测点在某时间段内所采集的环境数据与统计信息,支持excel表格导出,方便园区工作人员管理。
3)设备安全报警:系统分别针对不同环境因子设置相应的警戒线数值,一旦测点的监测数据超过警戒线,将生成报警记录。
4)系统管理:主要对系统进行配置和管理,其中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数据信息维护管理(警戒线设置与节点初值设置)等。
移动终端软件设计
基于C/S架构的移动终端软件,采用java语言开发。
终端连接至园区WIFI网络或者移动流量网络下进行登录。
园区工作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终端查看温室大棚环境信息,并设计有消息推送功能,当某一环境值超出预设值时,会立刻向手机发送报警推送,同时园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APP进行短信交流与消息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