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大道
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

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古罗马是一个伟大而强大的帝国,它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对许多后来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罗马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古罗马人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他们古代城市的建设。
他们重视城市的势头和地理位置,善于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
罗马帝国的城市常常建在河流附近或山丘上,以便于防御和交通。
此外,他们也注重城市内部的道路网络,以方便人民的出行和贸易的发展。
在罗马帝国最有名的城市罗马,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对称美和宏伟。
最出名的规划就是罗马的主要道路——切帕路斯。
这条道路直线连接了罗马市中心的法西斯宫和卡皮托琅山的神庙。
这条宽阔的道路让人们感受到了罗马人的威严和荣耀。
二、建筑艺术古罗马的建筑艺术以其宏伟和精致而闻名。
罗马人采用了许多建筑技术和创新来构建他们的建筑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对拱顶和穹顶的运用。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工程技术,罗马人建造了众多巨大的建筑,如庞培竞技场、罗马大剧院和万神殿。
古罗马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功能性。
他们的建筑物既有公共用途,又有宗教仪式和政府办公的功能。
比如,万神殿既是一个纪念建筑,也是一个公共集会的场所。
这种多功能的设计理念成为后来欧洲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
此外,古罗马建筑还注重细节和装饰。
他们雕刻了大量的壁画、雕塑和花饰以增加建筑物的艺术价值。
这些装饰不仅体现了罗马人的审美意识,还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推崇。
三、对世界的影响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他们的城市规划和道路网络成为了后来城市规划的范本。
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城市都受到古罗马城市规划的影响,如巴黎的巴黎大道和华盛顿的国家广场。
其次,古罗马的建筑技术对后来的建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拱顶和穹顶的运用成为后来建筑的基础,并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大胆的设计空间。
许多古代建筑遗址,如巴西利卡和圆形剧院,都受到了古罗马建筑的影响。
最后,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对西方的美术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古代罗马帝国的建筑风格与工程成就

古代罗马帝国的建筑风格与工程成就古代罗马帝国的建筑风格与工程成就举世闻名,代表着罗马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的高度。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下,古罗马建筑在设计、工程、材料和装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留下了众多的建筑遗迹,成为后世建筑师和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本文将介绍古代罗马帝国的建筑特点及其工程成就。
一、古罗马建筑风格的特点罗马建筑风格融合了古希腊、埃及和叙利亚等多种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而富有气势的风格。
其主要特点包括:1. 罗马式建筑 - 罗马式建筑以拱和圆顶为特征,采用大量的几何形状和交叉曲线,创造出高大、宏伟的建筑效果。
这种建筑形式在古罗马的宫殿、剧场和浴场中得到广泛应用。
2. 拱门与穹顶 - 古罗马人对拱门和穹顶的应用非常熟练。
从庞大的科利瑟姆拱到优雅的帕拉地伊尼仿古宫殿,这些建筑物的拱门和穹顶被用于加强结构,并赋予建筑更多的视觉冲击力。
3. 石材与混凝土 - 古罗马充分发挥了石材与混凝土的优势,创造出稳定耐用的建筑物。
罗马人通过使用石材结构,如柱子和拱门,实现了建筑物的支撑和稳固。
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混凝土,称为罗马混凝土,使用石灰、沙子和碎石制成,成为许多建筑项目的常用材料。
4. 雕刻与装饰 - 古罗马建筑注重细节的装饰和雕刻,以增强建筑物的艺术感和华丽度。
常见的装饰元素包括柱头雕刻、浮雕和壁画,这些装饰物刻画了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和人物形象。
二、古罗马建筑的工程成就古罗马的工程成就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在当代,甚至在现代也难以复制。
以下是古罗马建筑的几个杰出工程成就:1. 罗马斗兽场 - 罗马斗兽场,如著名的竞技场,是古罗马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它们通常是巨大的椭圆形或圆形建筑,可容纳数千观众。
建筑师利用弧形结构和拱门技术,创造了宏伟而稳定的建筑,为大规模的体育赛事和娱乐活动提供了理想场地。
2. 罗马浴场 - 古罗马的浴场是古代世界中最复杂的公共设施之一。
浴场通常由多个房间和大厅组成,设有冷浴池、温浴池和热浴池等设施。
条条大路通罗马

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大路通罗马——基础设施与帝国血脉公元前3世纪时,秦始皇在东方修建了长城,罗马人在西方铺设了四通八达的道路。
为什么东西方会有不同的选择?为何在两千年前,罗马人便将基础设施视为“人类文明生活的伟大事业”?罗马大路与中国长城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地球的东方和西方都正在大兴土木。
在东方有万里长城。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加上16 世纪明代修建的长城,全长达到5000公里。
在西方则是罗马道路网。
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500年间,罗马人铺设的道路仅干道总长就达8万公里,如果加上支线在内,则长达15万公里。
为什么中国和罗马开始兴建全国性的土木工程的时候,一个国家选择了修筑长城,而另一个国家选择了铺设道路呢?当然,中国古代并非没有道路,同时代的罗马也并非没有壁垒。
差别在于:重点是放在长城上,还是放在道路上。
显然,问题不在于技术能力,因为只要想做,两个民族当时都能够把“垂直”和“水平”互换。
另外,罗马人也并非不用抵御外敌的侵略,不关心国家的防御。
在罗马统治下的和平时期之前,从时代上来说,在公元前的共和制时期,罗马人一直战争不断。
然而,他们却选择了优先修筑道路,而不是修建壁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修建了长城的中国人和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的罗马人的不同就在于对国家应该兴建什么样的大工程这件事认识的不同。
罗马人没有像同时代的中国人那样修筑翻山越岭、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而是选择了修通10倍乃至20倍于长城的道路,他们把道路视为国家的动脉。
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才认为修建一两条道路远远不够,而是让道路四通八达。
正如只有通过人体的血管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活下去一样,国家要健康地生存下去,也不可缺少血管一样遍布全国的道路网络。
道路本身并非罗马人的发明,然而它的网络化,而且是实行日常养护的网络化,却完全由罗马人独创。
另一方面,通过道路网络化,促进了道路功能的飞速提高,这本身也把罗马人塑造成了一个注重现实、合理的民族。
条条道路通罗马

条条大道通罗马外语学院英语系付正宇10110710119古罗马文明古罗马文明通常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经历了上古时期、王政时代、共和国时期,最后在公元1世纪前后逐渐扩张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
到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
西罗马帝国亡于476 年。
东罗马帝国( 即拜占廷帝国) 变为封建制国家,1453 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创造了辉煌甚至伟大的成就,例如:政治上:政治制度上历经王政、共和、独裁和帝制;法律上十二铜表法发展为民法,万民法的创立,查士丁尼法典更是为欧美大陆法系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尽管农业畜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商业的发展也不容小觑,“到公元前1世纪,地中海流域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已经开始从东方转到意大利”,由此可见一斑。
文化上:宗教方面基督教的发展和胜利;艺术方面建筑和雕刻方面尤为显著。
古罗马的辉煌就由罗马七大奇观(万神殿、引水渠、阿皮亚古道、卡拉卡拉浴场、图拉真市场、大竞技场和斗兽场)引我们尽情遐想吧,而我要讲的是古罗马的伟大之处:道路,更精准的来讲,是道路网络。
条条大路通罗马道路不是罗马人的发明,由鲁迅那句经典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大抵可以猜到道路的缘起可以早之又早,有学者提出最初的道路是远古时代猎人们留下来的,只是这样“走的人多了”的道路与这里我要讲的罗马式道路,相去甚远。
对于人类自觉建造道路,罗马自然也不是首创,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就已经出现了让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叹为观止的一条从波斯湾到达地中海的道路。
尽管罗马人既不是最早修建大道的人,也不是唯一的大道建造者,但是,真正对道路的修建带来技术与方法的革命性创造并习惯成缜密完善的道路体系却是罗马人。
他们发现道路只有网络化才能带来质的飞跃,并且将之变为现实。
罗马的道路不作为道路网来考虑,就无法理解其真正的伟大。
中世纪起流行的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便是对罗马道路网络的概括和描绘,又不妨说成“条条大道出罗马”,这是因为罗马是帝国的心脏,而从这个心脏向身体的各个部分输送血液的动脉便是罗马大道。
罗马帝国的道路与交通网络:历史上的交通建设与运输革新

罗马帝国的道路与交通网络:历史上的交通建设与运输革新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其庞大的领土和精湛的行政管理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的成功秘诀之一。
而这一切的基础建设与运输革新中,罗马帝国的道路与交通网络功不可没。
罗马帝国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修建公路,这些公路不仅连接了各个省份,也将罗马与周边地区联系在一起。
罗马道路的建设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建设之一,其不仅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和军事提供了便利,也为后来世界各国的道路建设提供了借鉴。
罗马帝国的道路建设首先注重要素材的选用。
当时的罗马道路采用了三层结构,底层是用碎石填充的基层;中层是由石块铺成的基底层;最上层是由优质的石板构成的牢固路面。
这样的结构使得罗马道路非常坚固耐用,即使多年后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状态。
此外,罗马道路采用了直线和弯道结合的方式,以适应不同地理环境的需求。
罗马帝国的道路网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包括维基尼亚街道(Via Appia)、维基尼亚街道(Via Flaminia)等。
这些道路连接着罗马和帝国各省份的重要城市,形成了庞大的交通网络。
这些道路还设有驿站和驿站,方便了行人和马车的休息和供应。
罗马帝国的道路建设不仅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便利,也对军事事务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马帝国的军队能够迅速调动,依靠罗马道路的高质量和完善设施,使得军队能够快速行进,便于实施战略部署。
此外,罗马帝国还修建了许多要塞和军事建筑物,以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和控制。
罗马帝国的交通网络不仅局限于陆地,还涵盖了海洋运输。
罗马帝国拥有庞大的海军力量,为海上贸易和海运提供了强大的保护力量。
罗马港口的建设和管理也非常出色,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蒂亚港(Port of Ostia),它是罗马帝国的主要海港,连接着地中海各地。
罗马帝国的道路和交通网络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项杰作。
这些道路不仅连接了帝国各地,也连接了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促进了交流和贸易。
此外,罗马道路的建设也为后世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交通运输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罗马帝国的交通与运输系统

罗马帝国的交通与运输系统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最强大、最雄心勃勃的帝国之一。
为了维持无与伦比的军事和行政控制,罗马人建立了一个庞大而高效的交通和运输系统。
这个系统涵盖了陆地、水路和海洋,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一体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陆地交通系统罗马帝国的陆地交通系统是其治理机构和帝国内部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罗马来说,修建道路极为重要。
他们不仅修建了海拔最高的道路(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穿越地),还建设了一整套道路网络连接整个帝国。
1. 罗马大道:罗马帝国最著名的道路是“巴拉喀大道”(Appian Way),它是一条连接罗马与阿普利亚地区的优质道路。
该道路的建设几乎完全是直的,铺设了坚固的石块,以保证平稳的交通。
2. 其他道路:除了巴拉喀大道,罗马帝国还有许多连接各地的道路。
这些道路均以石块修筑,宽度适合双向车辆行驶,并且经常修缮和维护,使其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二、水路交通系统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水路交通逐渐变得更加重要。
罗马人利用众多河流和港口,建立了重要的水路交通网络。
1. 尼罗河:尼罗河作为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界,不仅是军事和贸易活动的重要通道,也是欧洲和亚洲之间文化交流的枢纽。
2. 地中海:罗马帝国的中心是地中海,这里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交通枢纽。
罗马人在地中海修建了很多港口,特别是奥斯提亚港,用来提供补给给罗马人的海军和贸易船只。
三、海洋运输系统除了水路交通外,罗马帝国还建立了强大的海上运输系统,为其庞大的帝国提供必要的物资。
1. 帝国船队:罗马帝国在地中海附近的岛屿和沿海地区建立了专门的船队,用来保护海上贸易线路免受劫掠和破坏。
2. 航海技术:罗马人开发了先进的航海技术,例如使用罗盘和星座来导航,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海洋上迅速且准确地航行。
结论罗马帝国的交通与运输系统为其在地理、经济和行政上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陆地、水路和海洋的连接,罗马人能够控制广阔的领土,保持与边远地区的联系,并为帝国内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西方文明史论文

古罗马的交通发展古罗马一度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这与它四通八达的交通是密不可分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流传至今也足以证明古罗马交通之发达。
古罗马的交通方式主要分为道路交通和海运两种。
在道路交通方面,由罗马城向四面八方辐射的道路,成为帝国交通的典型代表。
这些道路的路基主要由碎石、沙子和三合土铺成,在最上面铺上石块;由于意大利半岛上随处可见的石灰岩地形,使得路基的主要成分变得像混凝土,大道两旁设有排水用的水沟,使得道路经久耐用。
现在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部分地区都还在使用罗马时期修建的道路。
古罗马道路的宽度因道路的具体用途而有所不同。
重要性较低的道路可能只宽 1米左右,用于军事用途的大道则可达到4至6 米,而在道路与城门的接口处,为了方便人们通行,防止人口过多而引起交通堵塞,道路的宽度甚至可达 15 米。
在一些特殊的地段修路,古罗马也有突出的表现。
古罗马在造桥和开凿隧道上展现出高超的技术能力,如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就掌握了拱券技术并迅速运用于桥梁建设中,此后桥梁的建造基本上采用石制结构,石拱桥被大量建造;在开凿隧道方面,古罗马有成套的钻探、挖坑、掘巷道、照明、通风、打桩、运送和测量的新方法,有研究者认为直到中世纪晚期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能与之比肩。
虽然有较多的道路,但是从恺撒至康茂德,禁止有轮车辆在白天通行,人们只好步行,或乘坐奴隶抬行的轿子或担架。
较远的路程,人们则骑马和坐在马拉的驿车或四轮马车上。
乘坐驿马旅行车,平均每天可行60英里。
最初,一些罗马城市的街道相对狭窄,加上人口众多,道路拥堵的情况十分严重。
在之后的城市规划中,罗马吸取教训,更加重视城市生活各方面的需要。
在奥古斯都统治期间,罗马就建立起了帝国的邮递系统――驿站。
合理的驿站间距也充分表现出道路对自然环境和沿途人口及其发展情况的适应。
古罗马的海运也有十分繁荣。
据说古罗马拥有百余条商道供商船航行。
阿特纳奥斯所形容的一艘运粮船420英尺长,船上有一根57英尺长的船辐,这只是相当例外的一个。
(完整版)古罗马大道

关于罗马道路的分析认识14061096 苏致远提到古罗马的道路,很容易使人想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古老的谚语。
虽然这条谚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还是能从其中领会到古罗马那四通八达的道路曾经有多么辉煌。
虽然在当时有很多国家的道路比罗马道路更具规模,但能够像古罗马道路这样历经历史风沙腐蚀,沿用至今者却是寥若晨星。
(一)道路的建筑过程古罗马兴建道路的初衷是为了便利军事征服,因而对道路的设计工艺提出了很严格精密的要求。
针对不同的道路环境提出的很多有创意性的筑路方案在现代社会仍然具备应用价值,例如在某些山区的“之”字型筑路以减缓上下坡度这一方案就曾被我国著名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先生在修筑京张铁路时借鉴。
在实现其设计方案时,古罗马工程师将携带日晷,量角仪,水准测量仪等工具进行异常精确的测量来调准路线并用木桩做好标志,之后便开始道路的铺筑阶段。
首先用犁松土,标道路边线,然后向下挖掘1—1.5米,从下至上大致分为四层:最下层用一些小石块,砂浆和粘土作地基;第二层是不透水层,用小卵石,碎石子,砖块和混泥土混合夯实,以保证道路的坚固和高度;第三层用掺有石灰,沙子,水泥的优质混泥土铺在地基之上,并用机器碾压结实;最后一层,也就是车骑直接接触的路表面,用凿刻平整的石块和碎石铺就,而且中间略为凸起,以便于雨水流向两旁,减少其对道路的腐蚀。
大道两旁设有水沟作为排水之用。
了解道路的铺筑过程后,我们大可不必惊叹于道路的结实耐用程度。
曾有人赞叹道:“把它比作埋葬在地下的墙,经常持续100年无需维修。
”而且在道路修建中,有一些小细节也同样是令人佩服的,古代的车辆比较笨重,且多采用木制车轮,因此罗马人专门在道路转弯处的路面上刻下车辙,以引导轮子更加容易的前行。
关于罗马道路的命名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共和国时期,罗马道路根据负责修建这条道路的官员的名字来命名,这些人通常是检察官或执政官。
例如:公元前312年修筑的阿庇安大道是由检察官阿庇安·克劳狄乌斯·凯库斯(Appius Claudius Caecus)的名字命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道路的合理规划
之后的罗马人吸取教训,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上非常注重城市道路的修建。维特鲁威曾向人们介绍了如何合理的规划城市道路:“在周围筑起围墙,接着便是在城里划分建筑用地,按照天空的各个方向订出大街小巷。正确的设计应该是由小巷挡住风向,风如果冷的话就会有害身体健康,热又会使人懒惰,含有湿气则会致伤……”
城市道路规划好后,剩下的工作就是修筑道路,罗马城市根据作用大小和人群密集度不同,建筑了质量和规模不同的道路。在多雨曝晒地区的城市,人行道上面还设置有顶盖,用柱子支撑联成柱廓。次要的街道或小巷往往在表面铺一层厚厚的小卵石和碎石子。这样也很有利于合理地分配资源,提高道路的使用率。
关于罗马道路的分析认识
14061096苏致远
提到古罗马的道路,很容易使人想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古老的谚语。虽然这条谚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还是能从其中领会到古罗马那四通八达的道路曾经有多么辉煌。虽然在当时有很多国家的道路比罗马道路更具规模,但能够像古罗马道路这样历经历史风沙腐蚀,沿用至今者却是寥若晨星。
早期的一些罗马城市受到原来老城区的束缚,导致城市道路相对狭窄。Javenalis曾经抱怨罗马城说,车子在夜间颠簸在高低不平的路面上使人无法入眠,摩肩接踵的人群,让昼夜的出行宛如作战。“尽管我们十分匆忙,仍被前面涌来的人群阻挡,被后面一层密密的人群所挤。有一个人把手肘刺到我的身上,另一个人把轿杆忘我身上捅,一个人用柱子,另一个人拿酒桶,往我头上碰。我的双腿沾满了污泥,大脚四面八方向我践踏……”
(一)道路的建筑过程
古罗马兴建道路的初衷是为了便利军事征服,因而对道路的设计工艺提出了很严格精密的要求。针对不同的道路环境提出的很多有创意性的筑路方案在现代社会仍然具备应用价值,例如在某些山区的“之”字型筑路以减缓上下坡度这一方案就曾被我国著名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先生在修筑京张铁路时借鉴。
在实现其设计方案时,古罗马工程师将携带日晷,量角仪,水准测量仪等工具进行异常精确的测量来调准路线并用木桩做好标志,之后便开始道路的铺筑阶段。首先用犁松土,标道路边线,然后向下挖掘1—1.5米,从下至上大致分为四层:最下层用一些小石块,砂浆和粘土作地基;第二层是不透水层,用小卵石,碎石子,砖块和混泥土混合夯实,以保证道路的坚固和高度;第三层用掺有石灰,沙子,水泥的优质混泥土铺在地基之上,并用机器碾压结实;最后一层,也就是车骑直接接触的路表面,用凿刻平整的石块和碎石铺就,而且中间略为凸起,以便于雨水流向两旁,减少其对道路的腐蚀。大道两旁设有水沟作为排水之用。了解道路的铺筑过程后,我们大可不必惊叹于道路的结实耐用程度。曾有人赞叹道:“把它比作埋葬在地下的墙,经常持续100年无需维修。”而且在道路修建中,有一些小细节也同样是令人佩服的,古代的车辆比较笨重,且多采用木制车轮,因此罗马人专门在道路转弯处的路面上刻下车辙,以引导轮子更加容易的前行。
(三)里程碑的设置
古罗马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个里程碑,一般设置在比较醒目的地方。碑身上有用拉丁文或希腊文刻写的碑文,上面记载着道路的名称,道路归属于那个城市管辖,该城与罗马城之间的距离,沿路将要到达下一个城市的名称和距离,还有道路的创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国时期,还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时间以及一些对皇帝歌功颂德的赞语等。目前保留下来的里程碑约有4000多个。除了里程碑外,道路两旁还会有一些界碑或木制标牌, 给行人们提供了沿途的各种信息。这和我们现在的高速路上的指示牌也是十分类似。为行路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关于罗马道路的命名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共和国时期,罗马道路根据负责修建这条道路的官员的名字来命名,这些人通常是检察官或执政官。例如:公元前312年修筑的阿庇安大道是由检察官阿庇安·克劳狄乌斯·凯库斯(Appius Claudius Caecus)的名字命名的。这或许也为罗马道路坚固耐用提供了一些保障,毕竟没有哪位官员希望自己死后再背上玩忽职守修路失职的罪名。公元6世纪时期,拜占庭的历史学家Procopius仍对阿庇安大道羡慕不已:“阿庇安大道,他是世界上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阿庇安开采出很多石灰石和硬石,有的甚至从远处运来,所有的石块都整齐地切割成多边形,它们用混泥土连接,异常坚固结实,以至于给人一种印象是,它们不是连接在一起而是长在一起似的。许久以来,这些石头经过无数行人,车辆,牲畜的踏磨而不曾分离损坏。不,它们不曾失去任何光泽,因为它是阿庇安大道!”
结语:
通过了解学习古罗马的道路建设,从某些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代道路的建筑思路并对之做出改进。以及古罗马这种以人名为路命名的责任绑定在当今仍有采用价值。老家那边经常会有大规模的修路等所谓福利工程,但是新修的道路往往持续不到半年便又坑坑洼洼起来,十分不便,人们也无处问责。回首关注古代的艺术设计,往往能让我们领会到艺术背后的精神内涵,毕竟现代技术远胜古罗马,造不出好的路想必不是技术资金不到位,要追责,还是问问修路时是不是能继承古罗马人那一丝不苟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