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的消费习惯社会调查报告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

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5篇)家乡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我于__年1月26日至__年2月17日期间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及走访长者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们市区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文化习俗时,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发现我们的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
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
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
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
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
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
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时间:20__年2月16日调查地点:__调查人:__调查问题:春节习俗中的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
被调查者: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调查结果:1、贴对联春联是从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
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吃年夜饭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汇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
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长辈家吃。
对于年夜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很讲究的,在我们当地,年夜饭至少要炒六个菜,然后再煮上一大盆大锅饭,焖一盆大米,在午夜12点还要吃饺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饭了,都忙着到处去拜年。
3、拜年及收压岁钱正月初一拜年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受到许多压岁钱。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对夫妇用红纸包了几个铜钱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来了以后,这个小孩身上冒出红光,妖怪吓得赶紧跑了,其他人也学者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妖怪果然不敢来了。
所以,现在长辈们会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以祈求孩子们来年平平安安。
4、调查体会: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篇1】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__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开销三个方面的总结如下: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1篇)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通用11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人员】:xxx【调查时间】:20xx年1月30日――2月15日【调查地点】:xxx凤翔镇【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寻访老人查阅资料【调查目的】:为响应学校对寒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空间,激发学习体验,我们对家乡春节文化民俗民风展开了调查,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xxx农村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并形成文字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内容】xxx农村新年习俗和禁忌【前言】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千百年来在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域广袤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南北方的年俗文化更是存在巨大差异。
例如09年我在海南省三亚市过得新年,大年初一不吃饺子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
而哥哥所在的重庆地区,新年第一餐吃汤圆,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
远在新疆的姑姑家,新年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还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带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我从小生活在xxx,记忆中每逢除夕、大年初一都吃饺子。
除夕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饺子形似元宝,所以寓有进宝之意。
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神,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勾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
下面就是我们调查的xxx地区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xxx地区正月期间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含义,腊月初八,我们称为“腊八”,在这一天早上,我们要吃腊八粥,教育后人不忘勤俭。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称为“辞灶”这一天要吃水饺,大扫除,祭拜灶王爷,来保佑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5篇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5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1摘要:春节时中国人最在意的节日,历史悠久,在每个华人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后就是扫尘,随后就要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个民俗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涵义及来历,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与心愿。
关键字:祭灶扫尘年夜饭拜年正文:春节时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凝结在每个中国人得情节中。
即使是洋节如此泛滥的今天却也没有哪个节日可以取代春节在每个华人心中的无上地位,没有哪一个节日有如此的魅力,可以像春节这样隆重,这样深入人心。
即使远渡重洋的游子也会在春节这天通过各种途径向家人和祖国送去心中最美好的祝福。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随着世界的变化,春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曾经在我们身边习以为常的春节习俗,也因为时代的制约同我们渐渐拉开了距离。
但无可否认,这些今天看来有些不合常理的民俗,都是我们的文化。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2023年春节消费调查报告

2023年春节消费调查报告2023年春节消费调查报告1经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得出此报告(范围有限,不能全然说明一切)。
普遍的人购置衣服都是在春节前的一个月内,因为那时商场都抓住了机会,纷纷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这样便吸引了广大的购物爱好者(尤其是未工作的母亲及已经放假的中学生和少数的青年)。
其实这样的购物热,并不是眼见的那样实惠,细细调查发现,那些所谓的打折的优惠,都是商家的一种获利手段,这些打折品的价格都是经过提升后,再处理的,经过对比有部分物品打折后比其它时候更昂贵。
另外就是近年的十天左右,人们都开始精心备办年货,有的人需求较大,而价格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上涨,只是幅度不大。
许多人购置的主要是烟火(城市居民,以及家里子女较多,也比较有钱的农村居民),糖果及一些干货。
这些都是人们年三十所需品。
另一现象是,这段时间内,已放假学生是绝大数的光顾者。
因为这时,很多的家长都还在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自己的子女,所以他们才可以放心大胆的上网。
大年三十,不管是乡下的农人,还是在外工作的,或是城市的市民,都会在这一天去购置主食,主要是鸡鸭鱼,有钱的就再购置更贵重的肉食。
另外就是些新鲜菜食,主要是炒肉的配菜及煲汤的原料,而猪肉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居民去购买,住在农村的人们也会购买一定的肉,尽管他们杀了猪(其原因是他们已经把肉用盐腌制过的,口感已经不佳)。
这天购衣物的人仍是不少,因为都有一个观念,新年穿新衣,但是此观念也在一年年的淡化。
年后的节日中,人们的主要消费是集中在了餐饮上,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会和自己的朋友,亲戚一同到街上享用美食,此时生意兴隆的餐饮店主要是集中在商业购物区,以及平时比较有名的餐饮店。
但是有一个现象是现在人们暴露出来的,那就是人们对食物的健康关注程度还不高,而是对随大流及追求美味就足够了。
年后的生活再提到网吧行业,这时可以发现,这些网虫已不是学生为主,几乎都是那些工作不久的青年,他们这时主要也是玩游戏为主。
春节浪费现象调查报告

春节浪费现象调查报告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之一、在这个黄金假期里,人们期望尽情享受欢乐的氛围,但与此同时,一些浪费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出现。
本报告旨在探讨春节期间的浪费现象,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餐饮浪费:春节期间,许多家庭都会备办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餐饮需求相对减少,导致许多食物过剩被浪费。
此外,一些餐馆因为要面对大量的顾客,餐饮浪费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红包浪费:春节期间,赠送和收取红包是一种习俗,但有时这个过程也变成了一种形式。
一些人出于面子或炫耀的目的,在红包中放入大额钞票,这样的行为浪费了有限的金钱资源。
三、烟花爆竹浪费:春节的烟花爆竹表演是人们期待已久的一项活动。
然而,由于烟花爆竹的消费量过大,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还浪费了大量资源。
四、购物浪费: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进行大量的购物,以准备新年的需要。
然而,由于盲目购买和过度消费,很多商品成为了过季商品或者只使用了一两次就被废弃。
为了解决以上的浪费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提倡节俭:社会各界可以共同努力,提倡在节日期间进行节俭消费。
政府和媒体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转变消费观念。
二、鼓励捐赠:人们可以捐赠过剩的食物和物品给需要帮助的人。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相应的平台,促进捐赠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管理: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餐饮、烟花爆竹等行业的管理。
对于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的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处罚。
四、倡导环保:在烟花爆竹的使用上,可以鼓励人们选择环保型的烟花爆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烟花爆竹回收点,提供便利的回收渠道。
总之,春节是一段欢乐与浪费并存的时间。
我们应当在享受春节的同时,保持良好的消费习惯,减少浪费行为的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庆祝春节。
春节家庭开销分析报告

春节家庭开销分析报告一、引言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也是全国人民团聚和欢庆的时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春节期间的开销也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庭在春节期间的消费状况,本报告对春节家庭开销进行了分析和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使用了问卷调查和面访相结合的方式,目标人群为广义家庭,包括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
调查对象包括了城市和农村居民,以全面了解春节期间的家庭开销情况。
三、总体情况分析1.开销分类根据调查结果,春节期间家庭的主要开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年夜饭支出、春节礼品费用、过年装饰费用、亲友走访费用以及娱乐和旅游支出等。
2.年夜饭支出调查显示,年夜饭支出在春节期间家庭开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家庭在购买食材、烟酒以及其他食品上的开销较大。
大约有70%的家庭每年春节的年夜饭开销在1000元以上。
3.春节礼品费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赠送礼品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表达节日祝福的方式之一。
调查显示,家庭在购买春节礼品方面的预算占据了家庭总开销的相当一部分。
尤其是亲友间的赠送和企业单位的商务往来,使得春节礼品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4.过年装饰费用调查发现,春节期间家庭对于住宅和周边环境的装饰也是相当重视的。
家庭会购买灯笼、窗花、春联等装饰品来装点家居环境,用以增添节日气氛和美感。
而在购置这些装饰品上,家庭开销大约占总开销的10%左右。
5.亲友走访费用春节期间,亲友的串门拜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需要家庭开销一定的交通费用以及拜访和馈赠亲友的开销。
根据调查结果,平均而言,家庭每年春节期间亲友走访的开销大致占总开销的15%。
6.娱乐和旅游支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在春节期间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休闲娱乐和旅游需求。
据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在这方面的支出大约占总开销的20%左右。
家庭会选择看电影、外出旅游,或者在家享受休闲娱乐活动,以放松身心。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春节家庭开销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在制定春节预算时,家庭需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合理安排开销,并重点考虑年夜饭支出、春节礼品费用和亲友走访费用,以保证家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15篇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15篇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1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社会调查报告。
是家人团聚,欢天喜地的日子。
大部分人走访亲戚,互相送礼也是不可少的。
当今社会,春节送礼,不少人已经司空见惯了。
那多少人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呢?调查呈现:68.5%的人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仅有8.9%表示"送礼"并非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有22.6%的被访者表示不好判断。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既然大部分认为送礼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那么本年春节送什么礼物好呢?其中,50%的人认为送食品合适;35%认为送保健品高雅;10%认为送烟酒茶类时尚;5%认为送什么也无所谓。
在与被访着的交谈中可以了解到,大家认为“送礼”往往会让人在人情往来上有点累,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币的“支持”。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县一个中等家庭月收入大约为800元前后,而在调查中,受访者的春节消费额度,在400元以下的占19.5%;400—600元占35.8%;600—700元占21.5%;700—800元占12.2%,800—1000元占9%;在1000元以上的占2%。
调查表明,23.2%的家庭,春节期间大约将消费一个月的家庭收入。
过春节,当然也少不了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如今社会,孩子们的压岁钱在600元以上的占40%,在500元前后的占50%,在300元以下的仅占10%。
“春节黄金周”期间,少部分人会借着这个机遇,出去散散心,去一些山清水秀,环境幽雅的地方去过这一年一度的春节,当然,这也少不了人民币的支持,旅游消费额在1000元前后的占20%,在3000元前后的占45%,在5000元前后的占35%,看来,春节旅游这也是一笔大消费啊!看,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热闹非凡,听,鞭炮声,嬉笑声,一同编织着春节的欢乐歌!在忙碌了几天后,到了大年三十,便是一家人合家团聚吃年夜饭的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期间的消费习惯社
会调查报告
春节期间的消费习惯社会调查报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应该是一个消费和享受的时间符号。
这是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最直接的需要,春节便是用于给人们一个驻足歇息的机会,它让我们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也让我们开始盘算接下来一年的希望,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得以在一个辞旧迎新的时间段里,比平时更随意地进行一些消费,找一些乐子,享受一下生活在新年悠悠的余韵中,人们摸摸荷包发现瘪了不少。
仔细一回味,不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过年花钱更多了,可这年味却似乎不可挽回地变淡了。
从各方面统计和估算的数字分析,过春节花钱越来越大方。
一大学做教师的小彭称,因为供了一套房,加上孩子上学,所以一家人春节花费还是比较节省,但即便如此,置办年货加上亲戚、朋友、同学人情走动,还是花去7000元。
在白领阶层中,小彭的钱花得还不算多。
今年天冷,又为逛商场多吃多穿多花费再添一把火,几乎所有的消费场所全面火爆,春节前后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消费时段。
于是,趁势我就春节消费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消费投向在什么地方?
在调查中,大人们的消费投向可谓五花八门,各种方式都在选择之列。
不过,送礼以微弱优势拔得头筹。
其次是餐
饮,再次是添置新装,接下来还有文娱活动、压岁钱、购置日用品、旅游等。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春节期间的消费热点。
人情消费为新贵
亲戚朋友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礼。
在消费需求逐年攀高的当下,在社会关系愈加错综复杂的当下,送礼已经成了过年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在我的调查中甚至成了多数人春节开销中的领头羊。
据我对圣湖小区一些居民的随机调查,过年的人情消费最多超过五千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这其中包括给亲朋好友的礼品、礼金、礼券,给晚辈们的压岁钱等。
一位小区住户苏先生说,过年是一年一度的,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是不能忽略的,总不能空着手去,现在的人品位是越来越高了,送低档的东西也越来越显得寒酸,拿不出手,光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就至少要两百块。
春节期间光送礼的开销就有三千来块了。
其实,春节人情消费的增加只是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不仅是春节,就是非节假日,人情类的消费也占了人们消费中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一项主流消费。
诚如广告里所说“送礼就要看档次,送礼也要送健康,送礼更要送出品位。
”于是随着家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上档升级,礼金数额水涨船高。
人情类消费的增加也成很多人的沉重负担。
一位去年春节期间人情类消费达到
四千多元的陈先生很无奈因为他如今的人情消费总额已经超过了孩子的学费,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是这又是不能不作出的消费。
在这个传统而喜庆的日子里,买几件自己称心的衣服必然成为人们的首选。
一位在电信部门工作的女职员告诉我,她们这些职业女性因为工作关系平常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基本很少能有机会搞什么集体活动,而在春节假期期间她们刚好可以利用休假时光快快乐乐地逛街购物。
据了解,有这样想法的大有人在。
一些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平常都是没有充足的时间逛街购物,春节的休假正好是补偿自己平日乏味繁忙生活的一个机会。
我采访了一位平日几乎不曾踏出家门的邻家大婶,她对于春节的来临喜形于色,说,“往常在家里就是跟着脏衣服和脏碗筷转,老公儿子在家时又围着他们转转,都没有自己的时间。
现在他们都休假了,我也要放松放松,买几件称心的衣服好好地打扮一番。
”此外,给爱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节女士们不可缺少的“工作”乃至一种乐趣。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衣服的款式、颜色、质量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在调查中我把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和妇女全体中,在他们看来,有品牌的衣服才是他们的首选。
于是必然出现了大量的消费者群体出现在城镇的各
类衣服品牌店里面,去专卖店买衣服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种时尚。
民以食为天
对很多人来说,春节活动基本上围绕吃进行。
家乡人春节期间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钱呢?百汇商场的一位收银员告诉我,大概在节前二十多天,超市就进入销售高峰,顾客一次购物花费大多在三百元至七百元之间,还有许多是在千元以上,而且卖出去的东西绝大部分是食品。
而且有一次,一个六口之家买了一千五百多元的食品,装了好几辆手推车,他们的孩子还吵着说不够。
收银员笑了。
在食品的选购上,据我了解,糖果、瓜子、饮料、葡萄酒蜜饯等各类小食品是众多家庭选购的食品中必不可少的,其中源和堂、盐津铺子等泉州老字号是本市民众所青睐的甜果食品。
其中葡萄酒所占花销较大,约达到五六十元,其余各项基本在三四十元左右的范围内摇摆。
餐饮消费也是家乡人民春节的一大消费支出之一。
对多数人来说,春节期间走亲串友是常情,既然是走亲访友那就免不了吃吃喝喝,我从我在春节所去过的一些酒楼了解到,今年春节从三十到正月初五的酒席早十几天前甚至更早就被预定一空。
据一位酒店大堂经理称,这期间在他们这的订制酒席的平均消费大多为六七百元,不少还超过千
元。
“中国人在过节时总免不了要扯上些吃的,再过春节时当然更不会含糊了。
”这位经理笑称。
为什么春节酒宴现在越来越成为风潮而供不应求了呢?据我调查了解到,在酒店消费的市民大多是图个方便,不愿亲自下厨氛围,而选择在家里设宴招待亲友。
一位住在丰泽新村的洪先生说,“过年了,不就是让大家聚在一起开心开心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这才是真的年味,上酒馆子是花冤枉钱,又没什么感觉。
”,这是时代变化带来的社会风气直接造成的。
但是依然有大多数人坚持追求一家过年的和乐。
快快乐乐春节游
近年来,春节游可以用“火爆”一词来形容。
我在市里的一些旅行社了解到,一些旅游线路基本排满。
在宏泰兴客运的一张报表上,大年初一和初二的海南游已“满座”,而前来问票的市民仍是络绎不绝。
而我所认识的一位上海商人也选择了在春节期间南下海南岛,途中还会回泉港老家祭祖。
据一位旅行社工作人员称,一旦天气晴好,春节外出旅行的人会更多。
一位罗先生说:“我是一名驴友,但不知道春节期间天气怎样,如果天气不是很坏,带着亲戚朋友一起自驾游也是件快乐的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节既是个团圆的的日子,也是一个阖家游玩的日子。
调查显示,在旅游形式上,有六成的人选择随团出游,四成的人选择包括私人自驾游的自助旅游。
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冬季温
暖气候宜人的话南方地区最受欢迎,其中尤以广东、厦门、深圳、云南等热带亚热带气候区为最。
而气候相对寒冷的北方城市同样深受游客青睐,尤以哈尔滨和长春为首。
同时香港是境外游目的地中的翘楚。
年味如何寻?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而如今年味似乎越来越淡。
在对待春节的态度上,我所采访的人中有六成的人认为现在春节年味太淡,缺少传统文化,希望能过一个更加传统的春节,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有利于人们追寻古老祖先的印记;四成的人认为现在的过年方式简单轻松,比过去的过年方式要好,据我了解,这么认为的大多数为年轻人,基本上都以短信拜年和qq拜年作为拜年方式,许多人在春节当天足不出户
不少人丢掉了自己的传统。
物质的丰富带来了对物质的盲目崇拜,开放的世界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风俗正在简化,人情日渐淡薄:关注的重心是位子、房子和票子,而绝少问津健康、慰藉和快乐;宁可手机发短信,却懒得打电话;能在互联网上泡一天,却不愿到亲朋好友家中坐一会儿,这样过年与平时没有区别,甚至带来更多的沉重和疲惫,结果只能让人们对春节产生更多的淡漠。
有人愿意到农村寻找“年味”,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到哪里去寻找“年味”?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找。
传统文化不是传统观念,更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符合时代的精神追求。
其实“年味”就是这么简单:吃喝追求健康、绿色,为什么非要大鱼大肉?亲友们多在一起唠唠“知心话”,不一定非要掺杂那么多的物质?在风俗上多来点讲究,日子才会增添生机。
如果每个家庭都如此,过大年就能红红火火,中国人就能感受到越来越浓烈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