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求管仲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江苏四中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游、遇、进、死、匡”等,了解文言句式--被动句。
2、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珍惜同学情谊,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古”。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
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
志同道合者可以成为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
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定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
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
三、预习检查(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颍()上鲍()叔牙一匡()天下仓廪()召()忽齐桓()公少姬()好()恶()(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2、常欺鲍叔3、鲍叔遂进管仲4、一匡天下5、尝与鲍叔贾6、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7、知我不遭时也8、吾尝三战三走9、上服度则六亲固10俗之所否,因而去之11慎权衡12将顺其美13下令如流水之原(三)指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并解释:1、齐桓公以霸2、召忽死之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4、仲既任政相齐5、南袭蔡6、管仲因而信之7、然孔子小之(四)指出下列句式特点:1、公子纠死,管仲囚焉2、管仲既用3、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8、妆成每被秋娘妒9、分财利多自与10、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四、朗读课文1、初读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管仲列传教案

课题:《管仲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文言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学习重难点】1、通过朗读、分析,体会管鲍之交的真诚可贵。
2、理解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及创作本传的意图。
【自主学习】模块一、情境引读(一)文学常识管仲,春秋初齐国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颖上(今属安徽)人。
齐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以主持政务,并尊之为“仲父”。
管仲助桓公以“尊王攘夷”号召诸侯,使桓公成为五霸之首。
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读《管仲列传》,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典故】桓公拜相“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计私仇,拜管仲为相【典故】曹沫之约《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
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
”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
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
“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注解】桓公伐蔡《史记·齐太公世家》:少姬(即蔡姬)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蔡亦怒,嫁其女。
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注解】桓公伐燕《史记·齐太公世家》: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齐桓公求管仲ppt课件

管仲在担任齐国相国期间,尽心竭力 ,以国家利益为重,凭借其卓越的才 干和忠诚的态度,赢得了齐桓公的信 任和尊重。
齐桓公对管仲的依赖
齐桓公治国理政的得力助手
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齐桓公在这些领域的决策 和实施过程中,对管仲的意见和建议极为倚重。
管仲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消极评价
管仲的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例如对商业和货币的垄断政策可能 会限制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自由度。此外,他的税收政策也可能会加重人民的 负担,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05 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
君臣之间的信任
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
齐桓公在继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 仲,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权力,使得 管仲能够大展拳脚,推行改革。
改革先驱
管仲的改革思想和措施对后世的改革家提供了启 示和借鉴。
人才选拔
管仲的人才选拔理念和做法对后世的人才选拔产 生了深远影响。
06 管仲的历史地位
对当时的影响
齐国崛起
01
管仲推行改革,强化国家行政和军事力量,使齐国成为春秋五
霸之首。
稳定社会
02
管仲注重民生,减轻赋税,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
促进经济发展
03
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鼓励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国际贸易
。
对后世的影响
政治智慧
管仲的政治智慧和改革经验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 借鉴。
。
齐桓公承诺给予管仲高度的自主 权和资源支持,让他能够充分发
挥自己的才能。
管仲的接受
在齐桓公的诚意和承诺下,管仲逐渐打消了自 己的顾虑。
管仲意识到,如果自己能够接受齐桓公的邀请 ,不仅能够帮助齐国实现富强,也能够为自己 和自己的国家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2、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3、教学方法:阐述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4、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步骤。
5、教学资源:列举所需的教材、教具等教学资源。
6、教学评价:说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1、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2 教学难点对文中一些复杂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管仲这一历史人物。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文言字词、句式和文章内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管仲的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3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引出管仲这一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文学常识介绍简要介绍《史记》的作者、体裁、地位等,以及管仲所处的时代背景。
43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范读,纠正学生读音,强调朗读节奏。
44 字词讲解结合课文注释,讲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实词“相”“霸”“匡”等,虚词“而”“以”“于”等。
分析文中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5 疏通文意学生分组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翻译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6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管仲的语句,分析其人物形象特点。
管仲列传教案

管仲列传教案教案:管仲列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史记》中的《管仲列传》。
教材章节为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文,详细内容包括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才能、经济改革以及对齐国的贡献等。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才华和为国立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管仲列传》的内容;2. 学会分析管仲的品德、才能以及他在齐国的政治改革;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志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管仲列传》的背诵与理解;管仲的品德、才能及政治改革的意义。
难点:管仲的历史背景、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古代齐国的地图,让学生了解管仲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管仲是如何在齐国历史上留下浓厚一笔的?2. 自主学习:a. 管仲的生平事迹有哪些?b. 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包括哪些方面?c. 管仲的才能和品德体现在哪些事情上?3. 讲解与讨论: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分析管仲的才能、品德以及他在齐国的贡献。
引导学生学习管仲的精神,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4. 例题讲解:通过设置有关管仲的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管仲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板书设计: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突出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改革和品德才华。
7. 作业设计:a. 背诵课文《管仲列传》;b. 写一篇关于管仲的小论文,阐述对他的认识和感悟;c. 参观博物馆或图书馆,了解古代齐国的历史文化,加深对管仲的认识。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史记》其他篇目,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齐桓公求管仲》实用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齐桓公求管仲》实用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齐桓公求管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并概括齐桓公和管仲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3)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表达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判断能力。
(3)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对文学表达和创造力的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对友情、忠诚和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1)介绍齐桓公和管仲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讲述齐桓公求管仲的过程和原因。
(3)分析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2. 人物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1)分析齐桓公的宽容、智慧和决策能力。
(2)分析管仲的忠诚、勇敢和智慧。
(3)探讨人物性格和价值观念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和记忆。
(2)人物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分析与概括。
2. 教学难点:(1)对齐桓公和管仲的深层次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理解。
(2)对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的分析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模仿创作:通过模仿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创作小故事,培养学生文学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模仿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相关注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5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篇1一、识记和理解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五霸的名称。
2、理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理解越王勾践能够转败为胜,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原因。
4、了解“退避三舍”“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成语的来源。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材料,培养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习管仲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城濮之战,初步了解、分析和评价古代战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齐、鲁、越国的发展史,认识到改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我们今天的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我国社会进步。
2、我们只有积极投身改革,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3、通过了解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认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通过学习勾践的事迹,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和不畏艰险、奋发图强、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教学重点:“春秋”和“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二、教学难点:王权衰落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课型新课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建议学生采取绘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
2、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准备活动。
3、教师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1、提前查阅资料,对春秋时期的成语故事进行熟悉。
2、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成语故事短剧。
教学方法讨论法、表演法、讲解法、提问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周幽王的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他的儿子宜和他的外公申侯领犬戎大军攻破镐京西周灭亡,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了春秋时期,那为什么这一时期在历被称为春秋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与我国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有关,说:郭沫若有一次到上海的普陀山游玩,半路上拾到一封女孩的绝笔信,经打听郭沫若找到了这个女孩,经过反复劝解,最终让女孩放弃了轻身的念头,临走时郭沫若送给女孩一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书楚”。
幼儿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及反思:富强

幼儿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及反思:富强活动目标1.乐于参与活动,为国家的富强感到自豪。
2.学习故事,知道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3.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课件,故事《管仲治国》、国歌。
活动过程1故事导入,理解“富强”的意义。
教师:有一天,齐桓公召见管仲,问:“想要国家富强,社会安定应从什么地方做起呢?”管仲回答:“需先得民心。
”齐桓公又问:“怎样才能得民心呢?”管仲回答:“要得民心,得先从爱惜百姓做起。
爱惜百姓,百姓自然愿为国家出力。
要想爱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裕起来。
百姓富裕起来了,国家才能变得强大。
"齐桓公又问:“那要怎么做呢?”管仲胸有成竹地说:“要开发山林,开发盐业、铁业,发展渔业、商业,取天下物产,互相交易,这样,国家财力自然就增多了。
”管仲积极推行改革,实行一系列富民强国的政策,使“天下商人像流水一样来到齐国”,这些商人把周边很多国家的财富也带到了齐国。
齐国真的变得富强起来了。
管仲的治国智慧直到今天还闪耀着熠熠光辉。
教师提问:管仲用了什么方法让齐国富强起来?幼儿自由讨论。
2.讨论:齐国富强有什么好处?我们能做什么?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故事中齐国富强的好处,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富强吗?我们该怎么做让国家更加富强?师幼小结: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们才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们小朋友虽然还小,但是我们能努力学习知识,长大了为国家的富强发展做贡献。
3.观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课件,感受国家的“富强”之路。
教师:我们故事中是齐国的富强之路,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富强之路。
出示:火箭、人造卫星、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建设照片,让幼儿感受现代化科技的“富强”出示:高楼大厦、医院、学校、警察局等标志性建筑,让幼儿感受现代化便民利民“富强”之路。
教师提问: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我们的“富强”?提醒幼儿从军人、警察等职业,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等等感受“富强”。
小结:国家在发展进步,我们为生活在这样的祖国而感到骄傲、自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求管仲
齐桓公求管仲《国语》
娟子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加强理解,并能根据人物对话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2、掌握归纳词类活用的类型、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课型:自读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对同学们来说,可能并不陌生,据《韩非子。
说林上》记载,齐国谋臣管仲跟随齐桓公攻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途中,管仲献计,运用了老马的智慧,军队最终跟随老马找到出路。
现在用来比喻富有经验的人对事物比较熟悉,在工作中起到指导作用。
其实谋臣管仲也正是一匹擅长治理国家政事的“老马”,那么齐桓公怎样如此幸运求得这匹千里马的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今天所学的内容中求得答案。
(板书课题)
二、《国语》的相关知识(2/)
三种体例:编年体(《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4史)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
那么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鲍叔、齐桓公以及施伯等人的
语言,并从中品味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品质。
三、整体感知,了解本文的内容及人物形象。
(主要是学生自读自习,老师引导指导。
)
师:请同学用5分钟的时间结合文中注释及手中的助
读材料自由诵读课文,理顺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并试回答“略读导悟”中的两个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疑难问题。
)(5/)
学生自学,并质疑互相交流讨论。
师:时间到!同学们应该对这篇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我们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朗读一遍,请注
意一些生字词的读音,领略人物对话时的神情与语气。
学生大声齐读。
(3/)
师:从文中第一句话我们得知,当齐桓公要让鲍叔做
宰相的时候,鲍叔却推荐了管仲。
鲍叔与管仲是怎样的
关系呢?(学生可能齐答)对,原来他们是初为至交,曾经一
起做生意,每每分金时,管仲总给自己多分点,但鲍叔牙
从未有怨言,他只是说:管仲有老母,家境贫寒,这就是
千载流传的管鲍分金的故事。
因此,管仲常说:“生我
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可见他们的交情不一般。
鲍
叔深知管仲之才,在他看来,他哪些方面不如管仲呢?
学生个别作答。
(5/)
师明确:文中所提到的五个“弗若也”。
师:由此可见,管仲的确是个能辅佐国君治国的奇才。
那么我们能否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鲍叔谢绝太宰的
官职而力荐管仲的原因?(教师可略作引导,方法:联系上下文)
学生个别回答:“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
必得志于天下。
”(2/19/)
师:回答完全正确,同学很聪明,借用了谁的话?(学生答:施伯)对,施伯何许人也?“施伯,鲁国之谋臣也。
”原来,当齐桓公不计曾被管仲射中钩的前嫌,答
应任用他的时候,管仲还身陷鲁国呢。
迎回管仲的差事
并不好做,因为鲁庄公身边有个施伯,他可是老谋深算的,他一语道破了齐桓公的用心“此非欲戮之也,欲用
其政也”,又曰:“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
既然施伯对鲁庄公已经晓之以利害,那么鲁庄公为什么
在“将杀管仲”之后还“使束缚以予齐使”呢?(5/)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可穿插引导:小白即位后,齐军击败鲁军,鲍子带兵入鲁国。
)
明确:“弱国无外交”,鲁国被迫妥协。
齐使者的一番话旁敲侧击地警告鲁庄公不得违背齐桓公的意愿。
迫于齐国的威力,鲁庄公不得不把管仲交给齐国使者。
师:迎回管仲的工作终于划上了完美的句号,那么我们也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小短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鲍叔牙和齐桓公怎样的品质?(2/)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记叙了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迎回管仲的故事;也体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和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师:现在再读课文,必有另番风味,但这次诵读时,除了去领略君臣们的高尚品质外,可不要忘了注意一些文言现象,这些文言知识可是我们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学生齐读。
(3)
四、读课文,学生找出自己认为重点的文言知识,并自由发言,然后老师归纳.总结(幻灯打出相应例句),最后试完成精读训练。
师:读完课文,想毕同学们心中已有些字字句句,现
在利用2分钟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然后告诉同学们,你所认为的知识点。
学生自由发言。
(3/)
师:同学们集思广益,所供知识点已经很全面了。
现
在老师归纳.总结一下(看幻灯片):(5/)
《齐桓公求管仲》文言知识
一、实词、虚词(见助读指要)
二、一词多义
加:君加惠于臣夫:夫为其君动也知:夫知吾将用
使百姓皆加勇焉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共知越国之政
三、古今异义
于是:古:于是这样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接着前一
事
四、通假字
桓公自莒反于齐(反通“返”);执枹鼓立于军门(枹通“桴”)
是以滨于死(滨通“濒”)
五、词类活用
制礼义可法于四方(法,效法。
名作动)欲用其政也(政,执政,治理。
名作动)
君若宥而反之(反,使……返。
使动)请生之(生,使……活下来。
形容词的使动)
宽惠柔民(宽,使……宽大;柔,使……感化。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臣,君之庸臣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2所字结构
则非臣之所能也。
3省略句
(我)弗若(之)也。
庄公以(之)问施伯。
4介宾短语后置句
执枹鼓立〖于军门〗欲以戮之〖于群臣〗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师:我们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是这些,最后来检测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
请同学完成练习上的3—7题。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自莒反于齐反:逼返、返回。
B。
执袍鼓立于军门鼓:击鼓。
C。
夫为其君动也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D.寡君有不令之臣令:善、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制礼义可法于四方B.宽惠柔民
C.君若宥而反之D.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l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项是()
,/①是以滨于死,,(①投诸渤海之尾
“·1②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u·1②鲍子对曰:“请诸鲁。
,,。
/①对曰:“夫战,勇气也。
”,、/①若必治国
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L·1②夫管子,天下之才也u1②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
也
6.—厂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项是[] A.施伯一语道破寸’齐桓公的用心,并建议庄公杀死管仲。
B.B.鲍子力荐管仲,表现了他知人能让、举贤荐能
的高风亮节。
,
C.“夫为其君动也”一句中的千君”是指公孙无知的儿子公子纠。
D.齐国使者对鲁庄公说齐桓公想亲眼看到管仲被杀死。
.
7.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3)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
五、布置作业
课后朗读成诵,并完成练习3—7题。
教后感:
[1]
齐桓公求管仲由教案频道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