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昆曲论文范文

昆曲论文范文

昆曲论文范文昆曲魅力之兴落摘要:昆曲,又称盛世元音。

昆山腔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话剧,于元末明初时形成,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表演艺术。

关键词:昆曲历史舞台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

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而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特点: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

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

传承戏曲的议论文800字

传承戏曲的议论文800字

传承戏曲的议论文800字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戏曲的传承发展自然离不开观众,必须要有满足观众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戏曲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甚至民族不同,社会公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戏曲受到了各方冲击。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戏曲团体制发生变化,不同剧种合并,纷纷转入市场经济。

戏曲人才缺失,戏曲教育难以开展。

中国戏曲不仅仅要传承发展,借鉴历史和国内外戏曲发展的现状加以创新;更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更易被忽视的地方戏曲的保护,找到一条更有利于中国戏曲发展的道路。

因此,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可以说是时代的迫切需求。

不仅仅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构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长期战略需要。

中国戏曲文化具有国际传播能力,能讲好中国故事,概因其独一无二的理念、神韵。

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之林,是一个重大又严峻的、既是当前又是长远的任务。

过去或目前,我们输出的多是没有创新的传统文化,有的甚至造成对外文化交往的巨大逆差。

要使中国戏曲文化更有特色地走向世界,必须创新发展。

用古装形式的戏剧反映现代精神,或者用现代形式演绎古装戏剧,这样的创新更能表现出中国戏剧美学的精髓,能吸引更多外国人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

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论文

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论文

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论文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自古以来,戏曲一直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戏曲文化既是艺术表现形式,也是社会生活和人民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很强的群众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紧密相连。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戏曲一直以来都是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从早期的民间唱曲到后来的大型歌舞剧,戏曲都是群众文化的典型代表。

戏曲所表现的题材,大多是群众所关注的现实问题和历史事件。

因此,戏曲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深深地打动着广大群众,成为准确反映社会现实和群众意愿的文化现象。

同时,戏曲文化也是独立的艺术创作。

在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各地的戏曲都形成了独特的发展风格和表演手法,这种独立的艺术创作形式也为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社会的多元化提供了支持。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戏曲也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一定的审美观念、演员的表演技能以及观众的欣赏品味,这样的交互作用让戏曲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也提升了戏曲在群众中的文化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戏曲的地位出现下滑,受到娱乐、快餐文化的冲击,一些观众对于传统戏曲的欣赏和鉴赏水平也逐渐下降,这也使得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迫。

因此,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推广戏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和欣赏戏曲文化。

推广戏曲文化需要围绕群众的需求展开,打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戏曲作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以便更好地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积极地推广戏曲普及,开展大众演艺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提升他们对于戏曲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认同,让戏曲文化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呈现出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总之,戏曲文化与群众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戏曲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生活的独特表现形式。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推广戏曲文化,以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更多的美学和精神享受。

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论文

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论文

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p 论文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p 论文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但近年来缺乏关注,面临衰退危机。

根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戏曲种类在1983年有373个,而到2023年剩下了286个。

业内专家估计将来戏曲剧种的消亡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戏曲传播和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考虑:这门艺术是去是留?它的当下价值终究是什么呢?而在笔者看来这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累,是不可无视的珍贵财富,而传统戏曲艺术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戏曲艺术本身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门艺术需要继承和开展;二是它对社会、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传统戏曲需要继承和开展(一)传统的道德感需要继承中国戏曲历史假设从西汉时期的百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它包含着华夏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

它根植于民间乡土,与人民群众感情深沉。

而正如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所说: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

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不是在学校里上政治课培养出来的,都是在听戏听出来的,都是从剧场里渐渐熏陶出来的。

中国戏曲里边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都有。

可以说戏曲不单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而是有着更为深沉的传统文化意蕴,甚至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播责任。

(二)传统形式需要开展和创新当下的社会娱乐休闲方式太多,分散了人们对戏曲这种传统娱乐方式的注意力,尤其如今的年轻人假如没有兴趣的话几乎很少接触戏曲。

虽然戏曲舞台简陋,不如明星演唱会的激情四射或大型晚会的隆重大气,但就因为其简陋和鲜有道具才更能让人注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充满了想象空间。

传统戏曲声腔繁多,剧目数以万计,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段、美学特征、以及灿假设群星的艺术家,它是华夏多样化的文化文明审美观念的集合。

我们没有理由去舍弃这块瑰宝,更应该在当下逐渐消亡的趋势下保护和开展这门艺术。

当下的流行音乐中也会参加戏曲元素,如伦在《霍元甲》中有的片段以京剧的青衣唱腔演绎,而陶喆的《苏三说》用到了京剧《苏三起解》的旋律等,还有一些歌词创作会借鉴戏曲剧目的念白。

中国传统戏曲论文3000

中国传统戏曲论文3000

中国传统戏曲论文3000传统戏曲剧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叙述性文学,拥有相对较成熟的艺术创作手法,这些手法为常德丝弦所吸收,在融入方言特色的基础上有所继承亦有所创新。

一、情节矛盾安排上的继承传统戏曲对矛盾冲突的设置,是通过曲折有趣的情节安排来实现的,以元代知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为例,从入戏手法来看,有快有慢,有的先声夺人,其《单刀会》,第一折里由乔公来演唱让观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的则情节张弛有度,节奏鲜明,如《蝴蝶梦》,情节进入紧张处让包拯做梦,因梦转折。

总之,传统剧本都注重出人意料,悬念横生,莫不曲折多变,吊人胃口。

常德丝弦带有叙事性的作品,无论是传统曲目还是创新曲目,在情节矛盾的安排上,都如传统戏曲一样具有曲折变化的张力。

如戴望本的《双下山》,小尼姑和小和尚逃离下山,初次见面一见钟情,可是互相试探,一个假称自己探访娘亲,一个假称自己替师傅查账,后来在慌慌张张里彼此揭穿,结伴同行,桥断之后,和尚背着尼姑过河,两人则一起向往成家后的幸福生活。

如此偶然的相遇,在彼此的试探和大胆表白间情愫交织,情节有起有伏,真挚又有趣。

此外,诸如《拷红》《描容》《大宴》等传统曲目,无不继承了传统戏曲在情节矛盾安排上的各种巧妙结构,充满戏曲的张力,引人入胜。

除了类似的传统曲目,一些现代创编曲目也十分注重情节矛盾的处理与巧置,如《特别新娘》中儿媳提出“婆婆不出门,媳妇不进门”的忤逆要求,接下来几经周折,出人意料;《俏婆婆上大学》以老而为学的诉求展开丰富多彩、老有所乐的各种故事;还有《待挂的金匾》《枕头风》《军嫂骂夫》等现代曲目在编写技巧上,格外注意情节的跌宕起伏或矛盾的冲突安排,都可见对传统戏曲结构的吸收和内化。

二、各种表现手法的巧妙承袭传统戏曲在唱词的写作上,很注意文辞的优美练达,对于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更是轻车熟路。

比如在表达人物的情绪的时候,会选用排比来增强语势。

如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罗梅英严词拒绝秋胡调戏诱惑的时候以【三煞】骂道:“你瞅我一瞅,黥了你那额颅;扯我一扯,削了你那手足;你汤我一汤,拷了你那腰截骨;掐我一掐,我着你三千里外该流递;搂我一搂,我着你十字阶头便上木驴。

非遗戏曲文化创新设计探讨论文

非遗戏曲文化创新设计探讨论文

非遗戏曲文化创新设计探讨论文非遗戏曲文化创新设计探讨论文(精选13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非遗戏曲文化创新设计探讨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遗戏曲文化创新设计探讨论文篇1摘要:为了探索和研究非遗戏曲文化创新创业研究项目《201713714036》;为了查看当代非遗戏曲与现代音乐的融合程度;为了证实非遗戏曲类对现代生活的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了唤起人们对非遗戏曲文化的了解与重视以及为了进一步保护中国广东优秀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海丰戏曲(白字剧)。

通过引导和组织热衷于创作新类型音乐、对非遗戏曲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情感和底蕴、对保护非遗文化有着非常强烈的责任心的当代大学生亲自到非物质戏曲文化遗产之地广东海丰陶河去学习和检验非遗戏曲与现代音乐的融合效果。

成功找到了保护非遗戏曲文化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和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非遗戏曲;白字剧;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渐受到人们的忽视和遗忘,而如何通过一种方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文化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保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效果。

非遗戏曲文化创新设计研究就是其中一项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联系以来,并达到发展和保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项研究。

这项研究的核心就是将非遗戏曲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异于戏曲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且能够满足当下男女老少聆听的优质新型音乐。

一、研究项目概述2017-2018年寒假,即春节期间,组织来自不同学校的对音乐特别是对中国非遗戏曲非常感兴趣、以及对保护非遗戏曲文化有着非常强大的责任心的高校大学生,其中他们包括来自广州工商学院的学生、江门五邑大学的学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学生,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以及湛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前往白字剧的发源地——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去学习戏曲音乐和检验戏曲音乐能否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的研究项目。

毕业设计戏曲系列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戏曲系列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戏曲系列毕业论文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戏曲系列毕业论文中,我选择了这个主题,旨在深入探讨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首先,我将从戏曲的历史渊源入手,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戏曲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曲,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人生哲学,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接下来,我将探讨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电影、电视剧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兴起也使得戏曲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也给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困难。

然而,尽管面临着挑战,戏曲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戏曲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表演形式,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其次,戏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精神追求。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戏曲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使得它更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

为了推动戏曲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戏曲的扶持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戏曲的教育,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提高戏曲的艺术水平和表演质量。

同时,媒体也应该加大对戏曲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戏曲。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与国际戏曲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戏曲的国际化发展。

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具有超越国界的价值,可以为世界各国的观众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总结起来,戏曲系列毕业论文是一个有深度和长度的研究课题。

黄梅戏毕业论文

黄梅戏毕业论文

黄梅戏毕业论文黄梅戏毕业论文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作为一名戏曲专业的学生,我选择了黄梅戏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艺术特点、历史渊源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首先,黄梅戏的艺术特点是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黄梅戏以其柔婉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其唱腔以高亢激昂的嗓音为主,同时又兼具细腻婉转的特点。

这种独特的唱腔风格使得黄梅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表演方面,黄梅戏注重细腻的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塑造,通过舞蹈、武打和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将戏曲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种独特的表演风格使得黄梅戏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深受观众喜爱。

其次,黄梅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最早是由当地民间艺人演唱的民间曲艺形式。

后来,随着黄梅戏的逐渐发展和演变,它逐渐成为一种正式的戏曲形式,并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朝时期,黄梅戏成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和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梅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并在清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黄梅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由于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形式的兴起,传统戏曲的观众逐渐减少,黄梅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多样化,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减少。

因此,黄梅戏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一方面,黄梅戏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表演形式和内容与现代娱乐形式相结合,吸引更多的观众。

另一方面,黄梅戏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加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从而推动其发展和传承。

总之,黄梅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渊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黄梅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和发展,推动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德行与读书活动课题研究论文课题名称: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兴趣小组:素质拓展和兴趣小组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自动化10102完成时间:2011/12/7小组成员: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研究目录摘要 (2)第一章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3)1.1什么是戏曲文化 (3)1.2戏曲文化的种类 (3)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1.4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 (4)第二章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4)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4)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4)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5)- 2 -2..2如何将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6)第三章中国戏曲文化的特点和主要代表 (8)3.1 戏曲文化的特点 (8)3.2 主要代表—京剧 (9)第四章中国戏曲文化对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学习的影响 (10)4.1 中国各大戏曲代表作和对社会产生的意义 (11)4.2 戏曲文化对我个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摘要作为中国文化传统典型代表的戏曲,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其媒介化和视觉化也产生了戏曲舞台演出、戏曲电视、戏曲电影、网络戏曲flash等不同的戏曲媒介形态,这些戏曲媒介形态的共存和农村观众的戏曲审美和文化创造有着深层的联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这篇论文从戏曲文化的种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外国的舞台剧作比较等方面来对中国戏曲文化做初步的介绍,粗略的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戏曲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潜在影响能力。

为什么戏曲文化能久经不衰?在其他几大文明古国逐渐衰落后却依然传承?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简单介绍戏曲的由来和发展经历;第二章则讲述了戏曲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功能;第三章则概括了戏曲的特点和以京剧为代表的相关信息;第四章阐述了戏曲文化对社会产生的意义和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文化文化功能现代传媒戏曲特点戏曲代表人物代表社会意义个人影响- 2 - 第一章 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 1.1什么是戏曲文化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戏曲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

用当今流行的话来说,它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结构的整体结构。

◆ 1.2 戏曲文化的种类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 1.3戏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说唱、滑稽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青春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成熟的阶段。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戏剧。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上自由,更便于生活。

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文人的加工和,本来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完整的长篇剧作。

例如高明的《琵琶记》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 3 - 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完整地了故事,并且有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涌现,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

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作品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了最后胜利。

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

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 1.4 中国的戏曲文化和外国的舞台剧有和区别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

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

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

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

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舞台剧,可以定义为呈现于舞台的戏剧艺术。

舞台剧因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被迫使用大量的对白来交待前戏后戏。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不仅舞台的配套设施日臻完美,而且舞台自身的功能愈发齐全——灯光的旋、扫、闪,装置的升、移、摇,音效可以在剧院环绕,影像可以在舞台升腾;舞台可以横移,舞台可以旋转,舞台可以云山雾罩,舞台可以呼风唤雨……第二章 对戏曲文化的思考◆ 2.1 戏曲文化的文化功能● 2.1.1 戏曲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戏剧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几乎与人类同步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古往今来,人类创造出宏大壮美、辉煌灿烂的戏剧景观,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

人类的戏剧主要包括东、西方两大戏剧体系。

而源远流长、千姿百态的中国戏曲 ,则是东方戏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积淀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上绽放出来的色、香、味独具的艺术之花。

戏谚云:“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演绎人生,扮演春秋,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 以汉民族为主体 )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理想、愿望和追求,构成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历史。

在戏曲写意化、虚拟化、象征化的艺术氛围里 , 和唱、念 、做、打 , 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手段中 , 蕴含着原始歌舞的审美原理 , 渗透着先秦的理性精神 , 反映了汉、唐盛世的浪漫气息 , 显示着诗画书法的神韵 , 闪耀着不同时代的风采 , 集中、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色。

戏曲综合了多门类传统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受到传统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从诗歌中引进了“意象”“意境”“趣味”等;从绘画中引进了“神似”、“形似”“虚实”等;从小说中引进了“真假”等。

戏曲脸谱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受到各门传统艺术的影响。

脸谱的勾画创作和中国书法的书写创作有相似之处。

书法是从一撇一捺的文字书写中产生的艺术形式,脸谱则是从一勾一抹的人物化妆中产生的艺术形式,两者在创作程序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程式化特征,正所谓无法不成谱。

两者在用笔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都讲究线条流畅而有力度,节奏鲜明而神采飞扬。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品德之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

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秩。

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

只有按照符合自身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勾绘出来的脸谱,才能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也才具有美的表现形态。

- 4 -2.1.2 现代传媒对戏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大众传媒与传统文化消解在悲观论者眼中看来,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膨胀将会覆灭戏曲文化。

在时代转折的关键点,新生的文化将以不可阻挡的攻势抢占下戏曲文化所居的主要地位,然后蚕食戏曲文化的领地,最终取而代之;经济强国的文化也会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淹没其他弱势民族的区域性文化,形成世界文化的趋同现象,文化丧失了个性与特点。

克罗地亚的文化部长波诺.比什库皮奇就讽刺地说过:“文化,像生物一样,正在濒临灭亡。

”乐观者们则认为,虽然“文化消解”现象存在,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历史延续性特点,使它能够对大众传播的冲击产生抵抗与自我重筑的作用。

在新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戏曲文化的精华会得到存续,并且在新旧之间总能找到共存的平衡点;同样的现象也会出现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因为媒介技术架构起的世界文化图景和面貌,仅仅是一种欧洲强势文化的虚拟放大,尽管它有着很强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性质,但与其并存的世界性多元文化却仍旧在这一框架中生成。

当然,这必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综上所述,悲观论者们看到了现代戏曲文化的生存困境,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具有积极的警示意义,呼吁我们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戏曲文化,但他们忽略了文化的自生功能,陷入了片面的泥沼;乐观论者们发现并重视文化的自生作用,却缺乏必要的促进与维护文化自生与延续的措施,有“放任”,“被动”的嫌疑。

这两种观点对我们的启示是,要理智对待戏曲文化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承认重视“文化消解”的现状。

因为,文化作为精神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如- 5 - 果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已成事实,我们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应该肯定这一点:一定的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相适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