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在我决定选《戏剧鉴赏》这门文化素质课时,我的室友们对我的这个决定十分不解。
她们觉得像我们这种正值青春的90后,喜欢看韩剧、美剧、动漫才是正常的,像我这样主动去选修戏曲这个我们爷爷奶奶辈才喜欢看的东西是不可思议的。
说实话,在我没有选修这门课前,我就对戏曲特别是越剧感兴趣。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不折不扣的越剧迷。
平时在家里,电视里播的都是越剧的各种曲目。
或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听越剧,有的时候一连看好几个小时都不会感到枯燥。
作为一个90后,我一点也不觉得我这个年纪喜欢听戏是个多么落伍的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所以,我对戏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持乐观态度的。
就拿我最喜欢的越剧来说吧。
看过那么多曲目,听过那么多流派,无论是跌宕起伏的徐派,深沉隽永的尹派,还是委婉细腻的袁派,不同口味的观众都能在不同的流派风格中找到共鸣。
谈到戏曲未来的发展方向,我觉得我最欣赏的越剧演员茅威涛老师,也就是如今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的一番话和做法最能表达我的看法。
有一次,茅威涛在大剧院观看《暗恋桃花源》,身边的年轻女大学生认出了她,并自称是她的戏迷。
当茅威涛问起“你为什么不来看我们的《梁祝》”时,女大学生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把票子给我妈妈了。
”当时,茅威涛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要是看《暗恋桃花源》的年轻观众都能来看我们的越剧,那该多好啊!”从此,她改革越剧,让越剧“年轻化、都市化”从而赢得年轻观众的信念越发坚定。
如今,浙江小百花通过高校讲座普及、创排符合现代审美与人文精神的作品等方法,逐渐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粉丝团”,在同行剧团中,保持着相对较好的演出市场。
所以,要是我是一个戏曲从业者,我也会像她这样做的。
因为对于现代戏曲来说,年轻受众群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且必须加以重视的群体。
无论什么东西,艺术也好,科技也罢,要是不注入新的血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即便辉煌一时,最终也会是一滩死水,难以传承。
戏曲赏析课论文

我的戏曲,我的中国红袖一甩,环佩叮当,饶是那花旦登台,巧笑嫣然间,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玉指勾花,红唇轻诉,时而羞怯如情人耳语,如泣的胡琴余音袅袅;时而犀利却指天骂地,震天的锣鼓回肠荡气。
——题记我虽然是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是同很多与我同龄的年轻人一样,对于这门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戏曲,了解的还不是很深,所以先自我忏悔。
这篇论文我主要想就我自己比较浅薄的学识和看法,来探讨一下中国戏曲的前景,作为自古流传下来的国粹,它是应该保持着原本的古香古色样板套路,被供起来远观而不可亵玩,还是让它逐渐脱掉那层神圣不可接近的外衣,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呢?用文邹邹的话来说,中国戏曲的滥觞应于汉代,千年之后发展到清朝前期时,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从阶级地位来讲,不再是一种官宦富贵人家才会欣赏的艺术了。
小至市井茶馆,大至天子明堂,都有各式各样的戏曲上演,民俗性和地方性也更加的明显,中国的戏曲也进入了一个盛大辉煌的时代。
但好景不长,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被瓦解,时代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不到几个个世纪的时间,现代的生活已经在这个古老了几千年的民族里迅速开始,而中国的戏曲在过了那段最辉煌的岁月后逐渐走向了低谷,商品化的生活充斥在我们的周围,有心情去欣赏戏曲的,除了专业的人士外,也只有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了。
这种一句话要说三分钟拐好几个调的艺术,我们已经无法去消化了,纵然尝试去接近,方圆十里却也没有一个戏场子,接触稍多的也就是CCTV十一套了。
提到中国戏曲,大家的反应都是摆手,“这种高深的艺术,咱理解不了的。
”在清朝都是大街小巷相传,脍炙人口的词儿调儿,为什么到现在大家会觉得接受不了?在我看来,是它的形式太古。
古在哪里,古在它张口闭口都是陈年旧事,无论是《西厢记》《黄梅戏》还是风靡一时的《霸王别姬》,剧情自然不用说了,大家已经看电影看小说,都了解的十有八九了,那我们看戏看什么,看它的美,对,它作为一个艺术,融合了舞蹈音乐朗诵诗歌,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个美,大家看了,都说美,可是美在哪里呢?人美?曲美?词儿美?有个成语说的很是恰当,叫“曲高和寡”,中国戏曲的美,太过专业,太过高深,大家看不出来,自然也就欣赏不了。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中国戏曲美学特点一、中国戏曲的概念中国戏曲又被称为中国传统戏剧,(中国现代戏剧还包括了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如:话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二、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分析(一)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它其中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
并将这些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1.与音乐的结合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
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其中比较著名的唱腔有:昆腔、皮簧腔、梆子腔。
这些唱腔都被人们所熟知。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
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能够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
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
2.与文学的结合(1)剧本的故事性中国戏剧优美的唱腔及综合的表现手法,引起各个朝代文人墨客对其的兴趣,很多优秀的剧本都是由很多民间小故事编写而成,文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然后编成剧本,使听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剧本的文学性。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研究--以京剧《海岛冰轮初转腾》为例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研究——以京剧《海岛冰轮初转腾》为例李梦瑶邵萍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摘要:教学设计是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音乐课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教师认真做好教学 设计更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达到优化课堂的目的。
京剧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录”,但是在高中音乐的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进行鉴赏学习,增加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设计 音乐鉴赏 京剧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114-02一、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的重要性音乐教学设计是要求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 础,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综合考 虑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材等各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的 教学设计。
不仅围绕课堂的教材进行教学,也要对高中 生的心理与生理情况有所了解,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 知识点的认知特点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体现出以学生 为主体的课堂,使全体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在高中课堂中较为重要的目标。
音乐欣赏是一种音乐美学实践,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心 理活动,例如听觉、情感体验、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这项独特的艺术活动中,鼓励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技 能。
而在教科书中,一些音乐知识呈式得不明显,因此教 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教科书,熟悉并透彻了解课程 内容,并结合课程活动以潜在地将知识和技能引入学 习中。
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一)音乐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分析教师应当充分熟悉课标和教材,做到胸有成竹,研 读教材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教材是“静态” 的,而学生与老师却是“动态”的,所以教师的工作不只 是把教材原封不动地讲授给学生听,而是需要根据学 生的主体情况,进行教学实践,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 然地上好一节课,一开始要做的就是研读教材,认真领 会教材的内涵以及理解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
戏曲鉴赏论文

论京剧《智取威虎山》和昆曲《牡丹亭》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京剧《智取威虎山》是一部历经千锤百炼的戏剧经典作品,是至今久演不衰的当家剧目。
其中光彩照人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历经几代人传颂,鲜活的英雄形象久驻人们心底。
伴随着一连串铿锵有力的“长锤”,引出了气势如虹地前奏。
乐曲明快清晰,时而轻重有序,时而缓急有致,裹挟着一段悠扬雄浑的号声,奏出该剧的主旋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变奏曲。
随后惟妙惟肖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伴奏乐如波斓起伏,层层推进,为英雄出场作足铺垫。
“二黄导板”“穿林海”一出口犹如异峰凸起,先声夺人。
“跨雪原”尽显含蓄深沉,“气冲”二字不失委婉细腻。
此时观众在聆听演唱时或通过荧屏的展现,或通过镜头的摇曳欣赏到茫茫雪原、密密的林海那壮观的北国风光,衬托出英雄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霄汉”则唱得响遏行云,始终在高八度音域里延展,以京剧中特有的“擞音”演唱得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展现杨子荣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英雄情结。
每每唱到此处,演员淋漓尽致地发挥必定得到观众的“满堂彩”和雷鸣般的掌声。
“给我智慧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围剿匪先把土匪扮,似尖刀插进威虎山。
誓把坐山雕,埋葬在山涧,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
待等到与战友会师百鸡宴,捣匪巢定教它”,这速度极快的68个字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声清脆入耳,字字铿锵有力,传递着英雄人物内心激荡的情绪,听来动人心弦。
“地覆天翻!”则唱散,节拍自由地拖长,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而达到高潮,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英雄的壮志情怀。
这段从童祥苓那慷慨激昂、高低自如的首唱到几十年后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的今天,各名家对这段经典唱段都赋予不同的神韵。
我品味过当红杨派老生于魁智的宽厚酣畅、隽永质朴;领略着余派名家耿其昌的委婉细腻、激越悠扬;也欣赏过“海派”著名老生关栋天那清朗高亢、潇洒飘逸。
各自的韵味,不同的神采都使我如醉如痴,百听不厌,从而领略京剧那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不仅丰富和陶冶了我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弘扬民族艺术,让国粹薪火相传的信心。
戏曲鉴赏选修课论文

戏曲鉴赏选修课论文这学期我选修了戏曲鉴赏这门课,在这门课上,我渐渐丰富了戏曲知识,慢慢的知道了戏种不同角色行当代表的内容。
在戏曲课堂上,老师同我们一起欣赏了许多代表派风格的戏曲风。
诸如《西厢记》、《琵琶记》。
虽然不能一一领会,但是也在其中学到了不少知识。
课外,我也欣赏过一些戏曲,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八里相送》,因为我在电视台上看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视剧。
对其中的剧情颇为熟悉。
所以,留下感触颇深。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情,深情的旋律。
《梁山伯与英台》是非常有名的戏曲,根据流派的不,词也略有不同。
十八里相送,虽然师母做媒,但祝英台要离去,还是担心,放心不下,为了更多地争取到双方的爱情,自己想吐露情丝,所以一路以物作喻,可惜梁山伯性格木讷,未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性格的原因也导致了他后来死去的悲剧色彩。
梁祝二人真挚的爱情,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思想感情及对这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谈了《十八里相送》这一部戏曲,我就从自身来说一下对戏曲的理解,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包含文学、舞蹈、武术、美术、杂技及人物扮演各种因素综合的一种艺术。
近代戏曲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京剧术日臻成熟,越剧、昆曲、梆子、评剧、黄梅戏等地方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贵妃醉酒》、《十五贯》、《天仙配》脍炙人口的经典戏曲作品。
《天仙配》之所以成为黄梅戏经典,是因为其剧情、唱腔、唱词、演员表演等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心打磨的,《天仙配》也是黄梅戏的传统曲目,解放前就已经在各黄梅戏帮演出,但真正成功还是解放后五十年代新中国文团体对其进行改编版,同时也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演员,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最后该剧也被搬上大银幕,让全国人民都能够欣赏黄梅戏艺术精华。
所以说,《天仙配》剧目在黄梅戏中的地位相当于九鼎之尊,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黄梅戏代名词。
《天仙配》的剧情非常简单,角色也不多,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讨巧,深受百姓的喜好,通俗一点就是适合他们的品味。
戏曲鉴赏应用影响与意义本科论文(共5篇)

戏曲鉴赏应用影响与意义本科论文(共5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吉剧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的影响与意义吉剧是1959年由吉林省委决定创建的,以东北二人转为创造基础对戏曲进行大胆的创作与革新。
吉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世纪以来。
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吉剧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中国当代戏曲生态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当代戏曲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扎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趣味、关于戏曲生态美学体系的构建与具有戏曲生态特色的剧目建设[1]。
一、扎根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趣味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都是其文化情怀与情感寄托,这是艺术发展的根,在吉剧的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
吉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深深的东北风土人文情怀与民间趣味,体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土地美与风俗美。
是一种特色鲜明的东北艺术形式,例如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宝贵财富,是把东北民间音乐曲调与民间舞蹈进行有效融合与汇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吉剧在发展过程中完整继承了东北民间艺术的精华部分,深刻体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与民间情趣,具体主要体现在吉剧中的奇趣、风土情怀与民间闹热。
(一)吉剧中的奇趣在奇趣方面,吉剧具有东北地区特有的奇与趣的特点。
东北二人转中特有的扇子、手绢等技能在吉剧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同时针对民间的生活情趣使用了虚拟与夸张的手法进行了彰显,体现了东北艺术中奇的特点。
趣指的是风趣,也是来源于东北二人转,指的是对丑角的扮演和塑造以及喜剧精神与喜剧文化。
东北地区属于农耕文化,同时天气异常寒冷,人们的生活很艰苦,因此在二人转中体现了乐观的精神,给人们艰苦的生活以慰藉。
这种民间喜剧精神成了东北地区特色的艺术传统[2]。
戏曲鉴赏论文

戏曲鉴赏论文在这戏曲鉴赏课中我认识了戏剧,其中有越剧,绍剧,莲花落等。
戏剧文学的特征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
没有舞台,没有演员,便没有戏剧。
一出戏的演出,首先要有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还要有布景、道具、化妆、灯光、服装和效果;有的要音乐伴奏;演员的形体动作要有舞蹈因素等等,戏剧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它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开展故事情节,以揭示既定的主题。
一般说来,戏剧文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二)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个性化和动作性戏剧文学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
戏剧文学的分类戏剧文学的种类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而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在我们的戏曲鉴赏课中讲到的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
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
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就以越剧版的红楼梦为例,编剧者选择了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最是适合不过了,所有现有的体现宝黛爱情的戏曲,以越剧的演绎最为成功,正是因为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唯有在柔美、婉约的越剧里,最能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
近年来,绍兴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皆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根据剧情需要,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及部分民歌小调,并开始进行男双档演出的尝试,除发挥原说唱特点外,还增加表演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鉴赏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1)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2)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戏曲舞台美术所包含的内容:戏曲行头、戏曲化妆、面具、脸谱、旦角头面等等行头,是金、元时起对戏具的统称。
《扬州画舫录》称“戏具谓之行头,行头分为衣、盔、杂、把四箱”。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牡丹亭》赏析
作为一名选修戏曲鉴赏的学生,平时在也听过一些戏曲,其中昆曲居多,而在昆曲中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汤显祖创作的“玉茗堂四梦”之一的《牡丹亭》了。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虽然只是看了《牡丹亭》的一些片段,但我却深深地被他们大胆追求爱情的精神所折服,更是对他们那时候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所敬佩。
刚看了开头,我就深深地爱上了杜丽娘,别人说她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但是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她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
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
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质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
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对于男主角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
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
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
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
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
这些描写也是生动的、同时他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
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
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这种性格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了更大的光彩。
《牡丹亭》无论是主题、曲词还是唱腔,在社会上都引起了普遍共鸣,成为昆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被人们长期叹赏与吟唱。
不仅仅是《牡丹亭》,我觉得昆曲真的值得我们现代人用心去品味,去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那份心灵的触动。
戏曲鉴赏课程学习过程的感受
通过本学期戏曲鉴赏课程的学习,深刻的感受到戏曲作为国粹的独特魅力,也初步了解了戏曲的发展史和包括的内容,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
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
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戏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更是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
学习戏曲鉴赏对于我们接受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也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知识。
我们应该对这门课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充分体会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