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言文句子翻译
文言文句子及翻译

文言文句子及翻译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体系,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
文言文以其严谨的结构、优美的修辞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及其翻译。
1.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翻译,孟子说,“贫穷的时候要做好自己,富贵的时候要做好全天下。
”。
2.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华而不实,很少有仁德!”。
3. 荀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
翻译,荀子说,“人人都吃饭,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味。
”。
4. 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翻译,孟子说,“聪明好学,不以问下为耻。
”。
5.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于别人。
”。
6. 荀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翻译,荀子说,“不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
7.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翻译,孟子说,“贫穷的时候要做好自己,富贵的时候要做好全天下。
”。
8.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翻译,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识。
”。
9. 荀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
翻译,荀子说,“吃喝男女,是人的最大欲望。
”。
10. 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翻译,孟子说,“聪明好学,不以问下为耻。
”。
以上是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及其翻译。
这些句子虽然古老,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和道理却是永恒的。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智慧,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待生活、对待他人的智慧和启发。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言文的精髓,让这种古老的文字永远流传下去。
文言文典型句子翻译训练

【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1.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 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学习但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5.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原文】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8.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6.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乐于其中的人。
7.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呢?8. 自己想要立足,也要帮助别人立足;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9.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0. 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原文】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11. 前方的道路漫长而又遥远,我将努力上下寻求答案。
12. 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乐于其中的人。
13. 学习了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14.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5.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五上文言文翻译加注释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辔,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注释:1. 颜渊:孔子弟子,字子渊,鲁国人,以好学著称。
2. 为邦:治理国家。
3. 行夏之时:实行夏代的历法。
4. 乘殷之辔:乘坐商代的马车。
5. 服周之冕:穿戴周代的礼冠。
6. 乐则韶舞:音乐以韶乐为主,舞蹈以韶舞为标准。
7. 放郑声:禁止郑国淫荡的音乐。
8. 远佞人:远离谄媚的人。
9. 郑声淫:郑国的音乐过于淫荡。
10. 佞人殆:谄媚的人危险。
翻译:《论语·颜渊》篇记载,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要实行夏代的历法,乘坐商代的马车,穿戴周代的礼冠,音乐则以韶乐为主,舞蹈则以韶舞为标准。
禁止郑国淫荡的音乐,远离谄媚的人。
郑国的音乐过于淫荡,谄媚的人危险。
”在这段话中,孔子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礼乐制度,来表达他对国家治理的看法。
他认为,治理国家需要遵循古代的礼乐制度,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古代的盛世,他们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孔子认为,只有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首先,孔子提出“行夏之时”,即实行夏代的历法。
这是因为夏代的历法较为准确,有助于国家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其次,孔子强调“乘殷之辔”,即乘坐商代的马车。
这是因为商代的马车制造工艺精湛,乘坐舒适,有助于提高国家官员的出行效率。
再者,孔子提倡“服周之冕”,即穿戴周代的礼冠。
这是因为周代的礼冠象征着尊贵和权威,有助于树立国家形象,增强国家凝聚力。
在音乐方面,孔子主张“乐则韶舞”,即音乐以韶乐为主,舞蹈以韶舞为标准。
韶乐是周代的一种雅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韶舞则是一种优雅的舞蹈,体现了周代礼乐制度的精髓。
孔子认为,通过音乐和舞蹈,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使国家风气纯正。
然而,孔子也强调要“放郑声”,即禁止郑国淫荡的音乐。
文言文阅读专题五:文言翻译

《鸿门宴》
翻译
1.范增说项羽曰。
1.范增劝说项羽道。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2.如今入了关,财物什么都不拿,也不宠幸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
女色,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3.沛公居山东(古今异义)时,贪于财 3.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
货,好美姬。
亮的女子。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4.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
2.臣生当陨首(委婉), 死当结草(用典)。
2.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报效朝廷,死了也要 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满分展示】
考题 答案 评注
(2019·浙江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 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 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句中的“无毛发之用”使用了比喻的说法,意思是“没有 丝毫的用处”,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只能改变表面意思, 用意译的方式翻译。
示例:师 者, 所以 传 道 受 业 解惑也。 ↓ ↓ ↓↓↓↓ ↓
译文:老师, 是用来 传授 道理、教授 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2.意译为辅,文通句顺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 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 词语,要根据意思来翻译。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更难,需要根据词语的 本义及上下文来揣摩。
赂他们。
文中的“患”“吏”“受”“密”“赂”是单音节词,应换成 评注
双音节词“担心”“官吏”“接受”“秘密”“贿赂”。
3.调(调整)
规律总结:关注倒装句
第三单元文言文重要句子翻译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翻译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渔人)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又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5.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他)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声可以互相听到。
这里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就很吃惊,(人们)问他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回答他们的问题。
(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摆酒杀鸡做饭。
8.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人)自己说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桃花源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整理5句并翻译

文言文定语后置句整理5句并翻译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句意: 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适别。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 对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能找到。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
句意: 有一个吹洞策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着。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啊。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句意: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
文言文短篇及翻译五篇

文言文短篇及翻译五篇1.文言文短篇及翻译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 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 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 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 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 气候。
地利: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 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 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 内城。
郭: 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 围。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醉翁亭记》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醉翁亭记》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山之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游玩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暝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6、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太守醉也。
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 以 者
用 代词/的
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 于
向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 之 尊贤 而下士。 而 取独/不译 并
作业
文言文句子翻译 准确翻译得分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信
达
雅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三、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留 删 补 换 调 改
如何确定得分点
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所知有丧疾者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
相识的人家中死了人或生了病,(没 有钱财)安葬或治病的,把这事告诉他, 他就让人用纸写清缺少什么 。
一、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 词等的活用,先确定它的词性再理解词义。
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贱
轻视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 王 称王
南宫生传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 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 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 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 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 泛具区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 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 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 曰: “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 将 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 客饮,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 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知生 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 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 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莫能折。时 藩府②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 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 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 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 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 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 楼君卿、原巨先③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④历代法书 周彝⑤汉砚唐雷氏琴⑥,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 逼钟、王⑦,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歆慕静 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选自明代高启《高太史凫藻集》)
A
翻译
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
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 。
所知有丧疾者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 令削牍疏所乏。
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 即命令仆人套车前往。(他)坐在上座,给 (那个人)讲述古代好将帅的故事。 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 。 第二天早上(那个人)由朋友引见到他那里赔 礼,请求交好。
三、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 名词次之(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等)。
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 言 致 得 说/推荐 招致 成功 将中生法,生以智免。 中 免
中伤 使……幸免
患 患求者众,遂自閟 ,希复执笔。 閟 希
以……为患
“秘”“稀”
注意翻译好“而、以、于、因、乃、其、 为、所、之 ”等18个常见虚词。 以 为 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把 变成 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 而 知其必用此事来也。 其 修饰语/地 代词/他
【注】 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 经》(讲兵法的书)。 ②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 ③楼君卿、原巨先:都是任侠好客的人。 ④庋:收藏。 ⑤周彝:周代的铜器。 ⑥雷氏琴:传说唐代雷威用松木制的琴。 ⑦钟、王:钟繇、王羲之。
【实词】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壮,见天下大乱 逮:等到、到 B.欲致生幕下 致:招揽 C.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谢:道谢 D.故人皆多生 多:称赞
)
C
【虚词】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衣冠慕之,争往迎候 之二虫又何知 B.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C.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 黟然黑者为星星 D.为请诸公间营具之 自令放为
)
B
【句式】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 是( ) A.(藩府)欲致生幕下 B.为(南宫生)语古贤将事 C.其一尝遇生(与)客饮 D.皆倾身与(南宫生)相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苦 劳 劳其筋骨 。 使……受苦
使……劳累
二、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 别,来判断句式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何以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雎知泽欲困己以说 以说 范雎见疏于秦 见 于
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在! 安 之/罗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