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0103历史地理硕士培养方案解析

合集下载

历史学硕的培养目标

历史学硕的培养目标

历史学硕的培养目标
历史学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术研究能力,历史学硕士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能够独立开展历史学领域的学术研究。

学生需要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史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2. 学术写作能力,历史学硕士项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术写作能力,能够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学生需要掌握学术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规范,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成果。

3. 学术交流能力,历史学硕士项目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包括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学术会议等方面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4. 跨学科能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历史学硕士项目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使其能够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进行研究和分析,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深度和广度。

总的来说,历史学硕士项目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优秀的学术写作和交流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历史学研究人才。

这些培养目标旨在使学生在历史学领域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研究能力,为其未来的学术研究或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城环学院以“培养能够出色适应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优秀地理教师”为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

具体地说,未来教育硕士应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有明显飞跃,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有自己的特色;有捕捉基础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有效的研究,推动实际工作;使所有学生均能享受一流的教学效果,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硕士中的少数人应能够成为国家级的优秀教师,大多数人应是省、市的学科带头人,整体上教育硕士应是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优秀人才。

二、学制基本学制为2.5-3年。

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实行脱产、半脱产(只限于长春市)、寒暑假集中学习三种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公共课(18学分)1.学位课(12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学时 3学分基础外国语课 90学时 3学分教育学原理 60学时 3学分教育心理学 60学时 3学分2.非学位课(6学分)现代教育技术 60学时 3学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60学时 3学分(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1.专业基础课(12学分)地理教学论 60学时 3 学分新课程标准解读 60学时 3 学分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60学时 3 学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60学时 3 学分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区域规划与管理 40学时 2 学分环境演变与防灾减灾 40学时 2 学分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演变 40学时 2 学分地理信息系统 40学时 2 学分(三)必修环节(2学分)1.开题报告 20学时 1 学分2.文献阅读 20学时 1 学分五、考核要求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

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地理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理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5.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交叉融合,协同发展。课程学习中力求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可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 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论文工作环节力求侧重于对硕士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培养硕士生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通过指导硕士生制订论文研究计划,引 导学生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
地理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系统专业理论,独立从事地理学科教学的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 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骨干教师,为使学生成为未来教育家奠定教育理念、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基本规格如下: 1.热爱教师职业和地理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2. 具有较宽厚的地理专业基础,系统掌握中学地理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通过阅读 专业文献了解和掌握中学地理教育的国际动态与发展方向。 3.具有较强的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实施能力,熟练的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地 理教学方面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和教研能力。 4.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基础教育和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具有独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可 以是教学研究论文、研究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合格后记 6 学分。
本专业学位论文注重从地理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中选题,注重实证研究。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 答辩等。 1.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学 院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 于 8 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一、学科方向1、060201 专门史 History of Particular Themess2、060202 中国古代史 Ancient Chinese History3、060203 历史地理学 Historical Geography4、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5、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5年,如在学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

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8-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学位课6-8学分,非学位课程14-16学分。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专门史必读书目1.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3.黄时鉴:《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4.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民族出版社,19905.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6.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专门史选读书目:1.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3、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东北师大地理学硕士培养方案

东北师大地理学硕士培养方案

东北师大地理学硕士培养方案
一、总体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在学术科研领域,
尤其是地理学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理论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高
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1)具备一定的坚韧性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
(2)具有良好的地理学基础、学术素养及实践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及论文写作能力;
(4)具有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及地理科研领域中教学和管理活动的能力。

二、具体培养计划
1.学制
地理学硕士培养计划实施三年,在规定学期数内,完成全部学业计划
要求的课程学习及毕业论文的研究,结业授予学士学位。

2.课程方案
地理学硕士的培养基本包括地理学理论研究、地理数量分析、地理科
学计算机应用、中外地理学研究成果认识及研究、国内外地理学科概况及
知识评价、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遥感影像处理、地理数据库管理、GIS应
用与开发等。

3.毕业论文
毕业研究课题应涉及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领域,研究结果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并作为毕业论文提交评审;毕业论文分为中文报告及英文报告,应满足学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欢迎下载支持: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文档来源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了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

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相比较而言,本专业更侧重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包括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等。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中国古代史(断代史)研究的能力。

具体是:(1)具有阅读古籍并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2)能够利用史料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3)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基本能力;(4)为攻读博士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史学基础。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特别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专业性和理论性著作、论文,掌握国内外前沿研究动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和素养。

就业目标:可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新闻出版及党政事业等工作,或为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打下坚实基础。

三、授予学位:历史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 秦汉史2. 隋唐五代史(含敦煌学)3. 清史4. 中国古代经济史五、学制与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学分36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按高等学校有关研究生教学计划进行。

本专业的培养方式,一方面按照国家其他高校同类专业进行培养,同时考虑到民族院校的特点,本专业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但有关古代的民族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为此,本专业结合学校的特点,在民族史的学习和研究上较其他高校历史系为多;必要时,学生有可能选修一门或以上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对于研究民族史将有更大的作用。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嘿,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作为一位有着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会用最自然的语言、最流行的网络风格,帮你梳理出一份完美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咱们得明确培养目标。

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要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让他们成为地理学领域的佼佼者。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1)自然地理学:这是地理学的基础,涉及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2)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涵盖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

(3)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专业课程(1)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学习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史料收集、分析、整理等。

(2)历史地理学专题研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3.实践课程(1)地理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理现象,锻炼实践能力。

(2)教学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科研训练: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素养。

三、科研要求1.论文发表: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发表一篇与历史地理学相关的论文。

2.学术报告: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鼓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

3.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拓宽学术视野。

四、培养方式1.导师制:实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

2.双语教学: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3.学术交流: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促进学术交流。

五、毕业要求1.课程学习:完成规定学分,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3.学术报告:参加学术报告会,展示研究成果。

朋友们,这份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就到这里啦。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历史地理学专业知识和独立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等学校教师、科研院所科学研究人员及有关党政部门、企事业文化单位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开拓进取,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中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历史环境变迁与重建2、历史人文地理3、区域历史地理4、历史城市地理三、培养年限全日制硕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

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或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但不得少于两年;个别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的,经审核批准可适当延长,但一般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本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

每门专业课程均须编写教学大纲,同时要选好主要参考书。

(一)必修课程包括两部分:1.公共学位课:7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第一外国语(含专业外语,除英语外,也可选修日、俄、德、法语),4学分2.专业学位课:15学分(1)历史地理学理论,60课时,3学分(2)历史自然地理,60课时,3学分(3)历史人文地理,60课时,3学分(4)历史地理文献学,60课时,3学分(5)历史经济地理,60课时,3学分(二)选修课程一般要求选修1—2门,2—4学分(1)历史文化地理,30课时,1.5学分(2)历史城市地理,30课时,1.5学分(3)区域历史地理,30课时,1.5学分(4)历史人口地理,30课时,1.5学分(5)历史乡村地理,30课时,1.5学分(6)历史环境复原方法,30课时,1.5学分(7)目录学与文献利用,30课时,1.5学分(8)历史地图学,30课时,1.5学分(9)古都学概论,30课时,1.5学分(10)环境史,30课时,1.5学分(11)中国经济史专题,30课时,1.5学分(12)历史地理信息系统,30课时,1.5学分(三)实践环节和科研能力训练(必修环节)1.实践环节:4学分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加强实践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60103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一、学科简介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包括环境史与生态文化的一门同历史学和地理学都有密切关系的新兴、边缘学科。

它是在继承沿革地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

其学科理论体系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近几十年间。

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它可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技术地理三大分支学科等。

研究历史地理学的目的是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为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的。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高中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的专门教学、科研人才。

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和其他部门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品学兼优的管理与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是:熟练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具有坚实、系统的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方面专业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2—3年,视研究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1. 实行学分制,学分要求共36—38学分,其中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实习环节与补修课等。

2. 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3门。

并且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

不计学分。

3 .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或考查、考试等评定成绩。

4.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

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 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5.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 在导师的指导下, 结合本人实际, 在入学后三个月内, 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

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其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六、实践环节1.这是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的学习环节。

教学实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协助导师做一些助教工作, 二是独立讲授专业课程。

其中,以独立讲授为主, 一般安排在第 4—5 学期,备课、 讲授与辅导皆应独立完成,时间为四周,计 1 个学分。

2.本专业硕士生学习期间, 必须至少参加 8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 学术报告或学术会议等) 其中 1 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 每次活动都要有 1000 字以上相应的学习报告, 并将有关情况记入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 。

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3.野外考察是学习与研究历史地理专业的一个基本特点。

研究生在读期间, 可根据需要和条件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一般包括实地考察与田野调查等实践活动。

实践时间一般安排在第 3—5 学期,调研目的必须十分明确,达到实效。

七、科学研究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间期应至少完成 3 篇课程论文, 2 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对于论文 质量,严格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操作。

八、学位论文1.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 2 学年下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 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并 订出学位论文写作计划。

2.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1)选题适当、 有价值。

学位论文的题目既应具有理论意义, 又要有探索的学术与实际价值, 还应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下一定的功夫才能完成。

(2)论点科学、有新意。

学位论文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考察分析和评论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问题。

(3)内容翔实、有创新。

通过自己的研究,应在学位论文有创新,或提出新见解,或引用新 史料,或有新解释;切忌老调重弹,重复已有的成果,更忌大肆抄袭;从而表现出该生所具备的 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业工作的能力。

材料丰富、言之有据。

论文中要有系统而翔实的材料,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结构合理、格式统一,注释具体,文笔流畅。

选题、写作、引文、注释等全部符合学术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按照《华中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

1.本专业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分工负责。

2.毕业论文的设计、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本专业鼓励研究生选修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4) 5) 6)7) 九、 培养方式与方法以指导教师为主,对于学位、专业选修课程则要求主讲教师严格认真,实行规范化的教学。

3 •学习阶段要求每个研究生读一定量的原著和学术论文(大致为100本著作和1000篇论文),指导教师要定期检查研究生的读书笔记,解答研究生的学习问题。

历史地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历史地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简介课程编号: 109106010101 课程名称: 史学理论与方法英文译名: Theory and Method of History 开课院(系) : 历史文化学院 任课教师: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内容简介: 邓鸿光等 详见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硕士培养方案 34/2课程名称: 历史地理学概论 开课学期: 1 学时/学分: 51/3 课程编号: 英文译名: 开课院(系) :历史文化学院 任课教师: 张全明 内容简介: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的一门同历史学和地理学都有密切关系的新兴、边缘学科。

它是在继承沿革地理的基础上逐渐发 展而成的。

其学科理论体系主要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近几十年间。

按其研究对象的不同, 它可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技术地理三大分支学科等。

主要教材: 张全明著:《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参考书目: 马正林: 史念海: 邹逸麟: 蓝勇:《 109106010301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简论》 《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 ,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

1991 年、 1992 年版。

1993 年版。

2002 年版。

课程编号: 英文译名: 开课院(系) :历史文化学院 任课教师: 王玉德等 内容概要: 探讨中国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变迁及其人地关系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的规律,主要包括历史时期的地貌环境、气候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土壤环境与环境灾害以 及生态文化等几个方面。

主要教材:张全明、王玉德等著: 《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 ,崇文书局 2005 年。

109106010302 History of Ecologic Environment 课程名称: 生态环境史 开课学期: 2 学时/学分: 34/2课程编号: 109106010202课程名称: 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编委会: 王玉德、张全明等著: 蓝勇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中国历史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课程编号: 英文译名: 开课院(系) :历史文化学院 任课教师: 杨昶等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名著、名家代有所出。

在我国自古至今的浩瀚繁富的历史地理文献中,不仅数 量大、种类多,而且内容丰富、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罕有其匹。

历史地理文献课程主要是 对其中在内容和体裁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简单介绍。

它们之中,既有古代儒学的地理文献经 典与其他诸子学派著作中的地理名篇,又有以水系为纲的地理名著,还有以政区为纲的正史《地 理志》和各类地理方志,同时还有因作者耳闻目睹所得、按自身经历和考察的内容为重点、以记 载地理概貌与风土人情为主的旅行游记,另外还有对历史地理沿革著作进行议论和考证、校勘的 史地评述专著以及各种专业性的史地名著等。

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发展历史及其主要成就。

这些著作不仅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研究历史地 理的必读文献和常用参考书。

主要教材: 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 参考书目: 109106010303 The Theory of Historic Geographic Literature 课程名称: 历史地理文献学 开课学期: 3 学时/ 学分: 34/2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张全明著:《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介绍》,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 1990年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1987 年版。

英文译名: The Popular Theory of Archaeology 开课院(系) : 历史文化学院 杨有礼 黄尚明 开课学期: 2 学时/ 学分: 34/2任课教师: 内容简介: 详见区域文化史硕士培养方案 课程编号:英文译名: 开课院(系) :历史文化学院 任课教师: 张全明 内容概要: 109106010211 Historic Human Geography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历史人文地理 251/3探讨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表现及其发展、变迁的规律。

它主要包括以研究历代疆域、政区的形成及其发展特点与规律为基本内容的历史政治地理(或沿革地理);以研究农牧业、工商业的分布变迁、经济重心区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经济地理等。

主要教材:邹逸麟主编:《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参考书目:王玉德、张全明等著:《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科学出版社2001 年。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1990 年版。

课程编号:109106012201课程名称:区域文化研究专题英文译名:The Topic of Regional Cultural Study开课学期:3开课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时/ 学分:51/3任课教师:蔡靖泉内容简介:详见区域文化史硕士培养方案课程编号:109106010601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英文译名:Historical Material Study o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历史文化学院学时/ 学分:51/3任课教师:赵国华等内容简介:详见中国古代史硕士培养方案课程编号:109106010603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研究专题英文译名:The Study o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开课学期:2开课单位:历史文化学院学时/ 学分:51/3任课教师:口. T天殆吴琦等内容简介:详见中国古代史硕士培养方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