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酚类物质与红茶品质形成

合集下载

红茶色素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对红茶品质影响简述

红茶色素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对红茶品质影响简述
( .u n rp c l o sV c t n l g s S i o6 5 0 ; . n a rc l r iest, n n 5 2 1 Chn ) 1Y n a T o ia p o a o a Col e , hma 6 0 0 2Yu n Agiut a Unv ri Ku mig6 0 0 , ia n Cr i l e n ul y
n iu .h t yp o r s nt ea n h ewe nt ime t n u t boo ia a t i i s mmaie . a dvr sT es d rg eso erlto s pb t e epg nsa dt eq ai , ilgc c vt u u h i i h h ly l i y s rz d Ke r s b akta q ai ; e fa is te r bgn ; i—c vt ywo d : lc ; u ly t a vn ; au iis bo at i e t h l h i y
B oo ia cii f h lc e n e fe t nt eQu l y ilgc l t t o eB a kT aa dt c ai A vy t hE o h t
Ⅺ O hn —u P N Y a- NG C agy n. E G u j n u
渐 呈现 出来 , 多 圈家 都严令 禁 止部 分合 成 色素 的使 许
用。 因此 , 开发 和利用 天 然色 素将 成 为一种 必然 趋势 。
而 自 15 年 E A. R br发 现茶 叶 中的茶 黄 素 以来 97 . H. oet
”1

作为 一种 天然 有机 色素 的茶 色 素 ,除具 有 合成 色
维普资讯

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红茶色素与红茶品质关系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质过氧化是促进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 的重要原 因。 究表 明 : 研
茶黄素是红茶色素中研 究 比较深入 的色素 ,茶黄素 主要 由茶 黄 素单 没 食 子 酸 酯 『 括 茶 黄 素 一 一单 没食 子 酸酯 包 3 (F 3 G 、 黄素 一 一单没 食 子酸 酯 F 3 一 ) 茶 黄素 r 一 一 )茶 3 一 G】 ,
类物质经过 多种氧化而形成的,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 物质 ; 作
为纯天然的有机 色素 , 红茶 色素具有 清除 自由基 , 氧化 、 突 抗 抗
变、 抗茵抗病毒等 生物活性 , 文综述 了红茶 色素与红茶品质 关 本
系及 生物 学活性的研 究进展 。
关键词 : 红茶 色素
品质
茶黄素
茶红素
生物 学活性
15 8 6年 , 英国学 者 w..ekn 发 明了第一种合成有机色 HP ris 素苯胺 紫(av)随后 , m ne, 合成 色素就 以其成 本低廉 、 色泽鲜艳 及稳定性好等特点 广泛应用 于食 品工业 中。但 随着科研水平 的发展 , 合成色素 的危害性逐渐呈现 出来 , 多国家都严令禁 许 止部分合成色素的使 用。因此 , 开发和利用天然色素将成 为一 种必然趋势 。自 15 9 7年 R br EAH发现茶叶 中的茶黄 素以 o e .. t 来【 作 为一种天然有机 色素的茶色 素 , 1 ] , 以其 具有合成 色素成 本低廉 、 色泽鲜艳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以外 , 还具 有无毒无副作 用及 良好 的保健功能 , 逐渐引起了人们 的注意 。目前 研究较 为 深入 的是红茶色素。本 文将 就红茶色 素与红茶 品质关系及其 生物学活性 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1红茶色素与红茶 品质关系 红茶色素是指从 红茶茶汤中萃取分离 的一类酚性色素物 质 ,是茶叶中多酚类在酶促 氧化或非 酶性 氧化作用下氧化 聚 合 的缩合产物 ,主要成 分为茶黄 素和茶红 素及 部分茶褐素圆 。 其 中茶黄素和茶红 素与红茶品质呈正相关 ,而茶褐素则对红 茶品质有 负面影响。

红茶功效与作用

红茶功效与作用
红茶功效
主讲:薛柳茵
茶黄素功效
1· 茶黄素(TFS)是赋予红茶滋味鲜爽度及汤色明亮度的 重要品质成分,它是指红茶汤色中呈橙黄色的物质,由多 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缩合而来。茶黄素对红茶的色、香、 味及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红茶汤色“亮”的主要成 分,是滋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形成茶汤 “金圈”的最主要物质。茶黄素以多方面的保健功能而被 誉为有益人体健康的茶叶“软黄金”。 2· 茶黄素是第一次从茶叶中找到具有确切药理作用的化合 物。经过临床试验,验证了茶黄素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心 血管疾病的功效,而且无毒副作用。这份研究报告已在国 被认为是茶叶保健抗癌最重 要的作用机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报告证实了茶黄素抗 肿瘤、抗突变、抑制病原菌、抗病毒,对心脑血管疾病 等多方面的预防以及治疗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黄 素有助于健齿防龋,抑制血压升高和血小板凝集,抗脂 质过氧化和DNA损伤,预防衰老,增强免疫机能,抑制 流感传染病毒、轮状病毒和肠病毒传染,抑制食物中毒 细菌和肉毒芽孢杆菌的萌发和增殖,对多种病原真菌也 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甚至对爱滋病病毒(HIV-1)的逆转录 酶以及各种细胞的DNA和RNA聚合酶活性有较强的抑制 作用 4· 茶黄素有降血脂的独特功能,茶黄素不但能与肠道中 的胆固醇结合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还能抑制人体 自身胆固醇的合成。纽崔莱经过多年研究,以独特工艺 提取红茶中的茶黄素等茶多酚成分,采用先进技术增加 茶多酚的稳定性,制成纽崔莱茶族益脂胶囊,可有效调 节血脂水平
5 作为纯天然的有机色素,红茶色素除具有合成色素 成本低廉、色泽鲜艳及稳定性好等优点以外,还具有清 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 具有无毒副作用及良好的保健功能,广泛用于化妆品、 食品着色剂等.
6 喝红茶可以防治流感、心肌梗死、脑中风和皮肤病等。 研究发现,经常用红茶漱口或直接饮用有预防流感的作 用;红茶富含微量元素钾,冲泡后,70%的钾溶于茶水 内,可增强心脏血液循环,并能减少钙在体内的消耗。 每天喝5杯红茶的人,脑中风的发病危险明显降低。此 外,红茶中的茶黄素在预防皮肤癌方面比绿茶效果更好。

红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红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当达 到发酵适 度前 , 时间越长 品质越好;当达到发酵适度 程 ,增加 了茶黄 素的含量 ,提 高了红 茶品质 。 21 0 1年第 3期
学 术 专 业 人 文 茶趣
2 5 其它影响因子 .
有一定成果 , 主要是研究影 响发酵技术的温度 、 时间及p1 l
红茶发酵过程除上述影响 因子外还与氧气 和p 值有 值等 因子对 发酵过程及成茶 品质 的影 响。这些研究对实 h 关。 红茶发酵是需氧 的氧化作用 , 以供氧量不足会影响 际生产具有 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但对 红茶品质与发酵 所
0 mi F和 T R含量均较 利 于红茶 品质的形成 。 发酵温度过低 , 活性低 , 酚类 夫红茶 品质较好 ,发酵时间 10 n的T 酶 多
5 5 物质氧化聚合 , 不论 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难完成 , 响 高 。刘 玉芳n用春兰 品种制工夫红茶 ,当温度在 2 ℃ ~ 影
8 5 5 h . h 发酵进程 ;温度过高, 多酚类 物质的酶促 氧化速度快 ,聚 2 ℃、湿度在 7 % ~8 % 时 ,发酵时间控制在 3 ~35
(H . 5 ) o 45 . 发酵有利于 T —0 F和 T R形成 ,而 T B明显减少。 员的经验 , 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 容易造成发酵偏轻或过 度 ,无法保证成茶 品质 的稳定性 。
3 发酵方式
变温发酵理论进一步探讨 了温度对发酵及茶黄索和 茶红素形成 的影 响 , 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由 但 于现今国内红茶生产工厂化进度迟缓 , 规模较小 , 很多 山
本文为广 东省重点科研 专项 “ 东省茶叶产 业推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内容之 一。 广 作者简介 :赵红霞 ,女 ,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茶叶加工研 究。 通讯 作者 :. h u nz @ c ue uc y uh a g z sa . .n a d

红茶的成分

红茶的成分

红茶的成分红茶是一种受到广大人们喜爱的茶叶,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使其备受青睐。

那么,红茶到底包含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红茶的成分吧。

1. 多酚类物质:红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是红茶独有的成分之一。

多酚类物质包括茶多酚、花青素和儿茶素等。

茶多酚是红茶中最主要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炎的作用,可以帮助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花青素是赋予红茶深红色的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功效。

儿茶素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能够中和自由基,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生。

2. 咖啡因:红茶中含有适量的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提神醒脑的物质,可以改善人体的警觉性和注意力。

适量的咖啡因摄入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和排便。

3. 氨基酸:红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和组氨酸等。

茶氨酸是红茶中重要的氨基酸,具有提神醒脑、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保持大脑的正常功能。

组氨酸是一种具有抗过敏和抗炎作用的物质,可以缓解过敏反应和炎症。

4. 维生素:红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B族等。

维生素C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能够中和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的功效,可以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

维生素B族是一类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能够参与体内的代谢过程,维持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

5. 矿物质:红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包括钾、镁、锌、铁和锰等。

钾是一种重要的电解质,能够维持细胞内外的平衡,参与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

镁是一种重要的酶的辅因子,能够参与多种酶的催化作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锌、铁和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多种酶的活化和代谢过程。

红茶作为一种受欢迎的饮品,不仅味道香浓,而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咖啡因能够提神醒脑,改善警觉性和注意力。

氨基酸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维持大脑的正常工作。

项目五 红茶制造化学

项目五 红茶制造化学

适度萎调的叶子 揉切后,开始阶 段,酶活性逐步 提高,但是随着 发酵过程的进展 ,酶活性逐步降 低。原因有三。
当烘干叶达到 70℃以上, PP0彻底变性 ,完全失活。 固定了红茶发 酵过程中形成 的品质。
一、红茶制造过程中重要的酶
红茶是全发酵茶,其品质特征的形成取决于鲜叶所含
化合物的种类,其中对红茶风味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多 酚类(尤其是儿茶素类)和PPO。
为主体的催化下,利用空气中的氧,使多酚类物质产 生一系列的氧化作用,形成各种氧化产物,与此同时, 以多酚类的氧化还原为中心,推动其它有机物质的转
化,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质。
二、多酚类物质在发酵中的变化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Roberts 发现在红茶初
制过程中,以儿茶素(catechins)为主体的多酚 类物质(Polyphenols)因受多酚类物质的专一性酶 多酚氧化酶(PPO)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的催化, 生成有色氧化产物茶红素类(TRs, thearubigins) 和茶黄素类(TFs, theaflavins),并部分与蛋白 质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
(3)茶褐素其色泽暗褐,滋味平淡,稍甜,量多,茶汤味淡发
暗,是红茶汤“暗”的主因。
(4)冷后浑
(5) 双黄烷醇
•TF、TR、TB三者比例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红茶品质要求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鲜爽,
带“金圈”。
汤色优次则决定了于上述三大色素的含量及组成比
例,TF、TR含量高,比例较大(一般TF>0.7%, TR>10%,TR/TF=10-15时),TB较少,汤品质优良。 如TF少,汤亮度差;TR少,汤红浅,说明发酵不足, 而TB多,红暗不亮,说明发酵过度。
发酵

红茶工艺

红茶工艺

分级 ( Grading )
• 将烘焙好的茶叶放入筛茶机中,依干燥茶叶的大小形状 来区分茶叶等级。由红茶鉴定专家评选茶色,气味和风 味,再由经验丰富的调茶师从数十种的原料茶中拼配成 各富特色的成品,并包装完成。
CT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
• CTC ( Crush 压碎,Tear撕碎,Curl卷曲) 制法 • 这种CTC揉捻机, 有两个钢制滚筒 ( 锯齿状边缘 ),由两
红茶制作工艺
红茶加工工艺
鲜叶处理 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鲜叶处理: 萎凋
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成 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
日光萎凋
室内萎凋
揉捻
红茶揉捻的目的,与绿茶相同,茶叶在揉捻过程中 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 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利于发酵的顺 利进行。
揉捻 ( Rolling )
• 将萎凋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里,约1至 2小时的揉捻 过程中,会让茶叶中含有各类茶多酚,儿茶素及酵 素的汁液释出充分混合,产生变化。 为接下来的发
酵做充分的准备。
发酵 (Fermentation)
• 把揉捻后的叶片静置于发酵槽中,室温25度C 湿度 95%,大约 2至 3小时完整发酵, 茶叶中的茶多酚, 透过空气中的氧气, 进行酵素氧化作用( Oxidation ), 发酵是红茶制作中重要的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造就了 红茶独特的风味。
❖ “发酵”过程一般需5-6小时,当茶叶青臭气消失,显露清 香,并有80%以上的茶叶呈红褐色时即为适度。
❖ 发酵室内温度要求在25-30℃之间比较好。
• 干燥
❖ 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 分,达到保质干燥的过程。

红茶加工的实验原理

红茶加工的实验原理

红茶加工的实验原理
红茶加工的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茶叶采摘:红茶一般采用新梢鲜叶进行加工,新梢鲜叶中嫩叶所含的茶多酚较高,能够保证红茶的品质。

2. 揉捻:将鲜叶经过揉捻,旨在破坏茶叶细胞结构,促进茶叶内部的化学反应。

揉捻过程中,鲜叶中的茶多酚与鲜叶内酯酶等酶类相互作用,使茶多酚转化为茶酶。

3. 发酵:揉捻后的茶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一步进行发酵。

发酵的过程中,茶多酚会被氧化成茶红素和茶黄素,同时还会产生芳香物质和色素。

4. 烘干:发酵结束后,需要将茶叶进行烘干,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稳定茶叶的内部成分。

烘干的过程中,茶叶释放出的水分会带走一部分气味,进一步形成红茶的特殊香气。

5. 分级筛选:经过烘干后的茶叶会根据叶片质量、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级筛选。

不同级别的茶叶适用于不同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红茶的加工实验原理主要包括采摘、揉捻、发酵、烘干和分级筛选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使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变化,形
成红茶特有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过度则保留量过低,使茶汤收敛性减弱, 汤味变淡。只有适度发酵,多酚类保留适当并 与其它水溶性物质相协调,使茶汤爽口而不苦 涩,浓强度和刺激性高。据报道,红茶在发酵 过程中水溶性多酚的保留量一般在50%-55%。
20
2、多酚类物质的水溶性氧化产 物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多酚类物质的水溶性氧化产物主要是茶黄 素、茶红素和茶褐素。

9
10
2.茶红素的形成

1962年Roberts指出,在发酵过程中,由 EGC和EGCG氧化聚合形成了茶黄素与双黄烷 醇类,当有EC、C和ECG载体存在时,茶黄素 和双黄烷醇可经偶联氧化形成茶红素 。 Brown等(1969)在不同的水解条件下水解 从红茶中萃取分离的茶红素,发现某些花色素 和没食子酸等参与茶红素的形成,还确定了茶 红素的分子量为700-40,000。
2)加工工艺条件; 4)鲜叶中儿茶素组成比例
1
一、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Roborts E.A.H 发现在红茶初制过程中,以儿茶素为主体 的多酚类物质因受多酚类物质的专一性酶 多酚氧化酶以及过氧化物酶的催化,生成 有色氧化产物茶红素类(TRs, thearubigins)和茶黄素类(TFs, theaflavins),并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成不 溶性化合物。
茶黄素形成示意图
PPO:多酚氧化酶
4


邻醌类物质多呈黄棕色或红色,非常不稳定。 发酵中的邻醌可氧化其它物质而还原。特别是 氧化还原电位较高的儿茶素(如EC,ECG)被 酶促氧化成邻醌以后,这种还原作用尤为强烈。 这种现象对于促进红茶品质特征的形成,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发酵中叶绿素的破坏和苦 味物质的转化、大量香气物质的形成,甚至茶 红素类的形成也被认为需要借助某些醌型儿茶 素的还原作载体。
15

茶叶中的酚酸类化合物,因分子结构特点不同, 对氧化酶的感应也不同,茶中氧化酶能氧化咖 啡酸,而对没食子酸和茶没食子素等,氧化却 十分缓慢,唯有氧化还原势足够高的儿茶素的 邻醌(如ECQ、EGCQ),才能带动上述酚酸 类物质进行偶联氧化,如没食子酸的氧化产物 主要是红紫精酸 。
16
儿茶素自动氧化反应历程
21
(1)茶黄素

红茶中的重要成分,对红茶的色、香、味及品 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红茶汤色“亮”的主 要成分,也是汤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 同时还是形成茶汤“金圈”的最主要物质。 茶黄素与红茶汤色密切相关,其含量越低,汤 色亮度越差,反之则越好,呈金黄色。在茶黄 素的组分中,TF1和TF2都与汤色审评给分之 间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高达0.89和0.91; TF3与红茶茶汤也呈正相关,r为应,形成中间产物联 苯酚醌类。 联苯酚醌类的形成既包括连苯三酚基没食子 儿茶素邻醌,也包括邻苯二酚基的儿茶素的 邻醌发生聚合或缩合反应;D-儿茶素的邻醌 还可通过邻醌基与A环之间进行直线聚合。

7

联苯酚醌不稳定,会发生歧化作用,一部分还原 成双黄烷醇,双黄烷醇无色,溶于水,具有一定 的鲜味,含量约占茶叶干物重的1%-2%。是构 成茶汤鲜度、强度和浓度的综合因子之一。
第二节 多酚类物质与红茶品质形成
一、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中的变化
1)茶黄素形成; 3)茶褐素的形成; 2)茶红素形成; 4)其他酚类物质的转化
二、多酚类物质的变化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1)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 2) 水溶性氧化产物; 3)水不溶性氧化产物
三、影响茶色素形成的因素
1)加工工艺;
3)酶技术;
当R1=R2=H时,为双表没食子儿茶素 当R1=H,R2=没食子酰基时,为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当R1=R2=没食子酰基时,为双表没食子儿茶素二没食子酸酯
8

当儿茶素邻醌与没食子儿茶素邻醌共存时,可 配对进行骈环、缩合反应转化生成茶黄素。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具有苯骈卓酚酮结构的茶 黄素类物质已达23种。
2
1.
茶黄素的形成
G=没食子酰基
R
茶黄素 茶黄素-3-单没食子酸酯 茶黄素-3’-单没食子酸酯 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 OH G OH G
R’
OH (TF1 or TF) OH (TF2 or TF-3-MG) G (TF3 or TF-3’ -MG) G (TF4 or TF-3,3’ -DG) 3

在红茶发酵中,仍保留一定数量的未被氧化 的儿茶素,并以酯型儿茶素为主,这些物质 成分进入茶汤,是茶汤浓度、强度不可缺少 的部分,同时也是茶汤爽口和刺激性成分。 如发酵不足,茶多酚保留量过多,特别是涩 味重的酯型儿茶素残留量过多,此时涩味的 黄酮类和苦味的花青素类化合物的氧化也不 足,使茶汤苦涩。
19
5

邻醌分子中的羰基(=C=0)可被蛋白质或谷 胱甘肽的游离氨基、巯基(-SH)所还原,形 成蛋白质-儿茶素或儿茶素-谷胱甘肽复合物。 不溶于水,成为红茶红色叶底的构成部分。 邻醌还是一种强杀菌剂,能使揉捻开始以后叶 子中的微生物大量降低。据资料报道,制茶中 (1g干物)鲜叶细菌平均数为21万,萎凋后 达34万,揉捻后降为8万,发酵后只剩下3万。
14
4.其他多酚类物质的转化



黄酮醇及其苷类,占茶鲜叶干物质的3%-4%, 黄酮醇类一般可受氧化酶所催化而氧化,但它 们的糖苷由于配糖化作用,难于发生氧化。 Finger(1994)试验研究,在加入PPO时, 黄酮醇苷水平几乎未降,只有杨梅苷下降了。 如在反应体系中加入POD/H2O2,则杨梅苷 几乎消失,其它黄酮苷水平也大大下降。 黄酮类物质色黄,氧化产物橙黄以至棕红。黄 酮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对红茶茶汤的色泽与滋 味都有一定的影响。
11

•Robertson(1983)年提出茶红素形在途径可能包括: 1)简单儿茶素或酯型儿茶素的直接酶性氧化;2) 茶黄素形成过程中中间产物的氧化;3)茶黄素本 身的自动氧化或偶联氧化。
12
茶红素类的几种可能结构式
13
3.茶褐素的形成

Millin等(1969)对红茶的水浸出褐色物 质进行研究,提出茶褐素是一类非透析性 高聚物,其主要组分是茶多酚类、多糖、 蛋白质和核酸等。非透析性多酚类随茶汤 受热而增加。
17
二、多酚类物质的变化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过程中复杂的变化 (尤其是发酵工序),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部 分:

1)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残留儿茶 素,并以酯型儿茶素为主; 2)水溶性氧化产物,主要是TF、TR和TB; 3)非水溶性转化产物。

18
1.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与红茶品质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